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买土拨鼠的松鼠

第352章 广神三征高句丽

第352章 广神三征高句丽

李念道:“杨广不仅好享乐,更好大喜功,当时有一国名‘高句丽’,此国位于隋之东北,即现今箕子朝鲜所在!”

“高句丽在汉时便已存在,与华夏多有交集,然此国狼子野心,畏威而不怀德,中原王朝强盛时,其等便乖顺如犬,摇尾臣服,等到中原王朝衰落时,又趁火打劫。”

“在汉时,曾一度侵寇辽东、乐浪、玄菟等郡,将我华夏之土占为己有。”

“隋朝建立之后,其等也与隋结下恩怨:开皇十七年,高句丽平阳王联合靺鞨攻辽西军事驻地,被大隋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杨坚得知后大怒,于开皇十八年,令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率水陆大军计三十万人讨伐高句丽。然而这一战因天气、粮草、瘟疫等故并未成功,隋军死者十之八九,只得撤退。”

“这场失利也为杨广三征高句丽埋下伏笔!”

始皇等人自然注意到了李念话中“三”这个数。

杨广讨伐高句丽在道理上没多大问题:

从国家的角度,高句丽为边疆大患,对大隋口不服也心不服,常年侵寇边境,理当收拾一顿,使之不敢再犯;

从杨广个人角度,这不仅是为其父杨坚洗刷耻辱,如果他能讨伐成功,也是在彰显他个人武功:看,先皇没做到的事,但朕做到了,朕比先皇强!

可问题出在这个“三”上!

有第三次讨伐高句丽,证明前两次肯定打得不怎么样,八成是和杨坚一样栽了跟头,不然前两次都成功了,何来第三次?

而这种数十万大军的征国之战,物资消耗以海量计,发动一次便能让一个国家国力大损,杨广还发动了三次……

他该不会是连续发动的吧?

在发动一次失败后,没让国家进行充足的修生养息,就很快又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

所以,这第三次也不一定打赢了,很可能也打输了?

光是生起这猜测,都让始皇帝等人觉得这杨广是真疯,即便是大秦,也没这么干过。

大秦灭六国是分了阶段的,耗费十年功成,且大秦历代先王都在积攒家底,终于在始皇这一代攒够了统一天下的家底。

可这杨广竟连续发动了三次这种征国之战!

那隋的国力会被杨广消耗到何等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隋的百姓又会过着何等的日子?

恐怕不会太好,而百姓没了活路,也会起来让使他们活不下去的人也活不下去!

与三次国战相比,修那东都洛阳、建宫院龙舟、修大运河,可能都算不得什么。

难怪即使在杨坚治下,隋达到了盛世,还是能被杨广给整得二世而亡。

王贲问道:“杨广三次讨伐高句丽都未能成?其在一次失败后,很快又发动了下一次讨伐?”

李念点头道:“正是!大业七年,以高句丽王不遵籓礼为由,杨广决定征讨高句丽,其下诏总征天下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

“光是征发的民夫便有不知多少,史载‘舳舻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为了征讨高句丽,杨广令人制造大量战船,但工期又紧迫,为了能顺利完工,造船的民夫不分日夜在水中工作,死者甚众,由于长时间泡在水里,有人的身体甚至腐烂生蛆。”

这就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英明伟大,只是由于世家门阀拖后腿才大业未成,扼腕叹息”的广神!

“大业八年,隋军集中完毕,据说光是军士便有一百来万,而为隋军运输物资的民夫两倍于此数。”

照这么算下来,杨广征发了三百多万人去打一场国战?

始皇帝等人也感到心惊,这杨广绝对是个疯子!

三百多万人,且都是青壮,是隋的主要劳动人口,全被杨广征发去讨伐高句丽,不管是输是赢,都会对隋造成极严重的影响。

赢了还好点,可如果输了,后果难以想象……

而这第一次讨伐明显失败了!

“大业八年三月底,隋军抵达辽河,但问题百出,像隋军要过河造桥,可造的桥却离岸边还差一段距离。”

这隋军真是一支正儿八经的王朝大军?

居然会出现这等离谱之事,事先没测绘好距离,造桥造得不够长。

在李念讲杨坚派兵讨伐高句丽时,王贲就想吐槽了,瘟疫就不说了,可隋军失败的原因居然还有天气和粮草。

战前准备是怎么做的?

难道没有在战前去收集高句丽的气候地理情报,没对大军的粮草进行规划?

率领隋军的将领要是在他手下,他一定得砍了这些人的头!

现在这杨广率军过来,还是一样的离谱,造行军过河的桥,竟然长度不够。

真是一群草台班子!

“因桥长不够,过河时,隋军只能赴水与高句丽军交战,死者甚众,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隋将战死。”

因为这种离谱的原因战死,这些隋将也是死的……不冤,谁让这帮人自己都没注意。

“第一次讨伐高句丽失败,杨广难辞其咎,其亲自对隋军诸将言:‘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或不识朕意,欲轻兵掩袭,孤军独斗,立一身之名以邀勋赏,非大军行法。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

王贲叹了口气,摇头道:“公子先前言这杨广还曾奉杨坚之命攻灭那南陈,以为是一知兵之人,未想却是一徒有虚名之辈。”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岂可如此儿戏?”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诸将当有临机决断之权,否则不仅战机稍纵即逝,更会被敌军抓住弱点。”

“此人却将诸将分为三道,让其等在战前要三道通传,还要奏闻于他,等他回复方可行军,便是有战机出现,定也会被贻误!”身为武将,王贲、王翦、蒙恬、蒙毅对杨广的做法都极其不满,这杨广怕不是个外行。

要按他这么指挥打仗,岂有不败之理?

