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第 133 章

   第133章


    为了给己方壮声势, 九里河大队一共来了五个人。


    除了支书和大队长,还有大队会计和两个生产队长。


    领导们都不在家,出面接待大队干部的是办公室的谢主任。


    “老马支书, 咱们这几年一直合作得很愉快,队里怎么突然就要把地收回去了?”谢主任问, “咱们大队遇上什么困难了吗?”


    马支书搓着粗糙的手指说:“困难一直有, 我们红旗公社本来就人多地少。开工厂占了一大片土地, 这两年城里的单位又来占了一大片耕地, 社员的粮食不够吃。我们听说省里的大领导发过话,只要生产队提出要回耕地, 城里的单位就得把地还给我们。”


    谢主任与郝春梅交换一个眼神, 两人都下意识皱了眉。


    今年春节以后, 省人委确实发了一份这样的通知。


    机关生产, 占用了农村耕地的,只要公社、生产队提出收回, 机关就得无条件把地还回去。


    这几年口粮紧张, 城里的大多数单位都在近郊垦荒种地, 改善干部职工的生活。


    工业厅是从六〇年开始在九里河大队垦荒的, 至今已有三年。


    前两年的口粮形势, 较之今年要紧张得多, 九里河大队在最困难的时候, 把地给了工业厅开荒, 不但派人指导他们种地,还卖了不少秧苗和菜籽给他们。


    如今形势明显好转了, 马支书却说社员的口粮不够吃,想把耕地要回去。


    这事怎么看都不合理吧?


    郝春梅斟酌着问:“老马支书,你们公社的书记和社长也是这个意思吗?”


    讨要耕地这么大的事, 公社如果知道的话,肯定要派人出面商量的。


    有个留着大胡子的生产队长,粗声粗气地说:“公社的干部还想升官呢,谁敢来省里要地啊?”


    省工业厅是大衙门,一个普通办事员都可能跟公社书记平级。


    公社干部还想进步呢,哪有胆子来省里讨要说法!


    叶满枝提起暖瓶,往几人的茶杯里续水,闻言就笑道:“有啥不敢来的?机关的同志去九里河干活的时候,没少得到社员的关照。如今九里河的老乡来了省里,咱肯定也要好茶好饭招待大家呀!卢队长,你咋不让燕妮嫂子来省里呢,她可比你会说话!”


    “她连县城都没去过,哪敢让她来省城。”大胡子队长的声气明显弱了下来。


    “就是因为没来过,才应该带嫂子出来见见世面的嘛。”叶满枝闲聊似的问,“老马支书,卢队长,你们这么多人咋来的啊?赶的牛车还是骡车啊?”


    “骡车,”马支书说,“老牛还得在地里干活呢,我们坐着骡车来的。”


    “一头牛顶得上好几个壮劳力,确实得留在队里。”叶满枝笑眯眯道,“之前我们科室的五个人翻一亩地,干活还没老牛利索呢。”


    “哈哈,你们这些城里娃干农活不行,”马支书咧着嘴笑道,“也就老罗厅长有点种地的把式。”


    双方你来我往,聊聊家常,让生产队五人的精神明显放松了下来。


    要不是还坐在会议室里,这谈话内容其实跟蹲在田间地头没啥区别。


    叶满枝收到谢主任的眼神暗示,继续道:“老马支书,听说我们厅长去九里河劳动的时候,还在您家吃过饭呢,好几年下来,你们也算是老交情了,有啥困难不能跟厅长商量,怎么非得把地收回去啊?”


    “哎,这不是有实际困难嘛,社员的口粮不够吃。”


    叶满枝笑着打断:“您好歹得给我们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我们才能给领导传话呀!前两年那么困难,咱们都一起熬过来了,今年的日子明显比从前好过了不少,社员的口粮怎么就不够吃了呢?”


    谢主任接话说:“老马支书,有什么实际困难,你就直说,咱们是老交情了,尽量帮队里想办法。”


    话落,会议室里陷入安静,九里河大队的几人都没回话。


    队长和会计都用眼神瞄向老支书,似是不知是否该开口说话。


    大胡子卢队长也看向支书,瓮声瓮气地说:“支书,反正已经这样了,不如跟领导们讲讲实情,丢人就丢人吧!”


