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公孙弘如何玩转朝堂

严安和徐乐虽然也备受尊宠,但他们的地位和声望终究比不上主父偃。然而,他们却能够平安无事,保全自身,不受牵连。有时候,地位高意味着风险也大,哪里比得上地位虽低却能安稳度日呢?唯独公孙弘,他排挤掉了主父偃,因此能够独得皇帝的宠信,皇帝对他的话言听计从。主爵都尉汲黯,因为朔方筑城一事,发现公孙弘的言辞反复无常,这才意识到他是个伪君子,因此不愿意与他交往。后来,又听说公孙弘故意装作节俭朴素,一辈子都盖着布被子,汲黯便进宫去见汉武帝,说道:

“公孙弘身为三公,俸禄丰厚,却还盖着布被子,假装节俭朴素,这不是在欺骗皇帝和百姓吗?”

用假布被的事情来弹劾公孙弘,这种做法实在是太过琐碎了。要知道,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者被合称为三公,是朝廷里最重要的三个官职。汉武帝于是把公孙弘召进宫来询问这件事,公孙弘直截了当地回答说:

“确实有这么回事。现在在九卿之中,和我交情最深的,没有超过汲黯的了。汲黯现在责备我,正好指出了我的不足之处。我听说管仲在齐国做宰相的时候,拥有豪华的‘三归’府邸,生活奢侈得可以和国君相比,但齐国却因此称霸诸侯;而晏婴做齐景公的宰相时,他吃饭从不讲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妾也不穿丝织品做的衣服,齐国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被称为太平盛世。如今我身为御史大夫,却还盖着布被子,生活得和普通小官吏没什么两样,难怪汲黯会有些微词,指责我这样做是为了沽名钓誉。而且,如果陛下没有遇到汲黯这样敢于直言的人,恐怕也未必能听到这样中肯的批评和指正。”

汉武帝听公孙弘坦然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反而觉得此人谦逊礼让,不争强好胜,是个难得的贤士。就连原本打算弹劾他的汲黯,也找不出更多的理由来指责他,只好退下。公孙弘和董仲舒都曾研习《春秋》,但公孙弘自认为自己在学问上不如董仲舒。董仲舒因故被罢官赋闲在家,但汉武帝仍然时常提及他,对他的才华念念不忘。公孙弘偶然间听到这些,心里不免有些忌惮。而且,他还探听到董仲舒在一些言论中经常批评自己阿谀奉承,以求取皇帝的宠信,这让公孙弘对董仲舒更加怀恨在心,于是他开始在暗地里排挤董仲舒。汉武帝没能看透公孙弘的真实面目,一直认为他是个正直可靠的人,因此始终对他非常信任。到了元朔五年的时候,汉武帝竟然把当时的丞相薛泽给免职了,然后让公孙弘接替了这个位置,并且还封他为平津侯。按照以前的规矩,丞相通常都是由已经封了侯的人来担任的,但因为公孙弘在当丞相之前还没有被封侯,所以汉武帝就特意给他加了爵位和封地。

公孙弘在被封为侯爵并担任丞相之后,他在当时的声望极高,为了彰显自己尊重贤才,他特地开设了多个场所来接待贤士,与他们共同商议国事。这些场所包括钦贤馆、翘材馆、接士馆等,他还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每天,他都会邀请宾客和助手们前来相见,态度非常谦恭有礼。有一次,他的老朋友高贺前来拜访他,公孙弘当然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且还挽留他在府中吃饭住宿。然而,让高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每顿饭只有一道肉菜,米饭也很粗糙,睡觉时盖的也只是布被子。高贺一开始还以为公孙弘是故意这样做来显示自己的清高或者简朴,以此来怠慢他。但是,当他询问了府中的其他人后,才知道公孙弘自己平时也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吃的用的都是如此简朴。高贺在公孙弘的府上勉强住了几天后,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了解,终于明白了公孙弘的真实面目。于是,他决定告辞离开。有人好奇地问高贺为什么要这么快就辞别回去,高贺气愤地回答道:

“公孙弘在家里穿着贵重的貂皮大衣,而外面却故意披着粗麻布衣服;他的厨房里摆满了各种丰盛的美食,但给客人吃的却只是一道简单的菜肴。他这样故意装作节俭朴素,怎么能让人相信他呢?再说,那些粗糙的米饭和布被子,我家里也并不是没有啊,我何必在这里受他的这种虚假待遇呢!”

