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汽车来了,怎么分配?

    四万大扫把,分散在五个地方,最后的结果,依然是王明军和赵宗明的两个兵团连队那边扎的最多,加起来得有两万九千多把。

    四队这边少点儿,有五千多把,孟海那边也是,剩下的一点是梁文玉那边扎的。

    梁文玉今年组织的人依然很少,每家扎的不多,但赚来的钱是实打实的。

    李龙分五次把大扫把拉走,最后一趟拉走,李强他们拾棉花勤工俭学也结束了。

    来的时候是班车拉来的,回程的时候是卡车,连篷布都没有,但这些学生,包括老师已经无所谓了,赶紧回家是正经的。

    每天天刚亮就爬起来,进地里的时候棉花上还有点露水,拾到中午的时候棉花壳子扎手,大太阳晒的难受。等到下午人已经变得有气无力了。

    好在都是年轻娃娃,睡一觉起来后就又精神了。

    但一天一天下去,娃娃们终究是会受不了的。哪怕李强其实一直被特殊对待,但要强的他基本上还是和大家一起,老聂提议的让他休息一天不用去,依然会给他记完成任务,李强拒绝了。

    这样倒是和同学打成一片了,但副作用就是晒成了黑炭头,而且瘦了不少。

    回程的时候李龙过来,在看到他要坐卡车回的时候,干脆就给老师说了一声,把他和行李一起用吉普车拉回去了。其实他还想把其他学生娃娃都拉上,但吉普车能坐的有限,拉不全,拉谁不拉谁的都不好,干脆就都不拉了。

    这回李强没拒绝,实在是太想赶紧回家了。

    李龙一边开车一边问着李强这段时间的情况。

    虽然想赶紧回家,但这段时间拾棉花算头一回离开家这么长时间,所以李强感觉还挺新奇的。

    所以在车上他也一直在说着自己的感受,比如自己吃的加餐,比如拾棉花的时候天天都能碰到看着挺吓人其实一点也不咬人的豆虫,又或者别的小组很少吃西瓜,他们天天吃等等。

    李强还不好意思的说:

    “聂叔和新民哥每回都帮我拾,我都不好意思了,多出来的棉花会算钱给我的……”

    “没事,”李龙笑笑说,“我给他们扎大扫把的活,他们也赚钱了。你那点钱不算啥。”

    李强多拾出来的棉花,学校会按每公斤一毛五折算钱返给学生,这样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至于学校每公斤从连队拿多少,李龙问了王明军,一公斤是两毛五。

    李强最后能拿到十来块钱,不算多。

    “我们还在棉花地头里看到蛇了,让我打死了。”李强有些兴奋的说道,“一米多长!”

    “那蛇呢?”李龙问道。

    “新民哥拿走了,回去在灶下面包着葵花叶子烧着要吃,我给他说要把皮剥掉,他不剥,结果腥臭腥臭的,最后就扔掉了。”

    “哈哈。”李龙笑了。

    李强这是有经验了。

    一路聊着,很快就回到了四队。

    虽然知道今天李强要回来,但李建国和梁月梅该干活还是干活去了。农村没那么多讲究,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眼下要收的是玉米和油葵。油葵把头割回来要在场上把籽敲下来,目前还没机械化收割的先例,或者说机子还没研究出来。

