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二章 这熊肉给他吃干啥?


    李龙开着车到四小队的时候,苇沟里已经有水了,洪水过后的痕迹还在,苇沟岸边有水痕,以及洪水携带着泥沙冲刷的位置。

    在苇沟桥和土路两边还有堆放的砂石袋子,应该是防止水从桥面上漫过后把路给冲垮。

    看来这一次的洪水量还比较大,队里应该出动了不少劳力来防洪。

    四小队这时候通往外界的大路就这一条,如果苇沟路被冲断了,别的不说,就学生上学这大事就不好解决。

    往前推两年,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毕竟那时候苇沟中间没桥没路,平时没水的时候就能走过去,发洪水了学生就只能去小海子那里,从苇沟的源头趟过去——队里得派民兵在那里护送。

    哪像后世,四小队往外界通行的至少有三条路,还都是柏油路,根本不担心会被堵上——当然,那时候小海子已经淤堵的不行了,洪水也不再从这里过,苇沟也被淤平且种上了树,没了苇子。

    沧海桑田不过如此。

    一边感慨着,一边开着往老马号而去。到了地方,李龙惊讶的发现,自己在老马号边上的那片盐碱地,已经播种过了。

    开春播种之前要犁一遍地,然后平、耙、切,一翻过程后,再播种,地里的种子就好长。

    这应该是大哥李建国给弄的。自己偶尔回一趟队里,每次回来的间隔时间不定,每次回来都能有新发现。

    吉普车停到老马号门口,李龙发现新马号羊圈门是开着的。

    他下车过去看,发现羊圈里没羊——是放出去了吗?

    应该是吧。

    他上车开进院子,老罗叔正在喂马鹿和狍鹿子,看到李龙过来还挺开心的。

    李龙下车,提着装熊肉的口袋说道:

    “老罗叔,羊放出去了?”

    “放出去了,杨老六放的,他闲不住了,说出去放羊,顺便看看哪里有没有苜蓿,准备掐一些回来蒸着吃。你急不急,不急的话等中午他回来看看,要掐着了,你带一些回去。”

    “我昨天打了头熊,今天送些熊肉过来,”李龙从车里取下袋子,“中午在我大哥这里吃饭,吃过就回县里去了。”

    “那你吃过中午饭过来,到时看看有的话就带上。”老罗叔从李龙手里接过装熊肉的袋子,这两块熊肉得有十来公斤,他一边往屋里走一边感叹着,“嘿,也就沾了你的光,熊肉也能吃上了,这放过去,哪敢想?”

    李龙笑笑,听着老罗叔絮叨着说着这段时间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谁家生了孙子,发洪水的时候是晚上,民兵集结的很快,有人没到,结果第二天就让他爹给骂了一顿;比如洪水退后,苇沟里苇叶子被剩余的水给漂了起来,上面搁浅了不少大鲫鱼,学生们放学后都挽起裤腿去捡。

    再比如杨老六放羊的时候碰到马金宝,马金宝今年羊下的羔子没照顾好死了三分之一,现在羊还很瘦,让杨老六笑话了好几天等等。

    这些事情对李龙来说都是很新鲜的。有些事情他在印象里还有,有些事情他根本不知道,上一世也不太清楚,现在听起来,就觉得挺亲近。

    都是村里的事情,却已经不是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了。

    “现在圈里有七头鹿和五只狍鹿子长茸了。”老罗叔说起了正事,“再过几个月就能割茸了,今年光鹿茸就能卖不少钱,鹿胎盘我也攒一些,晒干了,呆会儿给你装走。”

    李龙没想到老罗叔把这事还记得呢,他出了屋子,信步往圈里走过去。

    回回过来的时候,有其他事情,很少看这些马鹿和狍鹿子。

    最开始养的时候也是带着玩票的性质,毕竟他是听说过马鹿这玩意儿太容易生病了,一旦生了病很难医,损失会很大。

    所以最开始一次得到马鹿娃子才想着卖掉换钱。

    现在他发现老罗叔他们把马鹿养的非常好。光马鹿就分成三个单圈,几个成年马鹿在一个圈里,已经下了马鹿的母鹿和小马鹿在一个圈里,还有几个半大的马鹿在一个圈里。

    狍鹿子分成了两个单圈,成年半成年的在一个圈,下了狍鹿娃子的母狍鹿子和小狍鹿子在一个圈里。

    数量竟然感觉很大,出乎了李龙的意料。

    这两个群体加起来,得有三十多只了!

