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卫青的非凡之路
却说卫青因为立下大功而特别受到皇帝的宠爱,得到的恩宠和荣耀无人能及。这时,有一位丧夫的公主,竟然愿意再次出嫁,而对象就是卫青。这位公主就是卫青以前的主人,名叫平阳公主。这话听起来就让人有些感慨。平阳公主,她曾经是平阳侯曹寿的妻子。然而,曹寿已经因病去世,公主现在孤身一人,年纪也快四十岁了,却仍然无法忍受寂寞的生活,想要再找个夫君。于是,她召来身边的仆从,问道:
“在现在所有的列侯里面,谁可以算是最贤能的人?”
仆从们听了公主的话,猜想公主有再婚的念头,便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卫大将军。平阳公主微微叹息道:
“他原本是我家的骑奴,曾经骑马跟在我后面出入,这怎么能行呢!”
(这里的意思是,如果平阳公主还懂得羞耻,就不应该再考虑与身为昔日仆人的卫青结婚。)仆从们又回答道:
“现在的情况可与从前大不一样了!他现在是大将军,姐姐是皇后,儿子们都封了侯,除了当今皇上,还有谁能比他更尊贵呢!”
平阳公主听了仆从们的话后,心里暗暗琢磨:
他们说的确实在理。卫青现在正值壮年,身材高大魁梧,相貌堂堂,和之前的丈夫曹寿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我能嫁给卫青,那也算是后半生的好归宿了。只是现在没人能帮我做这个主,这确实有些为难。我难道要和他私奔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应该去找卫皇后,请她帮忙撮合,这样或许能如愿以偿。
于是,她精心打扮了一番,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恰到好处,把自己收拾得利利落落,然后就亲自去找卫皇后提亲了。各位请注意!这个时候,皇太后王氏已经去世,大概有一年时间了。既然提到了王太后的去世,我们就顺便提一下这件事。平阳公主的丈夫去世的丧期已经结束了,为母亲守丧的期限也满了,所以她换上了华丽的衣服,坐着马车进宫去了。卫皇后看到她的衣着打扮,就已经大概猜出了几分她的来意。等坐下来交谈了一会儿,听了她说话的语气和内容,卫皇后更是心里明白了。于是,卫皇后索性直接挑明了这件事,愿意为她和卫青牵线搭桥。平阳公主也顾不上什么面子和羞耻了,只好坦诚地说明了来意。卫皇后很高兴能够成人之美,很爽快地答应了。等平阳公主回去后,卫皇后一方面立即把卫青召进宫来,与他详细地商量这门婚事;另一方面,卫皇后也向汉武帝禀明了此事,恳请武帝成全。双方商量妥当后,汉武帝就颁布了一道诏书,允许卫大将军娶平阳公主为妻。至于诏书上的具体措辞是怎样的,很可惜,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下来!到了成婚的那一天,大将军府里为了庆祝婚礼,把礼堂布置得华丽非凡,各种喜庆装饰多得数不胜数,这里就不用细说了。当公主的凤辇抵达大将军府门前,大家恭敬地请出这位再婚的公主,让她与卫大将军一起行了交拜礼。婚礼的仪式非常繁琐,高雅的音乐铿锵有力,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美好的氛围。在座的宾客们,男士穿着红色的礼服,女士则身着绿色的衣裙,大家都为这对新人送上真挚的祝福,哪一个不说这是一段美满的姻缘呢!等到婚礼仪式结束,新人进入洞房,夜已经深了,更鼓声声。他们一起展开了精美的翡翠被子,共同享受这如鸳鸯般的甜蜜梦境。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也不用我过多描述了。不过,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卫青在娶平阳公主之前,其实并未与原配妻子断绝关系(但这也可能是历史记载不详导致的误解)。那么他之后是如何处理与原配妻子的关系的呢?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对于平阳公主,我们或许不能过多地责备她,因为这是她自己的选择。但是,与历史上那些忠诚于婚姻的男子,比如宋弘相比,卫青的做法确实显得有些逊色。
自从卫青娶了公主之后,他和汉武帝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也因此更加受到汉武帝的宠爱和重用。满朝的公卿大臣们,看到这种情况,也都更加巴结奉承卫青。只有汲黯,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对卫青保持着平等的礼节,不卑不亢。卫青性格宽和,他始终尊敬汲黯,对汲黯的态度没有丝毫的改变。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汉武帝这个人平时性格刚强任性,但唯独对汲黯心生畏惧。如果汉武帝的衣冠没有整理好,他就不敢让汲黯靠近自己。有一天,汉武帝正坐在武帐中处理政务,恰好汲黯进来奏报事情。汉武帝远远望见汲黯,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戴好帽子,觉得这样见汲黯不太合适,于是慌忙躲进帷幕后面,派人出去接取汲黯的奏章。汉武帝连奏章的内容都没有看,就直接传旨批准了汲黯的奏请。等汲黯离开之后,汉武帝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这是汲黯享受到的特殊待遇。除此之外,不管是谁来拜见,汉武帝都是随便接见的。就连丞相公孙弘来谒见时,汉武帝也常常是衣冠不整。至于卫青,作为朝廷中的第一贵戚、第一功臣,汉武帝在与他交谈时,甚至会坐在床上,连整理衣冠都来不及。由此可见,大臣们为官处世,只要他们能够保持庄重严肃的态度,即使是遇到强势的君主,也会得到尊重。自尊自重的人,别人才会尊重他,这句俗语确实是有根据的。这是一句警醒世人的话。汲黯经常生病,多次请假,假期结束后还是没能回来工作,于是他就拜托同事严助帮他再次向皇帝申请延长假期。汉武帝问严助:
“你觉得汲黯这个人怎么样?”
