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主父偃一言断送燕国
汉武帝按照主父偃的建议行事,首先批准了梁王和城阳王的奏章,并允许诸侯们将自己的领地分封给子弟,让他们成为列侯。这样一来,无论是远处的还是近处的藩王,他们的势力都被削弱,变得更容易被朝廷控制,不再像从前那样骄横不可一世了。其实,长沙人贾谊早就有过这样的建议,主父偃不过是借鉴了别人的想法,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新奇的谋略。然而,尽管如此,后来还是发生了淮南王的叛乱。元朔二年的春天,匈奴再次发兵侵犯我国边境,他们突然袭击了上谷和渔阳地区。汉武帝得知后,再次派遣卫青和李息两位将军,率领大军出征讨伐。他们从云中郡出发,一直打到陇西地区,多次打败匈奴军队,成功击退了白羊王和楼烦王。在战斗中,他们斩杀了数千名敌军,还俘获了百余万的牛羊,并完全占领了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当胜利的捷报传到长安时,汉武帝非常高兴,他立即派遣使者去慰问和犒劳军队。后来,使者返回并报告说,这次胜利主要归功于卫青。这其实是使者为了讨好卫皇后而说的。于是,汉武帝下诏封卫青为长平侯,并且连卫青属下的部将也得到了特别的奖赏。其中,校尉苏建被封为平陵侯,张次公被封为岸头侯。
主父偃又一次回到朝廷提出新的策略,他说:
“河南地区土地肥沃,外面又有黄河作为天然屏障。秦朝时期,蒙恬曾在那里筑城,以此来抵御和控制匈奴。现在我们可以修复那些旧有的边塞,并在那里特别设立郡县,这样一来,既能减少内地物资转运的消耗,又能向外拓展我们的边疆。这确实是消灭匈奴的根本之策啊。”
然而,主父偃只是一味地迎合皇上的心意,却没有考虑到他的这些建议与之前的是否有矛盾之处。汉武帝听了主父偃的这番话后,又命令公卿们一同商议此事,结果大多数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御史大夫公孙弘强烈反对说:
“秦朝时期,曾经动员了三十万大军去黄河以北筑城,但最终还是没能成功。现在为什么又要重蹈覆辙,走老路呢?”
然而,汉武帝并没有把公孙弘的话当回事,他最终还是决定采纳主父偃的策略。于是,他特地指派苏建去调集民夫,筑城并修缮边塞,利用黄河作为天然的屏障,还特别设立了朔方和五原两个郡,并从其他地方迁徙了十万人口到那里居住。经过这次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所花费的钱财多得数不清,使得国库日渐空虚,几乎把文帝和景帝两朝积累下来的财富都消耗光了。
主父偃再次提出建议,希望将各地的豪门大户迁移到茂陵去居住。茂陵是汉武帝预先选定的死后安息之地,位于长安城的东北方向,那里新建了陵园和城镇,地方大但人烟稀少。因此,主父偃打算通过移民来填充那里,他认为这样做既能让京城内部更加充实,又能把外面那些狡诈之徒迁徙出去,减少社会治安问题。汉武帝对主父偃的建议十分赞同,于是下令各郡国调查当地的富豪,并将他们迁徙到茂陵,不得拖延。这其实也是沿用了秦朝时期的一些严苛手段。各郡国当然遵从皇上的旨意,陆续派出官吏去催促这些富豪家庭搬迁,尤其是对那些有钱有势的家庭,更是要求他们尽早出发。当时,河内郡轵县有个叫郭解的人,他一直以来都以侠义著称,是鸣雌侯许负的外孙。郭解身材不高但精干有力,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就动手杀人。不过,他性格豪爽大方,每当乡里发生不公之事,他总是主动站出来调解,不辞辛劳,甚至不惜豁出自己的性命。因此,在关东地区,只要提起郭解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尊称他为“大侠”。这次迁徙的命令中,郭解的名字也被列在了其中。但郭解并不想迁居,于是特地找人帮忙向将军卫青求情,希望卫青能帮他向皇上求情免除迁徙。卫青于是进宫向汉武帝禀报此事,只说郭解家境贫寒,没有能力迁徙。然而,汉武帝却摇了摇头,没有回答卫青。等到卫青退出大殿后,汉武帝笑着对身边的人说:
“郭解不过是个平民百姓,却能让将军为他求情,这还能算是贫穷吗?”
