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管这叫烟花?九点睡觉睡不着

第412章 环氧树脂新复合材料

究其原因,磁异探测器在反潜任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除声学探测系统外,反潜机最为核心的探测设备。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磁异探测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甚至超越了声学设备。这是因为潜艇虽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降低自身的声学信号,但全金属壳体在地球磁场环境下却难以隐藏。特别是在潜艇行进过程中,磁力切割产生的强烈电磁信号更是难以完全掩盖。磁异探测器正是基于这一原理,才能在广袤无垠的海洋上准确锁定藏身海底的潜艇。

反观之,如果没有这套设备,仅依靠声学系统进行探测,效率将大打折扣。因为反潜机投放的声呐浮标功率有限,且易受海洋杂波、洋流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准确性并不高。这也是为什么在华夏的图-142反潜巡逻机未配备磁异探测器之前,许多人更愿意将其称为远程海航巡逻机,而非反潜巡逻机的原因。

因此,对于加装02号腹部盒装组件的改进型安-26来说,宇航公司提供的可收放式磁异探测器无疑是其成为真正反潜巡逻机的关键所在。即便安-26的舱室内部因临时改装而显得粗糙不堪,座椅只是用钢条焊接后铺上海绵垫子拼凑而成,气密设备和空调设备更是无从谈起,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反潜巡逻机的身份。

因为那根可伸缩式的磁异探测器能够深入水下300米进行精确探测,配合前端的对海搜索雷达,可以对半径200公里的范围进行无死角搜索。一旦发现可疑目标,便可迅速释放组件两侧的十枚主/被动声呐浮标,对潜艇进行更为精准的定位。

正是得益于02号腹部盒装组件内的这根磁异探测器,华夏的b-79“狐步”级常规潜艇和米国的“射水鱼”号鲟鱼级核潜艇才得以被成功发现。强烈的磁信号一波波回传,将两艘潜艇的动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陈夏对此技术寄予厚望,他深知这一技术突破将带来无限的发展前景。因此,他不断催促屈菁菁和楼小云加快研发进度,同时自己也在不断探索新材料的应用中汲取灵感。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风扇叶片?”当陈夏提出这一设想时,华夏总局的顾问脸上写满了怀疑,不仅是顾问,在场的所有航空工业界的高管和专家都对陈夏的话表示深深的质疑。

“没错,这是我最近想到的新点子。”陈夏坚定地说道,“如果这种材料能够研发成功,那么我们的优势将得到极大的提升,甚至有可能超越他们其他的制造工艺。”

“那这个东西具体该怎么运用起来呢?”安然随口抛出了这个问题。

也难怪大家会有这样的反应,毕竟在当今全球范围内,能将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功应用于涡扇发动机风扇叶片上的,唯有米国一国。

那便是被誉为动力之王的通用ge-90大涵道比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其单台推力高达56.9吨,这一成就无疑为四发大型客机敲响了丧钟。

装备了两台ge-90的波音777,能够轻松完成上万公里的洲际飞行,而且在燃油经济性、可维护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提升。相比之下,波音747这类四发客机就显得有些鸡肋了。

当然,这只是ge-90对民航领域带来的革命性变革之一。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通用公司在其研发过程中倾注的各项尖端技术。其中,利用碳纤维制成的一级风扇叶片就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

ge-90之所以能够力压罗罗和普惠等竞争对手,登上航空发动机的王者宝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碳纤维风扇叶片。

尽管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但在某些关键部件上,它仍然无法替代传统的金属材料,尤其是涡扇发动机的风扇叶片。

这是因为大多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强度虽然足够,但在韧性方面却与钛合金等金属材料相去甚远。

因此,在撞鸟这一关键指标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始终难以过关。一旦发生飞鸟撞击,碳纤维复合材料风扇叶片很容易完全碎裂,进而导致发动机停机。

正因如此,绝大多数航发企业在经过几轮尝试后便纷纷放弃,只有通用公司坚持不懈,并最终研发出了既具有高强度又兼具超高韧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这一突破彻底克服了碳纤维在飞鸟撞击时结构强度弱的弊端,开启了航发时代的新篇章。

这种独步天下的技术意味着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垄断。

别的不说,单从波音777的航发订单毫不吝啬地向通用公司倾斜这一点就能看出端倪。

面对ge-90这种技术上的碾压优势,罗罗和普惠这两大竞争对手自然深知自己在短时间内无法在材料上取得突破。

眼看着以波音777为代表的新一代双发宽体客机的订单都要被通用公司夺走,普惠公司无奈之下只能发挥自己的机械优势,在一级风扇与发动机气压机之间设计了一套复杂的行星齿轮组。通过降低一级风扇的转速来控制风扇叶片叶尖进入超音速的效率。

这种近乎自残式的降低效率的做法虽然获得了增大一级风扇直径的可能,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而罗罗公司则没有普惠那么激进,他们选择了重拾自己的传统技艺——三转子技术。想当年罗罗公司就是因为踏入这个深坑而差点儿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这次重新踏入这个深坑也是无奈之举。如果不搞出同级别的发动机就会被通用公司挤兑死;但如果踏进去可能会再次被坑死。左右都是死路一条,还不如放手一搏。

像普惠、罗罗这样实力雄厚的航发巨头面对通用ge-90上的那片小小的风扇叶片都束手无策,更别说其他企业或者国家了。

这其中就包括已经陷入低谷但雄心未灭的华夏国。

当莫斯科的当局者听到陈放等人的慷慨陈词后也是一阵心潮澎湃,大笔一挥就批下了2万卢布。

没错就是2万卢布而不是2万美元。在华夏经济被西方各种打压、抽血的背景下卢布贬值得几乎成了废纸。

这2万卢布别说用来研发最前沿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风扇叶片了就是拿去当厕纸用都觉得硬。

