第47章 00047

    “陛下宽心,臣必竭尽全力!”


    得朱后兆赞誉,上官海棠心生暖意,当即许下承诺。


    言罢,亲信太监复入,手持书信,呈予朱后兆,禀报道:“陛下,此乃元庭刚送来的急件,敏妃已被送回,且元庭公主欲与陛下联姻,已近京城,此乃元皇亲笔信。”


    “哦?”


    朱后兆闻之,眉梢轻扬,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展信阅读,信中忽必烈先否认前次刺杀,再三强调天下九州不可刺王之规,并称此乃公认潜规则,元庭自不会违逆。


    继而言及赵敏受奸人蛊惑,元庭已查明真相,将斩奸人首级以示诚意。


    末了,为表诚意,愿将十八岁公主嫁予大明皇帝,望重修两国之好。


    朱后兆哂笑:“不敢刺王?元王此言,朕实在难以信服。”


    九州之地,不知何时起,便立下不刺王之规,多数皇朝遵之,唯蒙元例外,实乃欺大明无天人。


    今又故作姿态,虚伪至极!


    然朱后兆心知肚明,此事非忽必烈之意,背后必有高人指点。


    若大明就此作罢,必遭天下势力非议,日后大秦、大隋、大唐等皇朝定会群起而攻之。


    元庭此计,看似示弱,实则让大明无从追究,将压力全推于大明,自身则隐匿幕后,所失不过一公主与虚名而已。


    但!


    洞察秋毫的朱后兆岂会让其得逞!


    欲转移压力,门都没有!


    朱后兆置信于旁,对亲信太监冷声道:“告知元庭使者,这些言辞,留待面见朕时再说!”


    有李纯刚等天人在此,定会与他们“好好理论”


    一番!


    朱后兆不再多言,是真是假,打过便知!


    “遵命,陛下!”


    亲信太监退下。


    朱后兆望向上官海棠,吩咐道:“皇叔将赴边疆,你暂代护龙山庄首领,代其上朝。”


    “谢陛下隆恩!”


    上官海棠满心欢喜,即刻跪谢。


    号角轰鸣,回荡天际。


    三鞭净响,标志着又一朝会开始。


    金銮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向龙椅上的朱后兆高声致敬。


    “众卿平身。”


    朱后兆淡然说道。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太监宣告。


    话音未落,严嵩出列禀报:“陛下,元庭昨日书信至内阁,提议和亲,显系因陛下之威而屈服。”


    “大明国库空虚,国力待复,臣以为此时不宜兴兵,请陛下裁决。”


    “首辅所言极是,大明内力尚弱,虽有天人守护,但征战耗费巨大,难以支撑。”


    有人附和。


    然而,也有人识破元庭计谋,站出来反驳。


    “陛下,臣以为元庭此举乃奉承之策,意在将大明置于险境,请陛下明断。”


    “陛下,元庭既愿付出代价,大明亦不必固守己见,应先发展内政。”


    “陛下,此事必有蹊跷,元庭见我朝天人强盛,方以退为进,万勿中计。”


    朝堂瞬间陷入混乱,各方各执一词,争论激烈。


    “安静!尔等饱读诗书,今日怎如市井妇人般争吵?”


    裴矩面色铁青,厉声斥责。


    众人顿时噤声。


    见无人再言,朱后兆心中冷笑,不再理会此事。


    他不会听从朝臣对外征战的建议,此事最终无果。


    转而,他看向群臣,道:“五日后乃卫太后寿辰,朕欲于宫中设宴,邀各路藩王共贺。”


    “什么?”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心生畏惧。


    召藩王入宫祝寿?


    其中意味,不言自明。


    皇帝此举,莫非意在削藩?


    有人猜中皇帝心思,震惊不已,寒意袭心。


    藩王若无朝廷允许,不会轻易入宫。


    而今,朱后兆为太后庆生,竟邀藩王入京,此事蹊跷。


    智者已从言语中洞悉皇帝削藩之意。


    然而,此举是否操之过急?


    蒙元之事悬而未决,皇帝便欲对藩王动手?


    且宁王、平南王下扬尽人皆知,藩王岂敢轻易赴京?


