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七世纪最强碳基生物
第354章 七世纪最强碳基生物
“说来,李唐和隋室还有亲戚关系!”
听到这话,始皇等人都来了兴趣,这大唐和隋还有亲戚关系?
李念笑道:“李渊之父名李昞,娶北周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四女为妻,此女为李昞生有四子一女,李渊便是其中一子。”
听到“独孤”这个姓氏,始皇帝已经明白过来:“这独孤信和杨广之母,那位独孤皇后有关?”
李念点头:“两者是父女,杨广之母是独孤信第七女,与李渊之母是亲姐妹,所以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
“这独孤信也是一位在历史上很有名的神人,他神的地方主要在于他有三个女儿都是皇后,被称为‘史上最牛老丈人’、‘三朝国丈’。”
“独孤信长女嫁于北周明帝宇文毓为后,三女嫁于李昞,七女嫁于杨坚为后。”
“三女虽在嫁于李昞时不为后,但大唐皇帝从李渊始,皆是她的后辈子孙,因而被大唐追谥为元贞皇后。”
好家伙,三个王朝都有他的女儿为皇后,这人生女儿的水平堪称一绝。
女儿们嫁的这么好,想必独孤信的日子应该过得不错?
但实际上,独孤信根本没咋享受到女儿们嫁的好带来的好处。
其长女虽嫁给宇文毓为后,但宇文毓在称帝的第二年便被宇文护所杀,而独孤信更是在宇文毓称帝前两年便因谋划政变,被宇文护逼得自尽。
独孤信要是能活到隋朝或唐朝,倒是能沾沾女儿嫁的好的福气。
可惜这也不现实,他要能熬到杨坚立隋,那得有七十八岁高龄。
更别说熬到大唐建立,那得百岁往上!
所以,虽然三个女儿是三个王朝的皇后,独孤信本人在世时并没怎么享受到这份福气。
始皇帝道:“李渊和杨广有这等亲戚关系,李渊岂不是夺了他表兄弟的天下?”
李念摇头道:“臣以为不能这么认为。”
“隋末时,隋室已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遍地起义,到处诸侯,就算李唐不夺天下,也会被其他群雄夺取,不会再回到隋室手中。”
隋失其鹿,群雄共逐,只不过李唐最后逐到了这头鹿。
“且并非李唐使天下大乱,隋的覆灭也非李唐所为,李唐也未直接从隋室手中夺走天下。”
“李唐是在隋崩塌后,战败群雄,靠自身实力重新一统了天下,甚至可说是李唐给杨广擦了屁股,收拾了杨广留下来的烂摊子。”
“后世常有人为杨广鼓吹呐喊,想将之洗白。‘洗白’即为将杨广所做错事、所犯暴行辩驳为无错,甚至有功,‘罪在当代,功在千秋’便是这么来的!”
“这些想洗白杨广的人持过一个论调:其等认为《隋书》上关于杨广的史实是大唐编的,故意在抹黑杨广,因为大唐代了隋,为向天下人证明他们代隋合理合法,自然要编造前朝之旧事。”
“可如果让他们去看一下各种史书上有关杨广的记载,会发现《隋书》对杨广已极为友好,像某些史书记载杨广弑父夺位,《隋书》便未记载。”
广神不仅在各路正史记载中不像个人,在各路野史里更不像个人!
一般而言,如果是在正史记载中可能被污蔑编造的人物,往往会在野史中有反转的记录,但广神岂能以一般而论?
广神达成了一个成就,正史和野史统统记载他不像个人,野史中记载的广神所作所为更加狂野,什么淫乱杨坚后宫,弑父夺位,以及强辱亲妹。
“大概因为和杨广有亲戚关系,大唐在修史时给杨广还留了一些颜面,毕竟怎么说也是自家亲戚。而且,如果隋之后的不是大唐,而是被突厥、高句丽等外族打进来,杨广的风评会更差!”
