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刘邦斩蛇起义
不久之后,他离开京城向东返回家乡,回到县里交了差事,之后继续担任泗水亭长这个职务。时光荏苒,大约过了好些年,刘邦已经长大成人,到了壮年时期,但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娶妻成家,这自然让他感到有些孤独和愁怅,毕竟单身的日子总是难熬的。更何况刘邦本来就是一个喜欢美色的人,这种孤独的日子他怎能长期忍受呢?好在刘邦平时有些微薄的俸禄,除了买酒喝之外,还能剩下一点积蓄。于是,他就把这些钱花在了烟花之地,去寻找那些美丽的女子,过起了风流快活的日子,就像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穿梭一样。难道说家乡里就没有好姑娘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只是因为刘邦过去的行为有些无赖,名声不太好,所以好姑娘们都不愿意嫁给他。而刘邦自己呢,也并不急于寻找伴侣,他更喜欢在那种风月场所中自由自在地生活,随心所欲。虽然这样要花费一些钱财,但在他看来,这比娶妻养家的开销要小得多,也省去了很多麻烦。
不久,萧何等人随后到来与刘邦会面交谈。接着,话题转到了县里最近发生的一件大事上。县里新来了一位名叫吕父(字叔平)的吕公,他与县令一直交情深厚,关系非常好。这次吕公是因为要躲避仇家,所以带着家眷来到了这里。县令为了顾及与吕公的深厚友情,就安排他在城里居住,并且向县里的所有官吏发出通知,要求他们都应该出资去祝贺吕公的乔迁之喜,以示欢迎和尊重。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表现出非常热情的态度,他回答道:
“这么尊贵的客人光临我们县,我们自然应该重重地祝贺他。我刘邦一定会按照要求去做,出资相贺,不会有丝毫的怠慢。”
说完这番话后,刘邦还大笑不止,这笑声中似乎蕴含着他对这件事的某种深意或特别的看法,但并未直接说出来。然而,萧何等人听到刘邦的回答和大笑,却并未能立刻领会到刘邦心中的真正意图或想法,他们可能只是以为刘邦是在表达一般的客套和热情。于是,他们就匆匆告别了刘邦,继续去忙他们自己的事情了。第二天,刘邦按照之前的约定进了城,经过一番打听,找到了吕公的住处,然后自信满满地大步走了进去。此时,萧何已经在客厅里忙碌着,替吕公接收宾客们的贺礼。当萧何看到刘邦走进来时,他故意提高了嗓门,向在场的宾客们宣布:
“各位请注意,凡是贺礼不满一千钱的,都得坐在堂下!”
这分明是在给刘邦一个下马威,想要戏弄他一番,因为萧何知道刘邦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然而,刘邦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尴尬或退缩。他从容不迫地从怀中取出一张名片(古代称为“名刺”或“名帖”),上面赫然写着“贺钱盈万”,意思是他送的贺礼价值一万钱。然后,刘邦将这张名片递给了负责登记的人。不久,有人拿着刘邦的名片进去向吕公报告。吕公接过名片一看,发现刘邦送的贺礼竟然是所有宾客中最丰厚的,这让他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吕公立刻放下手中的事务,亲自走出客厅来迎接刘邦,并请他上座。吕公仔细地端详了刘邦好一会儿,他发现刘邦的额头高高隆起,胸部宽阔而有力,背部虽然微微有些驼,但整体看起来气势如龙,与常人大不相同。这些特征让吕公对刘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敬意,他连连向刘邦表示敬意,并对他进行了特别的优待。萧何心想刘邦可能没钱,于是就在旁边打趣他说:
“刘季啊,你总是爱吹牛,恐怕这次也是说说而已,没什么实际行动吧。”
这话虽然尖锐,但吕公却像是没听见一样,脸上没有丝毫改变。等到宴席上的酒菜都准备好了,吕公竟然邀请刘邦坐在了最尊贵的首位。刘邦见状,也没有半点推让,大大方方地就坐了上去,仿佛他真的是今晚最重要的嘉宾。宾客们按照顺序一一入座后,刘邦开始了他那豪放不羁的饮酒方式,他举杯痛饮,每喝一口都显得那么尽兴,兴致高昂得不得了。随着酒宴逐渐进入尾声,宾客们纷纷起身告辞,但吕公却唯独想要留住刘邦,他通过眼神向刘邦传递了这个意思。尽管刘邦身无分文,但他却没有丝毫的忧虑和不安。相反,他还因为吕公对他的特别关照和款待而感到非常安心和满足,于是他就安安稳稳地坐在那里,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待遇。吕公在送完宾客出门后,转身回到屋内,对刘邦说:
“我年轻时就很喜欢给人看相,但从未见过像你这样相貌如此奇特的人。请问,你现在已经娶妻了吗?”
