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舆论攻势,给崇祯一次体面
北京紫禁城。
明朝时期北京形成南北格局。
南面是外城,北面是内城,因而有南贫北贵之说。
自皇城承天门出来,就是一条长长的御街。
御街两侧便是各部衙门,有六部、太医院、銮驾库、都督府、锦衣卫等。
从御街继续往南,出大明门,便是百姓居所。右侧西江米巷通大时雍坊,左侧东江米巷通香薰坊。
不过说是百姓居所,却是达官贵人宅邸扎堆之处。内城中豪宅连栋,朱红大院不知道多少。
而且许多高官勋贵都居于内城中,从正阳门上往大明门的方向扔块砖头,十个有三个是勋贵爵爷,另外六个是不知道几品的大员。
一地掌握一府生杀大权的正四品知府在这里不过是芝麻绿豆的小官,御街两侧各衙门中三四品以上的比比皆是。
此刻内城中暗地里风起云涌。
最近几日朝中很多官员都收到了南方的各类亲朋好友的信件,将朱元璋的事情告知给亲友。
有不屑一顾者,有十分凝重者,还有半信半疑,不知道真假者。
但消息也迅速传播了出去。
谁家都有奴仆家丁,这种大规模故意散播出去的消息根本瞒不住,很快许多百姓也知晓了此事。
到四月中旬,外城正西坊琉璃厂外大街,街上跟往常一样人来人往。
可跟以前不同的是,今天又有了新的谈资。
街头一家茶馆内,有人低声跟朋友说道:“这两日听说了吗?南方那边有大动静。”
“你也知道了?”
“我外甥在方侍郎家当差,亲耳听到方侍郎的伴童和官家说的。”
“你们说说,是真是假?”
“那还能有假?南方的那么多大人都是傻子吗?何况听说孙督师,南方诸多巡抚都被太祖爷带去过洪武朝了。”
“要真是太祖爷就好了。”
几个人正说着,门外走进来几个穿着儒服的中年男子。
听到他们的话,有人瞪了他们一眼道:“都在嘀嘀咕咕胡说八道什么呢?你们这群刁民无赖,整日不思劳作,就知道串胡同儿,凑热闹,起哄架秧子,太祖爷的事是你们能诽谤的吗?”
“你谁啊?”
有人恼怒道:“我们说我们的,管得着吗你?”
“本官兵科给事中。”
那儒服男子掏出腰间的官身腰牌说道。
“走走走。”
几个百姓忙不迭低着头走出了茶馆。
正是午时初,也就是上午11点左右,是各衙署午休的时间。
明朝官员上班比较早,下班也早。散朝之后就回到各自衙署办差,中午能吃个饭,睡个午觉,到下午四点左右就能下班。
这几名儒服男子便是几个官员好友,以前官员不太敢私底下光明正大接触,但到了明朝后期也就无所谓了。
一行人来到茶馆二楼临街的位置,居高临下看着下方来来往往的街道坐下。
等茶上来,糕点点心之类的上来,几个人才开口闲聊起来。
但说着说着,话题自然很快扯到朱元璋身上。
有人说道:“时亨兄、国华兄、志升兄,南边的事,你们怎么看?”
“还能怎么看?自然有朝中诸位阁老们商议对策。”
左春坊左中允吴国华不太想谈论这事,虽然他的同年进士好友夏雨金给他写信了。
且历史上吴国华不出仕满清,不投降建奴,也算是大明忠臣,可事关朝廷这么大的事情,还是有些不敢妄言。
唯有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冷哼一声道:“都是乱臣贼子在胡说八道尔,我反正不信。”
“要我说,如今南方各地都已经归附,那么多大人都相信了那位是太祖爷,就连孙督师都......这件事情怕是真事。”
国子监司业黎志升撇撇嘴道:“恐怕大明真要变天了。”
“嘘。”
那之前挑起话头的吏部文选司郎中戴明说忙示意黎志升道:“小声些,莫传入锦衣卫耳。”
“怕甚么,我就不信你们没收到信。”
“收到了又如何,反正我是不信。何况你们就希望太祖下凡,洪武年间杀了多少官员?”
光时亨冷笑一声说道:“我们几个都是同年进士,在朝为官多年,互相之间也早就知道根底,太祖来了,有几个能落个好?”
