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登门拜访!心急如焚的群臣!

京城凛冽的寒风裹挟着细雪,在青瓦红墙间穿梭,却挡不住年关将至的热闹氛围。

李祺踏着满地碎琼,终于赶在新春前回到这座繁华帝都。

此时的京城,宛如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消费的热潮汹涌澎湃,将这座古老都城的每个角落都浸染得红红火火。

随着春节临近,大明各地的消费能力如火山喷发般迅速膨胀。

在京城地区,刘家港码头每日都上演着繁忙的景象,无数船只乘风破浪而来,满载着来自大明海内外的奇珍异宝、生活物资。

陆地上,联通南北的水泥马路宽阔平坦,车队首尾相接,如一条条蜿蜒的巨龙,日夜不停地为京畿地区输送着各类货物,车轮滚滚,扬起阵阵尘土,却也扬起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

对于有钱的大明人来说,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时刻,自然要大肆采购、尽情消费。而过年的新衣,更是不可或缺的重头。

每到此时,布匹生意便迎来了黄金时期,京畿地区大大小小的布匹店、布庄、成衣店,家家门庭若市,顾客摩肩接踵。店内五彩斑斓的布料琳琅满目,裁剪精致的成衣款式新颖,引得人们争相购买。

京畿地区人口众多,资本蓬勃兴起,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此务工谋生。庞大的人口基数,催生了对布匹的海量需求,再多的布匹似乎都满足不了市场的渴望。

这旺盛的需求,如同强劲的引擎,极大地刺激着大明各地的纺织工厂。工厂内,机器轰鸣昼夜不停,工人们加班加点,开足马力生产布匹。

然而,正所谓物极必反,棉花和羊毛作为纺织业的关键原材料,其价格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持续飙升。

更为严峻的是,如今有钱都难以买到棉花和羊毛。市场上的存货早已被抢购一空,众多纺织工厂的东家、老板们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奔波求购。

但此时正值寒冬,草原上的羊群不再产毛,棉花产地的收获季也已过去,国内供应近乎枯竭。

海外从遥远的天竺运来的棉花,路途遥远,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抵达。即便有船只艰难地运来一船船棉花,可一投入市场,转眼就变成布匹,销往大明海内外,犹如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

李祺坐在家中,看着报纸上关于棉花和羊毛短缺的报道,不禁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知道急就好,以前总是反对朝廷对外用兵,现在知道急了?”

“朝廷不对外用兵,哪里可以获得那么多的土地来种粮食、种棉花,哪里可以打开别的国家的市场,让你们随意的倾销布匹?”

资本向来追逐利润,追求更低的成本、更高的价格和更丰厚的利润。

为了利益,若能用抢夺的方式获取棉花和羊毛,资本又怎会愿意耗费精力去种植、去采购?

而没有广阔的市场,纺织出来的布匹又该销往何处?

如今的大明,已然走上了资本与殖民并行的道路,再无回头之路。

这个时候,若有人敢提出闭关锁国,必将遭到大明上下各个阶层的唾弃与反对。

就像当下,因棉花和羊毛价格飞涨,整个大明都陷入了焦急之中,不少人甚至恨不得立刻出兵西域,获取那里丰富的棉花和羊毛资源。

就在李祺思索之际,一阵粗犷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文和?文和!”

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李祺抬眼望去,不禁吃了一惊,来人阵容强大,不仅有徐辉祖,还有蓝玉、王弼等军中大将,以及户部尚书王钝、礼部尚书陈迪、兵部尚书卓敬与工部尚书郑赐。

“嗯?你们怎么凑到一起了?”李祺连忙起身,脸上挂着笑容迎了上去,心中却在飞速思索,这些位高权重的家伙一同来到自已家中,究竟所为何事?

众人走进屋内,围坐到壁炉前。

徐辉祖端起一杯热茶,轻抿一口,忍不住感叹道:“啧啧,还是你小子会享受,家里面竟然装上了这种壁炉,这外面大雪纷飞,你这烤着火,太会享受了。”

在这寒冷的冬日,壁炉散发着温暖的火光,众人围坐其旁,顿感浑身舒坦。若能邀上三五好友,在此喝茶聊天,确实是人生一大乐事。

一番寒暄过后,李祺开门见山地问道:“大家来我家里,想必应该是有什么事情吧?”

徐辉祖看了看李祺,笑着说道:“文和,你是真不知道,还装糊涂啊?现在大家都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了,你倒好,前几天去草原上面散心,这回来了又在家里面烤火,小日子过的舒舒服服。”

陈迪接过话茬,满脸忧心忡忡:“李太师,现在棉花和羊毛的价格飞涨,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大明纺织业的发展,我们大明上下都希望陛下能够尽快出兵西域,获取西域的棉花和羊毛。”

“可是陛下一直都以冬天作战极其不利为由,始终不肯出兵。”

原来,陈迪此前在承天帝朱标书房讨论此事时,并未深刻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

可回到家中,他才发现自家开办的纺织厂虽然订单堆积如山,但棉花库存却即将见底。若不能及时获得棉花,工厂就将面临停工的困境。

一旦停工,前期的投资都将付诸东流。

更严重的是,为开办工厂,他家还向大明银行借贷了二十多万两银子。若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工厂将会被银行收走,到那时,不仅血本无归,他这个礼部尚书的职位也将难保,前途尽毁。

郑赐也跟着点头,说道:“是啊,这冬天作战虽然对我们有诸多的不利,可是对于西域的察合台汗国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还可以出其不意,他们也是绝对想不到我们会在冬天对西域用兵。”

显然,郑赐家的情况与陈迪家如出一辙。

在大明银行低息贷款、放贷充足且可分期还款的政策吸引下,许多人纷纷借款投资。

无论是去南洋开种植园、购买海船,还是开采矿产,利用银行资金发财早已成为一种潮流。

不少人仅靠借贷买船,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就不仅收回成本,还赚得盆满钵满。

而投资纺织工厂的人更是众多,这也正是大家如此焦急,迫切希望朝廷出兵西域的原因。

李祺听后,无奈地笑了笑:“陛下不同意出兵,大家找我也没有用啊。”

屋内的气氛一时陷入僵局,众人望着跳动的炉火,心中的焦虑与无奈愈发浓重,不知该如何打破这困局,解决大明纺织业面临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