严助立刻回答说:
“汲黯在担任官职、履行职责方面,可能并不比其他官员更出色。但是,如果让他承担重要的责任,托付以重大的使命,他一定能够在关键时刻坚守原则,不屈不挠。即使是像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也无法动摇他的志向和操守。”
汉武帝因此称赞汲黯是国家的重臣。但汲黯信奉黄老学说,这与汉武帝的志向和兴趣并不相符。而且,汲黯说话往往直截了当,毫不避讳,这不是一个英明的君主能够轻易接受的。所以,虽然汉武帝对汲黯表示了尊敬和礼遇,但汲黯的建议往往并不被汉武帝采纳。就拿在北方边境(朔方)用兵这件事来说,汲黯也经常提出反对意见进行劝阻。但汉武帝却认为汲黯是因为胆怯而不敢战,认为他没有能力,所以根本就没有把他的意见放在心上。再加上有卫青这样的大将存在,他多次出塞征战,从未听说过有失败的时候,汉武帝正是想借此机会展示国家的军威,驱逐强敌。
那时候,匈奴人非常嚣张,他们侵入了代地,攻打雁门关,还掠夺了定襄和上郡。因此,在元朔六年,汉武帝再次派遣大将军卫青出征,去讨伐匈奴。他任命合骑侯公孙敖为中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还有左内史李沮被任命为强弩将军。这六位将军分别负责指挥六路大军,所有的军队都归大将军卫青统一指挥和调度。就这样,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从定襄出发,踏上了征途。卫青有个外甥叫霍去病,他只有十八岁,但已经精通骑马射箭了(关于霍去病的事情,前面已经提到过)。他担任侍中的官职。这次他主动要求跟随舅舅卫青出征,卫青按照皇帝的旨意带他一同前往,并任命他为嫖姚校尉。霍去病精心挑选并招募了八百名壮士,由他亲自指挥,一同向战场进发。当他们到达塞外时,正好与匈奴的军队遭遇。霍去病立即指挥军队迎头猛攻,斩杀了数千名匈奴士兵。匈奴军队被打败后仓皇逃跑,卫青也命令军队撤回定襄休整,让士兵和马匹都得到休息和恢复,以便再次进行决战。大约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卫青再次整顿好军队出发,他们直接深入到匈奴境内一百多里的地方,成功攻破了多处匈奴的营地,斩获了大量的敌人和物资。将士们士气高昂,战斗得非常起劲,于是他们决定分头继续前进。前将军赵信,他原本是匈奴的一个小部落首领,后来投降了汉朝并被封为侯爵。他仗着自己对匈奴的地形非常熟悉,就勇猛地冲在前面;右将军苏建也不甘示弱,他紧跟赵信的步伐,并肩作战;霍去病年轻气盛,好胜心强,他亲自率领八百名壮士,组成了一支独立的队伍,独自向一个方向挺进;其余的人也都各自率领着自己的部队,去寻找并斩杀匈奴的士兵。卫青在后方安营扎寨,专门等待各路军队的战况报告,以便根据胜负情况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不久之后,各路将领陆续返回营地,有的带来了几百颗敌人的首级作为战利品,有的则捕获了几十名俘虏,还有的将领表示没有遇到敌人,因此没有深入追击就返回了。卫青对返回的士兵进行了清点,发现损失并不大。然而,唯独赵信、苏建两位将军以及他的外甥霍去病还没有返回营地,也没有任何消息传来。卫青担心他们可能遇到了什么意外,于是连忙派遣其他将领前去救援。可是,过了一天一夜,派出去的将领仍然没有回来报告情况,这让卫青感到非常焦急和担忧,心里七上八下的。
正当卫青满心担忧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名将领踉踉跄跄地冲进营帐,跪在卫青面前,泪流满面地请求原谅。卫青仔细一看,原来是右将军苏建。卫青便开口问他:
“将军,你怎么会如此狼狈呢?”
