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话说大隋事
第350章 话说大隋事
李念点头道:“正是如此,液态之水在被煮沸化为气态之水的过程中,其体积会发生变化,原先的容器再难将之容下,宛如将一大物塞硬塞入一口小箱。”
“小箱本不能容下大物,却非要使之相容,大物自然而然会要将小箱撑开,使之达到能容下的地步。”
“制造蒸汽机的根本原理便是利用这股向外撑的力量。”
“这股力量可以很强,能如李副令所言一般,拖动车马舟船,做成那些人力难及之事!”
听到此处,尉缭接话道:“而水的三态可互相转化,气态之水又能化为液态之水,从而源源不绝,取之不尽,当真妙也!”
李念笑道:“有人曾说过‘人类技术的本质是烧开水和扔石头’,此话虽有些片面,但确有一定道理!”
“人类技术的本质是烧开水和扔石头”,此言何意?
这烧开水还有如此大能耐?
众人品味着这一句话,李念却并未解释,领着始皇和众臣参观起其他项目。
蒸汽机虽制造出来,但距离制造出实用的蒸汽火车、蒸汽船,还差得远。
不说这台蒸汽机的马力不够,但说造出火车、轮船的材料要求,大秦也达不到。
不是有后世的技术,便能很快将东西造出,像制造火车要用到的高精度高强度零件,就不是能立刻解决的,需要花一定的时间。
李念也想大秦科技迅速发展,最好一年统欧亚,三年统地球,但以大秦的情况明显是做不到的,就算有他开挂!
参观完,众臣离去,李念被留了下来,与他同样被留下的还有蒙恬、蒙毅、王绾、冯劫、冯去疾、王翦、王贲。
过去一年,大秦听讲小团体的人数又增加了五位,都是始皇帝考察认为能对大秦和他保证忠心之人。
看着这些人被留下,离开的赵高、李斯二人表面平静,心中却深感担忧。
他们也是大秦的重臣,为何陛下不将他们也留下?
难道陛下有事不想让他们知道参与?
人数越少,事越重,权越大,浸淫朝堂多年的李斯和赵高明白这种小圈子的权力才最顶,可惜陛下似乎有意将他们排逐在这个小圈子之外。
同样没被留下的尉缭倒未像李斯、赵高一样的担忧,自家人知自家事,他知道自己未被留下应该是他对大秦并没那么忠心。
章台宫内,见始皇帝将李念、蒙恬和他们一同留下,王绾几人眼睛一亮,陛下这明显是又要让李念给他们讲说那后世的历史。
当得知李念来自两千多年后的后世时,王绾等人终于解开了许多长久困扰他们的谜团:这位李念公子为何如此得陛下器重,为何如此多才多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政务、军事,皆有所涉?
如果这位是来自两千多年后的后世,是未来人,那一切就说得通了。
只是未来人竟能跨越时间来到他们这时代,颇为惊奇。
在惊奇同时,他们又感到庆幸,庆幸他们在这位所知的历史上未背叛大秦和陛下,否则也会如赵高、李斯一般。
陛下暂时未处理李斯、赵高,仍旧让二人为大秦重臣,但以后必定会被清算,李斯或能得以保全,赵高却已是死人,只是还未被埋入土里。
他们也明白了始皇为何特别对待扶苏和胡亥两位公子,胡亥是绝无可能再登上帝位,扶苏若干不好,同样不再有机会。
其实,在李念给始皇帝的建议中,王绾、王翦、王贲几人应该过段时间再选入听讲团。
因为这三位虽在历史上没干过像李斯、赵高那样的事,但也不像蒙恬、蒙毅那般忠心。
王绾在被李斯夺去丞相之位后,便隐退,王翦、王贲也辞官归隐。
不说比于蒙恬、蒙毅,和一直留在大秦朝堂的冯劫、冯去疾相比也差了一些,所以李念谏言始皇慎重考虑,当再经过考察后决定。
但始皇最终还是拍板决定让几人入选。
因为站在始皇的角度,王绾是大秦文臣之首、王翦是大秦武将之首,听讲小团体若继续扩大人数,这两位该被选入了。
将一国首相、武将第一人一直排除在外,既影响不好,也不是个事儿。
同时,还可以此表示他对几人的看重:朕并未忘记几位爱卿!