自从高贺把公孙弘的这些伪装揭露出来后,都城里的士大夫们才开始明白,公孙弘从头到脚都在装腔作势,无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别人,他都是虚伪至极,他的假面目终于渐渐被大家识破了。然而,只有汉武帝还像沉睡在梦中一样,没有察觉到公孙弘的真面目。

汲黯和公孙弘之间有些不和,但公孙弘却出人意料地推荐汲黯担任了右内史这一职位。右内史所管辖的地区,多是权贵和宗室成员,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很难管理的地方。汲黯心里也明白,公孙弘这是故意给他出难题,但既然已经接到了皇帝的任命,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任。汲黯上任后,处处小心谨慎,做事无懈可击,最终竟然能够平安无事地度过了任期。另外,董仲舒在家中闲居了几年后,本来已经没有再出仕的打算。但偏偏在这个时候,胶西国的丞相职位空缺了出来,公孙弘竟然独独推荐了董仲舒去担任这个职务。董仲舒接到了朝廷的任命后,也没有推辞,竟然真的前往赴任了。胶西王刘端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弟,他性格阴险狡诈、狠毒无情,与大家的行为方式都不同。他有一个天生的缺陷,那就是每当与女子亲近后,就会连续数月身体虚弱,无法起床。因此,尽管他的后宫有很多嫔妃,但实际上都像是摆设一样,无法满足他的需求。在宫中,有一个年轻的郎官,他聪明狡猾,很得刘端的宠信。于是,这个郎官就暗中替刘端分担了与后宫女子的亲昵之事,轮流与她们同寝,以满足刘端的私欲。然而,这件事情最终还是被泄露了出去。刘端得知后,大发雷霆,竟然将这个郎官残忍地支解处死,并且还将他的母亲也一并杀害了,手段极其残忍。除此之外,刘端对待属下的官员也是极其苛刻和残酷。就连担任胶西国丞相的人,也常常被他无端地找茬,甚至被害死。刘端的这些行为,使得他在朝廷中的名声非常差,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公孙弘无缘无故地推荐董仲舒去胶西国做官,其实他是想暗中给董仲舒使绊子。但没想到的是,董仲舒到了胶西国后,刘端因为非常仰慕他的大名,反而对他特别照顾,这让董仲舒的名声和威望在胶西国更高了。不过董仲舒也是个聪明人,他在胶西国做了一年多的官后,发现刘端这个人喜欢掩饰过错,还不爱听别人的劝谏,董仲舒觉得与其继续待在这里,不如辞职回家,保持自己的高洁名声。于是他就向朝廷提出了辞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董仲舒的行为确实没有辜负他的贤名。他回到家乡后,一直著书立说,阐发《春秋》的大义,写下了大约有数十万字的著作,这些著作都流传了下来。其中,他所著的《春秋繁露》一书,更是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称赞。董仲舒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一代名儒啊!在这对他的敬仰之情难以言表,只想尽力推崇他。

