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焚琴煮鱼

第23章 西域风云

永乐十六年的春天,当北京城内的国会正在热议改土归流的成果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域,一场新的较量正在悄然展开。~嗖~艘*小?税,枉? ·首\发+

哈密卫的城墙上,新任西域经略使杨荣举着望远镜,眺望着西边广袤的戈壁。这位以干练著称的文官,如今肩负着将大明势力真正扎根西域的重任。

"经略大人,"副将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商队,"这个月已经是第三支被劫的商队了。都是刚出哈密不久,就在魔鬼城一带失踪。"

杨荣放下望远镜,眉头紧锁:"查到是什么人干的了吗?"

"手法很老练,现场除了几具商队护卫的尸体,什么线索都没留下。"副将压低声音,"但当地人都说,看到过黑衣骑兵,马鞍上的纹饰......像是帖木儿帝国的人。"

这时,一名驿卒急匆匆跑上城墙:"大人,兰州转来的急报!"

杨荣展开密信,脸色顿时凝重起来。信是内阁直接发来的,通报了两个重要消息:一是朱允炆在徐辉祖辅佐下,已在印度北部建立"天顺王朝",近期连续击败帖木儿帝国东部驻军;二是帖木儿帝国为此正在调整战略,意图在西域扩张势力作为补偿。

"果然如此......"杨荣喃喃自语。他立即下令:"传令各卫所,加强戒备。另外,请哈密王速来议事。"

哈密王府内,年迈的哈密王额敏忧心忡忡。

"经略大人,帖木儿人这是要报复啊。"额敏叹气道,"自从天顺朝在印度连胜,西域这边的压力就越来越大。"

杨荣点头:"所以朝廷才要加速推行改土归流。/秒/蟑^踕/暁¨税?枉_ .追?醉~薪¢漳/截\只有将西域真正纳入大明版图,才能有效抵御外敌。"

"可是......"额敏欲言又止,"西域不比西南,这里部族众多,还有不少蒙古部落。若是强行改流,只怕......"

"王爷放心,"杨荣成竹在胸,"朝廷这次准备了三样法宝:屯田、修路、办学。"

他详细解释道:"已在玉门关外规划军屯十处,可安置流民三万;从肃州到哈密的驿道下月就能通车;另外,第一批三十名教习已经抵达哈密,蒙学堂下月就能开学。"

额敏闻言稍稍安心,但还是提醒道:"经略大人切莫大意。西域最大的部落首领阿卜杜拉,最近和帖木儿使者走得很近。"

就在杨荣积极布局的同时,西边五百里外的吐鲁番,一场密谈正在进行。

吐鲁番首领阿卜杜拉的府邸内,帖木儿帝国特使米尔扎正在展示带来的礼物:精美的波斯地毯、镶嵌宝石的弯刀、还有一箱箱沉甸甸的金币。

"尊敬的阿卜杜拉首领,"米尔扎用熟练的蒙古语说,"大明皇帝正在一步步蚕食你们的土地。改土归流之后,你们这些首领还能保住现在的地位吗?"

阿卜杜拉把玩着手中的宝石,沉默不语。

"我们大汗愿意支持您统一西域各部,"米尔扎继续诱惑,"武器、金币要多少有多少。只要您能牵制住明军,让他们的改土归流进行不下去。"

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探子进来禀报:"首领,明军在哈密以东开始屯田了!还听说要在各地设立官府......"

阿卜杜拉猛地站起身,对米尔扎说:"回去告诉你们大汗,我同意了。^1,7?n′o·v~e?l+.\c^o/m,"

一个月后,哈密城外的屯田点。

来自甘肃的移民正在开垦荒地。这些大多是受灾的农民,听说西域分田免税,便举家迁来。

"老王,你看这土多肥啊!"一个年轻农夫抓起一把黑土,"听说种下去就能活!"

被称作老王的汉子擦着汗:"朝廷给种子给农具,还免三年赋税,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去!"

突然,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队黑衣骑兵如旋风般冲来,见人就砍,见屋就烧。

"是马贼!快跑啊!"