更何况就算这2万是美元也远远不够打水漂的。

华夏国并不是没有实力而是现阶段的改革尚未完成。

就如同18世纪的农奴改革、30年代的工业化一样华夏国都经历了漫长的阵痛期。但一旦阵痛过去战斗民族就会像北极熊一样将一切阻碍一巴掌拍倒。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连两大航发巨头和前超级大国都搞不定的难题。

当华夏总局的顾问听到这个消息时她感觉就像大学教授听到幼儿园小朋友一举解出哥特巴赫猜想一样充满了荒谬感。她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魔幻现实主义。

“你们能研发出第四代风扇叶片已经挺不容易了,竟然还声称用上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叶片,别糟蹋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这个名词行不行?”

要知道,碳纤维复合材料也是有高低之分的,那种既具有高韧性又具备高强度的碳纤维,如今只有米国才能生产。你们一个还在现代化道路上奋力追赶的国家,怎么可能掌握这种技术?

当然,如果你们只是在做白日梦,那倒是另当别论。陈放没有直接回应,只是摆了摆手说:“反正离发动机测试场不远,咱们过去看看就知道了。”

说完,他便大步流星地朝测试场走去。华夏总局的顾问们心里虽然满腹狐疑,但也不能干站着,只好纷纷跟上。

一行人很快来到了测试场的一号测试台,乘电梯上去后,正好看到一台wd-60ml涡扇发动机被吊装在测试设备上。

陈放也不啰嗦,直接指着已经停止运转的发动机风扇叶片说:“看,那就是我们用自主研发的t-zb800级别碳纤维生产的复合材料叶片!”

华夏总局的顾问愣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眼前的场景实在太过震撼,让他一时无法消化。

只见wd-60ml涡扇发动机的一级风扇上沾满了碎肉、羽毛,甚至还有点点血迹。很明显,这里刚刚进行过发动机的撞鸟试验,而且试验用的鸟体重还不小。

旁边的工作人员正在解冻两只冰冻的死鸡,每只鸡的体重目测都在2公斤左右。这种撞击力度已经超出了大部分航空发动机的安全指标,至少前苏联的民用发动机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

然而,这些还不是让华夏总局顾问等人最为震惊的。他们真正被震撼到的是这台wd-60ml涡扇发动机一级风扇叶片的数量和形状。

22片!s型的律动曲线!这些叶片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工业美学画卷。

更重要的是,从这些叶片中,他们看到了wd-60ml涡扇发动机低油耗、高推力、低噪音、高稳定性等新一代大推力发动机应具备的优异性能。

要知道,当下一般航空发动机的风扇叶片数量都在36片以上,而且大部分是金属材质的。叶片数量多就意味着重量大,而陈放厂里的wd-60ml涡扇发动机却比传统发动机少了十多个风扇叶片。这说明什么?

说明wd-60ml涡扇发动机在减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重量减轻了,推重比就会提高,整体推力也会随之提升。在这个基础上,其他性能也会得到相应提升,wd-60ml涡扇发动机的性能自然就脱颖而出了。

当然,仅仅如此还不足以说明wd-60ml涡扇发动机有多么优秀。但加上s型的律动曲线后,一切就都不同了。

这种形状的叶片比之前的弯刀状气动布局更加高效。特别是在面对叶尖超音速时,它能够更有效地吸纳高速气流,从而为发动机创造更大的推力。

总而言之,陈放之前并没有夸大其词,他的wd-60ml涡扇发动机确实非常出色。

看到这一幕后,之前那些叫嚣的华夏航空工业界的高管和专家们纷纷沉默了。而华夏总局的顾问则再次厚着脸皮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他轻咳两声以缓解刚才的失态,然后笑眯眯地转过头看向陈放,和蔼可亲地问:“你们这种叶片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还有,你刚才提到的t-zb800级别碳纤维又是个什么产品?”

陈放笑容憨厚,心里却是一阵冷笑:想套我话?也不怕我说出来吓死你!

他心中暗想:这叶片是怎么做出来的?当然是对标米国的f-22做出来的!就是这么牛的产品!

事实上,陈放心里想的这番话一点都没错。早在七八年前,他厂里的航空材料研究所就在一次试验中意外发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微型镜面反射效应。这种效应可以减少雷达波的回传,从而起到一定的隐身效果。

从那时起,陈放的厂子就被上级纳入了下一代作战飞机的配套预研重点扶持单位。虽然当时十号工程的进展还磕磕绊绊,但上级已经高瞻远瞩地开始布局下一代作战飞机的系统性预研了。

也是从那时起,“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研发思路开始逐渐成型。虽然当时整体技术落后,科技条件有限,但有陈放厂子等部分单位的亮点表现,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陈放的厂子在实验室里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但要将这种新型材料应用到实际飞机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先不说这种材料的纤维排列和纺织技术如何攻克,就算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如何将其安装到飞机上又是一个难题。因为按照米国公布的新一代作战飞机要求,超音速巡航是必备能力,而飞机在超音速飞行时,机体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极高,普通碳纤维复合材料根本无法承受这种高温灼烧。

因此,除了材料本身的隐身性能外,如何解决其在飞机上的实际应用问题也是一大挑战。好在上级对此高度重视,特别是面对米国f-22战斗机的快速发展,更是加快了预研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