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9章 有些人(3)
要肩负职责与担子的,何止是河南一地,就今下的形势而言,中枢需要肩负的更重,也更多。
“多事之秋,多事之秋啊!”
内阁。
孙承宗面露愁容,看向毕自严说道:“景会,如今这等时局与变故,对于中枢,对于社稷,都非是什么好事啊。”
“本辅也知,东南出现奴变这等事,朝廷必须要有态度才行,毕竟东南实在是太过于特殊了。”
“但是即便要有态度,陛下也不该动用这般多军队,关键是都归卢建斗节制啊,这不管是对东南时局,亦或是对卢建斗本人来讲,都不是什么好事啊。”
东南所折腾出的事,不管是对于中枢,亦或是对于地方,都是呈现不断向上的趋势,毕竟影响与震荡是在不断累加的。
尤其是在东南一事之前,还有漠南会战这等大事,与之牵扯出了战时机制,关键还有愈发收紧的钱谦益案。
种种趋势之下,这种变故是会不断发酵的。
“元辅所忧,下官是理解的。”
毕自严听后,朝孙承宗微微低首道:“不过下官倒是觉得这件事,对于社稷而言却是好的。”
嗯?
孙承宗听到这话,不由露出复杂之色。
对于行军打仗一事,在这内阁,孙承宗绝对是排名靠前的,其次就属毕自严、袁可立、朱燮元他们了。
说起来。
这一届的内阁大臣中,是有不少或直接,或间接参与过征战的,孙承宗就不说了,当初领兵朝鲜那几年,可谓给大明创造极大战略主动。
尽管说在朝鲜的一些事,孙承宗是比较反对的,毕竟这在孙承宗看来,是有失上朝威仪的。
但是吧,孙承宗虽然反对,可在具体施行阶段,孙承宗却没有唱过反调,具体来做这些事的,恰是朱聿键。
孙承宗能够担任内阁首辅,除了自身名望以外,还有就是在朝所立功绩,这也是在钱谦益被弹劾逮捕后,孙承宗被选为内阁首辅后,能够使朝局没有进一步恶化的原因。
而除了孙承宗以外,像袁可立在此之前,是担任山东总督的,其肩负的职责,是撑起泛辽东战略,泛东北战略的后援根基,围绕东北这片地域,山东所处特殊地理位置,是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而朱燮元就更不用说了。
其担任川贵总督期间,针对于奢安之乱的镇压,是起到极重要作用的,如果没有朱燮元坐镇四川,即便朱由校提拔秦良玉等一众干才,只怕这场影响极大的土司叛乱,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平叛。
更不要提朱燮元担任川贵总督,还肩负着其他重要职责,如摊丁入亩试行,如川地卫所裁撤,建设卫戍筹建,如探查与梳理茶马古道,如促成西南土司子弟进京等等,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朱燮元在四川的话,只怕大明西南今下是安稳,是动荡,那是谁都说不好的事情。
至于毕自严就更不用说了。
在上一届内阁之中,毕自严就担任内阁大臣,而到了这一届,更是向前更进一步,成为了内阁次辅。
而户部一直被其兼领。
朱由校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知道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大明治下的一些地方,甚至与大明接壤之地,势必会出现震荡与动乱。
毕竟牵扯到了改革,势必会伴随着矛盾激化,当一切无法调停之事,冲突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在此等大背景下,内阁作为行政核心所在,在内阁的大臣中,如果对于军事层面没有独到见解的话,那如何能与军务院一起处置风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朱由校做事向来如此。
“元辅想过没有?”
在孙承宗的注视下,毕自严撩袍正色道:“从陛下得知东南出现奴变风波,到陛下决意出兵平叛,这几乎是没有间隔的。”
“而更耐心寻味的,是负责平叛的是卢建斗,而不是别人。”
“元辅就没有想过这其中有什么渊源吗?”
“关键是战时机制明确下,在朝野间本就引起不小的争议,可偏偏卢建斗挂帅赴东南平叛,还让其节制众多军队,这必然会引起更大的争议,可陛下为何还是这样做了?”
“你的意思,莫不是说陛下有意整顿东南?”
孙承宗细想下来,看向毕自严说道:“可是这样的话,中枢面临的压力太大了,漠南这那样,东南又乱了,这要是处置不好的话,其他地方难保不出问题啊。”
“元辅啊,您太小觑这些年,被陛下提拔的那帮地方督抚了。”
毕自严听后,轻叹一声道:“您仔细回想一下,如今在地方为官的,仅限于督抚一级的,又有多少不是得陛下青睐才赴任的?”
“在过去,或许西北的多一些,可随着孙传庭就任三边总督,西北就有变了,而趁着今下这等形势,空缺较长的陕西、山西、甘肃巡抚也都明确了,这与此前定下的甘肃、延绥等处巡抚,是不是构成了安稳秩序?”
“是,从先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西北的局势也不是很稳,但是您可别忘了,随这帮人赴任的,还有一批得天子青睐的武将,或领提督,或任总兵官,或领他职,这些可都是很能打的啊。”
“就这,下官还没有提到以秦邦屏为首的那帮将校,您可别忘了,后军都督府已然是移出京城了,即便该衙署还在中枢,但秦邦屏这位都督是在九边的,而非是在中枢的,您难道就没看出些什么吗?”
