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平行空间来客

第1271章 1361国事为先

松江府周围,也就是后世的上海,找到合适的港口位置,圈起来建城,依托港口建仓储和城市服务功能,建立一个全新的城市。

甚至,可以按照后世城市规划的模式,充分兼顾卫生、环保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大明全新城市的样板。

四九城虽然按照魏广德之前的要求,对城市排污渠道进行过整治,也让差役经常上街巡查,对不讲卫生行为进行处罚,但现在也只能做到表面光鲜。

除了从永定门到正阳门再到朝天门这一路是铺了石板路外,其他道路大多还是土路。

加之此时车马全靠畜力,满街的骡马,就算挂了袋子依旧有滴落的屎尿。

放到后世简直不能忍受,不过这个时代嘛,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京城还算是做的最好的了。

想到这里,魏广德就开始考虑其他需要着手解决的难题。

土地问题,其实是魏广德最容易解决的,原来那些有主之地,直接用官地置换过来就是了。

土建,那是工部的差事儿。

又是工部,魏广德不得不感叹一句,这个往常最不被朝廷看重的衙门,在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貌似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历代朝廷对于工部的态度,除了给皇帝修陵寝,剩下就是修宫庭和河工了。

对了,明初这北京城也是重新整修过一番的。

顺着先前的话头,魏广德想明白后就继续说道:‘朝廷不可能同时开放多个口岸,不过再设立一个还是可以的。’

“那就好那就好。”

听到魏广德这么说,不管是谭纶还是江治脸上都浮现出喜色,嘴里不住说道。

“怎么,你们也打算参股海贸,准备也要个船引?”

魏广德多精明的人,马上就想到他们今晚的反常举动,于是笑着问道。

“呵呵,善贷,你当初在月港是大手笔,在我们都不看好的时候插手月港海贸,这些年赚得盆满钵满。

别看大家说起你经商之事都是一脸不屑,可心底到底怎么想的,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江治乐呵呵笑道。

“是啊,说实话,月港之后没两年我就有些后悔,当初没听你的,让家里人也过去,在那边入股一个商会。”

谭纶苦笑道,“之后听说海贸之利才知道如此丰厚,怪不得当初连浙江、广东的商人都往福建跑,想要分一杯羹。

失策啊,失策。”

“现在有人想要船引,所以今日你们才这么说?”

魏广德继续追问道。

“是啊,不少老乡,还有一些同年也都有此意。”

江治说道。

找到谭纶的人还不多,毕竟知道他在朝廷里也没几年了,何况年龄也大,和他同一辈的官员大多也致仕。

不过谭家人后面也经商,自然也听说了海贸之利。

当然,其实一开始这些官员家人更想参与的还是贩盐,毕竟大明盐商的富甲早就名闻天下。

不过此时江南,海商实力在这些年里大爆发,已经大有追赶盐商的意思。

倒是那些手工业商人,开工坊和织机的,虽然收入也是大增,但始终是比不过那些商人的。

他们把商品卖给那些商人,所得利益也就那么多,和卖到国内其他地方都差不多的获利。

而海商拿到他们的商品,卖出国门后价格往往都要暴增,利润反而比他们赚辛苦钱的还要多。

“这样啊,说明如果朝廷这次开放港口,颁发船引应该会有许多家族争抢才是。”

魏广德淡淡说道。

闻言,谭纶和江治都是微微点头,并不否认。

“这个,后面肯定还要好好斟酌,先不说这个。”

想到这次可能面临的难题,魏广德不由得有些发愁。

船引不可能无限制的发放,虽然每张船引都意味着朝廷每年都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但如果太多了也不好,无法体现出价值来。

而且,不管是大明的生产能力还是西方的消化能力也存疑,所以无节制的大规模扩张外贸不可取。

大明商品一定的稀缺性,更能让商品卖出更好的价格来。

“工部,如果银钱投入足够的前提下,能否在一年内建立一座小城?”

