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一个敢于挑战皇权的直臣
汲黯的祖籍在濮阳,他的家族世代都是高官显贵。他一生都研习黄老学说,不喜欢繁琐的礼仪和打扰,特别喜欢坦诚正直的处事方式。刚开始,汲黯担任的是谒者的小官,但很快就升为了中大夫。接着,他又被派到东海郡当太守。在东海郡,他管理民众的方式简单明了,即使卧病在床也不忘治理政事,结果东海郡竟然因此治理得非常好。汉武帝听说汲黯的名声很大,就又下诏让他担任主爵都尉,这个职位属于九卿之一,地位相当高。当田蚡担任丞相的时候,权势显赫,威震四方,许多同僚和下属见到他都要下车行礼,但汲黯却不屑于这样做,只是见面时行长揖之礼。田蚡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也拿汲黯没办法。汉武帝曾经和汲黯讨论治理国家的道理,他表达了自己想要效仿古代圣君唐尧和虞舜,实现国家大治的志向。然而,汲黯却毫不客气地直接回答说:
“陛下您内心充满了私欲,表面上却施行仁义,这样怎么能期望实现唐虞那样的盛世呢?”
这句话一针见血,直接点中了汉武帝的要害。汉武帝听了汲黯的话后,脸色大变,随即结束了朝会,并回头对身边的人说:
“汲黯真是个憨直的人啊!”
朝臣们看到汉武帝突然退朝,都纷纷议论起来,说汲黯说话太不客气,有些过分了。而汲黯却毫不在意,他大声说道:
“天子设立公卿大臣的职位,难道是让他们来做阿谀奉承的臣子,让君主陷入不义的境地吗?况且作为臣子,既然享受着君主的俸禄,就应该想着如何为君主尽忠。如果只是一味地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那就要耽误朝廷大事,对国家造成损失了!”
说完之后,汲黯从容不迫地离开了,汉武帝并没有因此责怪他。后来,唐蒙和司马相如被派去开辟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只有汲黯认为这样做是徒劳无功的。果然,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士兵都牺牲了,而那些西南夷部落也是时叛时服,非常不稳定。就在这时,公孙弘回到都城等待新的诏命,并被派去视察西南夷的情况。他回到朝廷后向汉武帝汇报,其看法与汲黯之前的观点颇为相似。但汉武帝却不太相信公孙弘的话,于是再次召集群臣商议此事,汲黯自然也在被召集的行列之中。由于汲黯与公孙弘平时就有交往,并且看到公孙弘的观点与自己一致,于是他们在朝堂上私下约定,要坚决坚持自己的观点。公孙弘也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承担这个责任,不会退缩。没想到当汉武帝登上大殿,召集众臣开始讨论时,公孙弘竟然推翻了他之前的观点,只说这件事应该由皇上圣裁决定。这一下子激怒了汲黯,他大声对公孙弘说:
“齐地的人真是狡猾多变,不讲信用。你刚才还跟我说不应该与西南夷开通道路,转眼间就改变了主意,这难道不是不忠诚的表现吗?”
汉武帝听到这里,便问公孙弘是否有违背之前所说的话?公孙弘回答说:
“如果陛下能理解我的真实想法,就应该说我是忠诚的;如果不能理解,那就说我不忠诚吧!”
真是个老奸巨猾的家伙。汉武帝听了之后点了点头,随后结束了朝会。第二天,他就把公孙弘升任为左内史,不久之后又破格提拔他为御史大夫。
在元光六年的时候,匈奴突然发兵侵入我们的边境,杀害并抢夺边境的官吏和百姓,他们的前锋部队甚至已经推进到了上谷地区。边境的守将得知这一紧急情况后,立刻派人飞马向京城报告。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下令让卫青担任车骑将军,率领一万名骑兵,直接从上谷出发去迎击敌人。同时,他还派遣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出发,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出发,以及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发,分别带领各自的部队去迎击匈奴。这四路大军的兵马数量都是一样的。其中,李广的资历最深,而且他对雁门这条路线也非常熟悉,所以他信心满满,认为自己这次出征一定能够旗开得胜,迅速取得胜利。没想到匈奴人早就已经探听到了消息,他们知道李广是个厉害的对手,不能轻易小觑,于是调集了大量军队,在李广可能经过的路上设下了埋伏。他们打算等李广带着骑兵冲过来的时候,就把他团团围住,活捉了他。李广果然仗着自己勇猛,急于前进。匈奴兵就假装打不过,撤退逃跑,引诱李广进入他们的埋伏圈。然后,他们从四面八方一起发动攻击。尽管李广非常善于战斗,但终究还是人少打不过人多,杀得筋疲力尽,最后被匈奴人抓住了。匈奴的将士们抓到李广后,都非常高兴。他们把李广绑在马上,准备押着他去向上级报功。李广心里清楚,这次落入敌手,恐怕凶多吉少,于是他闭上眼睛开始暗自盘算逃脱之策。