    显然,藩王皆精明之士,非愚钝之辈,怎会自投罗网?


    一旦进京,恐难再返。


    更令人忧虑的是,朱后兆此举不怕藩王反叛?


    藩王势力庞大,私军众多,若被逼至绝境,恐将殊死一搏。


    大明或将陷入动荡。


    面对此棘手局面,众人皆心中暗忖,却默契缄口。


    “哼!既如此,便如此决定!”


    朱后兆冷笑而言。


    反否?


    若能解困,尽管来!


    朱后兆对藩王反叛毫无惧色,经验丰富。


    实力悬殊,无须伪装。


    此番藩王进京,识时务者可保命,不然,唯有一死!


    身为帝王,朱后兆不乏杀戮之心!


    ……


    朝会毕,


    朱后兆予藩王之选寥寥。


    进京祝寿,等于将生死托付于朱后兆之慈悲。


    亦或,效仿朱棣,不顾一切,斩州牧,起兵反抗。


    但前有宁王、平南王之鉴,谁敢轻举妄动?


    看似二选,实则无路!


    ……


    鲁王府内,


    朝廷消息迅速传回,


    朱阳铸览之,怒不可遏:“朱后兆!你欺人太甚!”


    封地藩王制乃太祖遗训,众藩王视其为金科玉律。


    朱后兆之意,昭然若揭,


    乃胁迫!


    太后寿辰,召藩王祝寿,其真实目的谁人不晓?


    他愤怒至极,欲联其他藩王除朱后兆,


    另立新君,以维己利。


    谁皆可,唯格局不可破。


    然冷静思索,朝廷实力今非昔比,尤朱后兆清除世家豪族后,势力达鼎盛。


    如此实力,藩王岂有反抗之力?


    “唉!”


    朱阳铸轻叹,倚于宝座,胸中烦闷。


    深思熟虑后,他心意已决,召来心腹太监吩咐:“速去宝库取玉凤雕,备车马,本王欲赴京为太后祝寿。”


    “遵命,王爷!”


    太监应声而退。


    待太监离去,朱阳铸眼神转冷,随即又遣人送一封信出去。


    他心中暗想,皇帝削藩之举,绝非易事。


    虽无反心,但为子孙计,必须筹谋。


    联合他藩,乃上策。


    代王府内,寝宫之中。


    朱俊杖正拥一女子,欲行亲密之事,却被急报所扰。


    “何事?本王禁人入内,你竟敢违抗!”


    他怒不可遏。


    “王爷,大事不妙!”


    太监战战兢兢递上情报。


    朱俊杖接过,扫了一眼,勃然大怒:“削藩?朱后兆疯了不成?”


    他愕然,不明所以。


    近来并无过错,唯一可能的导火索便是截留税收,但这亦是惯例。


    念及此,他意识到事态严峻。


    昔日朱后兆整顿朝纲,甚至诛杀平南、宁二王,他未曾在意。


    而今刀锋及己,方觉危机四伏。


    “不去!本王在封地安好,待朝廷使者至,便言病重,礼物自会送至京城。”


    朱俊杖面色阴沉,拒绝前往。


    “王爷,太后寿辰,恐难推辞。


    若惹陛下不悦……”


    太监惊恐提醒。


    朝廷势大,天人坐镇,违命恐遭不测。


    “那便去,但削藩之事,且看朱后兆有无此胆!”


    朱俊杖脸色更沉,无奈改口。


    随即命太监备礼,自己则入书房书信。


    单凭一己之力,难以阻挠。


    唯有联合众藩,共同施压,方能抗衡。


    不久,各路藩王皆闻讯。


    众皆愤怒,却也束手无策。


    现今局势大变!


    朝廷势力日益强盛,若贸然反抗,下扬或许还不如宁王与平南王。


    然而,为保自身利益,各藩王竟不约而同地开始相互联络。


    最终,他们一致决定前往京城。


    朱后兆身为皇帝,若敢不敬,后果不堪设想。


    ……


    同时,天眼组织密切注视着各大藩王的动向,他们的通信也被悄然截取。


    天眼组织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手法复制信件后,迅速将原件送往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