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不靠门第,一样能把这世道掰正

高蔚生难道没想过其中的风险吗?

他当然想过,想得太清楚了。

这一纸章程一旦推行,必然牵动安西数十年来积压的所有痼疾。

伤筋动骨的政改,哪有不出血的?

他高蔚生自己,就是第一个要出血的人。

但他就是要干。

不光是为了章程里写得明明白白的“安西制度重建”,也不单是为了解这场边陲旧弊的死结。

更因为,他高蔚生,早已别无退路。

“我告诉你李北玄。”

高蔚生缓缓坐下,眼神却比站着时还要锋利,“你知道我当年来安西前干了什么吗?”

“我跟我父亲,签了一纸断亲书。”

李北玄一怔。

“我高家祖上三代翰林,我父亲是前户部尚书,我表妹……卿卿家那边,是礼部世家。”

高蔚生低声笑起来。

笑声里没有后悔,全是桀骜。

“我这样的人,本可以一辈子在庙堂里高枕无忧,至多清贵无为罢了,春风得意个三十年,再告老回乡写写诗,没什么不好的。”

“可我偏不想。”

“京城那些老家伙,一边喊改革,一边贪墨,一边写大义文章,一边塞自己侄子进官学。”

“我看不惯他们!”

这才多少年?

武朝建国还不到三十年啊!

可大街小巷,庙堂乡间,已经有那么些味儿了。

阶级的味儿。

那种血脉里透出来的高低贵贱,不用写在纸上、不用挂在脸上。

只要一开口,一落座,就有人天生是座上宾,有人一辈子都只能站着听。

高蔚生不是没读过书,他知道历史。

他知道,这世上最难撼动的,不是哪一个人的权位,也不是哪一条法令,而是阶层的延续。

在那上面的人,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坐着,世代富贵自然滚滚而来。

而下面的人呢?

他们哪怕砸碎骨头、拼尽一生,也不过是被人踩着的阶梯。

踩得越狠,楼就起得越高。

这不是天理,是人心的恶疾,是制度的病根。

武朝的前身,是大秦。

大秦亡国,表面看是王室无道,实则是门阀自立,骨肉互噬。

最早一支揭竿而起的,不是寒门士子,不是布衣义军,而是关陇崔氏、江东王家这些旧贵族。

他们名义上是讨贼,实则是趁火打劫,把一个垂死王朝的尸体分了汤喝。

赢家,就是从这一锅混账汤里杀出来的。

天策上将凭一纸兵符、三千铁骑,打穿了半个中原。

他不是没有盟友,他也借过门阀的势,但他比谁都更清楚,门阀的危害。

所以他一登基,就明里暗里做了无数手脚,只为打碎门阀那只看不见的手。

去年,赢世民突然大张旗鼓,在京郊修建颐和园。

征调三十万民夫,耗银四百万两,满朝哗然,天下痛骂。

李北玄甚至写了一篇《阿房宫赋》来刺他。

可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他这是故意的。

他是在引蛇出洞。

因为他知道,这些门阀世家向来自诩清议,你让他们多缴一文税,他们能忍。

你废他们一个冗官,他们能装、

可你若真污了天子名声,把天下士林的共主脸面都砸了,他们就忍不住了。

于是,门阀果然出手。

弹章、谏议、私下结党,一波接一波地送到宫里。

关陇门阀甚至公然在私塾中传话,说当今皇帝不过是个“弓马起家,不知礼法”的庸人。

早晚要给礼法世家让路。

可结果呢?

赢世民早有准备,一夜之间抄了十七家世族,流放两百余名子弟、抄没财产如山,还特意传话给礼部:“颐和园即日停工,民夫悉数放还。”

百姓大喜,称颂“天子纳谏”。

可真正明白的人都知道,这不是纳谏,是借谏开刀。

赢世民就靠这个,坐稳了龙椅,在御驾亲征之前,镇住了门阀。

但门阀没有死。

他们退了一步,变得更谨慎了。

如今的世家,不再公然反抗,而是隐入布政司、礼部学政、翰林院和各地书院中。

他们教你做官、给你立规、帮你议礼……

可一旦寒门子弟想爬上来,就撞上他们的规矩。

家世、门第、族学、荐引。

这些事高蔚生都知道。

他出生高门,反而更清楚门阀那套玩意的毒性。

他能读书,是因为生在高家。

可他一旦违逆家族的意志,连自己那身寒窗十年的功名,都成了被否决的筹码。

当年他执意要离京赴边,为的是证明:不靠门第,也能做官、理政、兴邦。

而他的父亲,为了保住高家的清誉与仕途,亲手递出一纸“断亲书”。

“自今日起,尔与高氏再无瓜葛。”

从那天起,他就知道,自己退无可退了。

他已经没有家世可以倚仗,也没有退路可回。

他若在安西失败,没人会替他说话,没人会替他收尸。

他这一生,只有两条路可走。

不是走出一条新道,就是真死在旧路上。

所以现在,不管是李北玄那纸章程是良谋,是试探,还是阴谋。

不管这一场新政推下去会掀起多少风浪、牺牲多少名誉。

只要能给安西一个清清楚楚、干干净净的开局。

高蔚生都认。

“我也不怕他们。”

窗外风沙拍打着窗棂,高蔚生却恍若未觉。

只是盯着案头那叠章程,仿佛能透过墨迹看见未来的血雨腥风。

“那些世家大族,表面上讲究诗书传家,实则把朝堂当成了自家后院。”

“你以为我不知推行新政会得罪多少人?”

“礼部的旧同僚、户部的老上司,还有那些藏在书院里,摇唇鼓舌的所谓大儒,他们哪一个不是盘根错节?”

“可正因如此,才更要在安西撕开这道口子。”

赢世民借修颐和园除门阀,那是在天子脚下动刀。

而安西离长安千里,正是试验新政的好地方。

在这里,没有世家大族的眼线,没有层层叠叠的关系网。

只要能立住规矩,就能给天下寒门子弟看看。

不靠门第,一样能把这世道掰正!

高蔚生冷笑一声,道:“我爹给我断亲书时,说我是高家的逆子,迟早死无葬身之地。”

“可他哪里知道,当我在围城时,亲眼看着伤兵用掺沙的麦饼充饥,看着百姓把最后一口粮捐给守军,我就知道,有些事比所谓的家族清誉,重要千倍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