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5章 支援边关

车队在星夜下悄然驶出兵械院,马蹄包裹棉布,车轮缠上草绳,尽可能减少声响,如同暗夜中流动的一道铁流,直奔北方而去。

送走车队,叶明并未回府休息,反而转身又回到了格物组的工棚。

边关的危机感,让他对技术突破的渴望更加迫切。

工棚内,宋应文和几个骨干正围着那台粗糙的“标定式千分比较仪”记录数据,见叶明进来,连忙行礼。

“大人,您来得正好。”宋应文脸上带着兴奋之色,“我们按您说的‘杠杆放大’思路,尝试做了几个微型齿轮和刀口支点的雏形,虽然还很粗糙,但放大效果确实显着!只是…这磨损也太快了,测量几次就失了准头。”

叶明拿起一个用精钢手工磨制、只有米粒大小的扇形齿轮雏形,在灯下仔细观察,边缘果然已经有了细微的磨损痕迹。

材料的耐磨性、加工的精度,依旧是最大的瓶颈。

“思路是对的,但材料和处理工艺必须跟上。”叶明放下齿轮,“金相坊那边,对惊雷铁的淬火、回火工艺掌握得如何了?”

“已有小成。”宋应文答道,“不同含碳量的惊雷铁,经过不同温度的淬火和回火,能获得不同的硬度和韧性组合。”

“我们已经初步总结出一些规律,记录在《金相册》里了。或许…可以用高碳惊雷铁,淬火后得到极高的硬度,再来制作这些微型齿轮和刀口?”

“可以尝试。但极硬则脆,容易崩口,需要找到硬度和韧性的最佳平衡点。”叶明点头,“这件事,金相坊和你们格物组要紧密合作。”

“不仅要测宏观的强度韧性,还要开始研究‘耐磨性’!设计一种实验,让两块不同处理工艺的金属相互摩擦,测量磨损量!”

他又想起一事:“还有,光学方面也不能放下。我让你们磨制的凸透镜,进度如何?能否将微小的物体放大,看得更清晰?”

另一个匠人连忙取来几片用水晶和琉璃磨制的透镜:“大人您看,目前只能放大十倍左右,再大就模糊不清了,而且畸变严重。”

叶明拿起透镜,对着灯光看了看,又试着叠加了两片,视野顿时变得更加模糊。

“色差和球差的问题…需要计算透镜的曲率,甚至用不同材质的透镜组合来校正…这需要极高的数学和光学知识。”他叹了口气,知道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一步一步来吧。”叶明放下透镜,“当前重点,还是杠杆比较仪。集中力量,先解决刀口支点和微型齿轮的材料和加工问题。需要什么材料,直接去库房支取,就说是我特批的。”

离开格物组,天色已微亮。叶明毫无睡意,信步走到蒙学堂的窗外。里面尚未开始授课,空无一人,只有崭新的桌椅和一块涂了黑漆的“黑板”静静地立在那里。

黑板上还残留着昨日宋应文讲解杠杆原理时画的示意图。

看着那简单的杠杆和支点,叶明仿佛看到了无数未来的可能。知识的传播,才是最终极的力量。

他忽然萌生一个念头:或许,该为蒙学堂编写一套更系统的教材了?不仅仅是《格物蒙识》,还应该包括基础的数学、几何、甚至化学的萌芽?

这个念头让他心跳加速。这将是一项比制造惊雷弩更加宏大、影响更为深远的工程。

晨光熹微中,叶明站在空荡的学堂外,心中规划的却是另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

边关的烽火催促着技术的锋芒,而教育的深耕,则决定着文明能走多远。这两条线,他都必须牢牢抓住。

次日晨光透过蒙学堂的窗棂,洒在空荡的桌椅上。

叶明站在讲台前,手指划过粗糙的黑板表面,心中那股编写系统教材的冲动愈发强烈。

他转身,取来炭笔,在黑板的左上角,郑重地写下了四个字:《蒙学算经》。

他决定从最基础的数学开始。并非直接搬来现代的阿拉伯数字和公式,而是基于这个时代已有的算学基础——《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进行梳理、简化、并注入新的思想。

他先写下“筹算”与“新符”两个词。

筹算沿用传统的算筹表示法,这是根基,不能丢。但在其旁,他画下了一个小小的、奇怪的符号“0”,并在下面注解:“空位,以‘零’代之,不可或缺。”

接着,他写下了0到9十个数字的简单符号(他稍加改动,使其更易于书写),并与算筹表示法一一对应。

“此为新符,便于书写记录,其义与筹算同。”他深知骤然推广全新符号阻力巨大,故采取这种渐进融合的方式。

然后是基本的四则运算符号“+、-、x、÷”,以及等号“=”。

每一个符号旁,都配以清晰的算例和文字说明。

仅此一项,若流传出去,便足以在算学领域掀起一场革命。简化数字和符号,是提升一切计算效率的基础。

写完第一章纲要,叶明放下炭笔,揉了揉眉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还需要引入更直观的图形辅助,如画线段表示加减、简单的方程思想、甚至最基础的几何概念,点、线、面、方、圆、角度)。

“大人。”宋应文的声音在门口响起,他每日都会早早来格物组,路过蒙学堂见叶明在此,便好奇地走了进来。

当他看到黑板上的内容时,顿时愣住了,特别是那个代表“无”的“0”,以及那些简洁的运算符号,让他如同被一道闪电击中,呆呆地站在原地,脑中飞速计算着这些符号可能带来的巨大便利。

“宋先生来得正好。”叶明笑了笑,“来看看,这些符号用于日常记录演算,是否更方便?”

宋应文猛地回神,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变调:“方…方便!何止方便!大人,这…这简直是…若用于格物记录、数据核算,效率何止提升十倍!这‘零’之概念,更是精妙,解决了数位空缺之大难题!”

“既如此,蒙学堂的第一本算学教材,便交由你协助整理编撰如何?”

叶明顺势道,“结合《九章》之题,用新符演算注解,力求浅显易懂。这也是对你格物之学的梳理和巩固。”

宋应文如同被天大的馅饼砸中,激动得连连作揖:“属下荣幸之至!必不负大人所托!”

将编撰算学教材的任务交给宋应文后,叶明略感轻松。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这是他一贯的理念。他只需把握方向和审核最终内容即可。

就在他准备着手规划物理部分教材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兵械院清晨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