屯田点顿时乱作一团。等附近的明军赶到时,暴徒早已远去,只留下满地狼藉和几十具尸体。

消息传到哈密,杨荣勃然大怒:"查!一定要查清楚是什么人干的!"

三天后,线索指向了阿卜杜拉。

"经略大人,"斥候回报,"我们在现场找到了这个。"

那是一枚银质腰牌,上面刻着阿卜杜拉部落的图腾。

面对挑衅,杨荣决定双管齐下。

他首先上书朝廷,请求调派新军增援。同时亲自前往阿卜杜拉的驻地,试图进行最后一次和谈。

"首领何必与朝廷为敌?"杨荣开门见山,"若是归顺朝廷,首领的爵位、领地都可以保留。朝廷还会在吐鲁番设市,与西域各部通商。"

阿卜杜拉冷笑:"说得好听!等你们的屯田点、驿站都建起来,还有我们说话的份吗?"

"此言差矣。"杨荣耐心解释,"朝廷在西域推行的是羁縻之策。首领依然可以治理本部,只是要遵守《大明律》,不能再随意攻伐其他部落。"

"如果我们不答应呢?"

杨荣站起身,正色道:"那就休怪朝廷不讲情面了。"

谈判不欢而散。

半个月后,朝廷的援军抵达哈密。来的不仅是新军,还有一位特殊的人物——退休的老将徐辉祖。

"徐将军怎么来了?"杨荣又惊又喜。

徐辉祖笑道:"陛下听说西域有事,特意让老夫来助你一臂之力。在印度跟帖木儿人打了几年交道,对他们的战术再熟悉不过。"

有了徐辉祖的协助,明军很快制定了作战方案:以新军主力正面进攻,同时派精锐骑兵绕道截断阿卜杜拉与帖木儿帝国的联系。

战事进行得出乎意料的顺利。装备燧发枪和火炮的新军,在开阔的戈壁上所向披靡。阿卜杜拉组织的联军一触即溃。

"这仗打得真窝囊!"阿卜杜拉在败退途中抱怨,"明军的火器太厉害了,我们的弓箭根本够不着他们!"

更让他绝望的是,明军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每到一个部落就宣布:归顺者免罪,抵抗者严惩。很多小部落见势不妙,纷纷倒戈。

就在阿卜杜拉节节败退之际,帖木儿帝国终于坐不住了。

一支两万人的帖木儿骑兵越过边境,直扑哈密。领军的是帖木儿帝国名将沙哈鲁。

"来得正好!"徐辉祖闻报大喜,"正要让他们见识见识大明新军的厉害!"

双方在哈密城外展开决战。

这一次,明军拿出了全部家底:三个新军步兵师,一个炮兵营,还有两千精锐骑兵。

战斗从一开始就呈现一边倒的态势。明军的火炮在千步之外就开始轰击,帖木儿骑兵还没冲到阵前就损失惨重。等好不容易接近明军阵地,又遭到燧发枪的轮番齐射。

"这......这怎么可能!"沙哈鲁目瞪口呆。他征战半生,从未见过如此可怕的武器。

战至日落,帖木儿军伤亡过半,仓皇撤退。此战之后,帖木儿帝国再不敢轻易进犯大明边境。

战后,杨荣在西域全面推行改土归流。

他在吐鲁番设立西域都护府,下设六卫;在各地兴建学堂,教授汉文和农耕技术;更重要的是,修建从肃州到吐鲁番的驿道,将西域与内地紧密联系起来。

曾经顽抗的阿卜杜拉,在见识过明军的实力后,主动前来归顺。

"经略大人,"阿卜杜拉心悦诚服,"西域各部愿意接受朝廷管辖。"

杨荣履行承诺,仍任命阿卜杜拉为吐鲁番卫指挥使,但其部众必须接受整编,子女要入官学读书。

与此同时,从印度传来的消息更令人振奋:朱允炆建立的天顺王朝已攻占德里,彻底切断了帖木儿帝国向东扩张的通道。

"如此一来,西域可保百年太平。"徐辉祖欣慰地说。

站在新修的哈密城墙上,杨荣眺望着逐渐繁荣起来的丝绸之路,心中感慨万千。这片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终于要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