刘邦恭敬地回答说他还没有娶妻。吕公听后,便微笑着说:
“我有个小女儿,愿意许配给你为妻,为你操持家务,希望你不要嫌弃她。”
刘邦听到这话,简直是喜出望外,心里乐开了花,连忙点头应允。他激动地翻身下拜,向吕公行了翁婿之间的礼节,以表示对这门亲事的尊重和感激。接着,他们还约定了迎娶的日期,刘邦这才满心欢喜地辞别吕公,离开了吕家。吕公回到家中,向妻子透露了他已经将女儿娥姁许配给刘邦的决定(娥姁是吕公女儿的小名,也称作吕雉)。吕媪一听这话,立刻生气地质问道:
“你总是说这孩子生来就有贵人之相,将来必定要嫁给一个显贵之人。沛县的县令与我们交情深厚,他向你求婚你都没答应,现在怎么无缘无故地就把她许配给了刘邦呢?难道你认为刘邦就是那个能配得上我们女儿的贵人吗?”
吕公安抚地回答道:
“这件事其中的缘由,不是你们这些妇道人家所能理解的。我自有我的眼光和判断,相信我,我不会看错的!”
吕媪虽然心中仍有不满,嘀嘀咕咕地说了些抱怨的话,但终究还是拗不过自己的丈夫。她意识到,在家庭中,丈夫的决策权是大于她的,所以她只能听从吕公的安排,开始筹备女儿的嫁妆,等待婚礼吉日的到来。转眼间,婚礼的吉日就到了。刘邦穿上了正式的礼服,亲自前往吕家迎接新娘。吕公则让女儿吕雉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送她上了装饰华丽的婚车,让她随着刘邦一同前往刘家。刘邦带着吕雉回到家中,他亲自下车迎接新娘,并小心翼翼地扶她下了婚车。两人按照传统习俗行了交拜之礼,然后又去拜见了刘邦的父亲太公和母亲刘媪。之后,刘邦便牵着吕雉的手,将她引入了新房。在新房里,刘邦轻轻地揭开了新娘的红盖头,面前的吕雉让他眼前一亮。她仪容秀丽,气质非凡,确实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巾帼英雄。刘邦被她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吸引,心中涌起了强烈的情感。他情不自禁地牵起吕雉的玉手,两人一同走上了阳台,享受着新婚的甜蜜和幸福。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几年过去了。刘邦和吕雉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满,他们还生下了一子一女。这两个孩子后来都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但在这里我们暂时不提及他们的名字。总之,刘邦和吕雉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的传奇佳话将在后文中一一展现。
刘邦虽然幸运地娶了吕雉为妻,两人之间相亲相爱,感情非常深厚,但刘邦本性风流,像古代传说中的登徒子那样,难以做到对感情专一。要知道,他过去常常在酒色场所里流连,与各种女子有过来往,即使现在与吕雉结婚了,也难免还会和那些旧识有所牵扯,时不时地出去闲逛。有一次,刘邦偶然间遇到了一个小家碧玉般的女子,她长得清新脱俗,楚楚动人,让人一见难忘。刘邦便主动与她交谈起来,得知她姓曹,是个出身平凡但很有魅力的女子。两人越聊越投机,经过几次的叙谈,彼此间竟然都生出了情愫,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一段短暂的情缘。不过,这位曹家女子也是个有见识、有分寸的人。她清楚这段关系只是露水情缘,难以长久,所以并没有过分地纠缠刘邦,而是选择了顺其自然,珍惜当下。两人在一起的时光虽然短暂,但也算是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这位曹家女子竟然比吕雉更早地怀上了刘邦的孩子,而且她的孕期还提前了几个月,很快就顺利分娩,生下了一个男孩。村里的很多人都知道曹女是刘邦的情人,而刘邦自己对此也并不避讳,只是他刻意隐瞒了这件事情,不让正妻吕雉知道,以免引发家庭矛盾。然而,这样的行为却已经在无形中激发了吕雉内心的嫉妒之情。当吕雉也先后生下了一子一女之后,曹女并没有因此被接入刘邦的家中,而是继续留在自己的母亲家中。刘邦虽然对曹女和她的孩子有所照顾,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但他的家中却只住着吕雉,并没有让曹女成为他的妾室。
刘邦担任亭长的职务,除了偶尔请假回家探望外,他大多数时间都住在亭子里处理公务。而吕雉则带着他们的孩子,在家中操持家务,过着简朴的日子。刘家并不富裕,他们主要依靠着几亩田地来维持生计。吕雉作为妻子,她无怨无悔地跟随着刘邦,即使在空闲的时候,也会到田间去割草,用作家里的柴火和饲料。有一天,一个老人路过刘家的田地,他停下脚步,仔细地观察了吕雉好一会儿。随后,他竟然向吕雉讨水喝。吕雉见老人年迈,心生怜悯,便放下手中的活计,回家为老人端来了一碗热汤。老人喝完汤后,和吕雉聊起了天,他询问吕雉的家世背景。吕雉简单地告诉了他自己的姓氏和情况。老人听后,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说道:
“我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夫人您,您日后必定会大富大贵。”
吕雉听了这话,心中不禁有些惊讶和疑惑,她微微一笑,以为老人在开玩笑。但老人却认真地说:
“我平生擅长相面之术,观察人的相貌来预测命运。像夫人您这样的相貌,将来一定会成为天下间的贵人。”
在那个时代,相士确实非常多见,他们凭借观察人的相貌来预测人的命运。吕雉对那位老人的话半信半疑,但出于好奇,她还是将自己的孩子带到老人面前,请他为孩子看相。老人抚摸着孩子的头,脸上露出惊讶又欣喜的表情,说道:
“夫人您将来之所以会显贵,全都是因为这个孩子啊!”
