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第 116 章

   第116章


    吴玉琢小宝宝突然开口说话, 让毫无准备的爸妈又惊又喜。


    “她刚才喊妈妈了吧?”叶满枝拥着被子问。


    “嗯,”吴峥嵘在一大一小的头毛上都摸了摸,眼里有不容错识的喜悦, “她不但喊妈妈了,还让你起床上班, 赶紧起床吧!”


    叶满枝梦游似的起床洗漱, 被凉水激得彻底清醒以后, 激动地一把将闺女抱进怀里。


    “宝宝你怎么突然就会说话啦?你好厉害呀, 居然会喊妈妈了!”她在女儿软乎乎的小脸蛋上亲了好几口,眼角隐隐有泪光闪现, “我就说嘛, 我们有言会说话, 才不是小哑巴呢!”


    有言双手抱着布老虎, 认真点头,用稚嫩的小嗓子说:“不哑。”


    叶满枝瞅一眼被晾在一旁的军代表同志, 笑着问:“咱闺女开口说话这么大的事, 你怎么还那么四平八稳, 一点也不激动啊?”


    “她又没喊我爸爸, 我激动什么?”


    叶满枝推了推闺女, “快喊声爸爸, 你爸都吃醋了!”


    闻言, 吴玉琢小朋友踮着脚尖冲她爸张开了双臂。


    吴峥嵘同志——幼儿神态及肢体语言十级学者——很轻易就读懂了闺女的意思。


    但他这回没动, 只等着女儿开口喊他以后,再给出回应。


    吴玉琢踮着脚尖站了半天, 也不见她爸来抱她,终于开口说:“骑脖脖!”


    叶满枝和吴峥嵘:“::::::”


    “哈哈哈,”叶满枝安慰郁闷的男人, “可能是我总说骑脖脖,她记住了。”


    吴峥嵘在闺女的脑门上弹了一下,“我整天带着你骑脖脖,也不见你喊我一声。”


    叶满枝将孩子交给她,让父女俩私下交流去,她自己坐到桌边,快速吃了早饭。


    “食堂的窝头实在是拉嗓子,咱家还有几袋麦子,找个时间磨成粉,咱们自己蒸点馒头吃吧?”


    大清早就吃干巴巴的窝头,让叶满枝没啥食欲。


    吴峥嵘回头说:“那窝头不是给你吃的,你嫌拉嗓子就吃别的,旁边的油纸包里有个面包。”


    叶满枝打开油纸包,果然看到里面有个圆面包。


    “你疯啦?有买面包的钱,还不如买几个白面馒头呢!”


