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刘山民的心思
刘山民接到侄子的电话后,并没有意外。
和李龙虽然只见了三面,但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很聪明,很能把握住事情的关键。
自己的侄子做事中规中矩,优点是在目前这个复杂的环境下(跨国)不至于出事,缺点也很明显,不好变通。
有些需要打通关节的渠道,他走不到这一步。
至于另外那个比较聪明的侄子,他不敢叫过来,是因为那个容易乱来,同样是这样复杂的环境下,他有可能把握不住度,说不定就会成为被镇压的对象。
所以让刘高楼做这件事情,虽然赚得有限,但稳妥。
刘山民在那边已经稳定了一定的势力,能够源源不断的把国内需要的一些重要零件、器械等东西通过正常渠道运回去,但他在那边需要的,可也不仅仅是钱。
虽然那个老大帝国还有几年才会垮掉,但是就在目前,它已经展现出了一些混乱的迹象。
在它的欧洲部份,吃不起饭的情况已经频频出现,而哈国虽然是农业国,但轻工业制品还是很缺的。或者说本身这个老大帝国的轻工业体系就不很健全,所以从目前的角度来看,什么都缺。
虽然在那边也缺美元,但从黑市是能搞到的,白这些生活物资也能搞到,但价格奇高,通货膨胀一直在持续。
所以刘山民需要那三车作为引子,以后可能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但现在,能拿到三车,说明他有渠道,就这一点来说,他和李龙是有合作基础的,而且希望继续和李龙合作下去。
这也是双赢。
从这里拓展开去,刘山民已经开始想着现在这边缺的,国内有的都有些什么东西了。
而换了一个思路后他发现,原来自己是没基础,所以在那边打拼了几年,走的是用钱换东西的路子。
但如果现在的角度去走,就用国内普通的生活用品拉到那边去,然后再换成国内需要的那些物资——其实那些东西,至少在明面上是不允许运到中国的。
但这个时候的边境管控,物资管控已经不是表面上的那么严格的。
生活物资的缺乏让一些人开始钻空子,而管控的那些人拿到一些好处后,对一些事情也视而不见。
没办法,都要生活。
现在还算好的,等那个老大帝国倒下去后,那个时候才叫混乱呢。
刘山民自己也没意识到,在李龙这个变量出现后,他即将踏上一个和正常历史轨迹完全不同的路子。
而因为拥有了物资,他在那边的日子会越来越顺,能接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甚至于一些以前想都没怎么想到的东西,他都开始接触。
而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三车白开始的。
或者说,从山里的一个小木屋开始的。
而现在,他只是在计算着三车白拉到哈加盟国后,能换来多少东西,转换到黑市换成美元后,是盈利了还是亏了?
因为需要支付的美元并不多,所以刘山民觉得就算亏自己也亏得起。
但在和自己在这边的合作者商量,讨价还价之后他发现,这三车白能换来的美元,远比自己想像的要多的多!
这就妥了!
他已经开始期待以后会从李龙那里换更多的东西了。
当然,前提是平安的把三车运到那边去。这方面,他有渠道,不需要担心。
李龙带着刘高楼去了厂,装了三车十二吨的白砂后,目送他们离开。
他现在也希望得到的是双赢。
厂需要外汇,李龙需要羚羊角,刘山民需要白。
三方合作共赢。如果这一次合作成功,接下来就不止一次。所以刘高楼走后,李龙并没有离开,而是又去胡科长那里坐了一会儿。
胡科长对这次合作也抱很大的希望,现在和李龙坐着谈事,已经不再像以前了。
以前胡科长和李龙坐一起,还是有点优越性的。毕竟作为一个大厂的科长,级别和资历在那里放着,看李龙颇有点俯视的态度。
现在呢,短短几年,李龙已经开始做跨国生意了,虽然目前头一单还不一定能成功,但李龙在他那里,已经从一个年轻小辈,升格为平等的合作者了。
所以这谈话的语气和态度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变化。
李龙倒没在意,他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这样的事情发生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胡科长自己也没意识到,但和李龙说话就不是那么随意了。
胡科长主要还是想问一下刘高楼他们在那边的情况,李龙就说了自己和他们的前两次合作,然后有意无意的透露了一下,刘山民上次过来,是县里领导作陪一起吃饭的。
胡科长就自己联想起来了。
这种事情不能说的太透,李龙也不好把刘山民在乌城火车站说的那些拿出来,那话刘山民说给自己听,当时完全是出于倾诉的需要。
所以李龙就只能把这些话都藏起来。
因此在李龙的描述里,胡科长觉得刘山民就是一个执行特殊任务的人,有官方背景,在哈加盟国那边有很大的影响。
不然不可能随意就送过来几车药材。
聊完李龙就回去了。
李龙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到了供销社。
李向前已经给他打了电话,大扫把的任务活来了。
“今年咱们县里还是四万把。”李向前给李龙说,“一把六块钱,价格不变,质量还是那样。时间今年放宽一些,十月中旬前完成就好。”
李龙笑着说道:
“还是都我来做吗?”
