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第 134 章
第134章
叶满枝陪夏竹筠参加过好几场会议, 但她从不主动进去给领导们倒水。
众目睽睽之下,推门走进气氛严肃的会议室,着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她能勇于接过于鲲手里的暖瓶, 推开会议室那扇沉重的木门,完全是硬着头皮上的。
她是新上任的秘书, 而夏竹筠也是新上任的领导, 且处境比她艰难很多。
夏竹筠在工业厅当了好几年的处长, 如今班子里的同事都是她曾经的领导。
这种情况, 与她刚当上街道副主任时差不多,曾经能决定她去留的张勤简, 变成了工作搭档。
不想当其他人的应声虫, 就必须想办法快速站稳脚跟。
以己度人, 叶满枝觉得, 夏厅也许正在找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秘书的前途几乎与领导绑定了,她这边既然打开了思路, 当然要及时给夏厅递个话。
叶满枝提着暖壶, 轻手轻脚地进入会议室, 依次给各位领导的茶杯里添水。
给夏竹筠倒水时, 顺手将那张折起的笔记纸放到了她的笔记本上。
夏竹筠并没看那张纸, 这会儿正轮到她发言。
“让生产队为固定资产买单, 确实强人所难。与其打生产队的主意, 不如找个能出得起钱的单位接手咱们的固定资产。林厅的办法不错, 在近郊找个国营农场参与劳动,比咱们自己买秧苗, 侍弄庄稼省心多了。”
“不过,做生不如做熟,依我看, 咱们不妨跟农业厅联系一下,让他们出面接手九里河的耕地和固定资产,开办一个国营农场。到时候咱们厅里的同志,还有九里河的社员,全去那农场里劳动。只要农场能从收获中拿出三四成,给大家当报酬,大家就不用操心口粮问题了。”
听得入神的叶满枝:“!!!”
现在把那张纸拿回来还来得及吗?
她咋又又又跟领导英雄所见略同了?
而且夏厅这办法比她的更高明!
她在纸上写的是把固定资产转让给新和县,由县里出面开办国营农场。
但是,农业厅似乎比新和县更合适,最起码,农业厅有钱有技术啊!
叶满枝在原地愣了一会儿,耳边是罗厅长表示肯定的话语。
她没再管那张小纸条,提着暖瓶便出了会议室。
……
副业是由李副厅长分管的,夏竹筠在会议上提供了思路,便不再插手接下来的安排了。
回到办公室以后,她把叶满枝喊了进来。
“你带进去的纸条我看过了,想法挺好的。”
叶满枝不好意思道:“您都已经有思路了,我这是班门弄斧了。”
夏竹筠笑问:“你怎么突然想到开办农场的?”
“我在外面与魏国亮和于鲲聊天,跟他俩打听了李厅和林厅的意见。”
“……”
夏竹筠在她那张年轻的脸上端量片刻,心里有些好笑。
魏国亮和于鲲都是跟在领导身边多年的秘书,其他干部想从他们嘴里套话可不容易。
这两人能跟她透露实情,也许是对同为秘书的小叶不设防,反正会议结果马上就能揭晓。
但夏竹筠觉得,小叶这张脸可能也有些功劳。
叶满枝是年轻女同志,相貌柔和圆润,这种面相漂亮又有亲和力,很容易让人降低防备。
又在这张脸上打量几眼,夏竹筠笑着说:“你今天表现得很好。我刚接手新工作,难免有顾及不到的地方,有时候脑子也没有你们年轻人灵活。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你以后有了什么好想法,只管及时跟我沟通,今天这样就做得很好。”
尽管那张字条没能派上用场,但她们的思路差不多。
小叶作为秘书,能主动替她分忧,将事情想在前面,还是值得表扬鼓励的。
*
工作表现得到了领导的肯定,让小叶秘书心情愉悦。
中午去食堂吃饭的时候,浑身都带着喜气。
“叶大秘遇上什么喜事了?”邬杰端着饭盒坐到她身边,调侃道,“三楼的空气真养人啊,你才上去几天啊,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那当然了,”叶满枝故作得意道,“我们三楼的空气都是甜的,你没事也上来吸两口!”
“我现在可不敢随意往三楼跑动,”邬杰低声打探,“听说化轻工业处那几个总往三楼跑的,全被夏厅批评了?”
叶满枝认真辟谣:“没有啊,正常汇报工作,怎么可能被领导批评!反正我给夏厅当秘书的这段时间,没见她批评过谁。”
两人随意闲聊了几句,没多久,苏芮和黄志强也端着饭盒坐了过来。
一张饭桌上的四个人都是省大的校友。
除了邬杰是经济系的,另外三人全出自工业经济系。
叶满枝从前只与同系师姐苏芮走得近,跟邬杰的关系也还可以,但是自从她当上夏竹筠的秘书以后,原本关系一般的黄志强竟也与她走动了起来,双方时常在食堂碰面。
“小叶,你能被夏厅选去当秘书还挺幸运的,确实比留在综合三科好太多了。”黄志强透露道,“听说综合三科又有人被举报了。”
“谁啊?”叶满枝吃惊地问。
她在三楼怎么一点风声都没听到?
综合三科目前总共只有四个人了。
赵桂林和何平之前已经被举报过一次了,这回不会梅开二度了吧?