众人便沉默了。
说到底大明朝十个官八个贪,那些不贪不占的往往都是富二代,家底殷实没有贪污的必要。
以太祖爷的秉性,真下凡了,恐怕得把北京城内八成官员杀个干净。
何况听说南边已经在杀官,太祖要是来,这里面没人有活路。
“额,话又说回来了,谣言毕竟是谣言,我看雨金兄也是糊涂了,这种鬼话怎么能信呢?”
“不错,人死不能复生。太祖爷即便上天做了神仙,也下不了凡尘。”
“难怪最近几日总有人上书希望出兵南方,弹劾南方那些大员,原来真就是假冒的太祖陛下。”
“算了,不说这些扫兴的话,来来来,喝茶喝茶。”
话说到这个份上,几个人居然态度一变,都开始不信起来。
其实无怪乎他们不信。
说到底,古人很容易三人成虎。
消息真真假假难以凭说,特别是这乱世之中,各种流言蜚语小道消息满天飞。
袁崇焕被杀,就在于后金用了反间计,说他勾结后金。
这样的消息真假难辨,崇祯又是个刚愎自用的人,他听信谗言怀疑袁崇焕勾结后金,也没有给袁崇焕申辩的机会,就立即下狱捕杀。
与那些不知道真假的消息比起来,人们更愿意去听到那些他们想听到的消息。
对于百姓来说,如果听说太祖下凡救世,这浑浊的世道已经让他们十分艰难,他们自然愿意相信这样一个救世主的出现。
可对于官员来说,他们可不希望朱元璋来。
毕竟老朱杀官员太狠,哪怕他们都是读书人,比那些愚昧的百姓更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想法,明知南方大批官员不是傻子,假太祖装不了真元璋。
然而看到信中说老朱已经在南方开始杀戮官员,绝大多数北京城中的高官们都是嗤之以鼻。
反正他们可不希望出来一个阎王爷。
结果自然是百官不信,下面的百姓却希望太祖真来。
于是最近几天往崇祯桌案上上书斥责南方伪帝当道,说南方官员皆叛君卖国者不计其数,奏折如雪花般飞来。
其实不管是崇祯也好,百官也罢。
他们都清楚南方那么多官员不是傻子,不可能被一个假太祖骗得团团转,这些亲朋好友送来的书信十有八成是真事。
但即便是真的,他们也希望是假的,包括崇祯在内,本能把这种事情归类于谣言。
一者在没有亲眼见证之前,人们很难相信自己认知以外的事实。
二来无关于人的智力,只在于立场、利益罢了。
很快。
又是十余天后。
到四月下旬,老朱派的人也到了北京。
还是琉璃厂外大街茶馆街上,正是傍晚时分,天色渐渐暗淡。
有人在琉璃厂外大街上支起一块木板,接着又挂上了一块银色幕布,引得周围人十分好奇。
“这布好新奇啊,以前从未见过这种布,上面像是油光发亮。”
“这是做什么?”
“我明白了,肯定又是那些洋人,他们画画的时候就会支起一块木板。”
“但这木板也太大了吧。”
众人议论纷纷。
明朝中后期已经没那么封闭,事实上明初的海禁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江南地区与东洋、南洋、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地区的交往都十分密切,甚至还有大量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
如利玛窦、汤若望、金尼阁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在后世很有名气。
其中西洋人就把他们的油画技巧带了过来。
如古代第一位中国油画家游文辉就师从利玛窦,学习油画技巧,为他师父利玛窦画的《利玛窦像》便是现存最早的有中国人明确署款的油画作品。
所以此时的大明其实还是颇为开明,西方文艺复兴之后产生的各类科学知识很多他们也能够见识到。
真正闭关锁国还得到清朝,让我国彻底落后于西方世界。
然而明人见识过的西洋人画油画很少见到用这么大的木板,何况他们也没有看到画油画时候需要的大量颜料。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等到临近黄昏,围观的人也快失去耐心,正准备离开的时候。
没想到支起木板的开始再次布置。
几个人从箱子里拿出一个古怪的小盒子,放在不远处的台子上,将一个镜片对准了幕布。
紧接着他们按了一下哪里,幕布上忽然出现了亮光。
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华为科技。”
“???”