    就电视上杨超越那种敲葵花头。大家敲的时候会先捡比较好敲的敲,电视上演的就是那种比较好敲的。

    玉米脱粒同样比较麻烦,这时候大多还是手动;已经有半机械化的那种的绞粒机子,但一次也只能塞进去一根玉米棒子,效率不高。

    通常情况下就是两种,一个是用起子把玉米棒子的玉米粒冲下去几行,这样拧粒子方便一些;另外一种暴力一些,就是把玉米棒子装上半尿素袋子,扎上口之后,用棒棰使劲的敲打。

    敲打之后,玉米棒子大都碎成几截,解开后倒进大盆里,这时候再手工剥粒就容易多了。

    玉米不像小麦。小麦可以用拖拉机带滚子压,因为硬且小,压不坏。玉米要是这种方法,直接就压碎掉了。

    所以这时候也挺忙的。

    李青侠跟着李建国他们在场上忙着,还有李俊峰、李俊贤和陈前进。

    李家地多,种的作物也多,所以需要的劳力也多。梁月梅在场上敲葵花,李俊峰的媳妇也在,虽然是孕妇,但她依然想着要干活,挺勤快的。

    家里就杜春芳一个,正在菜园子里摘辣子,准备晒上冬天备着吃。

    李龙把李强拉回来,杜春芳很激动,拉着李强连连问着能不能吃饱,看着就瘦了。

    李强骄傲的说自己每天都能拾够任务,在他看来这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但杜春芳只是夸了一句能干,剩下的主要还是问他的生活问题。

    就跟后世许多在外的游子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和家里人说的时候,家里人更多的是关心在外面能不能吃饱饭,会不会冻着等等。

    李龙去场上逛了一圈,看着大家都在干着活,工具堆那边有茶还有西瓜,知道这边的保障没问题,便也没过多参与,然后就离开了。

    他去找了谢运东。

    谢运东这边正在院子里把扎大扫把的工具收拾起来,栽桩要重新用铁丝拧一下加固一下,免得下次用的时候不利落。扎剩下的铁丝也要捋顺了,捆成一圈,也是备用。

    “运东哥,以前你说要买汽车,现在咋想的?”李龙进了院子,接过邓桂兰倒来的水喝了一半问道。

    “咋?你能弄到汽车?”谢运东一听就笑了,“啥车?”

    “我听说现在乌城那边已经有天津大发卖了,面包车,三万多块钱。”李龙说道。

    “有些贵了。”谢运东其实要说有钱,也是有一些的。咬一咬牙,买还买得起。主要这几年跟着李龙干,自己开拖拉机割麦子等等,赚了一些。

    他和妻子两个都能存钱,积蓄不少。

    “有人联系我从苏联那边进一批二手车。”李龙说道,“不过没牌照,不进县里的话,能开。”

    “便宜不?”谢运东关心的是这个。

    “便宜,估计不超过一万就能弄到。”李龙虽然没具体问刘山民这车什么价,但估计不会贵。

    “车咋样?”谢运东有兴趣了,邓桂兰也在边上听着。

    “开是肯定能开,二手车,肯定是有小毛病的,不然也不可能那么便宜。不过苏联车有个好处,就是皮实,开到山里都没问题。”

    “那弄一辆!”谢运东笑了,“便宜就行!开着汽车咋说也比开拖拉机方便。至于县里……不去就是了。实在不行到时开到县城边上,放到谁家院子就行了。”

    这时候交警还非常少,毕竟整个县城都没多少辆汽车,真没那个必要。

    “行,你要轿车还是面包车?”李龙问道。

    “咋?还能选?”谢运东好奇起来,“你能搞几台啊?”

    “不知道,反正得有好几台。”李龙含糊的说道。

    “要面包车!”邓桂兰在旁边插嘴,“轿车太显眼了,咱一个农民,开啥轿车?”

    虽然玛县街面上还没怎么看到过轿车,但电视上有啊。

    这玩意儿过两年就多了,夏利会出来一大批。桑塔纳也有了,但眼下是真少。

    “面包车……”谢运东其实是想要轿车的,毕竟那玩意儿显眼啊。

    “面包车能装,装东西装人都行。明年要是咱也开地种棉花,那不得请人?请人的话,你开个轿车算啥?”邓桂兰这个时候非常清醒,“咱是农民,咋好用咋说!”