接着,他又看了看吕雉的幼女,赞叹道:
“这个女孩子也是一副贵人之相。”
说完这些,老人便转身离去了。正当这时,刘邦回到了家中。吕雉连忙将老人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也感到十分好奇,他询问吕雉:
“那位老人离开多久了?”
吕雉回答说:
“没多长时间,应该还没走远。”
刘邦一听,立刻快步追了出去。果然,在走了不到一里的路程后,他就看到了那位老人正慢慢地在前方行走。刘邦连忙大声呼喊老人,说道:
“老丈您擅长相面之术,能否也为我看看相呢?”
老人听到刘邦的话后,转过头来,停下了脚步。他仔细地上下打量了刘邦一番,然后说道:
“您的面相显示您将来会有大富大贵之相,而我刚才所见到的那位夫人和她的子女,想必就是您的家人吧。”
刘邦连忙点头称是。老人接着说道:
“那位夫人和她的子女之所以会显贵,全都是因为您的缘故。特别是那个婴儿,他长得特别像您,将来您的富贵真是难以想象啊。”
刘邦听后非常高兴,他向老人表达了感激之情,说道:
“将来如果我真的如您所说那样富贵,我绝对不会忘记您的恩德!”
然而,老人却轻轻地摇了摇头,谦虚地说:
“这不过是我看相的一点小本事,何足挂齿,不值得您如此道谢。”
说完,老人便转身继续前行,渐渐地消失在了刘邦的视线中。后来,当刘邦成功建立汉朝,成为一代帝王时,他曾派人去寻找这位老人,想要报答他的相面之恩。但是,尽管他们费尽周折,却始终没有找到老人的下落,最终只能作罢。回想起那段时光,刘邦深知自己当时的福运还未到来,急切之间也无法立刻发迹。因此,他选择了暂时担任亭长这一职务,默默地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他相信,只要时机成熟,他一定能够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
刘邦在闲暇之时,突发奇想,想要设计一款新的帽子,并打算用竹皮作为材料来制作。他手底下有两个役卒,一个负责开关门户和打扫卫生,另一个则负责巡逻和抓捕盗贼。刘邦便和这位负责抓捕的役卒商量起来,役卒告诉他,薛地有很多技艺高超的制帽师傅,应该能够制作出刘邦想要的帽子。于是,刘邦便派遣这位役卒前往薛地寻找合适的工匠。过了十多天,役卒带着新制作的帽子回来了。这顶帽子高约七寸,宽约三寸,顶部平整得像一块板子,非常符合刘邦的审美和心意。刘邦高兴地把这顶帽子戴在头上,并称之为“刘氏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顶刘氏冠逐渐成为了一种定制,只有那些爵位达到公乘级别的人才有资格佩戴。这顶刘氏冠是汉朝特有的,它源于刘邦在微贱之时的创意和设计。后来的人们称它为“鹊尾冠”,以纪念刘邦的这一创举,并将其视为刘邦遗留下来的规矩。
秦朝的二世皇帝登基的第一年,朝廷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全国各郡县挑选并派遣一批罪犯,前往西边的骊山,参与秦始皇陵墓的扩建工程。沛县的县令接到了这道命令后,就挑选了一定数量的罪犯,并让刘邦负责押送他们上路。刘邦对这次任务非常认真,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于是,他亲自到县里集合了这些犯人,然后带领着他们向西进发。然而,刚一走出沛县的地界,就有好几名犯人趁机逃跑了。刘邦他们只能继续前行,但走了几十里路后,又发现有好几个犯人不见了踪影。到了晚上,他们找到了一家旅店投宿。但是,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刘邦发现又有几名犯人趁着夜色逃跑了。刘邦独自一人,面对逃走的犯人既不方便去追,又不能强行压制,心里感到十分无奈,觉得自己无法妥善处理这个问题。他一边走,一边思考着,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丰乡西面的一片大沼泽地带。到了这里,他索性停下了脚步,决定不再继续前行。在这片沼泽地的中间,有一座孤零零的亭子,亭子里竟然还有人在卖酒。刘邦是个出了名的爱酒之人,看到酒怎么可能放过呢?况且他现在心里正烦闷着,满心的忧愁和烦恼,正需要借这酒来消消愁、解解闷。于是,他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坐下,同时让跟随他的人也都休息一会儿。他自己则开始畅快地喝酒,一杯接一杯,完全沉浸在了酒的世界里,想要用这“黄汤”来浇灭心中的愁苦。就这样,刘邦一直喝到太阳都快要落山了,还坐在那里没有动身的意思。