始皇帝道:“李念,你上次说那杨坚以隋代周(北周),这隋后来如何?为何二世而亡?”
听到始皇帝的话,殿内众臣都打起精神,准备认真听讲,在上回讲说中,李念曾说过隋二世而亡,那不就跟大秦一样?
大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众臣已经知晓,可这个隋又是怎么把自己整没了的,竟如此勇猛,能和大秦成为千古唯二!
说实话,论到二世而亡,大秦其实是不如隋的,胡亥的破坏力可没有广神那么厉害。
想广神继位时,隋在杨坚治理后正国力强盛,可硬
是被广神在十几年时间里给整崩了。
李念回忆了下上次讲说的内容,随后道:“回陛下,杨坚是一位很有为的明君,其取代北周后,先后攻灭西梁、南陈,使分裂多年的华夏重归一统,在对内治理上,其设五省六曹制,这个制度在后来被改为三省六部制。”
始皇帝在称帝时对大秦进行的官制改革便参考了三省六部制。
“对地方进行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为州、县两级,并采用杨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将一些郡县或撤销、或合并,裁汰了大量不必要的官吏,大为节省朝廷支出。”
“其还安抚岭南、修大兴城、设科举、整顿吏治、修订《开皇律》。”
“当然,杨坚所设的科举和后世科举并不一样,在当时并未产生太大影响。”
“毕竟那时仍是世家门阀天下,能参与科举者要么本就是世家门阀中人,要么和世家门阀有关,普通人连读书识字都不可能,又何谈去参与杨坚所设的科举?”
“但这终归是一个好的开头,若没有这个开头,又何谈后来?”
“不过在后世时,有些人将杨坚这个功劳给安到了其子杨广身上。”明明是杨坚在隋朝设的科举,可某些人偏只认为是杨广之功,实则就算是杨广之功,隋时的科举也没那么有用,依旧是世家门阀的掌中玩物,一般人根本参加不了。
说杨广是因开设科举引来世家门阀忌惮,被门阀激烈反抗,破坏阻挠杨广的各种大计,死命给伟大的广神拖后腿,才导致广神大业不成,大隋二世而亡……
这属实是太过看重了隋时科举的影响,隋的科举几乎给世家门阀包圆了,世家门阀又怎会因科举而反对杨广?
“杨坚还实行‘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以此清查天下户口,好征收赋税。”
“‘大索貌阅’即是让官吏根据相貌检查户口,以防有百姓隐漏户口。而‘输籍定样’便是以百姓三百到五百家为一团,根据定样标准划分户等上下,并以此定下徭役赋税。”
“‘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可谓隋能得以兴盛之基,因其清查出了大量隐藏人口,大大增加了大隋朝廷赋税!”
“在武功方面,杨坚也多有功绩,对内攻灭西梁、南陈、安抚岭南,使华夏一统,对外分裂突厥,使吐谷浑、契丹、靺鞨等族或归附,或遣使朝贡。”
始皇帝等人只静静听着,并不评说,李念也继续道:“杨坚登基即位之后,文治武功皆为不错,隋在杨坚二十多年治理下达到了一个盛世,史称‘开皇之治’。”
这并不只是杨坚的功劳,还有北周打下的基础,只是杨坚将北周的基础给发挥得很好。
李念的话也让始皇帝等更加好奇。
既然杨坚将隋给治理出了“开皇之治”这等盛世,那隋究竟是怎么二世而亡的?
大秦虽在胡亥手中二世而亡,但始皇帝留给胡亥的大秦本身问题就不少,可不像隋是一个盛世王朝!
问题肯定是出在杨坚的继任者身上,也就是李念这小子提到的那个“杨广”。
但这杨广得有多生猛,才能把盛世大一统的隋给搞崩?
始皇帝心中想着,这杨广兴许是一位比他家胡亥还生猛的“豪杰”!
