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科举考试,万千士子归心!
众多的文武都十分擅长察言观色,当他们察觉到陛下对于首辅担任此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这件事情似乎并不是特别满意的时候。
一个个就像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一般,立刻见风使舵起来。
只见他们纷纷开口向朱祁钰进言,极力推荐自己心目中更为合适的人选。一时间朝堂之上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而此时的商辂,原本还算淡定从容的神色之中,也不禁流露出了一丝丝难以掩饰的遗憾与惶恐不安。
在他想来,陛下既然如此态度鲜明地表示出了对他出任主考官一事的不满,那么是否意味着陛下已经对他有所成见了呢?
不然的话,又怎会全然不顾及诸位大臣官员们一致的意见,直接将其否定掉呢?
商辂皱起眉头,仔仔细细地回忆并思考了一番近些日子以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苦思冥想之后却发现,无论是在处理政务方面还是在日常待人接物之时,自己好像都没有做出过任何可能触怒龙颜之事啊!
这可真是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忽然间,一个想法从商辂脑海深处一闪而过:“莫不是因为我前不久刚刚新纳了两房小妾之事?”
不过很快这个想法就被他给自我否定掉了。
毕竟在他这样饱读诗书之人的观念里,纳妾本就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风雅之事,断不至于因此而引得陛下心生厌恶才对啊!
到底是什么缘故导致陛下不同意由他来担任这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呢?
商辂就这样反反复复、前前后后地琢磨了许久,始终未能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无奈之下,他只能忐忑地低垂着头颅,站立在原地,一言不发。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其余的那些文武大臣则依旧在热火朝天地争论着,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地想要说服陛下采纳自己所推荐的那个人选,场面一度陷入了白热化。
不过,所推荐之人,当然都是朝廷重臣。
不过,对于众人的推荐,朱祁钰却始终笑而不语。
这无疑更让满朝文武,开始忐忑不安起来。
陛下的心思实在是难以揣摩啊。
等他们都不再发声的时候,朱祁钰却是看向了一直沉默的于谦,商辂。
“商爱卿,于爱卿,你们二位为何一直不说话?可有推荐的人选?”
商辂,于谦相互望了一眼,而后走出来道。
“回陛下,各位大人推荐了这么多人,都未能使您满意,想必您心中已经有了人选了。”
“是啊,不知您主考官所属是谁啊?”
这二人眼巴巴地望着朱祁钰,而其他文武大臣,也都看着他、等待着。
朱祁钰微微一笑,而后指了指他们俩身后的沈睿。
“朕也不瞒你们,朕属实想让沈爱卿来担任主考官。”
众文武皆是一愣,他们这才发现,原来陛下心中所属的主考官,竟是新进内阁的沈睿。
就连沈睿自己,都是一阵错愕,要知道他可是没敢想过陛下会让自己来担任会试的主考官。
自太祖皇帝开国至今,大明已然屹立数十载岁月。
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北方人士出任科举考试主考官一职的机遇,可谓凤毛麟角、寥寥无几。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状况,其缘由不仅在于南方地区每年涌现出大量的进士人才。
更重要的是,在广大读书人心目中,对于北方籍主考官始终抱有一定程度的疑虑与质疑。
须知近些年来,那些声名远扬、备受尊崇的大儒名士们,绝大多数皆源自于江南一带。
久而久之,这种现象使得诸多读书人在潜意识里萌生出:仿佛北方的主考官在才学造诣以及识人之能等方面均难以与南方的主考官相媲美,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认为他们根本就不配担当此重任。
同时,南北地域之间官员长期存在着深深的矛盾与隔阂,而这一问题恰恰与此不无关系。
当朱祁钰登上皇位之后,他其实早就察觉到了这一棘手难题,并有意采取措施来缓解乃至消除这种紧张对立的局面。
诚然,朱祁钰擢升来自北方的沈睿进入内阁,固然与其自身所具备的卓越才能以及清正廉洁的为官操守息息相关。
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亦包含了部分欲借此契机调和南北官员矛盾的考量因素在内。
正因如此,此次任命沈睿担任此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背后同样蕴含着朱祁钰期望通过此举进一步改善南北关系。
一时间,满朝文武,你看看,我望望你,神色变幻不已。
北方出身的官员,当然十分高兴。
因为这么多年了,终于能出一次北方人为主考官的会试了。
若是北方的士子们得知此事,定会欣喜若狂。
他们还以为陛下会让于阁老来做主考官,没想到却是沈阁老。
对于北方人作为主考官,他们这些北方的官员一直都没敢奢望。
能再多出一个内阁成员,就足够他们欣慰了。
没想到,这次陛下却是一反常态。
当然,与高兴的北方官员不同,南方的一些官员就想反对,但话到嘴边,却犹豫了。
因为沈睿如今可是内阁的阁老,而且,还正当红,深受陛下的看重。
而且,都是大明的官员,谁又规定北方出身的官员,不能做会试的主考官呢?