    老马支书皱眉想了想,灌了一大口茶,终于开口说:“县里取消了我们九里河大队的返销粮指标,社员的口粮确实不够吃,这就是实情。”


    红旗公社是处于滨江近郊的一个公社,因着离城里比较近,方便干部职工下乡劳动,好几个机关单位和工厂,都把生产基地定在了红旗公社。


    也正是因为被这些机关单位占用了耕地,县里才照顾红旗公社,给了他们返销粮指标。


    九里河大队靠着这些返销粮,算是把最难的日子熬过去了。


    但今年情况好转以后,不少公社和生产队的返销粮指标都被取消了,其中就包括他们九里河大队。


    九里河大队的耕地本来就少,没了返销粮以后,要是不把借出去的耕地收回来,社员根本就填不饱肚子。


    谢主任三人都是第一次听说九里河大队吃返销粮的事,而且一吃就吃了一年多。


    他们能吃这么长时间的返销粮,肯定与工业厅占用耕地脱不开关系。


    谢主任皱眉问:“老马支书,虽说工业厅占了公社的耕地,但我们六〇年去垦荒的时候,那一片还是荒地呢。六〇年以前,你们没有返销粮,也没开发这块荒地,社员们都能吃饱吧?”


    老马书记说:“现在的社员人数比过去多了一半呢!”


    红旗公社距离省城很近,很多人去城里当了临时工。


    能在城里赚工资,谁还回农村种地啊?


    所以他们生产队里有将近一半的社员,在城里打工。


    但这两年城里精简人口,别说临时工了,连正式工都有返回原籍的。


    九里河大队一下子多出两三百人。


    而耕地还是原来那些,僧多粥少,粮食哪里够吃!


    *


    夏竹筠回到单位时,九里河大队的代表已经被安排去食堂吃饭了。


    听说李副厅长已经调研回来了,她便没有过多询问有关生产基地的问题。


    夏竹筠的日常工作被安排得非常密集,叶满枝每天至少要陪她出席三个会议。


    刚当上秘书的这几天,她回家感慨了好几次,领导真不好当啊!


    不但智力要跟上,体力也要跟得上才行。


    吴峥嵘问:“要不你每天早起跟我们一起锻炼锻炼?”


    除了夫妻运动和单位里的舞蹈队,叶来芽很少进行体育锻炼。


    以前上大学的时候,还能在体育课上活动活动,如今大学毕业进了机关单位,小叶秘书几乎没什么机会锻炼身体。


    叶满枝犹犹豫豫道:“早上的睡眠时间多宝贵啊,我其实每天都在单位做广播体操。”


    部队的出操时间是六点半,跟着吴峥嵘一起锻炼的话,她六点就要起床。


    那可真是要了她的命了。


    她常年要睡到七点半的!


    叶满枝把亲闺女推出去:“你带着咱家有言锻炼吧,她起得早!”


    吴玉琢小同志睡得早起得也早,每天早上都要跑到她床上扰人清梦。


    吴博士要是能把这个精力旺盛的烦人精一并带走,那可太好了!


    她其实就是随口一说,没真想让一个三岁多的小豆丁出早操。


    然而,翌日一早,吴峥嵘却真的把闺女带了出去。


    叶满枝激灵一下从床上坐起来,跑到窗台边观察这爷俩的动向。


    然后,就看到她闺女骑着三轮车,跟在吴峥嵘和隔壁周所身后。


    三轮车的车筐里还装着两个铝饭盒。


    小小一只坠在成年人的后面,跟个快速移动的甲壳虫似的……


    叶满枝看了眼挂钟,六点半。


    她心里担忧孩子,便没能睡成回笼觉。


    起床洗漱好以后,就在家里等着。


    一个小时以后,终于听到三轮车咯噔咯噔的声响,吴玉琢小同志在院门口跟爸爸说了再见,然后骑着小车,贼拉风地冲进院门。


    把座驾往葵花的狗窝旁一放,她便跳下车座,抱着两个饭盒进了屋。


    “妈妈,吃早饭啦!”


    叶满枝:“……”


    天呐,她闺女居然已经能给她打早饭了!


    她满心感动地吃了早饭,临到出门上班时,突然想起似乎有哪里不对。


    “有言,你爸呢?”


    平时都是吴峥嵘送孩子去幼儿园上学的,今天怎么一直不见人影?