围观的人头顶上顿时冒出不知道多少个问号。
这是啥啊?
还没等大家搞清楚情况。
很快上面倏地冒出新的影像,吓得周围人连连后退。
因为他们看到那幕布上出现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然后镜头慢慢拉近。
众人身临其境一般好像要被吸进去,一股眩晕感涌上来,视角进入到宫殿内,慢慢对准了宫殿上方的龙椅。
从宫殿两侧还能看到穿着严肃的银铠武士凛然而立,那上方的龙椅则威严地坐着一个老者。
“这是什么?”
“嘘,别说话。”
有人慢慢过神来,小心询问,却被旁人止住。
大家都全神贯
注地看着这一切。
镜头继续往前推,慢慢来到了大殿中厅,镜头对准了上方那个穿着龙袍的老人。
就看到他面容严肃,缓慢而又有力地沉声开口道:“朕是朱元璋!”
声音就从那个小盒子里传来,又吓得周围人连连后退。
原本大家刚开始围观,距离很近。但经过这两次惊吓之后,方圆四五丈都已经快没了人。
老者继续开口道:“朕死后成神,遨游历史长河,看过去未来之景。朕看到朕的儿子与孙子相残,看到二百余年后大明江山破败,被贼寇灭亡,又被关外建奴夺了江山。朕还看到建奴得了江山,为防止汉人再把他们赶出关外去,比故元还要凶狠残暴,令汉民剃发易服,衣冠尽失,二百余年来杀戮了不知道多少黎庶百姓,最后令我中华文明沉沦,被海外倭寇进犯,死伤三千余万。”
“朕心甚痛,痛恨子孙后人没有守好这汉人家国。也痛恨李自成、张献忠等灭亡大明之贼寇,更痛恨关外进犯的建奴。”
“为此,朕废去全部仙力,下凡临世,再世为人,要拯救这破败的大明江山。”
“今朕已在南方得南方诸多官员之拥戴,许多后来在建奴进犯,忠君殉国的大员被朕以仙器送去过大明洪武之朝以见得天机。”
“此番朕来,便是要如朕当年横扫故元,灭亡蒙古一样,将大明江山好好洗一洗,清一清,还一个朗朗乾坤出来。”
“朕希望我大明百姓再等一等,待朕率领大军至北平之日,便是朕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之时,也是关外建奴,北元残部消亡之时。”
“另朕只告知后辈子孙,大明亡国之君崇祯一事。”
“汝愚蠢至极,无能至极,德才不配位,大明亡国,汝有一半责任,朕很是失望。”
“然你在国破家亡之际,总归是没有投降贼寇,选择吊死在煤山之上,也算是给朕的大明一个体面,留下一丝风骨。”
“朕令你现在即刻来南京见朕,将江山还于朕手,自己安心当个太平王爷去,若是不从,永囚凤阳!”
这句话说完之后,影像开始慢慢变黑。
周围百姓都傻了。
很多人四下扫视,腿肚子都在发抖。
紧接着,有人大喊道:“顺天府衙役和锦衣卫来了,快跑。”
众人顿时惊慌失措,有的走了几步,直接摔到。有的互相搀扶,颤抖着跑进小巷,还有的一屁股坐在原地,依旧保持着不敢置信的脸。
唯有放映的那几个人却依旧站在原地,按了一下开关,将朱云峰给老朱拍的这段视频继续重复播放。
而没过多久,大量锦衣卫与顺天府衙役闻风而至。
事实上不止琉璃厂外大街。
正西坊、正东坊、崇北坊、宣北坊、白纸坊、崇南坊等内城外城几十个坊市上百条街道,都有放映人员。
甚至还有老朱写的圣旨,由南京锦衣卫一路送到北京,犹如死士一样向紫禁城而去。
这一夜注定很多人睡不着。
因为这不仅仅是老朱发动的一场舆论攻势,要把自己来到大明的消息迅速传播出去。
同时也是给崇祯最后的一次机会。
毕竟崇祯这个子孙虽然不肖,却总归给大明留下了最后一次体面,因而老朱也愿意给他一次体面。
不然就只能老朱亲自动手给他体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