魏广德话头一转,忽然看着江治问道。

“筑城?”

江治闻言一愣,小声问道:‘可是要在辽西走廊筑城?

如果是那里,需要从关内征发徭役才能快速完成,钱粮管够的话还是没有难度的。’

虽然江治之前还说役夫吃紧,但那是朝廷只能拿出不多钱粮的前提下,按魏广德所说银钱足够投入当然是另当别论。

其实在大明,虽然大部分人口都是务农,但田地就那么些,其实已经存在劳动力因为分布不均衡出现在结构性过剩问题。

一些苦寒之地人口不足,浪费大量土地,而关内,特别是南方,却有无数流民存在,因为失去了田地这些赖以谋生的手段,不得不到处流浪乞讨。

“不是辽西。”

魏广德摇头说道,“我的意思是在松江府,长江的入海口处建城,像月港那样建立对外开放的港口,这就需要除了兴建港口外,仓储和居住也都要考虑到。

那里靠近海边,江浙又时不时闹出水害,所以我想着建立这座新城需要考虑周全。

城市的排水、卫生都要兼顾,把这座新城打造成大明的样本、典范,以此向各府县施加影响。

包括京城以后也要参考这座新城”

魏广德把他的考虑都说了一遍,末了还说道,“虽然浙江手工业也很发达,可终究距离月港太近,若将新的开放港口设立在浙江,容易招致北方省份不满。

港口设在长江出海口,不仅能让内陆商品方便通过长江水道水流而下进入港口,也能让北方货物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过去,我觉得在松江府附近选择一地开放较为合适。

至于建城土地,官地自然直接征用,若是民地,则以附近加一等官地予以置换。

城市及港口、仓储土地,全部归朝廷和内廷所有,具体比例后面还要和冯保商量,商人可以在租用的土地上建房,但需每年缴纳地租。

这样,朝廷和内廷每年都能新增一笔银钱收入,再加上开港带来的船引、关税,还有因为位置带来的便利,假以时日,想来每年收上两三百万两银子也不难。”

“善贷,你的意思是新城土地全部由朝廷所有,和内廷分配地租?”

谭纶心里一动,不由问道。

“是啊,朝廷在月港收到的不过是关税和船引银子,但是海商赚的更多,特别是原来的地主,靠着出租土地和房屋就赚的盘满钵满。

我想过了,这次,这部分利益要归朝廷所有。

若是那些民地不愿意置换,那我们就换地方,换到满足建城条件的地方建城。

朝廷必须有足够的岁入才能维持,不能朝廷给了旨意,利益还到不了手上。

本身开放港口,对于民间就是有利的,不能让他们把全部利益都占走。

而对于商人来说,生意好做就租地方做生意,不好做也可以退租离开,损失也不大。

不能因为他们早一步进场,盘下地方和店铺,就算不做生意靠收租也能赚银子,这不利于引入新的商人。

这座新城,就是要大改特改,要让商人也流动起来,想方设法吸引商人入驻。

再通过商人之口,把新城的风貌推广到全国各地府县去。”

魏广德说完,就看向谭纶和江治说道:“或许你们也想着趁着早知道消息,就去那地儿盘下一些地契,坐等收租赚钱。

不过这次不能答应你们,所有的利益要进入朝廷,商人还是要靠经商赚钱才是正事。”

说到这里,魏广德不由压低声音道:“虽然新城土地不对外发售,但松江府那么大,好地方多得是。

我想随着这座新城的发展,周边也会受到影响。

松江府不管是华亭还是上海,甚至青浦,城里的房屋、土地价格也不会便宜,所以还是大有可为的。

甚至,隔壁的苏州府、嘉定府的地价房价也会因此水涨船高。”

魏广德当然不会说假话骗他们,旁边可就是苏州,俗话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整个一块地方经济一直都是中国的重心,现在朝廷不少赋税也是靠这里收取,民间富裕程度可见一斑。