    “下的马鹿娃子和小狍鹿子都活了。”老罗叔看出了李龙的意外,笑着说道,“去年一头马鹿卖八百,可是把我们几个老家伙吓一跳,这玩意儿这么金贵,可不能养坏养死了。”

    李龙点点头,当初让老罗叔养这些东西,看来是真的搞对了。

    这已经发展出规模了啊。

    “乡里那个姜干事过来两趟要采访你,都没看到。她就拍了一些照片回去了,”老罗叔又说道,“她说有空的话让你去乡里一趟,她想好好采访一下你。”

    “目前没空。”李龙摇了摇头,又去看小野猪,他感觉野猪们哼哼的声音都小了。

    “今年下了两窝。”老罗叔跟着过来,“四个圈都快盛不下了,就没配那么多。”

    李龙知道老罗叔的意思,这里面是用母野猪和过来配种的公家猪来配的,配出来的小猪算杂交,既有了野猪的瘦肉基因,又不是那么闹腾。

    “两窝有十七头,长的怪好。大的除了那两头母猪,还有十二头,看看要不要卖掉一些?长是都长不大,野猪这玩意儿,就长不成家猪那么大的。”老罗叔有些遗憾。

    这些小野猪长大后,一两年基本上就是七八十公斤的样子,再大也不超过一百公斤。

    比他想像的要差一些。

    “等过几天罗教授他们过来,宰一头。”李龙想了想说道,“队里有没有买猪娃子的?有过来买的话,那就卖掉一些。”

    他现在算特种养殖户了,自然是不能光养着,也可以出售换钱,回一些本了。

    “队里还有过来买羊的,卖不卖?”老罗叔问道。

    “卖啊,比市价便宜一些就行。”李龙想了想说,“现在市场羊肉价一公斤一块五,活称一公斤八毛,咱们按七毛钱卖就行。”

    春节过后,羊肉价格又落了一些,眼下开春,羊掉膘比较严重,所以通常情况下买羊的不多,宰羊的也不多。

    毕竟像李龙那种育肥的几乎没有,开春育肥的就更少了。

    把这些事情都交待完,说完后,老罗叔也把几个晒干的鹿胎盘装进袋子里放到李龙的车上,李龙就和他道别一下,开车走了。

    这些胎盘顾晓霞不一定会用,大概率是要放在厢房里,等贾天龙过来看他收不收。

    李龙开着车回到李建国院子的时候,院子里只有杜春芳在拾掇菜地,拖拉机不在,应该是去地里干活了。

    几条鱼网挂在菜园菜墙边上的木头桩子上,李龙下车的时候隐约还能闻到腥味儿。

    “小龙回来了?”杜春芳站了起来,笑着从菜地里走回来,“你老爹和你大哥他们去地里干活了,这两天正播种,说是种花葵,还有油葵,对了,你马号那边的地,你哥头两天给播了甜菜了,说你说的种甜菜,这两天你哥还在想着说那农学院的专家来不来了。”

    杜春芳是很想和李龙聊聊天了,不然也不可能一口气说这么多。

    “昨天我打了头熊,带过来一些熊肉和一个熊掌。”李龙从车里提下袋子说道,“他们不在,那咱们就把这熊肉给燷上,那个熊掌等我老爹回来再看怎么弄吧。”

    “行啊。”杜春芳笑着说道,“孩子和你媳妇都好吧?”