    谢运东也同意了。

    妻子说的是实话,这时候,还真就是以实用为主。

    “行,既然你要面包车,那我给你留意着,到时到了,把你叫过去你自己看着用。”

    从谢运东家里出来,李龙又去了陶大强家里。

    出乎意料的是,陶大强要轿车。

    几千块钱,他掏得起。有妻子孩子了,最近进取心都有点退缩,但是说实话,还是要跟着李龙干。

    所以无论是陶大强还是谢运东,都想着明年跟李家一起种棉花。

    请人的事情都已经提上了日程,而且按陶大强的想法,冬天就给老家那边说,也是想让老家的亲戚过来。

    梁大成要面包车,几千块钱他是真掏的起,不过他也说了,要便宜一些的。

    他还要想着给新建房子。

    “双成说了,不回队上了,到时就不给他要宅基地了,但还得给老三盖房子。”梁大成说道,“到时看能不能把老三的地基要的和家里近一些,然后这两年就盖起来。”

    他也要种棉花,但没打算请人,说自己家人先干着再说,实在不行找零工。

    现在的玛县已经出现了临工市场,有城市里没工作的人会带着工具在那里等着,等人把他们拉回去干活。

    不过规模不大,毕竟县城人少。

    石城老街那边的临工市场要大一些,种棉花的兵团职工会早早过去找一些人帮着拾棉花。

    这一下子就去了三台汽车,再加上大哥那里一台,四台车有了。

    王明军和赵宗明那边李龙还没提,李龙估计王明军肯定是会要一台的。

    再加李向前的一台,这就差不多了。

    自己肯定也要留一台。原来打算是想着要去乌城买台大发,但如果刘山民能拉来面包车的话,他留下一台用就行了。

    至于手续,找李向前应该能给办上。这时候汽车手续还比较随意,想来应该能给安上。

    有正规的入关手续,李龙一点也不担心其他的。

    大扫把活干完,今年赚的比去年少一些,主要是李龙觉得大家足够辛苦,所以把大部分利留给了干活的。

    兵团两个连队、孟海、梁文玉那里,李龙给的都是四块五一把,怎么从下面收,看他们自己。

    孟海和梁文玉就比较大气,自己留五毛钱算是检查费,给村民每个人四块一把,村民积极性更高。

    王明军和赵宗明那边怎么分配,李龙没管。

    大哥那里,李龙没打算赚钱,让大哥给村里人按四块钱收,剩下的两块钱是大哥赚的。

    李建国死活不要,占弟弟便宜太多,他说再这样算自己这个大哥就没脸了。所以也是按四块五算的,李龙好说歹说,让大哥赚一块钱,也就是五块钱收的。

    最后李龙赚的差不多是五万多块钱。

    供销社那边没赚啥钱,他打算等汽车来了,除了便宜给李向前一台外,还要捐给供销社一台,大家共用那种。

    这几年从供销社拿到的好处不少,眼红的人自然也多。

    所以李龙知道应该给供销社一些实惠,这汽车送给供销社大家用,至少能平息一些人的怨气和嫉妒。

    当然这些都是设想,能不能实现,要看刘山民能不能把车给合法的弄进来。

    不合法的,李龙坚决不碰。他只想当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农民。

    九月二十八号星期一,李龙把休息了一天的明明昊昊送到幼儿园,回来想着是不是这两天要去清水河子一趟,因为农忙差不多快结束了,小海子的闸门和山里的桥该修了。

    这时候十一月初就要下雪了,冬天来的比较早。

    所以这活还是得尽快干。

    这一段时间刘高楼都没过来,倒是让李龙有些意外。他头一趟和第二趟间隔就是五六天,现在突然一下子半个月没来,李龙还有点不习惯。

    说曹操曹操到,上午的时候,一个车队直接开到了收购站,然后打电话把李龙从大院子给叫了过去。

    县城都轰动了!

    哪有这么多车啊!

    县里倒也不是没有车,但十台车一下子过来,头一回!

