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我是二当家

第209章 奇迹

与此同时,

icu病房内,冯伟刚在等待七天后,终于缓缓睁开眼。免费看书就搜:我的书城网

看着眼前的光亮,还有站在床头兴奋不已的护工,冯伟刚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还好,没死。

医护们七手八脚,很快就将冯伟刚身上的各种插管取了下来,他尝试着活动了一下,发现似乎还能动。

他看着眼前的科主任张旭,点点头略微虚弱道,

“多谢你了,老张。”

张旭是重症科的科主任,跟冯伟刚关系不错,虽然没陈荣藻那么熟,但两人也经常一起喝酒。

毕竟在大医院里,几乎所有科室都要跟重症科打交道,一来二去也就熟了。

张旭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点点头道,

“冯主任哪里话,你照顾我那么多,也该我照顾你一回了。”

正说着,只见门外一队人马急匆匆赶来,原来是陈荣藻带人来了。

此时的冯伟刚已经拔了管,穿着病号服躺在床上,除了有些虚弱之外,整个人精神状态还算不错。

看到这一幕后陈荣藻也很欣慰,

“老冯,你还是没死啊!”

冯伟刚点点头,“一时半会应该是死不下去了。”

冯伟刚对死亡并不避讳,自己当医生的也大概明白怎么回事,就算肿瘤成功切除,接下来复不复发,什么时候复发那就要看天意了。

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来说,对癌症本身的探索和研究也还一知半解,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癌细胞什么时候转移,转移的条件和机制是什么,没有人说得清。

这么多年研究下来,除了个基因突变之外,其他的解释根本没什么说服力。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人类身上突变的基因那么多,为什么有些成了癌症有些什么事都没有?

换言之,相同的突变基因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症状,有些人则表现为癌症,有些人则完全不受影响。

虽然科学家们也很想搞清楚这背后的原因,可是研究这么多年下来始终没什么进展。

既然搞不定弄不懂,那不如直接躺平,该咋滴咋滴,反正冯伟刚是这么想的。

陈荣藻笑了笑对老友道,

“你好好养着,早点出来好给我倒酒。”

“老小子想得挺美~”

两人聊了几句之后陈荣藻就离开了,他本想说说陆离的事,但考虑到冯伟刚眼下的身体情况,话到嘴边还是犹豫了。

医院的人事安排已经下来,冯伟刚不再是科主任,说了又有什么用?

更何况他现在正需要静养,实在不宜操心。

说完陈荣藻带人离开,冯伟刚则进入康复环节。

只是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是,就在大平医院之外,一场超级舆论风暴正在慢慢形成。

冯伟刚并不是什么无名之辈,不但在重市,甚至就算在整个西南医疗圈也是有名号的人物,在全国各地举行的行业会议里,冯伟刚经常也在受邀请之列。

眼下,随着冯伟刚苏醒,整个医疗圈的人也都很快知道。

让众人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的是,经历过这种手术的人竟然真的醒了。

icu是个神奇的地方,只要人能醒过来就意味着还有希望,如果醒不过来大概情况糟糕。

虽然冯伟刚之前病得很重,但这一次人家真的醒过来了。

接下来经过康复治疗之后就可以转出病房,接受下一步治疗,冯伟刚这条小命总算是保住了。

退一步讲,就算最后真的复发,那至少也是一年半载后的事了。

如果接下来的生物治疗有效,冯伟刚再活个五年八年问题不大。

市一院内,

当急诊科的科主任听到冯伟刚活过来的消息后也吓了一跳,整个人也不淡定了。

同样的手术就算换了自己也不敢保证结果,但冯伟刚偏偏就醒了。

想到这里,李舒阳忍不住叹息一声,

“真是难得。”

不止是市一院的急诊科,很快医院的管理层也都知道这个消息。

行政办公室内,刘一竹挽起袖子露出半截粗大的手臂,一边抽烟一边抱怨道,

“什么嘛!这都能活过来,真是见了鬼!”

“这大平医院最近风头很盛啊!”

刘一竹说完,一个戴眼镜中年人也点点头道,

“刘主任,现在论坛里好多病人说要去大平医院,甚至我们这边科室也有病人要求转院。”

中年人几乎是皱着眉头说完这些话,忧虑之情可见一斑。

作为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来说,病人要去哪里他们管不着,但是作为后勤行政工作者来说,监控舆情却是工作的一部分。

病人闹出院能理解,可是转院去同行那可就不能忍了。

刘一竹有

些气恼,他们大平医院怎么回事?

“不行了,我们一定得做点什么!”

.......................

另一头。

重医大图书馆内。

陆离带上午饭,找了台电脑便开始查阅资料,尤其是关于国内外的脑癌手术病例。

小男孩的病情不算特殊,但是进展却超乎寻常的快,陆离需要找到与之类似的病例。

虽然系统亲爹已经足够强大,它给予陆离的技能已经足够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但对于陆离来说,多了解一些同类案例有利于增强信心。

毕竟不管怎么说,脑瘤也是他未曾触及过的领域,除了上学时老师简单讲解过几个课时,其他一无所知。

医学不是理论,手术更需要实证,这一点陆离再清楚不过。

国内的样本不够就看国外的,多多益善。

图书馆氛围不错,除了翻书声就只剩下脚步声,少有人窃窃私语。

偶尔一阵咖啡香味传来,原来是几个穿着格子衫的学妹在聊天。

陆离不受干扰,手里的鼠标快速转动起来,眼前电脑中的画面快速翻转。

“h·c和脑膜开创手术,竟然一百年前就有了?”

陆离感慨一声,一时间难以相信。

看来外科手术远比想象中更早远,那个年代就有这么惊艳的操作么?

根据资料来看,患者是个中年女性,因为头痛和视力丧失入院,之后发现脑部肿瘤。

这手术虽然很早,但大夫们却创造性的用血管造影定位肿瘤,首创脑部钝性分离术,结果很成功。

换着术后活了13年,生存期远超平均值。

“还有个叫爱德华的得了脚趾母细胞瘤,而且还是最近几年?”

这一次的患者不是普通人,而是老美那边的参议院,论地位差不多等同于地区大佬之类的。

这位大佬突发癫痫,之后被查出来是脚趾母细胞瘤,情况严重。

大夫们首创清醒开颅术,确保了这位大佬的语言中枢功能。

尤其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们用磁共振实时成像,确保精准切除。

但不幸的是,尽管做到这个地步,这位大佬还是在一年后复发了。

除了这些之外,国内陈院士在86年也做过脑干肿瘤切除术。

当时的患者是个9岁女童,因为脑干肿瘤已经影响到呼吸,差点让病人衰竭。

陈院士从第四脑室切入,避免损伤生命中枢,之后再以低温32摄氏度降低脑部代谢,延长时间。

这一台手术虽然发生在相对落后的国内,但是患者术后恢复不错,至今存活在世。

这一例手术也被评选为龙国首例脑干肿瘤全切案例。

从整体上看,小男孩的病情与之相似。

只不过跟当年的小男孩相比,小男孩的运气就差了不少。

人家是院士亲自操刀,但如今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事?

这个时代病人太多,普通病人哪有机会见到院士?

东南那院士挂号费直接就1000,全程还说不了几句话,一句话,人家功成名就,根本不想做手术。

万一手术失败,那不是打自己脸么?

普通人,能被一般专家接诊就不错了,哪里敢想那么多?

虽然佛说众生平等,但是看病真的要分圈子。

陆离决定打破这现状,哪怕只是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