“嗯,会上我就说了,如果有人能保证质量比你做的好,那我抽一部分给别人做,但没人接这个活说实话,这两年县里大扫把的质量让你一下子给提起来了,托你的福,咱们社里用的也是你给提上来的大扫把。
大家都是行家,用这大扫把就知道,想要一把,十把达到这样的质量是没问题的,但想要一千把一万把都是这样的质量,那就难了。”
李向前没继续说,但李龙明白他的意思,既然达不到发,那就没人碰这个灰。毕竟李龙这两年把上面的胃口养刁了,如果有人做了,质量下降了,那挨批是必然的。
“行,那我这就接了,现在回去就布置这个任务。”
以李龙目前的身家,每年大扫把这个活李龙赚的不多,但这事必须得做。
因为关系着三个村两个兵团连队不少人的生活质量,就算李向前不给李龙,他争也要争过来的。
给李向前留了两包肉干和两对羚羊角,李龙开着车子离开了。
他回大院子吃了午饭,然后开车去了清水河村。
孟海在保养东方红七十五拖拉机。
李龙吉普车开到院子后,他就笑着说:
“李龙同志,想着你也该来了。”
“再不来你们是不是急了?哟,你这不错啊,准备了这么多杆子?还有这么多芨芨草?”
“没办法,不提前准备,等来通知的时候就没了。”孟海实话实说,“其实八月份就有人开始割了,好在我们这沿山坡一大片,芨芨草滩不少。更远的地方也有,就是没路不好过人。”
“今年任务和去年差不多。”李龙说道,“还是你组织着干,到时我到你院子里来收。当然,还是那句话,质量一定要高。实话说,兵团两个连队的质量是真的高,我不要求你一定达到他们那个质量,但差不多吧。”
“行,”孟海笑笑说,“我努力。”
孟海还是挺喜欢做这件事情的,能给大家办事,这是从公社时期延续下来的习惯,有好处,李龙会给管理费,一举好几得。
这件事情是做熟了的,所以李龙没多说,给孟海安排完后,就离开了。
孟海这边去找何玉清,用大喇叭通知,其实也是给村里人吃定心丸,其实许多人已经开始扎大扫把了,只不过不敢扎太多,怕今年没活。
现在活下来了,那就努力干吧,当然孟海也着重强调了质量标准,不合格的坚决不要,就是把丑话放在前头。
李龙接着去找了梁文玉。虽然梁文玉那边每年扎的大扫把不多,但苍蝇再小也是肉。他们那边村子里地不多,能赚钱的渠道少,这扎大扫把算是比较重要的一条。
然后就是四队,李龙其实是可以打电话的,不过李强马上要去拾了,他干脆开吉普车过去一趟,看一看,顺便把扎大扫把的活就给说了。
李强是明天吃过中午饭去学校,学校租的大巴车拉人到兵团连队,然后由连队分给各职工家里,安排晚饭和住宿。
后天一早就开始拾。
全乡目前还没种的,所以李强和同学们都是头一回拾,没经验。
李龙到的时候,李强正在问李建国关于拾的技术问题,因为全家就李建国拾过。
其实李龙的经验更丰富,不过他没提。这是难得的平时总习惯板着脸的李建国和儿子的交流时间,不能打扰。
等李强问完了,李龙才过去和李建国说了扎大扫把的事情。
“大哥,呆会儿我去队长那里,用大喇叭给队里人说一下,如果你这边没事,到时收大扫把的活还是放在这里吧。”
“行。”李建国是知道这是弟弟在给自己赚钱的机会,他也没拒绝,这也是一份责任。
“价钱和标准都没变,不过质量还是要把严一些。”李龙又说道,“强强那边,你给王明军连长打电话没有?”
“还没打,强强说他要好好锻炼一下,我就没说。”
“该锻炼锻炼,但出去吃苦就没必要了。”李龙笑笑说,“明天我去那边说一下扎大扫把的事情,正好把强强给他们介绍一下。”
“也行。”李建国不是那么死板的人,李龙把这个事接过来,他也就没再多提。
被褥什么的梁月梅已经准备好了,李建国还给李强塞了五块零钱。虽然只去半个月,但保不齐到那边会有啥事情。
李龙看这边没啥事,就去了许成军那里,把要扎大扫把事情说了一下。
“你通知吧,队里不少人都已经割了芨芨草了。海军前段时间就进山砍杆子去了,他说你今年肯定还能接到这个活。”
李龙没想到许海军的敏锐性还挺强,便笑着说道:
“他也是个能赚钱的。”
“瞎折腾,折腾不出名堂来,就只能借着你的势子。”许成军看得很明白,“又骄傲的很,不想请教你。其实找你打问打问,不比他自己在那里瞎琢磨吧?”