    市里对糕点面包这类高油高糖,还需要使用细粮的食品,一律实行高价政策。


    前两年买一个圆面包,只需要一毛五和二两/粮票。


    去年开始,圆面包就涨价到一块钱了。


    叶满枝偶尔会嘴馋想吃面包,但她之前囤了不少饼干和水果罐头,她给自己定了一个月吃一包饼干和一罐水果罐头的标准,也能靠着这些甜食解解馋。


    “不是你昨天说的想吃面包吗?偶尔吃一次没事,咱吃得起。”吴峥嵘自己对伙食不挑剔,食堂做什么他吃什么。


    656厂食堂能保证每天按三餐供应伙食,已经很不错了。


    但食堂昨天挂出了这个礼拜的菜谱,每天早上的主食都是窝头。


    像叶来芽这样娇气的同志,吃两三天窝头还行,让她连续吃一个礼拜,她肯定不乐意。


    所以,吴峥嵘干脆给她买个面包改善一下伙食。


    既然已经买回来了,叶满枝肯定要好好享受的。


    她给自己泡了碗奶粉,还加了一勺白糖,配着面包吃。


    上次吃这种奢侈品,好像还是沾她闺女的光,吃了吴爷爷给重孙女买的面包和糕点。


    吴爷爷花钱从不抠搜,他觉得自己已经这把年纪了,想吃啥就应该吃啥。


    经常和老伴一起带着重孙女,去供销社和副食品商店转悠。


    吴有言不会说话,但她肢体语言丰富,相中什么就伸手指向柜台。


    托闺女的福,叶满枝吃过吴爷爷买的,五块钱一斤的炉果,三块钱一斤的江米条,两块八一斤的蛋糕。


    号称五块钱的炉果,以前只卖五毛五一斤,要是让她自己花钱买,她绝对舍不得这么奢侈。


    想到这里,叶满枝瞅一眼还在骑脖脖的父女俩。


    大方地把这个昂贵的圆面包,与两位吴姓同志一起分享了。


    *


    吴玉琢小朋友终于开口说话了,对两边的老人来说都是大事。


    叶满枝去学校上课的时候,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吴家二老,请他们尽量多陪孩子练习说话。


    放学以后,又带着闺女回姥姥家,跟叶家人也通报一声。


    然而,母女俩手牵手进门的时候,老叶家的气氛却并不太好。


    她让女儿与两个哥哥一起去屋里玩,然后坐在常月娥身边问:“妈,家里发生啥事了?我爸咋生那么大的气?”


    常月娥悄声说:“老三老四想把自行车卖了!”


    “那自行车不是我三哥三嫂的吗?我爸生什么气啊?”


    三哥成为工程师以后,厂里奖励给他一张自行车票。


    自行车几乎是三转一响中,最受欢迎的产品,多少人都梦想拥有一辆自行车呢!


    有了这张自行车票,三哥两口子大手笔地花了167块,给家里添置了一样大件。


    自行车刚买回来那段时间,三哥对爱车宝贝得跟什么似的,车身被他擦得锃亮,远远瞧见一个水坑都要提前下车,将自行车扛过去。


    常月娥掩着嘴说:“车虽然是老三两口子的,但买车的时候你爸出了50块钱。他寻思大家在一个屋檐下住着,那自行车买回来了,其他人难免要借用,一来二去的容易产生矛盾,所以就出了50块钱。自行车还是老三两口子的,他出50块,以后家里其他人要想借用也好开口。”


    叶满枝了然颔首,老叶这样做确实能提前化解一部分矛盾。


    “那我三哥为啥要把自行车卖了啊?他那么宝贝自行车,怎么突然就要卖了?”


    “你四哥回来说,”常月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人愿意出600块钱,买一辆自行车!”


    “多少?”


    “600块钱!”


    叶满枝瞠目结舌:“我的妈呀,那人是疯了还是傻了?”


    四哥听了她的感叹,晃着二郎腿说:“人家没疯也没傻,自行车的市场价就这样!”


    “黑市已经把自行车炒到600块了?”叶满枝的第一反应是,“那工商得管管吧?”


    “呵呵,不是黑市的价格,这就是商店里的正常价格,明码标价,上海永久520元,滨江本地的孔雀牌550元。三哥的自行车是孔雀牌的,零售价550,再加上自行车票的钱,人家出600块,这就是现在的行价!”


    “你弄错了吧?三哥买自行车不是才160多吗?这才两年时间,咋可能变这么多?”


    叶满枝仍是不信。


    计划经济下,商品价格很少会有那么大幅度的波动,米面粮油的价格,七八年都没怎么变过。


    这自行车怎么突然就涨到550块了?


    不过,她想想五块钱一斤的炉果,一块钱一个的圆面包。


    六百块的自行车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


    四哥继续晃着脚说:“这事怎么可能弄错?你要是不信,自己去商店里看看!要我说三哥这辆自行车还是卖了吧,一转手就能赚四百多块,多划算啊!”


    “划算个屁!”叶守信一拍桌子,“你现在用600把自行车卖了,还能再花600买一辆新的回来不?你有自行车票吗?有工业券吗?买自行车不光是钱的问题,主要是券怎么凑?”


    老三买自行车的时候,只需要钱和自行车票。


    但今年市里搞了工业券,包括自行车在内的很多日常用品都要用工业券购买。


    工业券的数量与工资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老叶是七级焊工,工资将近九十块,但每个月也只能得到四张工业券。


    而一辆自行车需要50张工业券,连他都得攒一年,轮到那工资低的年轻人,兴许得攒上两三年才能买到一辆自行车。


    家里的车虽然归老三两口子所有,但他也出了钱,他对外都说那车有他的一份,在车间里特别有面子。


    这会儿老三老四被那600块的价格迷了眼,他们咋不想想,车卖了以后要怎么买回来呢?


