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管这叫烟花?九点睡觉睡不着

第411章 磁异探测器

“陈队最近这是怎么了?怎么突然变得这么拼?”屈菁菁满脸困惑地问道。“谁知道呢,就跟打了兴奋剂一样。”楼小云笑着回应。

若说装备研究所研发的“狂蜂”无人机集群攻击系统是针对战役或大规模战场打击,那么陈夏团队自主研发的“战场清扫者”则更适用于小规模战斗场景。两者虽都基于集群控制技术,但用途和成本却大相径庭。

“狂蜂”系统以其广阔的覆盖空域、庞大的集群规模以及对地形细微差异的较低敏感性著称,其攻击方式直接且高效:发现目标,即刻摧毁,若一架无法完成,则多架齐上,对于庞大的集群而言,这并非难事。

然而,“战场清扫者”则因其使用环境和用户的特殊性,无法拥有如此庞大的集群。这些小型高速无人机体积小巧,续航时间有限,通常仅十来分钟,这自然限制了机群的数量和作战范围。在理想状态下,这种小型高速无人机打击集群的规模通常保持在两至一百架之间。

若数量少于此,则更接近于单一的小型攻击性无人机,如之前军事电影中特战队员所使用的那种装有手榴弹的小型无人机,它能在操控者的指令下,攻击方圆一公里内的任意目标。其攻击距离与迫击炮、火箭筒相当,甚至远超某些枪榴弹和步枪的有效射程。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像导弹一样,在人的精确操控下直击目标。近三百公里的飞行时速,让敌方难以拦截。

尽管这种小型高速攻击无人机在特种作战中发挥着重要火力打击作用,成为反狙击手和反游击小队袭击的得力助手,但其弱点也显而易见:续航短、重量轻、携带弹药有限、威力受限,且对操控者的技能要求较高,需经过多次练习方能熟练掌握。

而陈夏团队开发的“战场清扫者”则巧妙地介于单一小型无人机与大型集群攻击无人机之间。它通过将众多小型高速攻击无人机整合为一个小规模的战场打击群,专门对付敌人的小规模有生力量。与需要专人操控的小型无人机不同,“战场清扫者”只需使用者设定好侦查打击区域并发射即可,无人机群将自动在指定区域内搜索并攻击敌方目标。此外,它还具备敌我识别技术,能在复杂战场环境中准确区分敌我,进行选择性攻击。

例如,在我方车队或作战小队遭遇敌方埋伏时,“战场清扫者”便能大显身手。我方人员只需在掩体内放飞这些无人机,它们便能在划定区域内自主搜索并攻击敌方人员。尽管单架无人机的威力有限,但凭借其高精度和灵活的攻击方式,仍能对敌人造成致命打击,甚至能贴近敌人最脆弱的部位如脸部、颈部、裆部等致命区域爆炸,从而有效杀伤敌人。

事实上,现代作战理念已不再过分追求单兵火力装备的威力,无论是枪榴弹还是手榴弹,都在不断减小装药量,以减轻重量、增加携带数量,并尽可能提高杀伤效率。当前各国装备的手榴弹装药量已普遍减至五六十克左右,较以往减少了一半多。

在战场上,使敌人失去战斗力往往比直接击杀更为有效。尽管陈夏团队研发的“战场清扫者”规模不大,个体无人机也显得小巧,但与“狂蜂”无人机集群攻击系统相比,其研发难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狂蜂”系统的挑战主要在于大规模无人机集群的管理与控制,而“战场清扫者”则面临着信息实时捕获与处理的严峻考验。

首要难题在于,如何让这些小型高速攻击无人机在丛林、城市、废墟等复杂地形中保持高速飞行,同时避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这些环境障碍物密布,对无人机的飞行构成了极大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为无人机配备专门的传感器技术,使其能够自主探测周围环境,并迅速规划出安全的飞行路径。

在穿越机竞速比赛中,选手通过佩戴第一视角视频眼镜进行操控,但即使是最经验丰富的选手,在复杂环境中也难免出现“炸机”的情况。因此,对于“战场清扫者”而言,必须实现无人机的自主环境感知与路线规划。这要求无人机不仅要有距离传感器、雷达、影像传感器等硬件设备来发现障碍,还需要有强大的软件支持来进行快速的信息处理与决策。

仅仅发现障碍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快速甚至实时地处理这些信息。如果处理速度跟不上无人机的飞行速度,那么获取的信息将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可能导致无人机撞毁。

除了飞行方面的难题,“战场清扫者”还需要实现自主发现目标的能力。这原本是人类的任务,但现在却需要无人机自行完成,这无疑增加了研发的难度。

完成阶段性任务的陈夏,让屈菁菁和楼小云分头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这项工作暂时告一段落。

“陈队,我有个问题想问你。”屈菁菁开口道。

“说吧,什么事这么神秘?”陈夏好奇地问道。

“最近你这么拼,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事情?看你这么认真,我都不好意思偷懒了。”屈菁菁笑道。

“哪有的事,哈哈,我一直都这么认真好不好,这就是咱男人的担当。”陈夏回应道。

“切,怕不是钱包空了,一心想着怎么

赚钱吧?”楼小云调侃道。

“哈哈,还是你最了解我。等忙完这阵子,咱们好好休息几天。”陈夏笑着说道,楼小云和屈菁菁也纷纷表示赞同。

此前,厂里的歼7已经算是相当先进的飞机了,但陈夏这个天才般的存在又研发出了新的成果。这次的不同之处在于,歼7后面加了个“3”,虽然外观上看似变化不大,但内部的结构、抗疲劳程度以及工艺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起初,厂里的人们对此并不以为意,直到跟随设计的技术人员来到设计所,才意识到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披着歼7外衣的全新机型。跟设,即飞机制造厂派遣技术人员到飞机设计单位跟踪设计过程,了解设计意图,并对设计中遇到的工艺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制造环节做好工艺准备。

按理说,制造环节遇到困难时有权向设计单位反馈,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制造厂的意见至关重要。然而这次,跟设技术人员的意见却被直接忽视了。原因很简单,歼73是按照苏联米格21mf仿制的新机型,既然是仿制,就必须尽可能地还原原貌,困难虽然存在,但必须克服!