苏建回答道:
“我和赵信深入到敌人的地盘,突然就被匈奴的军队包围了。我们打了一整天的仗,我的部下伤亡超过了一半,匈奴方面也死了不少人。正当我们快要突围成功的时候,没想到赵信却变了心,他带着八九百人投降了匈奴。我和赵信原本只带了三千多骑兵,其中一千多人在战斗中牺牲了,又有八九百人叛变投降了敌人,我们哪里还能再与强大的敌人对抗呢?无奈之下,我只能选择突围向南逃跑,但又被匈奴军队穷追不舍,我的残兵被全部消灭,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骑着马独自逃回。还好大帅您及时派人前来救援,我才得以安全返回。我知道自己行事有些冒失,所以特意来向您请罪!”
听完苏建的报告后,卫青便召来了军正闳(负责军法的官员)、长史安(负责军队后勤和行政的官员),以及议郎周霸(负责参谋和议事的官员),询问他们:
“苏建战败归来,失去了大部分的军队,应该处以什么罪名呢?”
周霸回答道:
“大将军自从出兵以来,还没有斩杀过一名偏将(指地位较低的将领)。现在苏建丢弃军队独自逃回,按照惯例应该处斩,这样才能显示军威。”
然而,军正闳和长史安两人却齐声反对道:
“不行!不行!苏建是以寡敌众,他没有跟随赵信一起叛变,而是独自拼死归来,这足以证明他对朝廷没有二心。如果我们将他斩首,那么以后的将士在战斗中如果偶然战败,就只能选择丢弃盔甲投降敌人,而不敢再回来了!”
军正闳和长史安两人可以说是苏建的救命稻草。卫青于是缓缓说道:
“周议郎的提议,其实并不妥当。想我卫青奉命统率全军,并不担心树立不起军威,何必非要斩杀自己的部将呢!即使苏建真的有罪应当处斩,也应该先请示天子再做决定,我怎么能擅自做主呢。”
军中的官吏们听后都齐声赞同,这其实是卫青展现的一种权谋手段。于是,卫青将苏建关进了囚车,并派人将他押解回京城。
只有霍去病是最后到达的,他手里提着一颗还在滴血的人头,走进军营来报告战功。这颗人头是谁的呢?据说这是匈奴单于祖父一辈的贵族,名叫借若侯产。紧接着,他的部下又带来了两个被绑着的人,一个是匈奴的相国当户,另一个是单于的叔父罗姑。这两个人都是匈奴的重要头目,竟然被霍去病活捉了。除此之外,他们还斩杀了大约两千多名敌人,割下了他们的耳朵作为战利品(在古代,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计数战功是一种常见做法)。霍去病亲自率领着八百名勇士,一路向北深入敌境。他们走了好几百里路都没有遇到敌人。直到最后,他们终于远远望见了匈奴的营帐。于是,他们趁敌人没有防备,迅速冲杀过去。匈奴士兵完全没有料到汉军会突然来袭,因此一下子就乱了阵脚。这时,霍去病抓住了机会,他亲手斩杀了一名敌军的首领,还俘虏了两名重要头目,并且一举攻破了敌人的营地。完成这些后,他才返回军营报告战功。卫青听到这些好消息后非常高兴,他觉得自己这次出征虽然有所付出,但收获也很大,因此觉得可以收兵回朝了。于是,他便率领军队返回了京城。汉武帝对于这次的北伐行动进行了评估,虽然取得了斩杀上万敌军的战绩,但也损失了两支军队,还失去了赵信这位重要的将领。因此,他认为这次的功过可以相抵,不应该给予卫青等将领封赏。不过,为了表彰他们的努力,汉武帝还是赐予了卫青一千金作为奖励。只有霍去病因为出色的战绩,被特别授予了冠军侯的封号。另外,还有一位名叫张骞的校尉,他之前曾经被派往西域出使,不幸的是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深入了解了匈奴的地势情况,知道哪里可以找到水草,这对于保证兵马不挨饿受渴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来,卫青向朝廷上报了张骞的这些功劳,张骞也因此被封为了博望侯。至于苏建,他幸运地得到了皇上的宽恕,虽然被免去了官职,但好歹保住了平民的身份。