    “满桂,你干嘛撺掇三哥卖车啊?你看把咱爸气的!”沈亮妹坚决站在公公这边,“咱爸也出了钱的,他不同意,这车可不能卖!”


    她觉得自家男人有点傻,那自行车是三哥和老叶一起花钱买的。


    他们两口子没出一分钱。


    哪怕真的把车卖了600块,人家也不会给他们分钱。


    那还不如不卖车呢。


    车搁在家里,老叶还为这辆车出过钱,她跟满桂也可以偶尔用用。


    这样多好呀!


    叶满枝瞅瞅四哥,又瞥一眼四嫂。


    合着这两口子还没达成一致呢。


    四哥撺掇三哥卖车,八成可以从买家那边收点好处,否则他干嘛那么卖力啊?


    车留在家里,他也能免费骑。


    四哥只是懒散,又不是傻子。


    “三哥,你要卖车的事,跟我三嫂商量了吗?”


    黄大仙还没下班,叶满枝只能侧面打听一下黄大仙的意见。


    她这个嫂子,从来不在钱财上吃亏的。


    三哥颔首说:“知道啊,她同意卖的,还说卖了钱以后,跟咱爸平分,每人三百。”


    若是双方平分,老叶还赚了呢。


    按照之前的出资比例,他能得到200块就不错了。


    “我不稀罕那三百块钱!”叶守信还是那句话,“我给你600,你能给我按原样弄回一辆自行车不?”


    四哥吐槽:“你哪有600啊?”


    老叶抬手在他脑袋上拍了一下,“我没有600是被谁害的?养你们这几个混账,哪个结婚的时候不得花出去两三百?六个孩子花了一两千块!老子还得供你的吃喝,你要是有份正经工作,我能攒不下六百块吗?”


    眼见老叶要收拾儿子了,屋里的麦多带着三个弟妹,扒着门框看热闹。


    叶满枝不想让闺女目睹四舅挨打的经过,于是跟常月娥招呼一声,抱起闺女回家去了。


    *


    翌日是周末,一家三口难得一起留在家里学习。


    吴峥嵘在书房研究他那些需要保密的工作。


    叶满枝在卧室修改毕业论文。


    吴玉琢小朋友靠在梨花身上,数她那些识字卡片。


    阳光从玻璃窗子流泻进来,温暖了满室的静谧。


    “妈妈!”小姑娘完成了任务,又开始喊妈妈。


    “嗯。”叶满枝将笔帽拧紧,随手从床上拿起一沓识字卡片数了数,“果然每一沓都是十张,宝宝你太棒啦!”


    她抱着孩子去敲书房的门,“吴博士,你工作搞完了没?咱闺女会说话这么大的事,是不是得热烈庆祝一下啊?”


    吴峥嵘瞄一眼墙上的挂钟,正是午饭时间,心知她这是想找个借口出去下馆子了。


    “你想吃什么,咱们今天出去吃点好的。”


    叶满枝纠结了一阵,迟疑着说:“要不去永安饭店吃涮羊肉?”


    他俩平时下馆子通常会选择家附近的国营小饭店。


    但永安饭店是市里比较有名的回民饭店,跟福泰楼、江南春、三八饭店差不多,都属于大型饭店,菜价不便宜。


    她想去永安饭店,主要是想吃一口羊肉。


    他们可以在市面上买到猪肉,却极少能吃到牛羊肉。


    只有隔壁苏工家那样的回民家庭,才能凭票买到特殊供应的羊肉。


    普通市民若想吃羊肉,就得花高价去回民饭店用餐。


    吴峥嵘在闺女的小揪揪上摸了摸,问:“有言,你想吃羊肉吗?”


    小屁孩自打出生就没吃过羊肉,根本不知道羊肉是啥,但还是使劲点头:“想!”