难道只有他们南方官员一直霸占着?
想必若是他们出言反对,不但会遭到北方官员的出言嘲讽,甚至会引起陛下的不满来。
也是这个原因,这些官员虽心中有意见,但在朱祁钰那冷冷的眼神下,却没有一个人敢出言反对。
“臣等附议陛下的提议。”
“陛下英明。”
北方的官员,怎么给南方官员机会,他们纷纷站出来,肯定陛下的英明决策。
最终,会试的主考官,就这么决定了下来。
当散朝的时候,朱祁钰却是把一千内阁成员,叫住了。
朱祁钰并没有安抚心情不好的商辂。
在他看来,对于这些朝廷的重臣,就得给他们保持一种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感觉。
若是过分的与之亲近,就会令其生出一些不好的心态来。
这对于皇帝和臣子来讲,并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哪怕看到首辅商辂心情不佳,他也没有去安慰他。
“诸爱卿,此次是朕登基以来,首次科考,务必要重视起来,不能出现什么意外。”
众阁老听了之后,皆是躬身道:“是,陛下。”
“此次依旧遵从过往的原则,公平,公正,公开。”
“若有发现舞弊,朕决不轻饶。”
朱祁钰之所以说这种话,就是不想再现朱祁镇时期那样的事。
当时,王振专权,历次的科考,就成为了其发财,提拔其亲人的绝佳机会。
不少徒有虚名者,直接从国子监成为了进士。
可以说,那两届的进士,水分极大。
如此丑闻,影响极坏,令不少有志的读书人,格外的寒心。
虽然他登基之后,对于那种进士,清退罢免不少,但它的影响却还是存在的。
这也是这次科考,朱祁钰如此重视的原因。
想必这些内阁成员,也是知道他的深意,一个个立下军令状,保证不会再出现太上皇那样的丑闻。
“朕想了一下,决定增加这次选拔的人数,历次都是选拔二百余进士,这次朕想选拔出三百六十人。”
众阁老听闻之后,皆是一惊,而后,就是大喜过望,激动磕头拜倒。
“臣等代天下士子,感谢陛下的仁慈和英明。”
诸阁老之所以如此激动那是有原因的。
因为两次的会试,使不少的有才之士,高中不了,进入不了殿试。
可以说,这数年来,两次的会试,让大明少了上百真正的有才学之士。
如今,陛下仁慈,直接增加选拔的人数,这无疑是弥补上一任皇帝的罪过。
天下读书人得此之事后,又如何不感激涕零呢
……
皇上的诏令传到各地,使整个大明所有的士子欣喜若狂。
这次的主考官,副主考,都是当世敢言直诤,品性隆望之人。
天下的读书人,听闻此事,奔走相告,更让他们狂喜的还是这次的选拔人数的大幅增加。
选拔的进士人数,直接增加了一百人。
如此一来,万千读书人高中的几率,大幅的增加。
上一任皇帝的罪过,终于在新君时得到了弥补。
听到这个消息,很多对科举生出心灰意冷的饱学之士,又重新生出了豪情。
纷纷准备行囊,去往京师,准备参加科举。
……
转眼间,又是月余时间过去了。
京城中,云集了数千来参加会试的举子。
这些举子们发现,这次的恩科,格外的受重视。
甚至,官府还专门设立了行辕,为那些穷困的学子,提供衣食住行。
只要家境贫困者,都可以前来入住,而且所有的食宿,朝廷全包了,还专门提供宽阔的书房。
对于不少寒门子弟来讲,这简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要知道很多的举子,一路前来京师,可是花费不少。
而且,在京城里居住,是很不容易的。
吃住的花销很大,本就拮据的他们,就更难了。
如今,朝廷给了如此的政策,无疑令人喜出望外。
当天,行辕里,就入住了数百的寒门士子。
要知道对于家境不富裕的举子们来说,这些寒门的士子,本以为入住的程序会很麻烦。
可谁知,就只是统计了籍贯,姓名而已。
并没有过多的询问,可以说给予了他们足够多的尊重,也令这些寒门士子们感动非常。
皇宫,勤政殿。
朱祁钰听说全国的士子基本已经到齐后,心中不由宽慰了两分。
“天下的士子,一生苦读,无非是为朕分忧,报国有门,光宗耀祖。”
“对此,朝廷定要给予其恩惠。”
沈睿等主考官,副主考官皆是称赞陛下英明的举措。
“陛下,如今南北东西四个行辕,共入驻了六百余名寒门士子。”
“臣等按照陛下的旨意,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好好备战会试。”
朱祁钰听了之后,笑道:“做的不错,以后要形成常制延续下去。”
“是,陛下。”
在场的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像沈睿这样的人寒门出身,对于陛下的这个决策,最是感动。
想当年,他们这样的寒门士子来到京城,要么借住亲戚朋友家,要么抛下面子,向家境条件较好的好友借钱。
就算这样,也往往是几个人租住在通铺中,条件恶劣,相当的艰苦。
这无疑会令人感到烦躁和分心。
当年的沈睿,甚至以代人写书信来换取日常的花销。
可见寒门士子在京城参加科考,是多么的不容易。
但现在,陛下却是十分体谅寒门子弟。
解决了他们的衣食住行,让他们再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科举之中。
更令人的值得欣慰的是,这种举措,还要形成定制。
从此以后,寒门子弟们来京城参加会试,再也不用担心花销的问题了。
“陛下,这次来参加会试的举子,一共是两干四百余人,创下了历代的新高。”
“这都是陛下英明仁德,才吸引了这么的士子前来。”
作为副主考的礼部侍郎,也没忘奉承一番朱祁钰。
朱祁钰听了,当然也是十分开心:“有没有值得关注的?”