卫青没有达成所愿,只好回去回复郭解。郭解不便违抗皇命,无奈之下只能开始整理行装,带着家眷启程。临行之际,亲朋好友都争相前来为他饯行,赠送的礼金多达千余万钱。郭解全部收下,并向大家道谢告别后进入了关中。关中的人们纷纷前来欢迎他,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的,都竞相与他结交,因此郭解的名声更加显赫了。就在这时,轵县有个叫杨季主的人,他的儿子杨掾在县里当差,负责押送郭解一行人前往京城。杨掾看到郭解携带的财物非常丰富,便心生贪念,多次向郭解索取财物。郭解虽然为人慷慨,但郭解的侄子却对此感到愤怒。结果,郭解的侄子一怒之下把杨掾刺死了,还割下了他的头。杨季主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立刻派人前往京城去控告郭解。但没想到,这个派去的人也被刺杀了,而且头也不见了。京城里接连发生了两起无头命案,当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官吏们前来检验尸体时,发现死者身上还带着一份诉冤的状纸,明确指出了凶手是郭解。于是,官府开始追捕郭解这个首要嫌疑人,并在茂陵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查。郭解一听到风声,就悄悄地逃跑了,他向东逃去,想要穿过临晋关。守关的官吏名叫籍少翁,他其实并没有见过郭解本人,但他一直非常敬仰郭解的名声。当籍少翁盘问郭解时,郭解没有隐瞒,直接承认了自己的身份。籍少翁被郭解的坦诚和勇气所打动,竟然冒着风险私自将他放出了关。然而,后来有侦查的官吏来到了临晋关,向籍少翁询问郭解的情况。籍少翁非常害怕自己会因此受到牵连而被定罪,他觉得与其这样,还不如牺牲自己来保全郭解。于是,他选择了自杀,以此来保护郭解。郭解得以安全地隐藏在太原。过了一年,朝廷颁布了赦免令,郭解便想回家去看看家人。但不幸的是,他的行踪被地方官得知了,又被抓住了。地方官决定再次向轵县调查郭解过去的所作所为,看看他是否还有其他的罪行。虽然郭解过去犯下了不少案子,但这些案子都发生在大赦天下之前,所以按照法律不能再追究他的责任。而且,全县的士绅大多都称赞郭解,为他说好话。只有一位儒生站出来,公开指责郭解的各种不法行为。不幸的是,这位儒生的话被郭解的手下听到了。当儒生回家时,在路上被郭解的手下截住并杀害了,舌头也被割掉后凶手逃走了。因为这起凶杀案,郭解又被提出来审讯。由于郭解对此事完全不知情,按理说应该能够免罪。但是,公孙弘却坚持要治郭解的罪,他说郭解私自结党营私,因为一点小事就杀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按照法律应该判处灭族之罪。汉武帝最终还是听从了公孙弘的建议,下令将郭解全家斩首。虽然郭解确实有罪当诛,但将他的全家都屠杀掉,也实在太过残忍了。好在郭解的一些朋友想办法,救出了郭解的一两个子孙,这才使得郭解的后代没有断绝。后来,在东汉时期,出现了一位循吏名叫郭伋,他其实就是郭解的玄孙。至于这些后来的事情,我们在这里就先不说了。
再来说说燕王刘泽的孙子刘定国,他继承了燕王的爵位后,每天都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在父亲去世没多久,他就和庶母私通,还生了一个儿子。之后,他又强行霸占了弟媳,把她当作自己的妾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行为愈发放荡,甚至强迫自己的三个女儿也侍寝,轮流与他发生关系,这种行为简直连禽兽都不如。肥如县的县令郢人,看到刘定国如此荒淫无度,便上书直言劝谏。没想到,这反而激怒了刘定国,他打算给郢人定罪。郢人知道自己可能会因此遭遇不测,于是计划前往京城告发刘定国的罪行。但不幸的是,刘定国提前得知了消息,抢先一步弹劾并逮捕了郢人,最终将他杀死以灭口。刘定国的妹妹嫁给了田蚡做夫人,这件事在之前的内容里有提到过。田蚡在汉武帝面前得宠,刘定国也借着这个势力在地方上胡作非为。一直到了元朔二年,田蚡已经去世了,郢人的兄弟才鼓起勇气到朝廷去告发冤屈,并且请主父偃帮忙为他们伸张正义。主父偃以前曾经去过燕国,但没有得到重用。这次,他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公报私仇,他极力向汉武帝陈说刘定国的行为简直就像禽兽一样,绝对不能放过。汉武帝听了之后,就下了一道诏书赐刘定国自尽。刘定国接到诏书后自杀了,燕国也因此被废除,改设成了一个郡。虽然刘定国确实应该被杀,但主父偃这次也算是公私兼顾,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朝廷里的大臣们看到主父偃现在势力很大,他的一句话就能让燕王丢掉性命,甚至让整个燕国都遭受灭顶之灾。大臣们都担心自己会成为主父偃的眼中钉,被他找到机会罗织罪名。因此,他们对主父偃格外奉承,时不时地送些财物给他,希望能避免遭到他的陷害。而主父偃呢,也毫不客气,坦然地收下了这些财物。有一个知心朋友在旁边规劝主父偃,说他现在行事未免太过蛮横。主父偃听后回答道:
“我从小时候开始束发游学,到现在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总是碰壁,与周围的人合不来。甚至我的父母都对我失望,兄弟嫉妒我,朋友也疏远了我。我受的苦已经够多了。作为一个大丈夫,如果不能活着享受五鼎的美食,那么死了被五鼎烹煮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古人有句话,说‘日暮途远,所以倒行逆施’,这话原本是伍子胥说的。我现在也有些这样的想法呢!”