实际上,大唐给隋擦了很多屁股,广神应该给替他擦屁股的表侄李世民磕一个。
“李唐建立时,逐鹿天下的群雄很多,李密、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薛举、李子通、萧铣、梁师都……若只靠李渊、李建成等人,李唐未必能成为最后赢家。”
“但李唐有位绝世猛人,正是那位被后人戏称为‘七世纪最强碳基生物’的存在——大唐太宗,李世民!”
碳基生物是什么不太懂,但“七世纪最强”却一听便懂。
这意思是说那位大唐太宗李世民是七世纪最强之人!
七世纪第一人!
虽未明说,但好胜心向来极强的始皇帝已在心中暗道:‘朕也要做这个世纪最强碳基生物!’
大唐太宗能做得,他华夏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就做不得?
“史书记载:‘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事实也确实如此。”
“大业十一年,杨广于雁门被突厥围困,太宗那年十七,应募救援,隶屯卫将军云定兴营。在出发前,太宗认为敌众我寡,正面和突厥军交战必不能
敌,遂向云定兴献上疑兵之计。”
“太宗献上的疑兵之计大获成功,突厥不知来了多少隋军,放弃了围困,杨广才得以脱身!”
“但杨广估计做梦都想不到这位随军前来给他解围的少年郎会成为大唐太宗!”
“当时,杨广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住后,突厥的箭射到御前,吓得杨广抱着儿子杨杲哭泣不止,连眼睛都肿了。”
始皇帝摇头评价道:“这般失态,也配为一国之君?这杨广如此心性,隋岂有不亡之理?”
如果换作是他被敌人围困,眉头都不会皱一下。
如果要死,那就死好了,身为一国君王,当有尊严气节!
李念笑道:“太宗应当看到了他这位皇帝表叔的失态,所以很可能便是在这默默发誓:绝不能做表叔这样的人。终太宗一生,也确实常以杨广为鉴!”
“最初,李渊在决定是否起兵反隋时曾犹豫过,是太宗劝谏,才决定于晋阳起兵。若无太宗劝谏,即使李渊最后仍会起兵,也会晚上些许时间,而在乱世,比他人晚上一步,许多事就可能发生改变。”
“在起兵后,是太宗南征北战,平定其他群雄,不说大唐的天下全是太宗打下,也可说大唐大半天下是由太宗领军夺得。”
“那位曾评价过太宗的军事才能:‘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听到“那位”二字,始皇帝眼睛微微一眯,后世开国的那位对这位大唐太宗居然有如此高的评价,认为无人能和大唐太宗比肩。另外,那朱元璋是谁?
竟被评价为仅次于大唐太宗!
蒙恬再次听到李念说到“那位”,但他依旧不知道李念说的是谁,只是听李念的语气,定是一位在后世历史中地位极高的存在。
可这位究竟是哪个朝代的豪杰?
蒙恬很好奇,王翦、王贲等则感到惊异,又感到不服气,竟然说这位大唐太宗是“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置他们于何地?
更让王翦、王贲等惊讶的是始皇的态度,似乎默认了李念口中那位的评价。
这人是谁,陛下就这么认同了?
可李念并未给他们解释,而是解答了朱元璋是谁。
“朱元璋便是明洪武!”
听了李念解释后,始皇帝点了点头,原来是建立大明的洪武大帝,早就知道这位很厉害,没想到会这般厉害,仅次于大唐太宗。
李念接着道:“太宗参与的战役很多,在虎牢关战役中,他率领三千五百精兵在虎牢关击败窦建德的十万大军,迫使王世充投降,此战也被称为‘一战擒双王’。”
多少人打多少人?
三千五百精兵击破了十万大军?
就算是十万头猪,三千五百精兵想抓也要抓好久吧?
难道这位大唐太宗打的敌人不强?
李念道:“窦建德和王世充都是隋末群雄中实力较强者,虽王世充在那时元气已伤,但窦建德却还有实力,却被太宗一战击败。”
“这也成为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但此战役难以复现,对统兵之人要求太高。”
王翦这时出声提议:“公子可否为我等演示一番此战经过,让我等也可观摩推演一番?”