赵信在与汉朝的交战中打了败仗,随后投降了匈奴。那时,匈奴的君主军臣单于已经早早去世,他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赶走了军臣单于的儿子于单,自己做了单于,已经有好几年了。于单曾经进入汉朝的边境投降了汉朝,汉朝封他为陟安侯,但没过多久他就病死了,这件事发生在元朔三年。当匈奴单于听说赵信来投降时,他立刻召见了赵信,用好话安慰他,并当面封他为自次王,还把单于的姐姐嫁给了赵信做妻子。赵信当然心中充满了感激,而且他本就是胡人出身,现在能够重回故国,自然是满心欢喜,也乐意为单于出谋划策。他给单于的建议是,只需加强边境的防御设施,不必深入汉朝境内,等到汉朝的军队因为频繁征战而变得疲惫不堪时,再趁机发动攻击,这样就可以一举取得胜利。伊稚斜单于听从了赵信的建议,按照他的计划行事,因此汉朝的边境才得以暂时平静,减少了战乱和烽火。然而,从元光年间开始,汉朝连续几年都出兵征战,军费开支庞大得惊人,简直无法计算。这导致国库变得空空如也,连负责国家财政的司农官都愁得仰头长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由于财政压力巨大,朝廷不得不采取了一个措施,就是让官吏和百姓出钱来买爵位,这个政策被冠以“武功”的名头。大致上,买一级爵位要花十七万钱,而且每升一级就要多交两万钱,换算下来,一万钱就相当于一金。结果,朝廷总共卖出了十七万级爵位,换算成金子就是三十多万金。从这以后,朝廷的官职就几乎和市场上的商品差不多了,只要你有钱交,不管你的人品怎么样,都可以算作是朝廷命官。你想想看,这样的制度,岂不是让那些有权有势的奴仆们得意洋洋,而那些有才华有声望的名士们却感到灰心丧气吗!卖官鬻爵的弊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显现出来的。
那年冬天,汉武帝前往雍地的郊外进行祭祀活动,他亲自在五畤祭拜(这是祭祀五帝的祭坛)。突然,在前面出现了一只奇特的兽,它头上只长着一只角,全身覆盖着白色的毛发,在前方悠闲地走着。卫士们见状立刻追了上去,竟然成功地将这只兽捕获了。他们仔细查看,发现这只兽竟然有五个蹄子,非常罕见。卫士们将这只兽献给汉武帝,汉武帝看到后,觉得它的模样很像传说中的麒麟,便好奇地问身边的官员:
“这只兽是不是就是麒麟呢?”
官员们纷纷回应说,这确实是麒麟,他们还解释说,因为陛下您虔诚地举行祭祀,所以上天为了回报您的诚意,特别赐予了这只神兽。这些话其实都是拍马屁的话。汉武帝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就把这只一角兽献给了五畤。另外,他还宰杀了牛来祭祀,整个祭祀仪式完成后,他就驾车返回了。在返回的路上,他又看到了一棵奇怪的树,它的树枝从旁边长出,然后又弯曲着附在了主干上,大家都觉得这非常神奇,纷纷称奇。就连汉武帝自己也觉得非常惊奇。回到宫廷后,他又召集群臣询问这件事。给事中终军上奏说:
“野兽长出并在一起的角,这显然表示它们本是同根同源;树枝从旁边长出后又弯曲附在主干上,表示它们没有向外背离。这些都是外夷归顺朝廷的吉祥征兆,陛下您只需要穿着宽松的衣裳,安坐朝廷等待好消息就行了。”
终军这些话,可真是会附会啊。汉武帝听后更加高兴,他命令宫廷中的文臣创作一首《白麟歌》,以此来提前庆祝国家的太平盛世。有关部门又揣摩着皇上的心意,上奏说应该顺应这个吉祥的征兆来更改年号。按照惯例,每次更改年号都要相隔六年,此时已经到了元朔六年的初冬,本来也打算按照老规矩来更改年号。但因为捕获了象征吉祥的白麟,使得这次更改年号更加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元狩”这个新的年号便是因此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