后来,齐王刘次昌和主父偃之间产生了矛盾,主父偃还揭发了刘次昌的一些隐秘之事。汉武帝于是任命主父偃为齐国的丞相,负责监督和约束齐王的行为。主父偃原本是临淄人,得到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位后,他立刻启程向东前往齐国上任,心中充满了衣锦还乡的喜悦。然而,他并不知道福祸相依的道理,快乐到了极点往往就会隐藏着悲伤。就是因为这次担任齐国丞相,他最终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搭进去了。
再来说齐王刘次昌,他是之前提到的孝王刘将闾的孙子。在元光五年,他继承了王位,那时他还是个风度翩翩的少年,但已经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他的母亲纪氏为了给他挑选合适的妻子,特意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刘次昌。然而,刘次昌向来喜好美色,看到纪女的相貌平平,自然对她冷眼相待。他们虽然名义上是夫妻,但实际上关系却像仇人一样。纪女得不到丈夫的宠爱,便跑到她的姑母,也就是齐王的母亲那里哭诉。这位姑母,也就是齐王的母亲,也可以称得上是王太后,在齐国国内,人们都尊称她为纪太后。纪太后因为心疼自己的侄女,便打算为她想个对策。她特别让自己的女儿纪翁主住进宫里,目的是劝导和告诫刘次昌,帮他俩调解关系,同时也在暗地里监督约束刘次昌,不允许后宫的其他姬妾去讨好他。纪翁主已经嫁人了,年纪比刘次昌大,原本是刘次昌的姨妈,但因为她是纪太后生的,所以被称为纪翁主。在汉朝,藩王的女儿被叫做翁主,这一点我们在之前已经提到过。纪翁主的容貌和性情都与刘次昌挺像的。刘次昌被她管得严严实实,没法偷偷接近其他姬妾,于是干脆就和自己的亲姐姐纪翁主搞起了暧昧,就像是重演了齐襄公和鲁文姜的那一出风流韵事,只不过这一切都瞒着他们那位老母亲。齐襄公和鲁文姜私通的故事,在《春秋左传》里有记载。至于纪女,她还是被孤零零地晾在宫里,无人问津。
那个时候,又有一个来自齐国的男子徐甲,因为犯了阉割之刑,被充作太监,在都城服役。他幸运地被选入长乐宫当差。长乐宫是皇帝的母亲王太后居住的地方。王太后见徐甲口齿伶俐、聪明机智,就经常让他在身边侍奉。徐甲因此便费尽心思去迎合王太后,希望能得到她的欢心。王太后有一个女儿叫修成君,是她和前夫所生。自从被汉武帝迎入宫中后,武帝一直把她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看待,多年来两人关系非常亲密。修成君有一个女儿叫娥,还没有许配人家。王太后打算把她嫁给一个国王,让她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徐甲离开齐国已经很久了,所以他不但不知道齐王和姐姐之间的不正当关系,甚至对齐王娶妻的事情也一无所知。于是,他向王太后禀报,表示愿意为修成君的女儿做媒,亲自去齐国说亲。王太后当然很高兴地答应了,并命令徐甲立刻启程前往齐国。主父偃也有一个女儿,他也想把女儿嫁给齐王。听说徐甲被派去齐国,他立刻请求徐甲顺道为自己的女儿说媒,哪怕只是做齐王的妾室,他也心满意足了。(但话说回来,主父偃身为卿大夫,他的女儿又何必一定要去做别人的妾室呢?)徐甲答应了主父偃的请求,然后前往齐国。到了齐国都城,他见到了齐王刘次昌,并把来意告诉了他。齐王听了之后,表示非常愿意。纪女的事咱们先放一边,但怎么能对得起我的女儿呢!偏偏这些话被纪太后知道了,她大发雷霆道:
“齐王已经娶了王后,后宫的姬妾也早就安排妥当了,难道徐甲还不知道吗?况且徐甲不过是个身份卑微的太监,不好好履行自己的职责,反而想搅乱我们王家,真是多管闲事!主父偃又安的什么心,也想把女儿送进后宫来?”