“有个叫王什么的。”
“王勤?”
“对。”
叶满枝放下筷子,好奇道:“王勤因为什么被举报啊?”
“听说是因为从事商贩活动。”黄志强说,“厅里不是刚开过会嘛,为了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给机关干部规定了三项纪律,有一条是不准买卖票证和物资。王勤好像在摊贩市场上倒腾什么东西了。”
叶满枝:“……”
这时机太巧了。
厅里刚开会禁止干部从事商贩活动,王勤就被举报了!
其实机关单位里私下倒腾物资的人不在少数。
城市精简职工以后,很多失业的闲散人员当起了小商小贩。
这种情况下,硬性取缔的阻力很大,所以市里索性搞起了集中管理。
像她四哥似的,办理营业证以后,可以去固定的地点合法摆摊。
不过,摆摊的人多了,不少在职职工和学生也会偷偷参与,倒卖票证和粮食。
机关里从事商贩活动的,绝对不只王勤一个,他这会儿被人举报出来,估计还是跟处长、科长的竞争有关。
黄志强在饭桌上低声说:“你们综合三科的内斗简直白热化了,稍微有点竞争力的全被举报过。何平和王勤这二位,可真是……”
他撇着嘴摇头。
像是已经确定了这两人之间在相互举报,打击报复。
叶满枝安静吃饭没吭声。
她反而觉得举报信不是何平写的。
他那件“买礼品”的事其实经不起推敲,目前最合适的做法就是按兵不动,让事情慢慢冷却,别再刺激其他人针对他。
王勤在这种敏感时期被举报,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肯定是何平。
何主任不至于在这种时候犯糊涂。
叶满枝直觉有人想浑水摸鱼钻空子。
要是综合三科全军覆没了,上级很有可能从其他处室调人过去当科长。
那样的话,很多人都符合条件,包括坐在她对面的黄志强。
黄志强大三就被工业厅调档了,也是副科级干部,在重工业处干了三年,满足任职要求。
叶满枝在机关呆了近一年,吃了几次教训,“小心谨慎”这四个字被她记得牢牢的。
在这种多事之秋,她不想惹事,也不愿意给人当枪使。
所以,即使听说了综合三科的闹剧,她也没跟夏竹筠透露。
她觉得领导一定不想听到这种糟心事。
*
事实证明,夏竹筠确实对这样的闹剧不感兴趣。
即使后来从别处听说了,也只是眉心微蹙转移了话题。
夏竹筠当前的心思都在工作上,她需要尽快找到一个切入点打开局面。
叶满枝拟定的那份基层调研安排,派上了用场。
被夏竹筠调整了几处后,她跟着领导每天调研一两家企业,在外面跑了小半个月。
这天,从缝纫机厂离开,坐进车里后,夏竹筠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叶满枝默默陪在身边不说话。
缝纫机厂的产品刚得过省优称号,而且效益也一直很好,刚才全程接待都挺尽心的。
除了厂长语气骄傲了点,好像没啥不好的。
夏竹筠捏了捏鼻梁,语气疲惫地问:“调研了这么多天,看出什么问题了吗?”
叶满枝觉得问题不少,但都不是啥大问题,搞企业哪有没问题的。
但是领导既然问了,那她必须得言之有物才行。
叶满枝在心里措辞一番,斟酌着说:“这些企业其实都发展得挺好,与六七年前相比,肯定有大的飞跃。但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56年吧,全市的工厂都在大搞社会主义竞赛,我当时还代表煤炉厂给其他单位下过战书呢。那会儿的社会主义竞赛,轰轰烈烈,大家特别有干劲儿。现在厂内和厂际虽然也有竞赛,但是感觉似乎缺少活力。”
刚刚的缝纫机厂也在跟其他厂进行厂际竞赛,但她觉得更像是走过场。
没有当初那种上下一心,人人献策,朝气蓬勃的活力。
夏竹筠呵呵一笑,“可不是没活力嘛,咱们省内只有三家缝纫机厂,滨江的这家刚得过省优的称号,在本省算是没什么对手了,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今年的技术革新只有三项,而且产量比去年和前年同期都有所降低……”
叶满枝:“……”
她们调研的好几个工厂,今年的产量似乎都有小幅下降。
夏竹筠皱眉看向窗外快速掠过的街景,自言自语似的说道:“既然本省同行业之间的竞赛没有活力,那就跟外省的比一比。这些经理厂长,一个个都是窝里横,当着我的面把胸脯拍得邦邦响。一旦真的让他们跟北京上海的大厂搞竞赛,就全都趴窝了。”
叶满枝暗暗替厂长们捏了一把汗。
“小叶,”安静的车厢内,夏竹筠突然问,“我记得你家孩子年纪不大吧?几岁了?”
“再有两个月就四岁了。”
“孩子平时黏不黏你?现在让你出差的话,能走得开吗?”
“能啊!她白天都在幼儿园,放学以后,我爱人也能带孩子,我俩平时都是相互分担的。”
夏竹筠说:“那行,你准备准备吧,过几天跟我去北京一趟。”
叶满枝:“!!!”
什么?什么?什么?
天上掉馅饼啦?
不用跳舞,她就可以去北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