再有了松江府开放海禁的新港口城市,只会更加刺激附近的工业发展。

这个位置,不仅在后世,在大明朝,全依托水力运输的年代,位置也是极好的。

当然,如果不是开放海贸,而是国内贸易的话,南京无疑才是最好的枢纽。

依旧是借助长江水道和京杭大运河的便利,可以快速贩运大量商品都各地。

后世的上海主城,其实就是此时松江府上海县城区到府城华亭县一带,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实更多属于华亭。

不过新世纪上海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就是浦东则属于上海县,而不是华亭县。

至于此时的青浦县,还是算了。

反正魏广德接下来就打算派家人去上海和华亭购置田产、商铺,虽然新城不让外人插手,可周边的利益,能占多少算多少。

以点带面,周围以后的发展肯定也不会差了。

至于此项议题要是没能在内阁和宫里通过,魏广德其实也不慌,在那个地方置业,总是不会亏的。

魏广德都这么说了,谭纶和江治自然也知道该怎么做。

此时,三个人心里其实都已经打定主意,搜罗家里的钱财过去置业。

“此事先保密,等我筹划两日,差不多的时候就找叔大和双林商议下再传出去。”

魏广德对两人挑挑眉,那意思自然都懂的。

怎么说也得为他们留点时间,魏家家大业大,倒是可以快速调动银钱去松江府,可谭家和江家应该没这么强的实力。

三五千两银子或许能随便拿出来,可这点银子在那里能做些什么?

或许徐阁老会看在同僚份上帮他们一把,交易一些资产给他们,但肯定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次魏家肯定要拿出大笔银子购置资产的,另两家估计也会砸锅卖铁筹钱。

“对了,说这么多,今晚的事儿”

重要的事儿说完,魏广德才想起今天找江治的目的。

“松辽运河在地图上是看不出来什么的,得工部派人实地查看,测量两条河流之间地势后才能定下来。”

江治秒懂魏广德的意思,马上就接话道。

“那工部要安排下,尽快派人先过去大致看看。”

魏广德点点头说道。

“这马上入冬,怕是来不及安排了,只能是明年派人过去详查。”

江治却答道,有些事儿真不是心急就能办好的,非得春暖花开的时候不行。

“这样啊,也行。

那运河之事就放到明年,到时候兵部和工部协商好,最近主要还是辽西走廊战事为主。

等战事结束以后,我就和首辅、内相商量再开一城的法子,弥补此战亏空。”

魏广德当即笑道。

“嗯,估计那时候首辅大人也会为今年的财政焦头烂额,商量此事倒正当其时。”

谭纶笑道。

之后闲聊一阵,等魏广德送走二人后,才回后堂和媳妇儿说起此事。

“老爷,按你说的,这松江府以后可不就要发达了?”

徐江兰听完双眼就是一亮,说道。

“那是自然,所以尽快安排人去松江府置业,主要还是选在上海县城到华亭县一带。

我估摸着上海县那边可能比较容易购置产业,比较华亭县大户颇多,不过也可以请徐阁老搭个手,帮个忙,牵线搭桥一番,反正两地都要尽可能购置产业。”

“明日我就安排此事,只是,我兄长那边,还有定国公府”

徐江兰虽然知道利害,可想着自家亲戚,魏家过去置业若是不提前知会,以后面子上有些过不去。

“先安排家里人过去,那边,等上半月再隐晦的提醒一下就是,不过得暗示清楚,此事得相当保密进行,绝对不能传来,否则你夫君可就不好做人了。”

魏广德想想才说道。

“那新城那边,怎么就不让人插手,利益全部都让朝廷得了去。”

徐江兰这时候想到魏广德说的,港口及新城的土地全部归朝廷,每年收租,心里不由得对那里有了想法。

“国用不足,我等朝臣还是要以国事为先,想方设法补充国用,不能全部为自己着想。

有国才有家,徐、魏两家都是世受国恩,可不是那些平头百姓,只有国家好,我们两家才能更好。”(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