    “都好都好。”李龙麻利的过来给灶下加火,洗锅。杜春芳就过去压水,然后帮忙。

    李龙提着熊肉洗了洗,去厨房里剔出净肉,切成块放进盆里,端着出来。有两眼灶,一边燷肉一边煮骨头,完美。

    杜春芳已经坐在灶头前开始烧火了,李龙将熊肉倒进锅里,然后又去准备花椒、姜之类的调料。

    本地人以前燷肉是不放调料的,就是原汁原味,李龙从后世重生而来,几十年的阅历加上后来从短视频和网络平台上学来的知识,让他觉得往这燷的肉油里加些调料,炒菜的时候会更香一些。

    当然,不能放多,调个味儿就行了。

    杜春芳是看到了小儿子这“离经叛道”的行为,却一点也没阻止。自家小儿子本事大着呢,哪怕做的事情和大家原来做的方法不一样,那也是自家儿子有了创新,做得更好。

    至于是不是不对,她压根不会朝这方面想,在她看来,儿子哪哪都是对的。

    李龙一边看着燷肉的火,一边撇着煮骨头那边锅里的肉沫,一边和杜春芳聊着天。

    从最近李娟李强的学习成绩,到队里洪水发过之后生活有没有影响,以及杜春芳最近的饭量,和身体情况。

    “好好好,都好,能吃能睡的,天天还不干活,还想咋着?”一提起现在的日子,杜春芳是满口的夸赞,“那搁老家哪能想到,还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就算你大哥寄东西寄钱回来,那也不能天天吃肉——逢集,你老爹带我去赶集,能买个夹肉烧饼吃,平时哪能吃上?别说肉了,就是大河里的鱼,也不能像咱这何天天能逮那么多?”

    大河无名,沿河两岸养活着几十万百姓,这些人大都是能下水能逮鱼的,可不像四小队,遍布资源,真正能逮着鱼的,或者有那个心劲儿的,并不多。

    放几十年后,大海子开春冰开化,鱼露头,能想着逮鱼的,全生产队加起来也就十个冒头。

    那时候鱼是真不值钱,主要还是玛县太小,消费能力弱,十来个人,一个逮个七八十公斤鱼,往县里一送,市场直接撑爆。

    卖不动。

    聊着聊着,燷肉的锅就开了,油慢慢从肉里浸出来,越来越多,香味儿飘散开来。

    对门陆大嫂没去地里,她看到吉普车,手里拿着镂钩走过来,站在大门口冲李龙打着招呼:

    “小龙回来了?”

    “嗯,回来了。”李龙笑着说道,“陆大嫂,我这弄了些肉,正煮着,你呆会儿过来捞两块回去给铁头妮儿吃?”

    “不了不了。”陆大嫂急忙摆手,“那咋好意思哩?”

    “那有啥不好意思的?”李龙笑笑,“熊肉,拿回去尝尝鲜。”

    “嘿,那我就不客气了。”一听是熊肉,陆大嫂明显意动,转头就回去拿东西了。

    “给她做啥?”杜春芳明显对这个她眼里感觉有些贪便宜的女人不满,“咱自家吃不好吗?”

    “没事,肉多着哩,这骨头你们得吃两三顿——熊肉可没那么好吃。过两天专家过来了,马号那边还要宰头猪,到时再给家里送一些猪肉过来。”

    陆大嫂着急忙慌的进了厨房,取了一个搪瓷盆,想想又换了一个小的,扭头看到铁头早上从渠里逮回来的大鲫鱼,犹豫了一下,从里面取出七八条放在盆里,剩下的端着就往外走去。

    这些鲫鱼是她早上捏好的,鳞、腮、内脏都已经去掉,籽在肚子里——在这里别说什么莫打三春鲫,鲫鱼太多了,一放水和发洪水,这些鲫鱼就从水库、海子里顺水出来,要么到下游大海子里,这样的能活,要么就分岔游到各渠沟里,等待它们的命运,就是两三天后,干死。

    所以逮了也就逮了。

    陆家已经吃了两天的鱼了,铁头逮鱼的兴致可比下地干活的兴致高的多,每天早上天刚麻麻亮就出门,等开饭的时候已经提着长长几串鱼回来了,他也不去卖,鱼就放在家里让陆大嫂收拾,陆大嫂一边埋怨,一边还得收拾,这玩意儿也不好浪费。