大约走了几十里路后,他听到匈奴士兵们在得意地唱着凯歌,庆祝胜利。他偷偷地睁开眼,瞅见身边有个匈奴士兵骑着一匹骏马。于是,他拼尽全力一挣,扯断了身上的绳索,猛地跳起身来,跃上了那匹匈奴马的马背,同时把原来的骑手推下了马。他迅速抢过弓箭,然后策马朝南边狂奔而去。匈奴士兵们见李广逃脱,立刻调转马头追赶他。但李广箭无虚发,接连射死了几个追兵,最终成功逃脱,回到了汉朝。与此同时,公孙敖率领的代郡一路军队在与匈奴的交战中遭遇失败,伤亡惨重,多达七千余人,也只能无奈地撤退。公孙贺带领军队走到云中地区时,竟然没有遇到一个敌人。他们在那里驻扎了好几天,后来听说有两路军队打了败仗,就不敢再往前走了,于是马上收兵返回。还好,这一路军队没有损失任何人员。只有卫青从上谷出兵,直接到达了笼城。那时候,大部分的匈奴军队都去了雁门,只留下几千人在笼城。卫青抓住机会,带领军队对他们发动攻击,成功斩杀了数百名敌人,然后带着胜利的消息返回都城。这真的是运气很好。汉武帝得知四路军队中,有两路打了败仗,一路没有战功,只有卫青取得了胜利,因此对卫青特别看重,还加封他为关内侯。公孙贺这次出征既没立功也没犯错,所以朝廷就没怎么追究他。但李广和公孙敖就不同了,他们因为指挥不当导致军队损失惨重,按军法是要被处斩的。不过,因为他们愿意出钱赎罪,最后就都被免了死刑,变成了普通百姓。各位听众,你们知道吗?卫青这次是第一次带兵打仗,就直接冲到了敌人的面前,真的是生死未卜啊。但说来也巧,匈奴的主力部队都去了雁门,只留下了一小部分士兵来对付卫青。结果,卫青就凭借着这点兵力,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这简直就是福星高照啊,看来卫青注定要富贵啊!而李广这次可真是替卫青挡了灾,自己却没那么幸运。
真是无巧不成书,卫青的同母姐姐卫子夫被选入皇宫后,接连为武帝生下了三个女儿。但偏偏在卫青这次打了胜仗的时候,卫子夫竟然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可真是双喜临门,喜上加喜!武帝已经到了壮年,但之前一直没有儿子。这次,他特别宠爱卫夫人,而卫夫人也终于为他生下了一个贵子,这让他如愿以偿,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为了庆祝这个大喜事,武帝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就摆了宴席,还给孩子取名为“刘据”。同时,他还下了一道诏书,命令建立禖祠来祭祀求子。在古代,帝喾的元妃姜源和三妃简狄,都曾在郊外的禖祠祭祀求子,后来都生下了贵子。姜源生下了弃(他是周朝的始祖),简狄生下了契(他是商朝的始祖)。武帝现在建立禖祠,也是希望借助古人的祈福方式,保佑自己的儿子健康成长,将来能够继承大统,成为一代明君。汉武帝为了模仿古代的礼仪,特意建起了祠庙来祭祀神灵,还指派东方朔、枚皋等人撰写祭祀时用的祝文,以此作为永久的纪念。与此同时,他还正式册封卫子夫为皇后,整个朝廷的文武百官都纷纷前来祝贺,场面热闹非凡,礼仪也非常繁琐。在这其中,枚皋因为卫后正式成为皇后的事情,特意献上了一篇名为《戒终》的赋。他的这篇赋独具匠心,提出了许多别人未曾说过的见解和警示,为后文埋下了伏笔。然而,虽然汉武帝并没有直接反驳枚皋的观点,但也只是把它当作一篇无关紧要的文章,并没有太在意。紧接着,汉武帝为了纪念这一系列的吉祥之事,决定更改年号,将元光七年改为元朔元年。
就在那一年的秋天,匈奴又一次侵犯了汉朝的边境,他们杀害了辽西太守,还掳走了两千多名官吏和百姓。汉武帝得知消息后,立刻派遣韩安国担任材官将军,让他带领军队去渔阳驻守以保卫边疆。然而,韩安国率领的士兵只有数千人,他们竟被匈奴军队团团围住。韩安国虽然率军出击,但未能取得胜利,只好退回营地坚守。情况非常危急,他们差点就被匈奴军队全部歼灭了。幸好,燕国的军队及时前来援助,韩安国才得以率领残部突围,向东撤退,并最终驻扎在右北平。汉武帝得知韩安国战败的消息后,非常生气,派遣使者前去责问。韩安国既惭愧又害怕,最终因压力过大而呕血身亡。他的死讯传到都城后,汉武帝不得不重新考虑人选来接替韩安国的职位。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汉武帝觉得还是李广最合适,因为他有丰富的边疆防御经验。于是,汉武帝颁布诏书,任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让他负责守卫边疆。
李广自从用钱赎罪被免为庶人后,就回到了家中。他和已故的颍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一起,隐居在蓝田南山中,以打猎射箭为乐。有一次,李广带着一个骑兵出去喝酒,直到深夜才回来。当他们路过一个亭子时,正碰上霸陵县的县尉在夜间巡逻。县尉大声地呵斥他们停下来。李广还没来得及回答,他身边的骑兵就已经代为报名,说是以前的李将军。但那时候,县尉也已经喝醉了,他蛮横地说道:
“就算是现在的将军,也不应该在夜里私自出行,何况是以前的将军呢?”
