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大隋落幕,大唐将至!
第353章 大隋落幕,大唐将至!
高句丽已经成为杨广的心魔,若不能得征,浑身都痒痒。
也不知他哪来的自信,仿佛只要将高句丽打服,他所制造出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
好像打服了高句丽,就能让大隋内部的各种问题消解,于一瞬间重返盛世,他也成为被所有人敬仰的千古一帝。
但这如何可能?
即使打赢了高句丽,大隋也早已千疮百孔,诸多的问题依旧会存在,不可能因为得胜便没了。
那些死去的人不会再活过来,那些损失掉的物资不会凭空刷新出来,沸腾的民怨不会平息!
杨广大概是以为只要赢了高句丽,这一切都可以挽回,可以再重新来过。
只能说杨广的思维与众不同。
“大业十年三月,杨广再次到达涿郡,可这一次,不仅是征发的民夫受不了,连隋军将士也受不了,史载‘士卒在道,亡者相继’。”
王贲分析道:“两次讨伐高句丽不成,隋军士气已极为低落,且两次征讨损耗颇多,隋之国力必不如从前,粮草、军饷、军械恐都出了问题。粮草短缺,军饷不足,军械不够,士卒如何肯再为杨广卖命?”
连续三年发动征国之战,物资损失是巨量的,而在这么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获得足够的补充,生产制造也需要时间。
那么,隋军的物资供应必然会出问题!
让士卒拿着生锈的兵器,饿着肚子,不领军饷去跟高句丽人拼杀,不逃才有鬼!
“杨广到临渝宫后祃祭黄帝,斩杀逃亡的士卒衅鼓,但仍无法阻止隋军士卒逃亡。”
“七月,杨广的车驾到达怀远镇,此时隋朝国内已大乱,各处起义不断,杨广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但幸得高句丽因杨广连番折腾也陷入困弊。”
除非胜的一方能从败的一方吸血,否则这种国战是对两个国家的消耗,变成比拼谁的家底厚、谁的耐力强。
尽管杨广使劲在败家,但大隋的家底依旧比高句丽厚。
因此在这场拉锯消耗中,大隋过得不好,高句丽也一样被拉入了民生凋敝、国内困顿的状态,且小国一旦陷入困弊的情况,会比大国更难爬起来。
“虽大隋也困顿,然高句丽困弊更在大隋之上,隋军在这次征讨中占了上风!”
听到这话,始皇等人均感惊奇,这隋军居然也能占上风?
难不成不像他们想的那样,杨广这次讨伐高句丽成功了?
李念继续道:“隋将来护儿领军至毕奢城,与高句丽军交战,来护儿破之,想要趁机向高句丽都城平壤进军,高句丽王高元恐惧,遣使向杨广乞降,并将逃到高句丽的杨玄感党羽斛斯政送回。”
听到此处,始皇帝语气古怪道:“此乃高句丽人缓兵之计,妄图拖延隋军攻伐,既消耗隋军物资,又好趁机恢复己方元气,此计浅显,那杨广不会真信了高句丽人之言?”
这么粗浅的缓兵之计,但凡智力正常,稍微懂点兵法,都能看破,杨广应该不至于中招吧?
按常理讲,确实不该中招,但广神岂是一般人?
只听李念道:“杨广见高句丽王遣使乞降,大悦,遣使持节召来护儿还军。但来护儿觉得这是攻破高句丽的大好机会,不想奉诏,想继续向平壤进军,可其麾下众将都畏惧不奉诏会被杨广惩处,俱劝说来护儿,来护儿只得奉诏还军。”
听了这番话后,王翦等人纷纷摇头,为来护儿感到不平,但对杨广的作为却没多少惊讶:只觉得这才符合杨广!
不愧是杨广,果然不出意外地没出意外,操作还是这么“正常”发挥……
“这是杨广讨伐高句丽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可依旧被杨广破坏。”
“杨广认为高句丽王向其乞降,是真的被他打服了,将会永远忠诚臣服于他,因此在接受高句丽王乞降后,便志得意满地班师回朝。”
一直闭着眼睛,像在养神的王翦这时睁开眼睛,问道:“这杨广接受高句丽王投降,未对高句丽提出要求?赔款、割地、送质子皆未提及?”