    “那行,庆祝吴玉琢小同志成功开口说话,咱去永安饭店撮一顿!”


    一家三口骑着自行车去了永安饭店。


    吴峥嵘负责驾驶,叶满枝在后座负责跟司机聊天解闷,吴玉琢坐在安装在大梁上的竹制座椅里,瞪着眼睛看热闹。


    叶满枝原本心情挺轻松惬意的,可是坐进饭店,看清菜单上的价格后,她就轻松不起来了。


    一份羊肉半斤的量,加上锅底和调料,每份3块5!


    相当于七块钱一斤啊!


    可是苏工他们买一斤羊肉,才一块四毛六啊!


    这饭店的毛利率也太高了吧?


    叶满枝用菜单掩着嘴,小声说:“建议市里开高价饭店,让货币快速回笼,稳定市场,还是我们省大经济系那位徐主任跟市商业局提的。不知道他本人来饭店,看到这么高的菜价是啥心情。”


    吴峥嵘安慰她:“既然已经来了,就别管菜价了,咱俩也有一年多没吃过羊肉了,这次正好解解馋。”


    话虽如此,但叶满枝还是很克制地只点了一份羊肉,两大一小吃半斤尝个鲜就算了。


    等待铜火锅开锅的时候,叶满枝跟他分享了昨天在娘家遇到的新鲜事。


    “我三哥四哥想把自行车卖了,但我爸不同意。他就是虚荣,当初自行车买回来,他在车间里炫耀了好长时间呢!”


    其实,以老叶家的情况,全家人的工作都在光明街上,哪有那么多机会骑自行车出远门啊?


    把自行车卖了换600块钱,是个挺划算的买卖。


    可惜老叶太虚荣,生怕卖了自行车以后,就再也买不回来了。


    叶满枝给闺女为了点水,突发奇想地问:“老叶不愿意卖车,你觉得把咱家的自行车卖了咋样?”


    “……”


    “咱家那辆是上海永久的吧?四哥说商店里的永久牌要卖520块,而且还没有货。”叶满枝问,“你当初买车的时候,花了多少钱?”


    尽管已经是五六年前的事了,但吴峥嵘还是准确报了价格:“165块。”


    “咱这辆车没有三哥的那辆新,估计价格没那么高,但是,如果能叫价到550块?你卖不卖?”


    “卖。”


    “这么痛快?你都不犹豫一下啊?”


    吴峥嵘笑:“这有什么可犹豫的?自行车票虽然珍贵,但找找门路还是能弄来的,我当初的自行车票也是花二十块钱找关系买的。50张工业券也没什么,咱俩的工资加到一起,每个月能攒8张工业券,半年就能攒够一辆自行车了。”


    至于自行车的价格,他觉得不可能一直处于这种虚高的状态。


    同样是三转一响,手表和收音机的价格没有太大变化,自行车的价格却翻了将近两番。


    最大的原因也许是自行车对钢材的需求量太大了。


    吴峥嵘自己就是工厂的,钢材的情况他很清楚。


    闻言,叶满枝若有所思地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肯定要优先照顾重工业的生产任务,而自行车这种轻工业品,对国防和居民生活的影响都不大,降低产量是必然的。不过,等到市场形势好转以后,自行车提高产量,价格应该还会回落吧?”


    黄大仙同意把自行车卖掉,也算间接证明了他们这种推测。


    “那我真把自行车卖啦?咱们不用出面,让我四哥帮忙联系买家!”


    “卖吧。”吴峥嵘随意点点头,往沸腾的火锅里指了指,“马上就要有五百多块的进账了,咱们能再点一份羊肉吗?这点东西还不够塞牙缝的。”


    叶满枝知道他饭量大,要是敞开了吃,二斤羊肉都不够他造的。


    想想即将到手的五百多块,她爽快地挥手,让服务员再给他们这桌加两盘羊肉!