李广没有跟那个县尉计较,只能忍气吞声,在岗亭里过了一夜,直到天亮才回到家。没过多久,他就接到了朝廷的任命,要去担任新的职务,并且朝廷还下令让霸陵尉跟他一起去。霸陵尉没办法推辞,只好去拜见李广,但没想到一见面就被李广下令斩首了。虽然李广的命运有些坎坷,但他也不是那种能成大事的人。之后,李广上书向朝廷请罪,但汉武帝非常看重他的才能,反而安慰和鼓励了他。这让李广感到非常振奋,于是他对边疆的防备更加严格了。匈奴人因此不敢轻易进犯,还给他起了个美称,叫做“飞将军”。
右北平地区过去老虎很多,李广每天都要巡逻,一边要防范敌人,一边还要驱赶老虎。他靠着百步穿杨的射箭绝技,已经射死了好几只老虎。有一天,他又巡逻到了山脚下,远远望见草丛中似乎蹲着一只老虎,他立刻张弓搭箭,瞄准射去。因为他的箭术向来精准,这一箭当然射中了。随从的骑兵看到他射中了“老虎”,便走过去准备把猎物拖回来。可是,当他们走近草丛,仔细一看,却发现那并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大石头!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那支箭竟然深深地射进了石头里,大约有数寸之深,箭尾上的羽毛还露在外面,但人们试着用手去拔,却怎么也拔不出来。大家都感到非常惊讶,纷纷回去告诉李广这件事。李广听到后,亲自前去查看,也忍不住暗暗称奇。他回到之前射箭的地方,再次对着石头射箭,但这次箭碰到石头后,却完全没有被射入,反而箭头都被折断了。这块大石本来非常坚硬,箭头本来很难穿透它,但唯独李广第一次射箭时,竟然能一箭把石头射穿。后来他再连续射了几箭,却都无法射入石头。不仅大家都看着这一幕,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就连李广自己也感到十分困惑,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最后,他只能无奈地拍马自行返回。但自从李广那一箭射穿石头之后,他的名声更加显赫了,人们都传说他能以箭射穿石头,确实具有非凡的神力,还有谁敢与他正面交锋呢?因此,李广在右北平太守的职位上任职五年期间,边境一直平安无事,没有烽火报警。后来,郎中令石建因病去世,李广接到朝廷的召令,入京接替石建担任郎中令的职务,这部分的故事我们在后文中会详细叙述。
只有右北平这一带地区,因为李广在那里镇守,匈奴原本是不敢侵犯的。但是除了右北平之外,边境线漫长,虽然守将众多,却没有像李广那样威望卓著的将领。匈奴既然已经与汉朝关系不和,怎么可能乖乖地收敛兵力不动呢?所以他们时而出现,时而消失,行踪飘忽不定。于是,汉武帝再次下令,让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雁门关出击,同时又派遣将军李息从代郡出兵。卫青与匈奴军队交战了一场,又一次斩杀了数千名敌人,带着胜利返回。卫青连续取得胜利,使得汉武帝对他的宠信日益加深,凡是他提出的建议,汉武帝都会立刻采纳执行。然而,唯独他推荐的齐国人主父偃,却始终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重用。主父偃在京城待了很久,钱财用尽,生活困顿,又无处可以借贷。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求助于文字,写下了数千言的奏章,前往皇宫呈交。在这份奏章中,他一共陈述了九件事情,其中八件是关于修改和完善律令的建议,另一件则是劝谏汉武帝停止攻打匈奴。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我听说,愤怒是违背道德的,战争是凶险的工具,争斗是次要的、不值得提倡的行为。那些一味追求胜利、穷兵黩武的人,最终都会感到后悔。从前,秦始皇吞并了六国,仍然不满足,不断寻求新的胜利。他曾计划向北攻打匈奴,但没有听从李斯的劝阻,最终派蒙恬率领军队攻打匈奴,开辟了上千里的土地。为了守卫新占领的土地,秦始皇征发了全国的成年男子去守卫黄河以北,军队在外露营十多年,死亡人数多得无法计算。此外,秦始皇还命令全国各地运送粮草到黄河以北,由于路途遥远,粮食在运输过程中损失惨重,三十钟粮食运到后往往只剩下一石。男子们拼命耕种,但粮食仍然不够军需;女子们努力纺织,但布匹仍然不够做军帐和帷幕。百姓因此疲惫不堪,生活困苦,孤寡老弱之人甚至无法相互养活,于是天下开始反叛秦朝。等到汉高祖平定天下后,他在边境扩张领土。当他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之外时,就想要攻打他们。但御史成进劝阻他,他却没有听从。结果,汉高祖的军队到了代谷后,果然遭遇了平城之围。汉高祖非常后悔,于是派刘敬去与匈奴和亲,从此天下才没有了战争。