只听李念又讲道:“杨坚在政治军事上几乎没有缺陷,但他最大的问题是没选择一位合适的继承人。”
“这个问题大到让隋由盛转衰,并迅速崩毁!而杨坚所选择的这位继承人,便是其嫡次子杨广!”
听到李念所言,始皇心中暗道一声“果然!”,又是一个没选择好继承人,导致王朝崩灭的帝王。
他莫名生出一种和杨坚感同身受的感觉。
但实际上,隋这个没选择好继承人的问题比大秦更严重,大秦还是比不了的。
大秦崩亡,能给胡亥分锅,但始皇帝的锅明显更大,大秦的许多问题是从他那时就有,可隋会崩灭,无疑是杨广的锅更大。
听李念说杨广是嫡次子,冯去疾问道:“那杨广是嫡次子,莫非其上还有一嫡长子,为何不是长子继位,而是这杨广?”
难道嫡长子夭折了,所以杨坚才选择了杨广这个嫡次子?
李念笑道:“在杨广之前,杨坚还有一嫡长子杨勇,其并未夭折,在开皇元年便被立为太子,只是其太子之位后来被杨坚废去。而杨勇会被废去太子之位和杨广有很大关系!”
“这两位皆是杨坚的皇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所生,而杨坚虽是一位明君,但据某些传闻,其甚爱独孤伽罗,甚至有些惧内。”
皇帝是情种就不是好事,如果还惧内,更是雪上加霜,除非是光武帝刘秀这种气运之子。
都不必李念讲,始皇等人已经能想到后续的发展过程:
无非是这位独孤皇后喜欢次子,不喜长子,让杨坚废了长子太子位,立了次子。
李念道:“独孤皇后在十四岁时嫁与十七岁的杨坚,是一对少年夫妻,她陪杨坚度过了很多
艰险,因此杨坚对其十分爱戴,独孤皇后也是隋朝最能影响杨坚决定之人。”
“独孤皇后为杨坚生下五儿五女,嫡长子杨勇、嫡次子杨广,以及杨俊、杨秀、杨谅三位。独孤皇后能影响杨坚决定,如果能得到独孤皇后认可,那基本也等同于得到了杨坚认可!”
始皇帝面色古怪道:“那杨广走的便是独孤皇后这条路线?”
这条路线其实在大秦也有人走过,正是始皇帝的老爹,其依照吕不韦之言走华阳夫人路线,成功被立为大秦储君。
若异人不走华阳夫人路线,说不定华夏的历史路线都会发生改变。
李念点头道:“正是!”
“独孤皇后崇尚节俭,且厌恶男子三妻四妾,认为男子一生当衷情其妻,据说她在世时,连杨坚都不敢光明正大的纳妃。”
“而杨勇却和他的母后正好相反,既喜奢华享乐,又非常好色,纳了许多妾侍。”
这杨勇的名字是真没取错,是真的勇,还很无智,知道自家母后不喜欢什么,就偏和母后对着来。
母后您崇尚节俭,我就奢侈享乐,母后您不喜男人三妻四妾,我就纳很多美女妾侍……
这是专往独孤皇后的雷区踩,不被炸死才怪!
“除此外,杨勇还不喜他的太子妃,反倒对一云昭训宠爱有加,同与之生下三子。而太子妃是独孤皇后和杨坚挑给杨勇的,杨勇不宠正妻,反倒宠一妾侍,自然会引得独孤皇后不满。”
太子妃是独孤皇后和杨坚挑给杨勇,也代表这名儿媳得到了两人认可,杨勇不宠太子妃,其实也是在打独孤皇后和杨坚的脸。
你杨勇什么意思,本宫和你父皇给你挑的媳妇,你不满意,偏要去宠一妾侍?
是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可以不听父母话了?
“但就算在此时,独孤皇后虽对杨勇有所不满,却未彻底转化为厌弃。可偏偏不巧的是,太子妃因杨勇宠爱云昭训不宠爱她,给气出了病,死了!”
杨勇也是点背,独孤皇后本就对他厌恶,现在太子妃还死了,独孤皇后对这位长子的观感必然会迅速恶化。
“而在这时,杨勇又干了件蠢事,在太子妃死后,他立即让云昭训代太子妃主持太子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