面对陈夏的死命令,技术人员无奈只能带着图纸回到厂里。然而,当他们深入研究图纸时,却越发感到头皮发麻。许多技术细节都是厂里从未接触过的,这让他们感到无从下手。尽管如此,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掉进了“大坑”,但也只能硬着头皮上。毕竟,上级的任务是死命令,不完成就没饭吃。

尽管深知歼73试制任务的艰巨性,大家还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然而,实践起来才发现,其中的难度远超预期。虽不至用举步维艰来形容,但确实是步步荆棘,挑战重重。

以三车间为例,他们负责加工的几个关键部件,都需要极高的精度。然而,以往的经验和技术在此刻显得苍白无力,几乎需要从零开始。这种推翻重来的做法,不仅导致试制进度缓慢如蜗牛,而且即便勉强造出部件,也面临着质量不达标的巨大风险。

每当想到那些被判定为废品的零部件,三车间的中年车间主任就心疼不已。他不禁将目光投向了对面的楼小云,这个由星洲飞机设计所派来的设计人员,仿佛成了他们车间的“噩梦”。但无奈的是,人家毕竟是专业的设计人员,沟通协作是必不可少的。

在飞机制造过程中,从零部件试制到整机总装、试飞,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与设计人员紧密配合。设计人员会根据反馈的问题一次次修改设计,使之不断完善。楼小云原本专注于飞机结构强度研究,但因十号工程筹备缓慢,加之陈夏希望她能积累更多设计经验,于是被临时调到了歼73项目组。

来到一线厂后,楼小云亲眼见证了图纸上的飞机部件变为三维立体的实物,内心充满了激动。她充分发挥自己在结构方面的专长,对飞机每个部件的结构强度、安全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建立了力学模型。通过载荷、应力应变分析,她找出了物理意义、结构的受力状态和传力方式,进而通过数学模型求解。

有了这些理论支撑,楼小云在三车间可谓如鱼得水。她对每个细节都严格把关,丝毫不容差池。即便是微小的偏差或厚度不足,她都会坚决要求重做。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车间的工艺员和老师傅们既敬佩又无奈。三车间工艺室主任曾试图与她理论,但楼小云直接搬出了半人高的数学模型作为依据,让对方哑口无言。

楼小云在三车间的“杀伤力”可谓惊人。她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部件的命运,无论是价值几十万的3214部件还是1786框,只要她说不合格,就必须作废。这种“金口玉言”的权威让车间主任倍感压力。

作为三车间的负责人,中年人深知设计与制造之间的矛盾。设计追求的是完美无瑕,而制造则要考虑成本效益。然而,楼小云这种动辄几十万的“毁灭性”要求,让车间难以承受。于是,他们决定咬紧牙关进行技术升级,用提升自身水平来应对挑战。

成功厂借着歼73试制的契机,踏上了技术升级的道路。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许多技术和设备在国内还是空白,想要完善只能通过进口。但尴尬的是,有些关键性设备和技术即使有钱也买不到,因为国外根本不卖。

比如让三车间主任头疼不已的喷丸成形技术。他们曾尝试从波音公司引进相关设备,但对方却以设备独特性和唯一性为由拒绝出售。无奈之下,他们只能自力更生。就在这时,楼小云带来了好消息——她爱人所在的永宏厂有人攻克了喷丸成形机的相关技术。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磨合和完善,但总公司还是给出了一套最佳的组合方案。

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两个部分:一是位于组件最前端的综合探测系统;二是从中部一直延伸到最后方的磁异探测器。这两部分技术的突破为成功厂的技术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合探测系统,其灵感来源于海军大西洋反潜巡逻机所装备的可收放式搜索雷达,其技术原型可追溯至美国s-2反潜巡逻机上的an/aps-38对海雷达。汤姆逊公司巧妙地借鉴了这一设计,并将其精妙地融入了大西

洋反潜巡逻机之中。

然而,02号反潜机的腹部盒装组件空间有限,加之可收放式机构设计复杂且占用空间较大,因此航空总公司并未直接沿用这一模式。相反,他们对整流罩进行了气动优化,并将其牢固地固定在02号反潜机腹部盒装组件的前端。这一改动不仅节省了空间,还为安装其他设备提供了可能。

于是,在这个节省出来的空间里,汤姆逊公司专为无人反潜机设计的精巧版声学探测仪和声呐接收器找到了它们的归宿。而从中部延伸至后部的那个半圆柱型凸起,则是一根可伸缩式的磁异探测器,这项技术同样源自米国,由英国宇航公司提供,其技术源头与s-2和s-3反潜机上的磁异探测器一脉相承。

对于宇航公司而言,这根磁异探测器或许有些鸡肋,但对于行动者公司背后的总公司来说,却是如获至宝。因为没有它,02号反潜机的腹部盒装组件无论多么先进,都难以称得上是一套完整的反潜任务组件,最多只能算作是带有反潜性质的巡逻侦察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