每个王朝更迭都必然会有诸多战役发生,要是能将这些战役复现,他们也可一观后世如何作战,大秦也可从中吸收经验教训。
李念道:“太宗此战胜的虽妙,然于大秦无多少学习意义,因为大唐太宗麾下之军仍是冷兵器军队,而现今大秦之军将热武器化。”
“热武器作战和冷兵器作战有极大不同,冷兵器时代的战役尽管也可作参考,但意义并无那么大!”
其实,不仅是意义不大,李念也不可能去做这事,始皇也不会允许。
简要讲讲后世历史还行,如果要将历史上的每场经典战役都复现出来让众人观摩推演,那得耗费他多少时间精力?
大秦还要不要改革,大秦的技术还要不要发展?
李念的时间和精力当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听了李念话后,王翦也反应过来,于今时蜕变的大秦而言,迫切需要学习推演的当是热兵器时代战法,或者说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这个时期的战法。
不是说冷兵器时代的战役不值得学习,即使冷兵器和热兵器有区别,但战术思想上也会有可取之处,但这些非大秦现在迫切所需。
王翦向李念致歉:“是老朽失言!”
李念笑道:“老将军身为领兵之将,想一观太宗如何赢得此战,实乃将之常情,李某理解。”
“在战场上,太宗常身先士卒,因而其麾下士卒常士气高昂,即使敌众我寡,也能赢得胜利。”
“然而,这种做法也极为危险,太宗在他皇陵中建了六匹战马的石雕,这六匹马都曾随他征战天下,史称‘昭陵六骏’,分别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
“‘特勒骠’是太宗在宋金刚所骑。这一战中,‘特勒骠’载着太宗一天连打八次硬仗,交战数十次,后又追击宋金刚一昼夜急行二百多里,太宗两天水米未进,三天人没解甲,马没卸鞍,最终消灭了刘武周、宋金刚。”
“‘飒露紫’、‘什伐赤’、‘青骓’皆是太宗在武牢关大战中骑乘过的战马。史书记载太宗与王世充在洛阳邙山的一次交战中,‘飒露紫’前胸中了一箭,回到营地拔出胸前之箭后,因流血过多而死。”
“‘什伐赤’是‘飒露紫’死后,太宗换乘的一匹战马,他骑着这匹马身先士卒,冲杀于敌阵之前,‘什伐赤’身中五箭而亡。”
“‘青骓’则是继‘什伐赤’之后的战马,太宗骑着它率三千五百精锐骑兵冲击窦建德军阵,击败窦建德十万大军,‘青骓’也在此战中身中五箭。”
“‘拳毛騧’是武德四年,太宗受命出兵河北,平定窦建德旧部刘黑闼所骑战马,其身中九箭,战死于两军阵前。”
“‘白蹄乌’是武德元年,太宗与薛举之子薛仁杲在浅水原交战战时所承坐骑,在薛军溃退之时,太宗骑着衔尾追杀,一昼夜奔驰两百余里。”
众人都明白李念看似是在说马,实则是通过大唐太宗所骑这六匹战马的经历讲说大唐太宗的战争经历。
战马都经历如此凶险,骑乘它们的主人又会如何?
始皇帝突然想到了什么,眼中有些惊疑不定,他问道:“大唐太宗平定天下时年龄几何?”
听到始皇的话,其他人也反应过来。
大业十一年时,这位大唐太宗十七岁,而李渊是在大业十三年时起兵,也即是说大唐太宗在十九岁时开始征战天下。
而武德这个年号明显是唐的,应该不会与大业十三年相隔太远,武德元年很可能便是在大业十四年,隋帝杨广被杀的那年!
这让众人得出了一个很惊人的猜想:那位大唐太宗不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便打败隋末各路群雄,将隋末乱世扫了个干净?
若真是如此,这位大唐太宗扫平天下时,他才多少岁,该有多年轻啊?
众人仿佛看到一位年轻的帝王在历史下游隔着岁月向他们看来。
他如此年轻,也是如此优秀,年少时便立下不世之功。
难怪那位对其的评价是“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这份评价没有丝毫夸大!
年少意气,雄姿英发。
始皇回想同样年龄时,他在干什么,他有什么功绩?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他好像不如这位!
虽然始皇帝心里很不想承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