大中大夫张汤,平时虽然表面上对董仲舒表示钦佩和仰慕,但实际上只是做做样子,虚情假意地推崇他,并没有真正的敬意。张汤和公孙弘一样,都是善于耍手段、玩权谋的人,因此他们性格相投,关系非常要好。公孙弘称赞张汤有才华,张汤则称赞公孙弘学识渊博,他们互相吹捧,在朝廷上树立自己的好形象。后来,汉武帝将张汤提拔为廷尉。在汉景帝时期,廷尉这个职位曾经被改名为大理,但汉武帝又恢复了它原来的名称。张汤在处理疑难案件时,总是先揣摩汉武帝的心意。如果汉武帝希望从轻发落,他就会对犯人从轻处理;如果汉武帝希望从重处罚,他就会对犯人严加审讯,加重罪名。总之,他总是能让汉武帝满意,觉得他的判决既合法又合理,挑不出任何毛病。有一天,张汤将一个案件的审理结果上报给汉武帝,没想到竟被汉武帝驳回了。张汤连忙召集手下的官吏们,重新讨论并修改审理方案,然后再次上报。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的方案仍然不符合汉武帝的心意,又被批驳了回来。这让张汤心里非常不安,完全不明白汉武帝为何不满意。张汤再次召集官吏们商议,但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样拖延了好几天,还是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就在这时,突然有一位掾史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草稿,展示给同僚们看。大家看了这份草稿后,都纷纷称赞,觉得非常合适。于是,他们立刻将这份草稿的内容告诉了张汤。张汤对这份草稿感到非常惊讶,于是他吩咐下属找到原作者,让他将这份草稿整理成正式的奏章上报给皇帝。果然,奏章中的建议正中汉武帝的下怀,汉武帝立即批示按照奏章中的意见去办理。那么,这份出色的奏稿到底是谁写的呢?原来它出自千乘人倪宽之手。倪宽在当地有着很好的名声,所以这里特别提一下他的情况。倪宽年少时就开始学习《尚书》,并拜同乡的欧阳生为师。欧阳生字和伯,是伏生的弟子(关于伏生的事情,前面已经提到过)。欧阳生精通《尚书》之学,倪宽也从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授。汉武帝曾经设立五经博士的职位,公孙弘担任丞相后,又增加了博士弟子的名额,命令各郡国选拔优秀的青年学子到京城来学习,以备将来为国家效力。倪宽有幸被选中前往京城。那时候,孔子的第九代孙孔安国正好担任博士的职位,负责教授弟子们。倪宽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但无奈的是,倪宽家里一直都很贫穷,没有路费,他只能给同学们做饭来赚取生活费。此外,他还趁着空闲时间外出打工,赚取生活费来维持生计。因此,他常常一边带着经书去田里锄地,一边在休息的时候读书。经过一两年的辛苦努力,倪宽终于通过了朝廷的考试,成功补上了掌故的官职。后来,倪宽又被调任为廷尉府的文学卒史。不过,廷尉府里的很多官吏都说他不熟悉公文写作,这显然是对他的轻视,因此他们安排他去干一些低贱的工作,比如去北方看管牲畜。倪宽虽然心里有些无奈,但还是服从了安排,前往北方执行任务。过了很长时间,倪宽回到廷尉府,提交管理牲畜的账簿。恰好在这个时候,府里的很多官吏正为一个案件的驳回而一筹莫展。倪宽便询问了案件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经典著作中的原则来断案,拿起笔来撰写文稿。就因为这一篇文稿,倪宽竟然脱颖而出,他的才华得到了上级的赏识,甚至传到了皇帝那里。这真的是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

汉武帝在审阅并批准了倪宽所写的案件文稿后,再次召见张汤,问道:

“先前的奏章显然不是平庸的官吏所能写出的,到底是谁写的呢?”

张汤回答说:

“是倪宽写的。”

汉武帝听后,说道:

“我也听说过他很勤奋好学,你能得到这样的人才辅佐,也算是得到了一个好帮手。”

张汤恭敬地应答后退出皇宫,回到自己的府邸,立刻将倪宽召来,并任命他为奏谳掾。倪宽虽然不擅长口才,但非常擅长写作,一旦处理案件,他往往能引经据典,遵循法律原则,言辞简洁明了,不啰嗦。从此以后,张汤更加重视文人,广泛结交宾客,对于所有的亲戚故旧,只要他们有一技之长,他都会给予照顾。因此,尽管张汤的性格有些苛刻,但他的名声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汲黯看到张汤频繁更改法令,将原本较为宽和的法规变得严苛,心里很是不满。有时在朝廷上遇到张汤,汲黯就会质问他:

“你身为朝廷重臣,既不能发扬光大先帝的功业,又不能遏制天下的邪恶之心,反而擅自更改高皇帝制定的法律,这究竟是为什么?”

张汤深知汲黯性情刚直,不便与他正面争执,于是只能沉默不语,默默退下。后来,汲黯又与张汤一起商议政务时,张汤总是主张严厉弹劾,吹毛求疵,揪住一点小问题就不放。他的言语中总是离不开这些严厉惩处的主题。汲黯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再和张汤争辩了,于是气愤地当面斥责道:

“世人都说那些只会舞文弄墨的官吏,不适合担任公卿这样的高官,现在看来这话果然不假!你看张汤这个人的言行举止,如果他得志了,天下人只怕都要吓得双脚并拢走路,斜着眼睛看人了!这哪里是治理国家应有的气象呢?”