孙承宗双眼微眯起来。
他如何没有看出来。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孙承宗就看出今下有锐意谋改之势,关键是在过去这些年,大明上下折腾出的事可不少。
看似风波不断的态势下,其实大明一直都处在改的动态下。
不说别的,单单是过去这些年,明确的种种新政与策略,持续不断推进的同时,还在逐步增加试行范围,这就是最为直观的。
而最佳的体现,莫过于大明中枢财政的变好。
的确。
截止到今下,大明中枢财政依旧是高开支,但却跟过去不一样的,中枢财政也是处在高收入下。
或许说国库存银依旧不多,但是不管是在中枢,亦或是在地方,都切实有不少变动是在推进的。
大明的整体国力,是处在不断向上攀升的境遇的。
“元辅,通过下官所讲的这些,您再回想下战时机制,是不是就会发现些不一样的?”在孙承宗思虑之际,毕自严这才话锋一转道。
“你的意思是求变!?”
孙承宗一下子想到了什么,双眸微张的看向毕自严道。
“没错,正是求变。”
毕自严点头道:“在过去,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大明所施行的政策,颇有几分各自为政的感觉。”
“之所以会这样,这恰是陛下的高明所在。”
“陛下通过这种分而治之的方式,使得关注与矛盾始终集中在某一处区域,而不是波及到全部区域。”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试行的阶段下,即便有一些政策存在问题,但是所受影响的区域是有限的。”
“如此既能降低受损影响,还能尽快进行调整与完善,关键是在中枢层面,可以通过一项项具体的事,去不断转移一些群体的注意。”
“毕竟利益这东西,不可能是高度一致的,而一旦牵扯到的利益不同了,那么看似亲密无间的关系,极有可能就会从内部瓦解掉。”
孙承宗的呼吸有些急促。
毕自严所讲的这些,恰是大明先前所经历的,朱由校就是看透了一些本质,所以就采取压茬的方式,去不断地转移矛盾与注意,这样既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还能持续不断地削弱某些特权。
“可这样分而治之的方式,或许可以短时间内维系住,但时间久了,势必是要出问题的。”
毕自严继续道:“毕竟大明是一个整体,是大一统的王朝,大明可不像偏居一隅的那些短命王朝一样,所以合而统之就是必然趋势。”
“陛下肯定是看到这一点了,所以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
“在漠南没有出现动荡前,陛下还没有等到这个合适契机,所以战时机制一直悬而未决。”
“但是吧,随着事态的不断演变,期间或许还出现一些陛下都没预料到的事,渐渐的,陛下发现这个契机来了。”
“所以才有了今下这种境遇,元辅应该能够瞧出来,陛下为何会这般重视战时机制吧?”
“为了让大明从中枢到地方都能拧成一股绳。”
孙承宗双眼微眯道:“改制想要见到成效,国力想要平稳提升,大明从上到下的风气,就必须要改变才好。”
“只是这个变,不是说说那么容易的。”
“毕竟从过去到现在,针对于吏治的整顿,所出现的大案要案不少,但即便是这样,仍有不少群体是抱有侥幸心理的。”
“所以说就有了战时机制。”
毕自严眼神坚毅道:“该制会给大明带来什么,会给社稷带来什么,是谁都猜不准的,但是下官却能知道一点。”
“在该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任何敢违背中枢决策与意志,哪怕是在中枢为官的,都会被挪出所处位置。”
“因为大明合而统之的境遇,已经是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但是还有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看到这一点!!”
“毕阁老说的没错!!”
而在此等态势下,袁可立昂首走进堂内,语气铿锵道:“别的就不说了,单是毕阁老所统户部,自南京有司被先后裁撤后,户部的职权是进一步凝聚在一起。”
“但是针对于解递进京的税银,可有不少从没有足额解递进京过,这还是有一些地方督抚,是得天子青睐下坐镇地方的。”
“如果这种境遇不设法扭转的话,那大明算什么?名义上的大一统,实际上的偏居一隅吗?”
“不止是户部!”
与之并肩走进的朱燮元,此刻开口道:“还有摊丁入亩,经过这些年的试行与完善,明眼人都能瞧出来,这是利国利民的良策。”
“可恰是这样的良策,反倒是遭到了很多抨击与反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还不是名下拥有土地多的群体利益受损了?”
“但是他们凭什么?”
“就连宗藩,陛下都命宗人府制定宗税,以缴纳高额赋税,但到了地方上,朝廷却不能这样做了?”
“过去,一些人还能拿宗藩说事搪塞,可现在他们拿不了了,就开始以灾害来说事了,这真真是可笑至极!!”
而跟随着二人走进来的,还有其他内阁成员。
这一届的内阁大臣,不管是凝聚力上,亦或是眼界上,都要比上一届的要高很多,而这也是朱由校想要看到的。
毕竟推行新政,谋改大明,不是靠他一人能办好的,这必须要有一批人,坚定不移的跟随在他身后才行。
中枢要有。
地方要有。
只有形成这样的基调,在处理起这盘根错节的大明下,朱由校才能得心应手的达到想要达成的目的。
否则,除了失败,朱由校想不到别的。
“元辅,在别的事情上,内阁或许能态度缓和些,但唯独在这件事上,内阁的态度必须要强硬起来。”
而在此等态势下,毕自严缓缓起身,抬手朝孙承宗作揖行礼道:“如果没有强势态度,那么陛下一直等待的契机,可能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而真要到了那一步,内阁上下就成了千古罪人,元辅,下官虽没有想过青史留名,但却也从没有想过遗臭万年啊!!”
“景会说的没错。”
听到这话的孙承宗,在看了袁可立他们后,眼神坚毅起来,“不管陛下是何等决策,我内阁上下务必要做好份内之事才行,北边的也好,南边的也罢,任何想动摇我朝安稳的,内阁都必须坚决给予反击才行,如果连这件事内阁都做不好,那要内阁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