    好在收购站后院足够大,十台车开进去七台,剩下的三台在前院。现在来卖东西的人没那么多,前院还有空地。

    刘高楼看到李龙的头一句话就是:

    “李老板,累死我了,也饿坏了。我请的这些司机,你看能不能先找个地方让他们吃个饭?”

    “好好好,双成,这是五十块钱,你带他们去食堂吃饭,拌面,管饱!”

    刘高楼也跟着过去了,他也累坏了。

    连车带上面的东西都放在收购站,他对李龙很信任,所以根本就没想着会不会有损失。

    十台车中包括三台卡车,也就是说,剩下的七台才是要出的货。

    一台伏尔加,三台拉达,两台黄色面包,比大发要大一些那种,让李龙有些意外的是还有一台绿色军用车。

    他隐约记得好像咱们这边把那种车叫六九车,和八座吉普差不多。

    李龙走到那台车跟前拉开双开后门一看,果然,后面是竖着的两排加了海棉的木板凳。

    他们刷的绿漆和国内军车绿漆颜色不太一样。

    不过不管怎么说,看着就不一样。

    “李老板,咋弄这么多车?这是打算开车行啊?”有二道贩子开着玩笑。

    “有这打算啊。”李龙也笑着回应,“怎么样,搞一台?价格不贵,二手车,一万块钱就能卖。”

    “算了算了,我可没那么多钱。”那个贩子急忙摆手,但眼睛却盯着那面包车,显然是有意思的。

    这时候新车比较贵,二手车其实也不便宜。李龙随口开出来的价格其实算公道的了。毕竟一般人想买二手车,没渠道。

    为什么买二手车,不就图的便宜吗?

    三台卡车最先进的院子,李龙看了一下,有些无语。刘山民很执着,三台卡车里,一车甘草一车黄芪是铁打不动的。

    第三车里和上一次差不多,大半车的皮子,小半车的羚羊角。

    啥时候羚羊角也变成大路货了?

    曾经钱主任求一对而不得,辛辛苦苦搞了黄羊角来用。

    现在这玩意儿竟然成车拉!

    感慨时代不一样的同时,李龙也等到了刘高楼回来。

    会客室里,刘高楼打了个嗝,一边喝着茶一边感慨着:

    “我一南方人啊,来这一个多月,现在竟然习惯吃拌面了。这叫什么事啊……”

    “你就说好吃不好吃、顶饿不顶饿吧!”

    “好吃,也顶饿,就是太油腻了。说实话,肉也真多,一份菜放那么多肉……”刘高楼感慨了一下,随后话题就转到了车上。

    “我叔说了,这些车是以废品报关进来的,手续齐全正规,怎么卖看你自己了。”刘高楼从随身带的黑包里取出一沓手续来,“这个给你。”

    “车价怎么算?”李龙问道。

    “折人民币的话,一台三千块钱。”刘高楼说道,“一视同仁,而且得一起买。”

    李龙点头,很便宜了。

    估计刘山民不是靠这个赚钱,所以给这么便宜的价格。当然二手的原因也有。

    “我叔找人看了,说这些车里,那台六九军车是车况最好的,那边哨所的人按报废弄出来的。”刘高楼继续介绍着:

    “随后就是一台拉达和那台伏尔加,剩下的车多多少少有点毛病,不影响开。当然如果要开的话,找个老师傅认真的检修保养一下。”

    李龙点头,这个不用他说,卖之前李龙肯定也是要这么做的。

    和运输公司是老关系了,李龙这边也想给他们那边整点赚钱的活。老师傅那边比较多。

    “我叔还说了,以后咱们交易单算。比如我拉来的些货,你我直接交易,我想买白糖或者其他东西,就给你美元购买,你看怎么样?”

    “行啊。”李龙点头,总算是进入正规了,他其实也是这么想的。

    一码归一码嘛!其实双方还是本着人情关系才这么做的,不然找谁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