什么要求都不向高句丽提,什么实质性的好处都不拿,那连续三次耗人耗物征讨高句丽做啥?
只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对方说上一句“大哥厉害,小弟我服了”?
李念笑道:“倒也不是没提,等回到西京后,杨广想起来要对高句丽王提要求,他下诏征高句丽王入朝,但隋军已撤,高句丽王怎会再听杨广的话?直接不予理会。”
“于是,杨广下令将帅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
杨广将军国大事当作儿戏,全凭个人好恶决定是否征讨一国,其想再次征讨高句丽,无非是觉得他遭到了高句丽王欺骗羞辱。
“但这次征讨未能成行,因为在杨广十年不懈地作为下,大隋已到了末路。”
问败坏一个大一统的盛世王朝,将之带
入毁灭需要多少年?
杨广的回答是只需十年!
其实都不用十年,在大业九年时,大隋就已经死了,看起来剩下还有几年,但那不过是大隋的尸体在腐烂发臭。
“由于杨广十年间的各种作为,导致大隋遍地起义,大隋看似还在,实则身躯已被啃咬出一个又一个空洞,只是死而未倒,以华丽的衣着掩盖尸臭。”
“杨广不是一个傻子,他也看出隋已回天乏术。大业十一年,他再一次去了江都,越发荒淫昏乱,命人从民间挑选美女充实后宫,想在最后的时光里纵情享乐。”
“他倒是知道自己末路将近,曾引镜自照,对他的皇后与大臣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大业十四年,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杨广被令狐行达缢弑,时年五十岁,其在位十四年,成功将大隋从盛世带入末路。”
对杨广之死,始皇帝等没一丝同情,这人就该早点死,那才是对天下对百姓有功。
“据史载,杨坚死时,隋有九百万户人,可等隋灭唐立,大唐武德年间时只有两百万户,杨广身为继杨坚后的大隋之君,当负主责!”
杨广是大隋的帝王,要不是他胡作非为,怎会让隋从盛世跌落到末世,让那么多人流离失所、丢掉性命?虽然他不是亲手把这些人一个个杀害,但是他制造出了王朝末路的环境,是受了他影响!
李念笑道:“后世在谈论隋之灭亡、杨广功过时,还有人为杨广打抱不平,说是世家门阀拖了杨广后腿,致使杨广大业未成,让隋走入末路。”
“世家门阀的确是股不弱的力量,但相比杨广身为帝王的权力,还是有所不如,至少在初时,世家门阀难以左右杨广。”
“是世家门阀让他营建那些奢靡的宫院,还是世家门阀让他造那些豪华的龙舟?”
“第一次征讨高句丽,是世家门阀让其下令将大军分为三道,还是世家门阀让其下令‘若高句丽投降,当安抚接纳,不可再纵兵进攻’?”
“第三次征讨高句丽,明明胜利已在眼前,也是世家门阀让他中了高句丽王的缓兵之计?”
“大唐太宗曾评价杨广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
“‘隋炀帝纂祚之初,天下强盛,弃德穷兵,以取颠覆。颉利近者足为疆大,意既盈满,祸乱斯及,丧其大业,为臣於朕。叶护可汗亦大强盛,自恃富贵,通使求婚,失道怙乱,奄至破灭。’”
“明洪武亦评价曰:‘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
但洪武帝给杨广这个评价,应当是想借评价杨广言说其自身之意。
听李念提到“大唐太宗”、“明洪武”,众人皆知这是两位后世帝王,尤其这“大唐太宗”,隋之后的朝代便是唐!
始皇帝也对杨广做出了他的评价:“朕以为杨广此人最大的弊缺非耽于享乐、沉湎酒色,而是其欲成大事,却无相应之能!”
