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2章 1362大宁
“国用不足,我等朝臣还是要以国事为先,想方设法补充国用,不能全部为自己着想。
有国才有家,徐、魏两家都是世受国恩,可不是那些平头百姓,只有国家好,我们两家才能更好。”
魏广德多少能猜到夫人的想法,不过这点上他还是很看得开。
实际上,钱多到一定程度就已经不是钱了,而就是数字。
再多有什么意思,那怕魏家夺的天下全部财富又如何,那时候只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天下人觊觎,也就到死无葬身之地的时候了。
现在家里有上万亩田地,还有大量投资可以源源不断为家族赚取银钱,可以说家人随意挥霍也不会减少,只会变得更多。
因为,真没多少钱的地方。
徐江兰听到魏广德的话,也觉得不错。
只要大明还在,凭借魏国公府的关系,自己的孩子只要不犯下造反的大罪,也不会有什么人敢招惹。
就算魏广德以后告老还乡也是如此。
“对了,府里去兰州采购了一批兰绒,打算给家人都做一身内袄。
这批兰绒采购可是不易,进去不少银子”
转头,徐江兰就把松江府建新城开港的事儿抛到脑后,对魏广德说起府里的安排。
“还是借着你阁老的身份,才把兰绒凑齐,其中一系本来是打算进贡到宫里的,只是数量不足,才给了府里一些,宫里的要明年凑齐一并送进去。”
徐江兰说起兰绒,就变得滔滔不绝起来。
毕竟,这批兰绒品质上佳,与贡品无异。
府里三年前就派人过去联系,好容易才凑齐一家的量。
别看家里的商会已经有了羊绒织品,但是和兰绒相比,还是差了许多,所以徐江兰并没有取销之前的订单,依旧每年派人去兰州采购。
“快入冬了,府里下人的冬衣安排好没有”
听到这里,魏广德点点头,随即问道。
“已经做好了,都是一身袄、一身羊绒,不会丢了你阁老的面子。”
到这地步,很多时候下人也是主子的脸面。
不管主子身份地位多高,可要是下人穿着寒酸了,对他们也是影响。
“料子上可不能马虎,绝对不能用上等料子。”
魏广德提醒一句。
羊绒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上等的那是给京城勋贵、官员和富户准备的,要是府里下人也穿着上等羊绒,那出门被那些人看到,还不知道会怎么样,但那些人肯定不会再使用羊绒,他们宁愿穿更厚实的衣,也绝对不会使用羊绒。
“放心好了,我省的。”
徐江兰乐呵呵说道。
随后十数日,京城向西面三屯营和辽西走廊的快马日益增多,大量情报不断被送回来。
锦衣卫的情报获取还是值得信任的。
辽西明军只是根据发行的蒙古军队行进路线分析出目标在辽西走廊,可毕竟只是一种猜测。
按照辽西走廊上城镇的重要程度,戚继光判断蒙古鞑子的目标是锦州,因为这里是最富庶的区域,便于他们抢掠。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和锦衣卫的汇报一致,黄台吉带领的四万蒙古骑兵目标直接奔着锦西去的,但也不排除打算在锦西入寇,然后转道向南拿下宁远。
毕竟,两地相距太近。
实际上,锦西就是后世的葫芦岛市,而宁远则是相邻的兴城市,两地直线距离不过十余里。
而且,锦西的明军卫所也是宁远中左所负责,后世这里还有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塔山。
只能说辽西走廊虽然在中国版图里并不起眼,但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明朝到解放战争都是如此。
这里,就是东北三省和关内陆地交通的咽喉所在。
看似不大的一场仗,若是大明失利,则整个辽东就危险了。
兵部大堂,职方司主事已经在巨大沙盘上以黄台吉的身份考虑,猜测他对此战的构想。
实际上,很难让人相信,此次黄台吉对锦西的觊觎是为了抢掠一番,而更大的可能还是他把视线看向了整个辽东。
