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曹操暗寻麒麟子,法正激怒刘璋

自衣带诏事件后,曹操深感惶恐。

于是秘密设立校事府,对内监察百官,对外刺探敌情。

校事尉总领诸事,由军师祭酒郭嘉兼任。

下设典校郎、刺奸令使、校事郎。

典校郎对外,设置暗桩、安插细作入敌军,由赵达担任。

刺奸令使对内,监察百官,巩固曹操权柄,由卢洪担任。

校事郎负责对收集来的情报、文书等进行整理和校对,交由校事尉通禀曹操,此职位由曹丕担任。

郭嘉死后,曹丕暂领校事尉一职。

江东民间传言,郭嘉派人冒充许贡三门客害死孙策,就是因为郭嘉掌控整个校事府。

暗桩之龙潜伏北方多年,仅以徐庶一人之力,自然是无法探查,必须借助校事府。

因此,查获暗桩之龙的身份,实际上是曹丕的功劳。

曹操火速命人飞鸽传书回许都。

命曹丕整理江东张氏所有的情报。

五日后,第二封密信送到了长沙城。

曹操仔细阅读密信。

江东有四大士族,顾、陆、朱、张。

其中,江东张氏又称吴郡张氏,是当地世族。

早年中原战乱,徐州二张便迁往江东吴郡,与吴郡张氏交好。

后因张昭、张纮得孙策重用,吴郡张氏皆尊张昭、张纮。

张昭有两子一侄,长子张承,次子张休,侄子张青。

张青,字孟义,提出了复式记账法,并且设计了大写数字壹到拾,使得江东账目一清二白。

更有张氏麒麟子之称。

建安十三年,刘琮投降后,以张氏为首的江东士族皆主降。

张昭之侄张青陈列主降细则十三条。

后因孙权斩断桌角明誓抗曹。

张青被江东打为投降派,成为了周瑜诛杀的重点目标。

此后,张青便在江东销声匿迹。

曹操分析,张青被暗杀的可能性不大。

毕竟是张昭的侄子,周瑜纵然要杀,孙权也不会同意。

《江东概论》和早前张昭写给曹操的书信笔迹是一致的,但并非是张昭的笔迹。

能写出江东概论的,很可能是张青。

张昭早前的书信,也可能是张青代笔的。

而张青从江东消失,可能是秘密潜入曹军。

张青很可能就是江东暗桩,代号麒麟子。

江陵城军议时,平平无奇的蒋干忽然献出了《江东概论》。

但蒋干本就是淮南九江人氏,与周瑜是同窗,知江东虚实,倒也无可厚非。

可随后,蒋干接连献计,聚铁山伏击江东,破周瑜诛杀蔡瑁、张允之计,清除江东暗桩。

释放江东暗桩,将瘟疫带到江东军。

识破周瑜的铁索连舟、火烧赤壁的连环计。

设下三路围攻江东军的奇谋。

最终,使得曹军大破江东军,打赢了赤壁这一仗。

蒋干的为人,曹操很清楚。

有些才华,但绝非大才。

接连献出奇谋,早就令曹操生疑。

但曹操觉得,这是郭嘉的在天之灵,在暗中相助自己。

根据手上这些资料,曹操基本可以断定,张青入曹营后,一直潜伏在蒋干身边。

《江东概论》和带投大哥的书信,都应出自此人之手。

甚至,蒋干所提出的计谋,应该也都是出自张青所谋。

不是郭嘉的英灵在相助自己,而是张青在蒋干的背后相助自己。

可问题是,一个江东派来的暗桩,躲在蒋干背后,不思瓦解曹军,却屡屡相助曹军。

反倒是把江东军打的落花流水。

这就让曹操很费解了。

江东的暗桩,居然一直在暗中相助自己?

这是什么奇人?

曹操苦思许久,最终得出了两个结论。

其一,江东在下一盘大棋,张青以身入局,最终颠覆整个曹营。

但,这种可能微乎其微。

江东用赤壁之败,就为了扶持一个暗桩上位?

孙权,不至于愚蠢到这个地步。

其二,张青是真想投降朝廷,心怀怨恨入曹营,以暗桩的身份躲在蒋干背后,屡破江东周瑜。

张青在复仇,向

整个江东复仇。

“哈哈哈!”想到此处,曹操不由得大笑起来。

赤壁一战,百万大军与孙刘联盟对峙,最终的胜败竟由一个小小的江东暗桩决定。

这个暗桩一点都不简单,智谋绝不弱于郭奉孝。

若有此人辅佐,何愁天下不定啊?

曹操立刻命主簿司马朗取来军中名册。

曹操细查和蒋干有关的官员姓名。

蒋干已经被提拔为议曹,手下有几名从事。

可无论怎么查,都查不到张青这个名字。

甚至,连一个江东人氏都没有。

“怪了,怪了啊!”曹操连连摇头,又一次陷入了深思当中。

……

城内曹军大营。

一大早,张青接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蒋干摇头:“这都两三日了,到底是哪个王八蛋在背后谩骂三舅姥爷啊?”

张青道:“没准是你祖舅老爷!”

“失言,失言了!”蒋干赶忙捂住自己的嘴。

祖舅老爷那就是张昭了。

张青的二叔。

他一个重外孙,哪有资格骂祖宗啊!

张青拿过手帕,擦了擦鼻涕:“还算你懂事!”

蒋干笑着道:“现在军中无事,三舅姥爷今日是钓鱼还是射猎?”