他这一发问,几个考官立即纷纷把自己所了解的士子,说了出来。
当然,大都是他们自己的门人,或者亲友子弟。
如此难得上达天庭的好机会,他们焉能错过?
不过,朱祁钰听了之后,神色并未有太大的变化。
因为他们所说的天才,无非是擅长诗书礼仪,或者歌赋之类的,再有就是什么品性,孝行这种主观性的。
他想要的是那种切实有用的人才。
而充当主考官的沈睿似乎猜到了什么,只见他走出来。
“陛下,臣倒是了解到了几个。”
“其中一人来自甘兰郡的士子,名为云翔。”
“此人十六岁,跟着家族的商队,往来西域增长见识。”
“曾以其智谋,击退了一支百人的沙匪。”
朱祁钰听闻之后,眼睛放出光芒。
“哈哈,有意思有意思,都说陕甘多豪杰,想不到还真是如此。”
“沈卿给朕细说说此人。”
随后,沈睿便把听到的事,详细讲了出来。
听完之后,其他官员俱都是皱了皱眉。
“陛下,恐怕此事是为道听途说,其中有添油加醋,夸大其词吧?”
“是啊,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岂能有如此气概和魄力胆气?”
沈睿见有同僚质疑,也不慌张,便道:“诸位大人,此事本官已求证过。”
“据在陕甘一带做过地方的官同僚说,这个云翔,确实厉害。”
“而且,他之所以读书,也是为了迫于家族压压力。”
“其实他更向往卫青,霍去病,战马上获取功名,流芳百世。”
朱祁钰听了之后,朗笑道:“有志气,有趣,那朕倒要关注一下此人了。”
随后,沈睿又讲了几个他所关注的士子。
有擅长工程的,有擅长海洋开发的,有擅长算计的……
从这也能看出,沈睿所关注的士子,大都是有一技之长。
而这也正是朱祁钰所看重的。
对于士子们来讲,诗词歌赋当然很重要,而且还能格外受人看重。
但对于朱祁钰来讲,他所看重反而是有特长,专长的士子。
对于沈睿所讲的这些个士子,他升起了很大的兴趣。
这也让其他的考官,不由皱了皱眉头。
看来这次取仕,需要把握好才行,绝不能犯了陛下的忌讳。
想通了这一点,几个副主考官相互望了一眼,都是心领神会。
与此同时,大量的士子们进入京城,也给京城带来了极大的商业动力。
无论是旅店,酒馆,商业街,都是人满为患。
要知道这些士子们来京城,可不都是一个人来的。
寒门子弟一般是结伴而来,但那些家境好的士子,则是带着不少的仆从。
如此一来,整个京城大约涌进来了不下于五千人。
而且,这些衣食住行,都要消费,极大拉动了京城的经济。
……
京城,因为数千士子,以及他们大量的仆从涌入,从而变的热闹繁华起来。
同时,家境优渥的士子,见到京城的繁华,开始阔绰地消费起来,这无疑,更进一步刺激了城市的商业。
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叫卖的。
对此,顺天府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专门负责打击哄抬价格,欺诈士子的不法商贩。
这无疑让更多的士子,对京城更心生了好感。
距离会试,还有三天,有些士子会趁着这三天的时间,足不出户,继续备战。
有的则是召集一些好友同窗,相约泛舟湖上,或者青楼放松一下。
更或者去寺庙里,道观里,去祈祷的,有大人在。
当然,也有大家出身的士子,开始趁着这两日,接连拜访城中的一些世交官员。
总之,两千士子的生活,各不相同。
朱祁钰听说城中热闹后,便又生出溜达出去,微服一番的心思。
自从他从南京城回到京城之后,一直忙于政务。
也是该放松一下,见识一下大名最拔尖的士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