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8章 有些人(2)
在这纷杂的人世间,总有一些事是需要一些人去做的,你不做,我不做,那这世道就只会崩坏下去。
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必争之地,不管是承平时期,亦或是乱世时期,河南所背负的都要重很多。
“东南诸省的事,对于朝廷,对于社稷都不是什么好事,东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本督暂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本督却清楚。”
河南,开封府。
总督衙门。
李邦华表情严肃,扫视堂内所聚众人,语气铿锵道:“那就是河南乱不得,如果河南敢乱的话,连同我李邦华在内全都是罪人!!”
“今日要说的,要聊的,本督希望诸君不止耳朵听了,更要在心里牢记,别觉得本督是在危言耸听。”
李邦华的话,叫堂内气氛微妙起来。
其实李邦华何意,以河南巡抚李若星为首的众人皆知,看起来东南生变,河南距东南极远,即便河南真出现什么状况,也影响不到东南。
实则却不是这样的。
河南地处中原地带,与北直隶、山东、湖广、陕西、山西诸地接壤,在今下这等特殊境遇下,河南如果出现任何状况,是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的,而对今下的大明而言,最不能有的就是变故了。
尤其是这几年来的河南频遭灾害。
“陛下所颁密旨,诸位也都知晓了。”
李邦华撩撩袍袖,沉吟了刹那后,继续道:“在北有战事,南有平叛的态势下,河南无需特别去做什么,只需将既定之事做好,确保河南安稳即可,但也恰是这样,这反倒是最大的担子。”
“的确。”
李邦华话音刚落,李若星便道:“对我河南而言,在治水,撤卫,建庄,监藩,修路等一系列决策下,随着一北一南皆有动荡出现,中枢要倾向于上述层面,如何将既定决策稳步推行,就极考验我河南了。”
李若星,原任少府治河侍郎,因主持整修海河水系,培养与输送水利人才有功,特擢为河南巡抚。
当初此诏颁布时,可谓引起不小的争议。
可对朱由校而言,他却丝毫没有理会这些。
无他。
这与河南愈发频繁的灾情相关。
让李若星出任河南巡抚,正是朱由校看重其治河之才,尽管特设的水利总署,在河南派驻有直隶厅,更有杨涟等人在此坐镇,可朱由校仍觉得不够。
一条黄河泛滥,频有洪涝、水患出现,使得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即在河南境内出现旱灾的概率在不断增加。
朱由校之所以调任李若星为河南巡抚,即是在统筹治理黄河下,还能有效整饬河南境内的大小水利设施。
既要避免水灾困扰,又能预防旱灾出现。
想要将这一摊子事做好,就必须要在水利总署以外,在河南选一位大才,以此来协调好种种。
事实上李若星出任河南巡抚没有叫朱由校失望。
仅是在水利方面,在朱由校的重重要求下,河南在近两年的变化极大,黄河动辄生灾的频率在降低,所辖诸府众县的水利灌溉在逐步成型。
对于这些变化,朱由校全都看在眼里。
“水利方面的,本抚接下来会更紧的抓起来。”在得到李邦华的眼神示意,李若星继续说道。
“治理黄河固然重要,但地方的水利设施建设同样重要,今年一些地方遭受旱灾侵袭,如果不是先前筹建起的用于农事方面的水利建设,恐出现粮食绝收的凄惨之事,必将在河南再度重演。”
李若星的话,让一些人表情变了。
说实话,就李若星所提之事,即便是在河南方面,都存在一些分歧与争议的,毕竟都治理黄河了,那不顺带就兼顾到预防旱灾了?
可实际上并非是这样。
对于这种分歧与争议,李若星是顶着巨大压力,按着自己逐步完善的设想,去一步步的推行具体的政策。
事实证明,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
“除了水利以外,与之息息相关的撤卫,建庄之事,也必须要加快推行才行。”李邦华看了眼表情各异的众人,语气低沉道。
“撤卫这件事,不管在中枢存有多少争议,但在河南必须坚决执行,毕竟陛下对此事是极关注的。”
“关于撤卫后的卫所田,要扎实进行清丈造册,务必要建成一批成规模的农庄,以推广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当然与之配套种植的小麦、棉花、黄豆等轮种作物也必须要跟进才行。”
“农庄计划,仅在我河南境内有试行,本督也知因为此策出现很大争议与分歧,但这件事必须要扎实推进,不为别的,就为聚拢破产群体,这件事也必须要做下去。”
撤卫一事无需多提,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明所辖诸省施行的越来越多了,这件事朱由校肯定要推下去的,毕竟这不止牵扯到军改,还牵扯到别的,不把这一沉重包袱甩下来,大明就不可能轻装前行。
而重点要提的,则是仅在河南试行的农庄计划。
这是针对于河南特殊的时局推行的。
在河南治下,是存在宗藩最多的,这也导致河南治下不少土地,都被各处宗藩以各种利用侵占或兼并。
而除了这一层面以外,还有河南缙绅、商贾等群体兼并土地,之所以会这样,这与河南的一些观念相关,同时也与多灾密不可分。
为了有效解决河南的积弊与毒瘤,同时为了应对后续频生的灾害,在朱由校逐步钳制河南宗藩,严查河南吏治,裁撤卫所等事下,一个具有过渡性质的大农庄计划,就在河南孕育而生了。