    “跟周伯伯一起走了。”吴玉琢小同志吃饭慢,一个包子吃了大半天,“爸爸说,你今天肯定特别想送我去幼儿园。”


    叶满枝:“……”


    她刚吃了小棉袄打回来的早饭,母爱正在泛滥,确实挺想跟闺女多待一会儿的。


    在心里骂了句诡计多端的臭男人,叶满枝将孩子送去幼儿园,才匆匆赶往单位上班。


    她跟吴峥嵘详细打听过秦祥的工作细节,听说人家每天都比领导提前一刻钟到单位。


    所以,叶满枝也有样学样,每天早上提早一刻钟进办公室,开窗通风,打热水泡茶,做好一天的工作安排。


    窗台上还有一盆仙人球、一盆万年青,那是领导的娱乐项目,不需要她浇水侍弄。


    今天她刚把茶泡好,夏竹筠就快步走进了办公室。


    “小叶,你跟我讲讲红旗公社那边的情况,咱们工业厅在九里河大队的那块地,到底是怎么回事?”


    夏竹筠刚才上楼时遇到了罗厅长。


    九里河生产基地,涉及到干部职工的口粮,以及厅里的固定资产投入,今天要开会讨论出一个章程。


    叶满枝一五一十地向她介绍了那天听到的情况。


    “九里河大队人多地少,又没有了返销粮,不把咱们厅里占用的那块地收回去的话,社员的口粮就不够吃了。不过,我听李厅的秘书魏国亮说,李厅好像不建议把那块地还回去。”


    在农村有个生产基地,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


    工业厅的食堂伙食好,有赖于九里河那块地的产出。


    从地里收上来的粮食,一部分送去食堂改善集体生活,另一部分还能给孕妇、病号和家庭有困难的职工,发一些粮食补助。


    “既然上面已经下过相关通知了,那咱们厅里占着人家生产队的地不还,就是不讲理了。”夏竹筠抱臂思忖道,“但是把耕地还回去以后,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厅里的干部职工无处参加劳动,重新开荒的话,今年的粮食补助就没了着落。二是厅里投入的固定资产不能凭白送人,如果生产队拿不出这笔钱,那双方很难达成一致。”


    在农村投入的固定资产,是工业厅的公有财产,不是哪个领导说送人就能送人的。


    这种事很容易落人口实。


    叶满枝介绍完情况,就没啥可说的了。


    她对这种局面也觉得棘手。


    当初修水渠和水车的花费不是小数目,光是水利工程的钱,就不是生产队能拿得出来的。


    即使工业厅愿意让人家分期付款,生产队也未必乐意背上这样的巨债。


    生产队买不起,工业厅不能送。


    这不就走进死胡同了嘛!


    叶满枝没什么思路,只能指望领导开会时能想到解决办法。


    在农村的生产基地只是工业厅的一项副业,其实算不上什么大事。


    但大家却异常关注事态发展。


    没办法啊,以粮为纲。


    有了这块地,每人每年能多领20-30斤的粮食补助呢!


    她陪夏竹筠去开会时,特意跟其他领导秘书打听了一下情况。


    魏国亮没瞒着,当着几个秘书的面说:“李厅不想把地还回去,九里河的最大问题是人多地少。咱们工业厅可以考虑在那里办个小型加工厂,让九里河的一部分社员,去厂里当临时工赚工资,缓解耕地上的压力。”


    叶满枝暗道,与工资相比,社员可能更想赚粮食。


    在农村,光有工资没用,买粮食还得有粮票啊。


    可是生产队社员哪有粮票?


    林副厅长的秘书于鲲说:“让干部参加劳动的事,其实挺好解决的。如果这块地真的被还了回去,咱们可以再联系一个国营农场,组织干部职工去农场干活。年底让农场按照个人的工分,给大家分发口粮就好了。就是处理固定资产比较麻烦。”


    一个是让社员进工厂打工,一个是让干部进农场种地。


    叶满枝心想,两个办法要是能中和一下就好了,与其给社员开个工厂赚工资,还不如开个农场赚口粮呢!


    她脑子里隐隐有了几分头绪,一边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一边天马行空地乱想。


    于鲲要提着暖瓶进会议室添茶时,叶满枝将那页纸撕下来,主动接过暖瓶说:“于主任,你坐这歇会儿,这次让我进去续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