不久,刘邦的酒意更浓了,他突然站起身来,对众人说:
“你们如果继续前往骊山,一定会被安排去做苦役,到最后恐怕都难逃一死,再也无法回到家乡。我现在决定把你们全部放了,给你们一条生路,你们觉得怎么样?”
众人一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他们感激地看着刘邦,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不停地向刘邦道谢,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刘邦见状,便动手为每一个人解开绳索,然后挥手示意他们可以离开了。然而,众人虽然感激刘邦的救命之恩,但也担心他因此会得罪官府,便关切地问刘邦:
“您不忍心看我们送死,慷慨地放了我们,这份恩情我们永生难忘。但您自己回去后,要怎么向县令交差呢?请您明示。”
刘邦听后,放声大笑起来,他说:
“既然你们都打算离开,那我也只能远远地逃走了,难道我还要傻乎乎地回去向县令报告,自己送上门去送死吗?”
话说到这里,突然有十几个壮士站了出来,他们齐声对刘邦说:
“像刘公您这样有大恩大德的人,我们几个都愿意跟随您,共同保护您,绝不会轻易离开您。”
刘邦听后,郑重其事地回应道:
“是去是留,都随你们的意愿。如果你们愿意留下,我自然欢迎;如果你们想走,我也不会勉强。”
于是,这十几个壮士决定留下来,而其他人则纷纷向刘邦拜谢,满怀感激地离开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的胆识和魄力确实非常人所能及。
刘邦趁着酒劲,在月光的照耀下继续前行,身后跟着十多个壮士,他们紧紧相随。由于担心被县里的人发现,刘邦他们不敢走大路,而是从沼泽地中找到了一条隐蔽的小径,大家一个接一个地往前走着。这条小径上布满了荆棘和杂草,还有很多泥泞的洼地,加上夜色昏暗,行走起来非常困难。而刘邦又因为喝醉了酒,眼睛模糊,只能小心翼翼地慢慢走。就在这时,前面突然传来一阵哗啦啦的声响,刘邦不禁心里一紧,起了疑心。他正要开口询问前面的情况,只见走在前面的壮士已经返回来,向他报告说前方有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那蛇长得有好几丈长,看起来非常吓人。于是,他们建议刘邦还是退回原路,重新找一条别的路走。刘邦没等壮士们把话说完,就生气地大声说道:
“哼!我们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在行走江湖的路上,怎能害怕小小的蛇虫呢?”
说完,他便独自一人冒险前进。走了没几步,果然看到一条大蛇横卧在沼泽中,大蛇完全没有要避开他们的意思。刘邦见状,立即拔剑在手,小心翼翼地走近大蛇。当他靠近时,他猛地一挥剑,手起剑落,将大蛇劈成了两段。接着,他又用剑将死蛇的身体拨开,为自己和众人开辟出一条道路,然后安然无恙地走了过去。又走了大约几里路,刘邦突然感到酒劲开始发作,头脑变得昏沉,身体也感到疲倦。于是,他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坐下,打算稍微休息一下。然而,由于酒意太浓,他很快就睡着了,甚至躺倒在地上,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在梦中,他仿佛置身于一个黑甜的世界,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直到远处传来阵阵鸡鸣声,将刘邦从梦中唤醒。他睁开眼睛一看,发现天色已经大亮,黎明的曙光已经洒满了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