确实,三征高句丽虽说是杨广好大喜功,但也可说是杨广想做出一番功业,可惜的是杨广的才能心性不足以让他成此功业,他反倒还在其中拖了后腿。
杨广那位子,就算把胡亥放到上面,说不定都能让大隋延续得更久,虽然胡亥也不是善茬,但胡亥没杨广那么能折腾。
李念道:“陛下所言甚是,有志向不可怕,无能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杨广这等好大喜功的无能之辈,其掌握权势越大,祸患越大。”
“杨广所造之害到大唐时也依旧存在,其征讨高句丽失利,诸多隋军被高句丽或俘或杀,高句丽将被杀的隋军将士首级割下,筑为京观,到后来大唐讨伐高句丽时,还能见到未掩埋的隋军尸骨。”
“贞观十六年,大唐太宗遣陈大德使高丽,见到了许多活着的隋军士卒,其人常自言‘家在某郡,隋末从军,没于高丽……’”
这也是广神造的孽,说广神“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人只是自己没成为京观中的一颗人头。
这番话听得王翦、王贲、蒙恬等眼神一冷,始皇帝也眉头一皱。
虽说时代不同,但隋是大秦之后的朝代,都是同一血脉繁衍下去。
隋军士卒在死后被高句丽人砍下头筑成京观,那不就是将大秦子民的后人砍头筑成京观?
始皇帝问道:“高句丽人如今可有?”
李念知晓始皇帝用意,回道:“高句丽之称应当未有,其等祖先当已存在。据史载,汉元帝建昭二年,扶余人高朱蒙立高句丽于沸流水畔纥升骨城。虽说朱蒙未必一定为扶余人,但高句丽和扶余人确实有往来!”
始皇帝强势道:“有便好,朕为大秦之君,自当为大秦子民剪除祸患!”
虽说后世高句丽人的锅不该由其等祖先来背,但
始皇帝和大秦本就不是讲道理的帝王和国。
而且,在民族和国家生存这种问题上,也很难去讲道理,你愿意发善心给别人活路,别人却不一定愿意给你活路。
国家和民族间的争斗,并不美好友善,常鲜血淋漓!
见始皇帝不继续问,李念又道:“大业十四年,杨广被杀后,大隋至此已算灭亡,但还有几位被拥立的隋帝存在,若觉得隋还未彻底灭亡,也可这般认为。李唐便拥立了一位隋帝!”
“大业十三年,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于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杨广第三孙代王杨侑为帝,李渊自任丞相,进封唐王。”
听到这番讲说,始皇等人打起精神,李念这小子一直说的大唐终于来了!
后世之人常怀念汉唐。
汉之雄风,曾已听过,而与汉并列的唐却还未有多少了解。
据李念这小子透露出关于大唐的信息,这是一个在强盛程度不弱于汉的伟大王朝,同时也是华夏文化的一个高峰。
有诗中之仙,有诗中之圣,有诗中之佛……
即使站在历史的上游,也能感到属于大唐的豪迈浪漫。
酒气,侠气,剑气,诗!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个朝代也有李念所说的另一位千古一帝,那位大唐太宗,被其他民族尊为“天可汗”的帝王。
始皇帝早就想知晓这位大唐太宗有何功绩,其治下的大唐又有多么强盛。
“这李渊是李唐的建立者,他和那大唐太宗有何关系?”
李念笑道:“李渊确实是李唐的建立者,他和大唐太宗是父子关系,大唐太宗名为‘李世民’,乃李渊嫡次子!”
听到“嫡次子”这三字,始皇帝敏锐察觉到好像在不久前听过,随即回想起来,将大隋带进土里的杨广可不就是杨坚的嫡次子?
李渊该不会还有个嫡长子,然后这位大唐太宗也和杨广一样有一段故事?
这隋和大唐挨得这么近,还都是两个嫡次子登基即位,后世的历史果真奇妙!
始皇帝还不知道隋和唐的关系比他想的还要近,李渊和杨广压根儿就是亲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