是这个道理,但许海军就是抹不开那个面子。
当然无所谓了,等过几年,全四队都在种,再有再多的点子,也就只是辅助了。
“人各有志嘛。”李龙自然不好拆许海军的台,“说不定他就捣鼓出啥好东西了呢。”
“反正我是不信。”许成军摆了摆手,“我们四队能出你一个能人就不错了,是这四队的风水好。再不可能出第二个了……”
李龙没想到许成军能说出这种话来,他都不知道怎么回了。
“赶紧通知去吧,不少人家里都等急了。”许成军给李龙把广播打开,自己去院子里坐着了。
其实他也已经开始扎大扫把了,就这一项,一年比有些地方农民种一年地挣的还要多,他虽然是队长,但也缺钱啊。
李龙通知了三遍,把麦克风关掉,出了门。许成军问他:
“小龙,我听说你明年要种?”
“嗯,以后种是大趋势。你也看到了,强强他们几个今年上初中的,要去兵团那边拾。以后价格会一直涨的,而且它不像打瓜籽啥的,受市场限制,只要种,肯定就有人要。”
许成军其实一直想问问李龙队里传播的那些关于他们家明年要种的事情是不是真的,现在亲口听他说了,算是落了一桩心事。
李龙这边从许成军家里出来,开着吉普车回大院子去了。
第二天早上李龙没送明明昊昊,九月十三号是星期天,明明昊昊可以睡个懒觉。偏偏这两个孩子起的早,让想睡懒觉的顾晓霞也睡不好,气哼哼的爬起来,吼着让两个孩子去洗脸。
李龙一脸乐子,平时看着温温柔柔的顾晓霞面对熊孩子也没办法免俗,化身母夜叉了,不然的话,镇不住两个小家伙。
吃过早饭后,顾晓霞洗衣服,李龙开着吉普车去王明军他们连队了。
原本是可以打电话通知的,不过李龙想着还有李强的事情,便觉得还是直接去一趟比较好。
吉普车一路往北,不知道是真修过路还是李龙的错觉,总感觉这路好像比以前好走了一些了。
因为今天有学生过来拾,王明军和郑向阳两个都在连部,李龙的吉普车过来的时候,他们还以为是团部或者师里的领导过来了。
毕竟学生娃娃过来拾算是大事,早早就有领导打电话让他们安排好。
这也不是头一回了,毕竟学生娃娃们都十二三岁,基本上都是头一回离家住这么久,虽然都是农村娃娃,比较皮实,但还是要注意安全。
他们连队要来四五十个学生,分到十多家种的比较多的职工家里。这时候没采机,拾大军还没形成起来。
所以职工种的基本上都要自己拾。种的少了还好一些,自家能拾过来,种的多了,九月中旬拾,可能拾到十一月下雪都不一定能拾完。
主要还是因为不是一次性都开的,九月中旬拾头遍,十月初拾二遍,有的桃子多、长势好的,到十月下旬有可能还要拾三遍,拾不完还有桃没开的,那就只有下雪前把桃子捋回家里,然后剥桃子。
价格好的那两年,剥桃子出来的死都能卖十一块多——可惜,种几十年,一共也就那么一两年高价值得怀念一下。
然后就被资本控制了,价格敢涨一点儿就被联合压制了。
于是就年年在六七块钱,四队还好,地多,虽然滴灌种地成本高,但好歹自己的地不用租金,每年合作社种其实就赚个地租钱。
其他地少的或者承包别人地种的,大多亏本。
王明军看到下车的是李龙,乐了。
和孟海的话一样,他和李龙握手之后,笑着说道:
“想想你也该来了。对了,知道吧,今天有学校的学生到我们这里来拾,就是你们那个乡的。”
“当然知道,我有一半的原因就是为这个来的。”李龙和他握完手,又和郑向阳、大老陈握手,“我大哥的儿子也过来了。”
“啥?老李哥的儿子过来了?叫啥?”
“李强,今天下午就到你们连队。”李龙笑着说,“多的话我不用说了吧?”
“那还用你说?李强是吧?他到这就相当于到家了!咱连队一大半的职工都认识他爸,当年都吃过他爸做的饭!你说吧,那是不是就相当于到家了?”
李龙笑了,是这个道理。
那时候兵团刚转地方不久,还执行的是军事化管理,这些职工其实就相当于准军人,都是李建国的战友。
战友的孩子,大家其实都是一起当孩子的。
(说个听到了消息吧。去年北疆这边的西瓜因为一些比较特殊的原因,大批拉往口里,西瓜价格先降后涨,所以一些人看中这个,今年到这边来种西瓜。
结果种的太多了,有口里的人过来承包了三百亩种西瓜,然而西瓜的价格太低,三百亩一车都没卖出去,种的地最后直接跑掉了,三百亩地的西瓜扔那里,大家随便捡了……唉。)(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