“钓鱼去吧!”张青道。

“好嘞!”蒋干招手,赶忙让薛欢收拾行囊。

不多时,三人便乘马车出了长沙城,来到江边垂钓。

挖蚯蚓,劈开蚯蚓挂在鱼钩上,然后抛竿入江。

张青躺在江边的巨石上,长长的伸了个懒腰:“江东已经投降了,丞相准备何时班师啊?”

蒋干压低嗓音道:“据说,丞相是舍不得那刘备!”

“那叫舍不得吗?”张青反问。

蒋干赶忙更正道:“是怕刘备联合刘璋再生事!”

“这还差不多!”张青点点头,目光望向了益州的方向。

益州,成都城。

别驾张松的车驾停到了府门外。

还未下马车,便听到远处有人呼喊:“永年兄!”

张松撩开马车帘子,探出半个脑袋,顿时笑了:“孝直兄!”

来人正是法正,字孝直,凉州扶风郿人氏。

早年担任新都县令,张松看出此人有大才,多次向刘璋举荐法正。

益州内部分两派,东洲派和益州派。

东洲派是最早跟随刘焉入益州的士人,助刘焉平定益州。

刘焉死后,刘璋继位。

为了稳固地位,大力扶持益州派士人。

出自益州的张松,就是这时担任别驾一职。

而法正,既不属于东洲派,又不属于益州派。

刘璋对法正多有歧视,不愿重用。

但架不住张松多次举荐,最终提拔法正为军议校尉。

但依旧不愿重用法正。

这正是张松说刘璋无任贤用能的原因。

明知法正是大才,却因出身西凉,不愿重用他。

法正躬身行礼:“一大早就看到永年兄的车驾入城,我是一路追来的!”

“哈哈哈!”张松大笑,随即迎法正入府一叙。

落座后,张松命下人看茶。

“孝直兄,请!”

“多谢永年兄!”法正端起茶杯示意。

张松道:“此去白帝城半月有余,本欲入州府先行见过主公,却被孝直兄拦下!”

法正笑了:“敢问永年兄,这刘皇叔为人如何?是否与传言一致?”

“别无二致!”张松道:“皇叔宽仁爱民,心怀汉室,腹有天下!”

法正闻言,缓缓放下茶杯:“刘备可比曹操否?”

张松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征战四方,名为匡扶汉室,实则怀有异心,可为奸雄而非英雄也!”

法正问道:“刘备呢?”

张松道:“刘备乃汉室帝胄,当朝天子皇叔,以民为本,心怀汉室,真英雄也!”

“哈哈哈!”法正笑了:“白帝城一行,竟令永年兄对曹操另有看法了!”

“不!”张松摇头:“是白帝城一行,让我重新审视刘备!”

法正又问道:“敢问永年兄,若刘备为益州之主,当如何?”

“哈哈哈!”张松大笑起来:“若如此,你我皆可建立不世功勋,名垂青史啊!”

张松痛恨刘璋的不思进取,只恨不能拥立新主。

东洲派士人亦是如此。

但东洲派士人,都不愿冒险行事,只想维持现状。

而外来派的法正不同,恃才凌人,性格孤傲,敢与张松同谋。

纵观天下,也只有曹操有能力取益州。

因此,张松早就想暗献益州于曹操。

但白帝城一行,让张松重新审视刘备。

若曹操得了益州,便是天下一统,改朝换代。

但若是刘备这样的仁主得了益州,纵然天下一统,这大汉不过是换了个天子而已。

大汉还是那个大汉。

可以说,从白帝城归来的张松,已经坚定的站在刘备这一边。

“汝随我去见主公,试探其心!”张松招手示意。

法正立刻上前附耳。

“见了主公后,如此这般……”

“好!”

一个时辰后,张松同法正来到益州府见刘璋。

刘璋的问话和张松别无二致。

张松如实相告,极力夸赞刘备。

“曹操曾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此言绝不虚啊!”

“哈哈哈!”刘璋大笑起来:“好啊!刘备不愧为汉室帝胄!”

张松道:“主公若得刘备相助,何惧东川张鲁啊?纵然是那曹操要取我益州,也要三思而后行了!”

刘璋道:“如此,我益州安矣!”

法正拱手:“主公,在下斗胆,请主公让益州于刘备!”

“嗯?”刘璋面露不悦之色:“你说什么?”

法正又说道:“刘备与主公同出汉室,今为天子皇叔当世英雄,仁义之名遍布四海,主公何不效仿徐州陶公?”

“混账东西!”刘璋大怒:“汝食我俸禄,今不思为我而谋,却要让我将益州让于刘备?”

法正再次拱手:“主公,您听我把话说完……”

“来人!”刘璋大吼道:“革去法正所有官职,押入大牢候审!”

正堂外守军立刻冲了进来,对法正刀兵相加。

法正面无惧色,昂首挺胸,高声道:“我为主公而谋,主公却疑我暗通刘备,何其可笑?”

“混账东西!”刘璋道:“还敢狡辩?”

法正义正严词的说道:“主公若不用我之谋,日后必遭益州军民耻笑!”

刘璋怒吼:“将法正押入大牢,彻查此人!”

张松赶忙跪地行礼:“主公息怒,且听我一言,若此言有误,再处置法正不迟!”

“好啊!”刘璋道:“法正是你举荐的,今日若不能令我心服,绝不饶你!”

刘璋非常的生气。

张松一向和法正交好。

现在,张松刚从白帝城,法正就要他让益州于刘备。

两人很可能是合谋。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法正一个人要谋反了,而是张松也参与其中了。

张松缓缓起身,上前为刘璋添茶,缓缓道:“主公息怒,容我慢慢道来!”

“说!”刘璋端起茶杯牛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