匈奴是难以制服的,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像盗贼一样侵扰掠夺,这是他们的天性。从虞、夏、商、周时期开始,中原王朝就没有对他们进行过严格的管束,而是像对待禽兽一样对待他们,不把他们当作人类来看待。如果我们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统治经验,而是重蹈近代的覆辙,这是我非常担忧的,也是百姓所痛苦的。而且,战争持续久了就会发生变故,事情艰难了人们就会改变想法。长时间的战争使得边境的百姓疲惫不堪、生活困苦,将领和官吏之间也互相猜疑、勾结外敌。这就是为什么尉佗、章邯等人能够成就他们的私欲,而秦朝的政令无法施行的原因。这就是得失的教训啊!所以,《周书》上说:“国家的安危在于发布的政令,存亡在于任用的人。”希望陛下能够深思熟虑并仔细考察这件事!
这封奏章送上去后,竟然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他很快就召见了主父偃,并当面询问了他几个问题。主父偃的回答很合汉武帝的心意,于是汉武帝便任命他为郎中。以前担任过丞相史一职的严安,和主父偃一样都是临淄人。他看到主父偃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便也模仿主父偃,上了一封奏章。这封奏章的内容也是以秦朝为鉴,提醒汉武帝要警惕。另外,还有个名叫徐乐的无终人,也来凑热闹。他发表了一番关于国家可能土崩瓦解的言论,言辞颇为危言耸听。他也把自己的奏章呈了上去。汉武帝召见了严安和徐乐,当面称赞他们说:
“你们以前都在哪里呢?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来上书?朕真是相见恨晚啊!”
于是,严安和徐乐都被授予了郎中的官职,而主父偃因为一向擅长辩论,以前虽然曾经尝试游说各诸侯,但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的机会。现在,他的运气来了,因为进言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所以他很乐意多说几句,连续呈上了好几份奏章。幸运的是,汉武帝并没有觉得厌烦,反而多次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多次给予他超常规的提拔。不久之后,汉武帝就任命主父偃为谒者,没过多久又让他担任中郎,接着又让他担任中大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主父偃的官职竟然连续四次升迁,真是如同乘坐青云直上的梯子,步步高升,仕途一片光明。与主父偃相比,严安和徐乐都显得有些滞后,没能像主父偃那样迅速崭露头角。主父偃因此更加得意洋洋,遇到事情就敢于直言自己的看法。就在这时,梁王刘襄(刘买的儿子)和城阳王刘延(刘章的孙子)先后向朝廷上书,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弟弟。主父偃便趁机向汉武帝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
在古代,诸侯的领地通常不超过百里,这样的规模使得朝廷能够轻易地控制诸侯的力量,无论他们强大还是弱小。然而现在,有的诸侯领地广阔,甚至连接了数十个城市,总面积达到千里之广。当他们生活安逸时,就容易变得骄傲奢侈,容易沉溺于放纵享乐之中;而一旦朝廷对他们采取强硬措施,他们就会依靠自己的强大实力联合起来,与朝廷对抗。如果朝廷按照法律去削减他们的领地,那么诸侯们就可能心生叛逆,就像以前的晁错事件一样,最终会导致朝廷与诸侯之间的冲突和动荡。现在的情况是,诸侯们的子弟众多,往往有十几个之多,但通常只有嫡长子能够继承爵位和领地。其他的子弟,虽然与诸侯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但却没有一寸土地的封赏。这样一来,仁爱和孝顺的道理就无法在他们之中得到传播和彰显。因此,我恳请陛下让诸侯们推行恩德,将自己的领地分封给子弟们,让他们也成为侯爵。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期望的领地,都会对陛下的恩德心存感激。实际上,当诸侯的领地被分割后,就不会再出现势力过大、难以驾驭的弊端。这种做法对于安定朝廷、保护百姓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希望陛下能够采纳我的建议并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