简单点来讲,就是将成片的土地连成片,在河南特设农庄联合分司,以聚拢受灾、破产群体,在将他们打散以后,便安置到河南各地农庄,以种植各种高产作物,还有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
朱由校知道这一模式,是无法在大明长久运转的,毕竟人性都是利己的,长期以这种僵硬的模式进行,势必会滋生各种问题与隐患。
但考虑到今后的形势,朱由校深思熟虑之下,还是决意在河南筹建大农庄,除了得到粮食储备以外,还有与皇庄一起集中少数派土地,预防土地被侵占,以为今后的土地改革蓄势谋划。
此外还有聚民。
河南频遭灾害侵袭这是大趋势。
而一旦出现灾情,地方秩序势必不稳,即便有赈灾联合分司在,可如何疏导与安置受灾群体,就是必须要解决的事。
总不能什么事都不叫他们干,就单方面的养着吧。
所以大农庄就成为了收容地。
在大农庄的群体,除了要种植以外,还肩负着整修水利,兴修驰道等大基建职责,当然了,这不是过去征发徭役的模式,而是用以工代赈的模式来的。
简单些来讲,在大农庄待够一定年限,名下积攒足够的工分,到期会分发他们土地,继而今后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真等到大规模分发土地时,河南必然有不小的改变,且在摊丁入亩一策上,势必会有显著成效。
待到那个时候啊,河南就迎来真正的发展期,即成规模的筹建集约型手工制造业,继而吸纳溢出的人口。
朱由校也知道集约型手工制造业,能够持续不断的吸纳人口,但是这也要看是在什么地方。
河南,连填饱肚子都是难事,且大片土地掌握在少数群体手里,朱由校要真不管不顾的筹建集约型手工制造业,那就等着被人以粮食来收割吧。
“农庄计划,陛下是极其看重的。”
在此等态势下,李若星开口道:“针对于这方面的巡察,不止是少府有司,还有别的有司,会不定期的进行巡察,且很多都是秘密进行的。”
“所以在这件事上,谁要是抱有侥幸心理,或者存有别的心思,那到时不管查到谁了,就不是丢乌纱那样简单。”
堂内众人听到这话,无不生出各异情绪。
的确。
在当今,谁不知天子对吏治格外看重,这些年被抓被杀的人不计其数,特别是信王朱由检兼管都察、检察、廉政三院,一上来就把钱谦益给抓了,这对于很多群体产生的震动是极大的。
朱由校太清楚人性了。
所以对待吏治整顿,态度自始至终都是明确的。
查到谁,不管先前做过什么,只要查到,那就严惩不贷。
特别是在河南,因为推行农庄这等特殊政策,关键是与之牵连的层面还很多,朱由校就更为重视了。
朱由校可不希望好不容易集中起来的土地,聚拢起来的人口,到最后所创造出的财富与资源,没有被中枢有效统筹起来,反倒是肥了一批人。
“监藩一事,也必须要重视。”
李邦华眉头微皱,沉吟刹那道:“一北一南皆有战事与纷争,可以预料的,粮食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在各地出现一定程度的涨幅,而我河南更无法避免。”
“尽管在河南的宗藩,他们名下的土地,有近七成都被划归到皇庄治下,但是这部分土地,尚没有推行起玉米、土豆、红薯等高产作物。”
“而我河南的粮食消耗本就很大,那么多部署要做,那么多张口要养活,要说这不叫一些人生出心思,这是不可能的事。”
对于大明宗藩的收紧,那是一步步进行的。
尽管有大片的土地,被朱由校收了上来。
但是这些宗藩之中,可有不少是富可敌国的,且依附于宗藩的群体还不少,所以就有了一些地方,负责监察宗藩。
河南就是其中之一,且做的是最为严密的。
因为河南的宗藩是最多的。
讲一句不好听的,如果朱由校没有收河南宗藩名下的土地,那么河南能征收赋税的土地就极少,关键是这赋税总额是固定的,有些群体自始至终不缴,就会摊派到底层身上,可与此同时,河南的灾情还频有出现,这要不设法解决,哪怕是朝廷花大力气赈灾与安抚,却依旧摆脱不了可能出现叛乱的趋势。
所以说有些事不做,那就无法改变实际问题。
“督堂,如果是这样的话,仅靠我河南有司来监管,恐压力是极大的。”一人听到此言,面露忧色道。
“毕竟现在的形势,跟先前不太一样了,很多事都要抽调更多人手来办,可这样以来的话,如何……”
“此事本督已经想好了。”
对于那人所讲,李邦华出言打断:“本督准备向陛下呈递密奏,请让在河南的锦衣卫,还有别的有司,一起协办河南督抚有司一起监藩。”
“若是在过去,本督不会这样做。”
“但你刚才一句话说的没错,今夕不比往日了,河南想要确保安稳,就必须在非常时期使用非常手段才行。”
一言激起千层浪。
李邦华的话,让不少人生出惊意。
让锦衣卫等有司,与河南督抚等有司一起,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别的就不说了,单说锦衣卫,别看在过去数载,其不断在地方增扩,但是锦衣卫现在却不归地方管,这是归中枢直辖的。
尽管朱由校有意将锦衣卫改组成警察性质,但是这件事,在没有取得一定成效前,朱由校是不打算分权的,毕竟很多事还没有做好,就让更多群体参与其中,这是会影响到锦衣卫涅槃重生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最好是联名上疏。”
李若星沉吟刹那后,看向李邦华说道:“督堂,这件事算上本抚,毕竟牵连的太多了,仅靠您一人还不够。”
李若星此言一出,让在场之人都知道一点,这次联名上疏他们一个个都要参与。
“算下官一个。”
“下官愿联名。”
“……”
李邦华在看到这一幕时,这心里生出了感触,尽管今下的国情有变,但是河南在这场变动下,不仅会把自己的职责做好,更会为中枢分忧的,或许接下来面对的挑战众多,但李邦华却浑然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