大明进军辽东,本就是为了从东面侧击蒙古。
对他们来说,辽东明军的存在也成了蒙古的肘腋之患,欲除之而后快。
只不过因为大明的强盛,自元朝灭亡后,蒙古大汗不断变更,或许他们都有这个心思,但碍于两边实力对比,都是不敢轻举妄动。
也不知道黄台吉是喝假酒喝多了还是什么,居然在这个时候打起辽东的主意来。
只能说,不自量力就是对黄台吉很好的评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他或许想用辽东来证明他比他父亲俺答汗要强,在俺答汗没几年可活的时候影响蒙古各部,换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但可惜他真没那个命。
历代蒙古大汗都有自知之明,即便有心也没人敢真对辽西走廊打主意,可他黄台吉就干了。
“黄主事的分析,我以为极好。
切断辽西走廊,或许才是黄台吉的真实目的,他想要整个辽东。”
大堂右侧席位上,魏广德侃侃而谈。
这里是兵部,他不会喧宾夺主坐在谭纶的位置上。
“所以此战大明绝对不能输,若有闪失,不仅是辽东军将受罚,兵部的责罚而已少不了。”
魏广德说完看向谭纶。
“魏阁老,兵部已经给广宁卫发去消息,让他们严守广宁城,绝不许给鞑子半点机会。
辽东军在戚部率领下已经从锦州南下,支援锦西,最迟明日下午先锋军可抵达。”
谭纶微微一探身说道。
“黄台吉在哪里”
魏广德问道。
“据报,人应该在沙儿河堡,现在鞑子聚兵就在沙儿河堡和长岭山堡之间。
从此地突入,可最快速度打到锦西城下。”
谭纶开口说道。
“戚继光部在锦西击退黄台吉,他们必然顺势推出边墙。”
魏广德缓缓说道,不过脑海里也在快速思考蓟镇明军出关抵达战场的时间。
急行军肯定不行,抵达战场将士们人困马乏,根本就不是去参战而是送菜。
“蓟镇官军如何安排的”
魏广德看向黄主事问道。
“计划等锦西之战结束后,不管黄台吉是否联系泰宁、土蛮等辽东部族,蓟镇官军东出冷口,沿青龙河北上,布置在龙山、长岭、建昌一带,完成对蒙古鞑子西边的包围。
相距三、五十里,应该能避开黄台吉派出的哨探。
何况,蓟镇官军出动,想来黄台吉未必会想到。否则,他也断然不会对辽西走廊生出心思来。”
黄主事似乎把黄台吉心理活动揣摩的很透彻,敢对辽西走廊打主意,说明这个人比较刚愎,只要他自认为不会出现蓟镇明军,那肯定就不会考虑该有的准备。
魏广德思考半晌,一旦黄台吉招来帮手,蓟镇大军最多两天时间就会出现在他们背后。
这个时间,似乎也完全足够戚继光部正面击溃蒙古鞑子,再有背后明军出现,此战也就定了。
只不过,想到黄台吉,魏广德忽然莫名的想到戚继光,他统帅的辽东明军能否正面击败这伙人鞑子。
之前,魏广德是从未考虑过戚继光战力的,因为似乎穿越人士对戚继光都是充满莫名敬意,绝对没人质疑他作战能力。
“戚元敬调动了多少辽东兵马”
魏广德看向谭纶,问道。
“全部新兵营,不仅有车步马营,还有两个辎营,合计万五千人,还有辽东李成梁留下的两营骑兵,六千余骑,再有卫所精锐约两万人,合计四万。
辽西走廊尚有兵马万余可随时投入作战,共有明军五万余。”
谭纶对戚继光调动的兵力倒是很清楚,辽西走廊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戚继光也不会轻敌冒进。
实际上,戚继光作战就从未轻视过对手,都会最大程度调动兵马,颇有些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味道。
“辽东其他地方兵马只留下不到两万人”
魏广德低声嘀咕道。
辽东不含辽西走廊,官军员额是八万余人,但实际上李成梁那时就只有五万余人。
这次调走近三万兵马,辽东可不就之剩下两万人马了。
“广宁前屯卫能否调出人马支援宁远”
魏广德忽然问道。
后世所说的广宁,一般是指此时的北镇,也就是广宁卫所在。
北镇位于锦州北面,附近驻扎了广宁中、左、右三卫,在西面还有广宁后屯卫。
而大家熟悉的锦州,驻守的是广宁左、右屯卫。