    “小龙,这是铁头早上逮的鲫鱼,你拿回去给晓霞吃,下奶。”陆大嫂端着盆过来,“都开剥好的,拿回去直接做了——可别油炸,这鱼大,两三年的,骨头硬,炸了吃着没炖着吃着好。”

    “好好好。”李龙笑着应了。两世为人,他知道陆大嫂的性格,好八卦,好贪点小便宜,但和自家大嫂梁月梅算是铁杆闺蜜——反正关系好的人,人其实也不错,这时候社会资源就是那么点儿,不够丰富,贪小便宜很正常。

    李龙给陆大嫂捞了一根棒子骨,几条肋巴,陆大嫂急忙说够了够了。这上面肉都不少,拿回去把肉卸下来可以好好炒两顿。如果节省点吃,还能再搞两个菜出来。

    “还行。”等陆大嫂离开后,杜春芳看着那鱼说道,“这两天你老爹下地干活,没空去逮鱼,这鱼倒是刚好。”

    鲫鱼有十来条,都是巴掌大一些,两三百克的那种,匀匀的,看着不瘦,应该是冬天在水里还能有苇根吃的。拿回去还真就炖着吃,比较香。

    等肉骨头炖好,油燷好,李龙这边没等到大哥他们回来,自己弄了根骨头,放盆里,就着早上的馒头和老娘一起吃着。

    杜春芳其实吃不多,拿着一小块肉慢慢的啃着,李龙吃了两块肉,两个馒头,饱了之后,把鱼装袋子里放车上,和老娘说一声,便开车去马号了。

    老马号这边,杨老六正挑捡着那些苜蓿,一边挑捡着一边说:

    “人家小龙回回有啥好东西都送过来,咱给人家的苜蓿也不能差了。我掐的时候太忙慌,没顾上捡里面的草——这草不多,但真不捡的话,蒸的时候吃到嘴里也麻烦。”

    说话间李龙就开着车过来了,杨老六挑出来一公斤多苜蓿,等李龙下车的时候他还在说:

    “小龙,你歇会儿,我再捡捡,呆会儿你把这些苜蓿都拿走……”

    “不了不了,老杨叔,这些捡完的就够了。哪能吃那么多……”

    “哪吃不了那么多?”杨老六说道,“老顾那货一个人能吃一半!”

    李龙听了想笑,这位还挺懂自家老丈人的啊。

    “不用不用了,尝尝鲜就行,这已经麻烦你了。”

    “麻烦啥?你可别客气,咱拿着你的工资,天天还吃着你送过来的肉,这算啥?”杨老六虽然干过不少混账事,但不是不懂感恩的人,他知道现在自己生活比队里其他人家强太多了,那不得感激人家李龙?

    李龙笑笑,和杨老六一起把那些捡好的苜蓿装起来放车里,然后和老罗叔他们摆摆手就离开了。

    “我还想着能留着他吃饭哩。”另外一个老钟头说道,“这饭都快做好了。”

    “小龙肯定是有事。”老罗叔说道,“后面有空,这么大的家业咱们给他养着,那不得经常来看。过两天说是教授过来了,小龙说宰个猪,到时你弄些酸菜,好好炒个酸白菜大肉,你看他来不来吃。”

    “嘿,那肯定是没问题。”老钟头笑了,拿着工资,总觉得想要表现一下,不然感觉这工资拿着有点亏心。

    毕竟这一天其实也干不了多少活,大家都在干,所以分担下来,活其实不多。

    对于他们来说,小意思。

    李龙开着吉普车先回到大院子,把鱼和苜蓿放下,然后匆匆来到县委大院门口,没一会儿马晓燕就穿戴整齐出现在门口,显然她早就已经吃过饭在这里等着了。

    上了车之后,李龙叮嘱一句:“坐好,我要开了。”

    马晓燕嗯了一声,心头还有些兴奋——一年可坐不了几回这个级别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