说完,汲黯就自己离开了。过了一会儿,汲黯进宫去见汉武帝,神情严肃地禀报道:

“陛下您任用群臣的方式,就好像堆柴火一样,后来的人反而被放在了上面,这让我实在无法理解。”

汉武帝被汲黯这一番质问弄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脸上已经露出了不悦的神色。等汲黯退朝离开后,汉武帝转头对身边的人说道:

“人真的不能不学习啊,汲黯最近比以前更加直愣,这就是不学习的结果。”

原来汲黯这番话,是明明白白地指着公孙弘和张汤两人,说他们虽然是后进之辈,但现在却位居自己之上,这让他心里感到很不平衡。所以他不顾一切地向汉武帝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汉武帝心里也明白汲黯话中有话,但他已经宠信并任用公孙弘和张汤,不方便和汲黯明说,于是就含糊其辞地应付过去了,只是讥讽汲黯自己不学习。汲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正直,从不谄媚他人。当卫青被封为大将军,地位尊贵至极时,汲黯见到他仍然只是行个拱手礼,不屑于下拜。有人对汲黯说:

“大将军功勋卓著,爵位极高,你应该对他更加尊敬才是。”

汲黯却笑着回应道:

“我与大将军平起平坐,这是抬举大将军的身份。如果大将军因此而对我心生怨恨,那他就不是真正的大将军了!”

这几句话虽然带着点俏皮,但也透露出汲黯的机智。卫青听到汲黯的话后,果然称赞他为贤士,并且对他更加礼遇有加。

那么,卫青为什么能够晋升为大将军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征讨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得到了破格提拔。自从朔方郡设立后,匈奴的右贤王就连年入侵,企图重新夺回朔方。到了元朔五年,汉武帝特地派遣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击,对匈奴发动猛烈的攻击。同时,他还任命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以及代国的相国李蔡为轻车将军,这些将领都归卫青统一指挥,一同从朔方出发作战。接着,汉武帝又任命大行令李息和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让他们从右北平出发,作为声援部队。这样,加上之前的人马,总计有十多万人,先后向北方进发。匈奴的右贤王得知汉军大规模前来支援,自知不是对手,于是退出塞外,选择在险要的地方驻扎。他一边派人侦察汉军的动静,但一直没有听到什么消息,便以为汉军路途遥远,不能立即到达,于是决定先享受几天的快乐时光。更何况他的军营中还带着自己心爱的妾室,并且有美酒相伴,晚上搂着美人喝酒,真是别有一番趣味。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汉将卫青率领大军,不分昼夜地赶来,竟然悄无声息地将他的营帐团团围住。匈奴士兵突然遭遇敌军,吓得赶紧跑进去报告。这时,右贤王正和他的爱妾一起喝酒,已经有了八九分醉意。突然听到营帐被围的消息,他这才被吓得酒醒了。他立刻命令营中的士兵出寨去迎战敌人,而自己则抱起爱妾骑上马,带着几百名精锐骑兵,悄悄混到营帐的后面。等到前面传来战鼓声和喊杀声,震耳欲聋,他才像一阵烟一样从营帐后面逃出来,一路向北狂奔而去。汉军的大部分兵力都在前面与敌人激战,而后面只有几百名士兵,因此没能成功擒住右贤王,让他给逃脱了。不过,这也算是在紧急情况下做出的明智选择。至于那些在前面迎战的匈奴士兵,由于太过慌乱,显然是无法抵挡汉军的攻势,因此大部分都被俘虏了,只有极少数人成功逃脱。汉军攻破匈奴的营地后,抓获了十多个小王(裨王),以及一万五千多名男女,还截获了数十上百万的牲畜。然而,当他们再去追捕右贤王时,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只能收兵南归。

这次出征,最终取得了一场大胜,捷报迅速传回京城,朝廷上下都为此相互庆贺。汉武帝也是高兴得不得了,立刻派遣使臣前去慰劳卫青,并传旨提拔卫青为大将军,让他统领全国的军队。此外,还加封了卫青八千七百户的食邑,就连卫青尚在襁褓中的三个儿子,也都被封为了列侯。然而,卫青却坚决推辞这份荣誉,把功劳都推给了其他将领。于是,汉武帝便改封公孙贺为南窌侯,李蔡为乐安侯,同时,像公孙敖、韩说、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等其他将领,也都被授予了侯爵的封号。当卫青带着军队回到朝廷时,从公卿到下面的官员,都纷纷在他的马前拜见。就连汉武帝也站起身来,亲自慰问并赐给他三杯御酒,为他洗去旅途的尘土。这样的恩宠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当时无人能及。宫廷内外的人们都无比仰慕卫青的风采,甚至有一位寡居的公主,也被权势和利益所诱惑,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节,希望和卫大将军结为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