说到这里,纪太后便回头吩咐身边的人:
“快去替我告诉徐甲,叫他立刻回长安去,不要在这里多嘴多舌!”
身边的人接到命令后,立刻去通知徐甲。徐甲原本是满怀期待地来的,怎么可能愿意接受空手而归的结果呢?于是,他立即开始打听齐国的情况,这才得知齐王竟然与自己的姐姐有染。徐甲心想,这下自己有了说辞,可以回去向王太后交差了。于是,他立刻启程返回长安,再次向王太后禀报道:
“齐王愿意娶修成君的女儿,但有一件事情成为了阻碍,情况和燕王有些相似,所以我没敢擅自与他订婚。”
这几句话其实是徐甲为了挑拨王太后的情绪,故意编造的,他想借此机会让王太后对齐王产生不满。然而,王太后却不想多管闲事,只是随口说道:
“既然已经这样了,那就不要再提了!”
徐甲满心失落地走出来,回去向主父偃报告了情况。主父偃这个人最喜欢无中生有、戏弄他人。况且齐王不肯娶他的女儿,一点面子都不给,他正好借此机会向皇帝报告,对齐王进行一番严厉的打击。主意已定,主父偃便入朝拜见皇帝,上奏道:
“齐都临淄,人口众多,有十万户人家,市场税收高达千金,比长安还要富裕。这样的地方,只有陛下的亲弟弟或心爱的儿子才有资格被封为王。现在齐王不过是皇室的远亲,最近又和他的姐姐有染,理应派遣使者去彻查此事,按照法律对他进行公正的惩罚。”
汉武帝于是让主父偃去担任齐国的相国,并叮嘱他要妥善地引导纠正齐王的行为,不要操之过急。然而,主父偃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背地里却另有打算。他一到齐国,就急着想要查探齐王的隐私丑闻。他的那些兄弟朋友们,听说主父偃衣锦还乡并且做了大官,都纷纷前来迎接拜见。主父偃应接不暇,心里不免生出了怨恨。而且因为他从前贫贱时,曾受过这些人的奚落,现在正好有机会报复他们。于是,他索性把这些人都召集进来,拿出五百金,按照人头分给他们,然后一脸严肃地对他们说:
“你们原本都是我的兄弟朋友,还记得从前你们是怎么对待我的吗?我现在做了齐相,不需要你们再为我操心。你们现在可以把金子拿走,从此以后不要再踏进我的家门!”
虽然主父偃的话听起来有些道理,但还是显得他心胸狭窄。众人听了之后,都感到非常愧疚和后悔,不得已只好拿了金子散去。
主父偃很高兴终于能摆脱那些纷扰,于是他召集了王宫里的侍臣,审问齐王与其姐姐的私情。侍臣们不敢有所隐瞒,只好如实回答。主父偃随即把这些侍臣都关了起来,并扬言要把此事上报给汉武帝。他原本打算借此机会让齐王向他求饶,好让他掌握齐国的大权。然而,齐王刘次昌年轻又胆小,一经恐吓,竟然想要自杀。主父偃的计谋没有成功,反而惹来了大麻烦,他也觉得后悔不已,没办法,只能如实地把事情经过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收到奏报后,已经非常生气主父偃没有遵守之前的命令,反而把齐王逼死了。再加上赵王彭祖也上书弹劾主父偃,说他私下收受贿赂,策划分封诸侯的子弟,这让汉武帝更加愤怒。于是,汉武帝立刻下令剥夺了主父偃的官职,并将他投入监狱治罪。其实,赵王彭祖和主父偃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因为主父偃曾经游历赵国时,赵王没有重用他,赵王担心自己会像燕王一样被主父偃陷害,所以在主父偃前往齐国后,他出头告发了主父偃。另外,御史大夫公孙弘也好像和主父偃有深仇大恨一样,一定要置主父偃于死地。汉武帝把主父偃抓起来审问,原本并没有打算判他死刑。但御史大夫公孙弘却极力主张,说齐王自杀后没有留下后代,齐国也因此被废除了,变成了郡县。而主父偃是这场祸乱的主要策划者,如果不杀了他,就无法向天下人交代。于是,汉武帝下诏处死了主父偃,并且连他的全家也受到了牵连。在主父偃权势显赫、备受宠信的时候,他的门客多达上千人。但到了这个时候,这些门客都害怕被牵连受罚,没有一个人敢去过问主父偃的事情。只有洨县人孔车,他勇敢地站出来,替主父偃收尸安葬。汉武帝得知此事后,称赞孔车为忠厚善良的长者,并没有对他进行责罚。这可见,对待他人以仁义之心,终究是有益无害的!这里借孔车的事情来讽喻世人,并不是真的在称赞主父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