幸亏他们领兵作战时,陛下未向他们提过这么变态的要求,否则便是武安君复生,也打不赢。

李念笑道:“不止如此,杨广认为此战优势在他,百万大军对比高句丽数十万军,焉有不胜之理?”

“于是,他还下了一个命令给隋军诸将:若高句丽要投降,当安抚接纳,不可再纵兵进攻。”

王翦、王贲都听乐了,这是脑子正常的人能发出的命令?

你们还没打赢,甚至还未占到上风,就开始做梦了?

这是比半场开香槟更离谱的“我觉得会赢,所以开香槟”。

毕竟无论怎么讲,会战兵力,是百万大军对数十万,优势在我!

喜好微操的委员长都没下过这种离谱的命令。

“于是在这场战争中,又出现了荒诞的一幕:高句丽军队一旦失利、城池要失守时,立马派出使者向隋军请降,而有杨广这道命令,高句丽军队只要请降,隋军就不能进攻,只能将高句丽军请降的消息上奏给杨广,让杨广定夺。”

“而等杨广的回复到达,高句丽军又已休整好,又可以再次和隋军交战。这种情况重复了多次,但杨广仍不醒悟,致使隋军很难攻下高句丽的城池。”

“像那辽东城,便是如此未被隋军攻下,即使之后杨广亲自前往指挥,也没能奈何。”

始皇帝道:“杨广当并非不知有错,而是其不愿认错,故作不知之状,且其心中存有侥幸,万一隋军能攻下高句丽城池。”

这就是杨广,即使心里门清自己错了,为了自己的颜面和自尊,也不想承认错误,再进行改正。

可惜大隋的众多将士和民夫,因杨广那极其好面子的性格而死在了这场本有很大概率获胜的战争中。

李念也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杨广虽不为将,其却为君,无谋无能,祸害更甚。此次伐高句丽之战,隋军惨败,损失极重!”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精兵四万登陆攻打平壤,结果为高句丽军所破,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宇文述等人率领的九支军队渡过辽河时有三十万五千人,及还至辽东城时,却只有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损失更大,巨以万计,失亡荡尽。”

蒙恬道:“以杨广此人之性,此番大败必会被其视为毕生之耻,若不得洗刷,寝食难安。”

这么一个好面子、好胜心和自尊心又如此重的人,在失败后,不仅不会冷静下来,反而会像一个输急眼的赌徒,疯狂压上自己的一切再开一局,想要在这一局中将丢失的面子给赢还回来。

他不会考虑隋的国力还能不能承受,也不会关心如果继续讨伐高句丽,天下百姓会过得如何,只会想着让自个儿爽。

大隋不重要,百姓更不重要,他杨广的颜面和自尊更重要!

至于再讨回颜面这个过程中会付出何等代价,他不会在意,反正在战场上阵亡的士卒、死掉的民夫又不是他杨广。

李念道:“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失败后,杨广甚为不服,大业九年,杨广欲再征高句丽。春,正月,丁丑,诏征天下兵集涿郡。始募民为骁果,修辽东古城以贮军粮。”

蒙恬以为自己听错了,问道:“公子,这第一次讨伐高句丽是在大业八年吧?”

李念道:“是在大业八年,但杨广奉行的是报仇不隔夜,高句丽不被征讨成功,他岂能心甘?”

始皇帝等人越发认识到这杨广的确是个疯子。

大业八年才惨败,连一年的休养生息都不干,马上又组织第二次征讨,杨坚给他留下的家底再丰厚,也顶不住这么败!

他就不担心会逼得各方皆反,众人起

来夺了他那皇帝鸟位?

也许是杨广认为只要他打赢高句丽,凭借大胜之势,能压下天下间一切不服。

若真如此,那杨广这人属实是既自大,又自负!

“杨广这次征伐高句丽依旧未成,但这次失败的主因不在他胡乱下令和高句丽,而是隋朝内部有人反了。其实,由于杨广的各种作为,大业七年便有人起义,如山东王薄、河北窦建德……”

“但此番造反者和窦建德、王薄等有所不同,造反者乃杨素之子杨玄感!其父杨素为隋之重臣,杨广能得以登基,也多仗杨素相助,因而在杨广即位后,杨素之权势更重,然也因此为杨广猜忌!”

“杨素死后,作为其嫡长子,杨玄感自然承继了杨素之地位、人脉、影响,当然也被杨广猜忌。”

“杨玄感也知自己为杨广猜忌,若不做应对,早晚会为杨广所害。”

“于是,在杨广二征高句丽时,杨玄感造反,而以杨玄感的影响力,一旦让其成势,想要再平定便须花费更大代价,杨广只能密召诸将,密令撤军。”

“隋军突然撤退,诸多准备用来攻伐高句丽的物资难以带走,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

“隋军的人数损失倒不多,只有撤退在最后的数千人被杀。”

王绾叹道:“人数伤亡虽不高,物资损失却极重,诸多物资本为征高句丽所备,却毫无作用,便被弃置。”

物资不是凭空变出来的,粮需百姓种,械需百姓打造,可就这么被大量丢弃,下次再准备征伐高句丽,大隋百姓的处境将变得更难。

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征讨高句丽也仅是死的人不多,可物资损失惨重,同样没好到哪去。

经过这两番折腾,始皇帝等人仿佛看到本是盛世的隋迅速衰落,向着病入膏肓发展。

“在杨广撤军回师后,杨玄感掀起的叛乱很快被平定,而在平定杨玄感后,大业十年,杨广再次下诏征发天下之兵,讨伐高句丽。”

对此,始皇帝等皆十分平静,无有丝毫意外:这杨广还真是不给高句丽一丝喘息之机,同时也不给大隋百姓一丝喘息之机,生怕百姓喘口气活过来了!

必须往死里整,这大隋的家底不败光,天下不遍地起义,那都算咱广神不称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