    *


    一家三口在永安饭店吃了两斤半的羊肉。


    吴玉琢小宝宝还是小鸟胃,在饭桌上起到一个捣乱和镶边的作用。


    叶满枝眼大肚子小,完全没有发挥出她想象中的战斗力。


    好在她是跟吴峥嵘一起吃饭的,她多点几种不同的菜品,每样吃几口,剩下的都由吴峥嵘解决,没有半点浪费的可能。


    尽管吃得满足,但一顿饭吃了将近二十块钱,叶满枝回过味来以后,还是心疼得直抽抽。


    赶紧让四哥帮忙联系买主,以540块的价格,把吴峥嵘骑了六年的永久牌自行车卖了。


    以防人家过几年反悔,吴峥嵘还很厚道地将自行车彻底检修了一遍,附赠一条备用车胎、一把价值两块七的自行车锁,以及一个竹制儿童座椅。


    没有了专属座椅,吴玉琢以后就只能骑脖脖了。


    但失去自行车,对叶满枝的影响不大,反正她每天都是搭乘公共汽车上下学的。


    这天来到系办工厂的时候,班长通知所有同学去学校大礼堂开会。


    可以出厂放风,同学们都特别响应号召。


    有人打听今天的会议内容。


    班长就说:“这次是全校所有毕业生一起开会的,孙副校长要做毕业分配动员报告!”


    听说是跟毕业分配有关的,大家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快速赶往大礼堂开会。


    叶满枝等人从工厂赶往礼堂时,里面已经挤满了人。


    孙副校长在报告中首先让大家认清当前的形势,鼓足干劲,藐视艰险,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提到各地急需高素质建设人才时,他对所有毕业生鼓励道:“你们是迎着第二个五年计划,在跃进中读大学的一届毕业生。今年的毕业分配,咱们还是按照一贯的原则,服从国家计划分配,定量为用人单位供给。在国家需要和个人意愿上可能会存在一些矛盾,比如家庭、婚姻、气候冷暖、生活水平等等,有些南方同学也许不习惯北方的气候,一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不适应小城市的生活。”


    “但是希望大家能够解放思想,以事业为重!从六亿五千万人民的需求出发,服从国家计划分配!争取到国家最需要,人民最需要,环境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孙副校长的动员报告做了一个小时。


    叶满枝与边鹊桥代表工业经济系的毕业生写了服从分配的决心书以后,匆匆赶往吴家老宅。


    她想跟吴爷爷这种大学内部人士,研究一下毕业分配的事。


    主要是,她还没拒绝欧阳老师那个让她留校的提议。


    吴爷爷当然想让她留校,到时候重孙女就可以天天来他这里玩了。


    但他沉吟一阵说:“你参加高考那一年,全国高校都扩招了。去年会从省大调配毕业生去北京工作,是因为人家那边供不应求。但你们这届毕业生是前两年的两倍,人家当地的生源供应充足,干吗还大老远从滨江调人?你要是不想留校,就不要纠结,直接回绝系里,等着服从国家分配就好了。”


    若是一般的学生听说能留校任教,恐怕早就欢天喜地,当场答应了。


    他这个孙媳妇,为了留校的事犹豫不决,显然对当老师不感兴趣,又怕错过机会,被分配到外地去。


    听了吴爷爷的建议,叶满枝又回家跟父母和吴峥嵘认真商量了一次,最终还是回绝了欧阳老师的留校提议。


    然后每天提心吊胆地等着学校公布最终的毕业分配结果。


    毕业答辩结束以后,各院系的毕业生便开始陆续接到通知了。


    工业经济系的58级毕业生不多,两个班加起来也不过六十人,由于没有被中央部委调剂,他们今年的毕业去向算是最早一批被定下来的。


    留在本省且被分去省级单位和市级单位的毕业生,最先收到了通知。


    叶满枝正在办公室里坐立难安,焦灼地等待消息时,被人通知去学生处报到。


    十几个学生挤在学生处的办公室里,由老师依次点名。


    轮到工业经济系时,有个女老师问:“你们系的叶满枝同学来了吗?”


    叶满枝赶紧举手喊到。


    那老师一面抽出一个牛皮纸信封,一面笑着说:“叶满枝同学,省工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