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空印案爆发

“老十三,守护好这里,不要动。”

“记住,不要让这里一个人离开。”

“谁若离开,杀无赦。”

秦辰给秦华吩咐道。

秦华没有说话,而是看向秦宁。

在他的心里,秦宁说的话才是命令。

秦宁点点头:“按照六哥说的做。”

“诺。”秦华领命之后,高声喝道:“所有人都不须动,否则,以偷盗皇家财物罪,立即捉拿。”

秦辰见状脸一黑。佛袖而去。

秦宁也跟了上去。

……

皇宫内。

皇帝听到秦辰和秦宁的汇报之后,暴怒。

“来人,传旨铁贲将军,命他派人将所有来京述职的官员扣押,搜索文书,若发现空印者,一律羁押,即刻执行。”

“诺。”

……

铁贲是皇帝虎将,只隶属于皇帝,听到皇帝的命令之后,带着数千禁卫军即刻行动。

顿时,整个京师都被禁卫军给按下了暂停键。

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忙碌着‘抄家’的禁卫军。

很多前来述职的官员还没有来得及搞清楚是什么事情,就被禁卫军锁拿了起来。

……

秦肃的府上。

史俊郎将秦宁和秦辰宴请他的事情告知秦肃之后,秦肃也没想通啥情况,之后,二人也是闲聊了许久。他们还不知道醉梦楼已经被包围的事情。

“你回去之后,把自己的屁股处理干净,别让老九抓到什么把柄。等今年一过,户部这边应该会有空缺,到时候本王会想办法将你调到京师。”秦肃给史俊郎吩咐道。

史俊郎跪在地上,感恩戴德:“王爷大恩,臣没齿难忘,您就是臣的再生父母。”

“行了,起来吧。回去之后从醉梦楼搬出来,找个一般的客栈住下。老九最近正在到处挑刺,别让他抓住小辫子,对你不利。”秦肃摆摆手道。

“诺。臣告退。”史俊郎告辞后就要离开。

“王爷,铁贲将军求见。”这时,管家前来汇报。

秦肃不明所以,很热情的将铁贲给邀请了进来:“铁贲将军,今日来小王府上不知……”

“多谢王爷,末将来王爷府上……”

铁贲却没想那么多,看到史俊郎的时候,好像看到了一个大美人,大笑着来到史俊郎身边:“哎呀,史大人,没想到你还真在这里,正好,随本将走一趟吧。”

“……”史俊郎。

“……”秦肃。

二人都是一脸懵逼。

但秦肃看到铁贲已经将史俊郎锁拿,眉头一皱:“铁将军,你这是什么意思?”

“陛下有旨,将史俊郎即刻锁拿。”铁贲终于放下了伪装,也不用客气。

“铁将军,这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史俊郎陪笑道。

秦肃也道:“铁将军,史大人究竟犯了什么错?”

“王爷,末将只是奉了陛下的命令,将史俊郎即刻捉拿归案,若您要想知道为什么,还请直接去问陛下。”铁贲拱手,丝毫不留情面。

“末将告退。”

秦肃脸一黑,只能任由铁贲将人拿走。

“查,给本王查,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秦肃愤怒的下达了命令。

很快,秦肃得到了消息:“王爷,陛下命铁贲将军将前来京师述职的多数官员都缉拿了起来,至于是为什么,还需要进一步侦察。”

“那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查。”秦肃暴怒。

终于……再一日后,秦肃才知晓了真相:“混蛋,混蛋,老九,你这个混蛋,怎么能查到空印这种事情?”

空印案,正式爆发。

由于年末述职,和数据有关的多数都是户部相关的官员,所以这一次,户部数百名相关的官员都被查了。

一百多人被处死,三百多人被流放。

秦肃和李旦的麾下损失了近四成。

“秦宁秦辰,我跟你们没完!”

由于这件事是秦宁和秦辰联合查出来的,所以,秦肃将恨意转到了两个人的身上。

当然,主要的是秦宁的身上。

毕竟这事儿,秦华也在其中。

而秦华,是秦宁的人。

“秦宁,这是你逼我的。”李旦也被气坏了。

他们好不容易才经营了这点儿底蕴,被秦宁一下端掉了。

——

秦辰府邸。

“好一个汉中王,竟然能从空印下手,一次性让老三舍掉这么多的鹰爪。你给的惊喜还不少呢。”崔浩的面色不是很好看。

空印案的爆发,让秦肃一党的势力锐减。

此消彼长。

在秦辰和崔浩等人看来,秦宁的势力就增加了不少。

就算是秦宁的势力没有直接增加,那相对力量也增加了不少。

秦辰道:“舅舅,此次老九出手,导致大部分的官员空缺,我们可得好好的利用利用。”

崔浩道:“没错。春闱将至。这对我们来说也许是个机会。若我们能借着这次春闱的机会找到一些可以用的人才,说不定能弥补之前的损失。”

谢瑄叛国一案,让秦辰损失了一个谢灵运。

而空印案,算是让他们平衡了一点儿。

“我这就去安排。”

……

且说秦宁这边。

空印案爆发之后,秦宁暂时不用担心秦肃和秦辰了。毕竟那么多官员被杀被流放,位置也就空缺了下来,以秦肃和秦辰两个往常的风格,肯定要争夺一番。

而秦宁和公孙泱,也在想办法笼络一部分人才,特别是通晓政务的人才。

不然,像现在这种情况,都没有办法安排自己的人顶上去。

若让秦肃和秦辰的人顶上去,结果不会比现在好很多。

可是,

秦宁和公孙泱也头大。

他们现在寻找的这些人,不像天下第一山庄的那些偏才,而是治国理政的正才。

由于现在的受教育程度特别低,所以,读过书的人,基本都被世家大族把控。

普通人没有读书的机会,更别说是有能力通晓政务了。

“开办学校,让更多的人读书,是个办法。”

秦宁这样想着。

可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通过读书培养人才,是长期的国策,不是短期的。

春闱倒是个好时机。

这个世界不同于正式历史,早就有了科举制,可这种科举制…名存实亡,根本不起作用。实际上,即便是正式历史,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实际上就有了科举制(只是商鞅注重的是军功,而不是八股文而已)。

每两年或者三年,朝廷都会按照需求,通过春闱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