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章 鹞甲初成

匠师评级制度与铁鹞甲原型测试成功的消息,如同两股强劲的东风,彻底吹散了兵械院此前因物料封锁和精度困境带来的阴霾。

院内气象为之一新,工匠们钻研技术、改进工艺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他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前途和“钱途”。

然而,叶明的目光看得更远。技术的传承与迭代,不能只依靠现有的这些工匠,哪怕他们被激发了全部的潜能。

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识文断字、懂得基础算学、甚至能理解一些物理原理的新鲜血液。根基,必须从教育抓起。

在请示皇帝并获得首肯后,兵械院“蒙学堂”正式挂牌成立。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学堂,而更像是一所职业技校的雏形。

首批学员,是经过筛选的、年龄在十至十五岁之间的工匠子弟,以及少数从流民中招募的聪慧少年,共五十人。

学堂的课程让所有人都感到新奇:上午学习《千字文》、《算术九章》等基础文化课;

下午则完全是“工科”启蒙——认识各种工具、学习看最简单的图纸、了解《公差典》里最基础的“允差”概念、甚至由高阶匠师带着,亲手操作最简单的锯、锉、锤,制作小木凳、铁钉等物件。

叶明还亲自为蒙学堂编写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格物蒙识》,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画解释“杠杆省力”、“滑轮组”、“水的浮力”、“声音的产生”等最基础的物理现象。

这本书成了孩子们最爱翻看的“奇书”。

蒙学堂的成立,在朝堂上又引起一阵窃窃私语,不少守旧文臣认为叶明不务正业,让匠户之子读书是“僭越”、“浪费公帑”。

但李云轩力排众议,他隐隐感觉到,叶明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帝国锻造一种全新的、难以想象的力量。

李君泽更是兴奋,时常偷偷溜到兵械院旁听蒙学堂的课程,觉得比太傅讲的经义有趣多了。

教育的种子悄然播下,而军事装备的革新则继续快步向前。

铁鹞甲的项目进展迅速。有了初步成功的原型,剩下的便是优化和量产化设计。

金相坊改进了热处理工艺,使得甲片表面硬度更高,同时保持了一定的韧性,不易脆裂。

他们甚至试验了在甲片表面进行“发蓝”处理(高温氧化形成致密氧化膜),增强防锈能力。

格物组则通过大量测试,找到了麻布层数、胶漆浓度与防护性能之间的最佳平衡点,确定了标准配方和生产流程。

他们还设计了一套简单的模具和水力压机,用来将浸泡好胶漆的麻布层压成标准的衬板,大大提高了效率和一致性。

总装坊成立了“鹞甲组装线”。工匠们像流水一样作业:有人专门裁剪和预处理内衬软布;有人负责将压好的硬质衬板修边钻孔;

有人专门将锻造好的弧形甲片抛光、发蓝;最后再由一组人用特制的铜铆钉和坚韧的皮革条,将甲片牢固地铆接在衬板上。

一套套灰黑色、泛着幽蓝光泽、线条流畅而富有力量感的铁鹞甲被生产出来,整齐地悬挂起来。它们没有明光铠的耀眼光华,却透着一股冷峻、实用、致命的气息。

叶明特意让惊雷营的士兵们进行了一次全装演练。

士兵们穿戴整齐,包括新式的铁鹞甲和头盔,手持惊雷弩,腰间还配发了根据破阵钟原理缩小制造的、用于近战惊吓敌军的“掌心雷”(一种能发出巨大爆响的一次性投掷小陶罐)。

演练开始,士兵们快速机动,利用惊雷弩进行无声精准射击,然后迅速转移。

接近模拟敌阵时,投出掌心雷,刺耳的爆炸声顿时引起一阵混乱,士兵们趁机拔出横刀突进。

整个战术行云流水,兼具远程狙杀、心理威慑和近战突袭,与传统军队的战法截然不同,看得观演的将领们目瞪口呆。

“这…这已非传统营伍…”一位老将军喃喃道,“这是一把纯粹的…杀人利器!”

兵部尚书徐嵩的脸色更加难看。他看到的不是武器,而是叶明和皇帝手中越来越锋利的刀,而这把刀,正悬在他们这些世家的头顶。

叶明对演练效果十分满意。他知道,一支小小的、装备精良、战术新颖的示范部队已经初具雏形。

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扩大产能,挑选忠诚可靠的兵员,进行成建制的换装和训练。

然而,他也清楚,世家的反扑绝不会停止。技术的优势和局部的军事变革,还不足以彻底扭转大局。

他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更需要一个契机,将这力量展示出来,并投入到真正的斗争中去。

也许,远在边关的大哥叶秋那里,会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一个计划,开始在叶明心中慢慢成形。

他需要和皇帝、太子好好谈一谈了。

边关的风沙,或许能吹来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