而魏广德口中的广宁前屯卫,则是驻守在山海关以北的三山堡周围,再往北就是宁远卫,再往北就是锦州。
实际上,整个辽西走廊驻守的明军,主要就是广宁卫和宁远卫。
听到魏广德问起前屯卫能出动的兵马,谭纶就猜到这是魏广德在尽可能为戚继光增加支援。
兵马到了宁远,实际上就是支援到了锦西战场。
“应该不多,最多能凑出千余人。
前屯卫治下大小军堡好几十个,从八里堡到三河驿都在其保护下,很难抽调多少人马北上。”
只片刻,谭纶就做出判断。
前屯卫虽然满编,但实际上分散驻守多地,根本调不出人马来。
“善贷,戚元敬可自成名后可从未打过败仗。”
这时,谭纶身子靠向魏广德,轻声说了句。
他看出来了,魏广德此时对戚继光那里有些担心,所以才会想到增调兵马过去。
“辽西走廊有多重要,子理兄自然知道,绝对不容有失。”
魏广德只提醒一句,既然谭纶有信心,魏广德也不再多说,调转话题问道:“马芳部联系到没有”
“暂时没有找到,不过已经加密文书已经送到永宁,沿途边堡都把哨骑撒出去了,想来很快会有消息。”
谭纶也在关注这支长城外的明军,于是小声说道。
“一旦找到,就让他们按计划,沿长城西进。”
魏广德吩咐道。
“善贷,朝廷是否真下定决心北扩”
这时候,谭纶忽然更小声的问道。
“何意”
魏广德不解,马上问道。
“这两日我反复看了舆图,发现早在永乐时期放弃的一地,似乎对京师北方防御极为重要,现今若能恢复,则京师北方无忧。”
谭纶小声道,“只是要恢复此地,若是没有足够钱粮,怕早晚还得再失。”
“哪里”
听到北京的北方屏障,魏广德顿时来了兴趣,急忙追问道。
“大宁。”
谭纶回道。
大宁乃辽中京故址,也叫做大明城或大名城。
元代在此设立大宁路,明初改为大宁府,是大宁都司的治所。
大宁都指挥使司,简称大宁都司,明朝在今河北北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设立的军政机构。
明太祖洪武二十年设置大宁都司,治所在大宁卫,管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等地,第二年改为北平行都司。
永乐元年恢复大宁都司,改治保定府,后来所领卫所有的废除,有的迁移到长城以南。
大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极大,其西面是七老图山,东面为努鲁虎儿山,西辽河南源老哈河从南面流过。
大宁北控辽河上游,东控大凌河流域,西与宣府相连,南靠燕山长城,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大宁所在的辽河上游,属于半干旱气候,宜农宜牧,历史上草原民族南下,中原移民北上往往交汇于此,从而形成一个混合的经济带或文化区。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里都是南下草原部落和中原王朝争夺的焦点。
这里,曾经是宁王封地,不过在靖难之后宁王内迁,而大宁很快也被放弃。
至于朱棣放弃大宁的原因众说纷纭,后世较多认为是酬功,让出此地给朵颜三卫牧马。
但大宁战略位置特殊,不仅是北京的北部屏障,也是辽西走廊的西部屏障,故而朱棣从始至终都不准三卫驻防此地,留下一个统治的真空区域。
也就是允许三卫在此游动牧羊,但不准常驻该地,也是防止他们成为京师的祸患。
不过,对于朝廷高官来说,酬功三卫肯定是不存在的,朱棣又不是没狠狠杀过他们。
所以,放弃大宁最大的可能还是因为大明一贯的想法,统治成本过高,收益比不上耗费就可以考虑放弃。
此时谭纶点出大宁,其实也是在试探魏广德的态度。
若是真能恢复大明对大宁的统治,京师和辽西走廊就更安全,毕竟多一道保障。
只不过,这就需要朝廷消耗更多的钱粮。
但从兵部尚书的角度,他认为有必要提起此事。
马芳部从宣府东进,似乎正是恢复大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