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窦太主的惊天秘密
原本,窦太主是汉武帝的姑姑,并且因为曾经协助拥立武帝有功,按理说应该被请进宫中接受武帝的责备或者质问,但为何她却表现得如此谦逊卑微,甚至愿意低头顺从呢?这其中其实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要细细道来,这竟是汉朝历史中的一段丑闻。窦太主曾经收养过一个男宠,名叫董偃。董偃的母亲以前是以卖珍珠为生的,因此能够进出窦太主的家,有时候也会带着董偃一起去拜见窦太主。窦太主一看到董偃,就觉得他年幼且长得非常帅气,牙齿洁白,嘴唇红润,心里不由得生出了怜爱之情。询问了他的年龄后,得知他只有十三岁,窦太主便对董偃的母亲说:
“我会帮你抚养教育这个孩子的。”
董偃的母亲听到窦太主这么说,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连忙答应并连声感谢。窦太主于是把董偃留在了家里,让人教他读书写字、算术,还学习骑马射箭、驾车等技能。董偃外表俊秀,内心又聪明,学什么都能很快掌握,心领神会。即使是侍奉窦太主,他也能很好地领会她的意思,顺从谨慎,从不违背她的意愿。时间飞逝,转眼又过了好几年,窦太主的丈夫堂邑侯陈午因病去世了,所有的丧葬事务都是由董偃一手操办的,他安排得井井有条,十分妥当。窦太主虽然已经过了五十岁,到了老年却失去了丈夫,但这也是人生中的常事,并不能说她就是个命运悲惨的寡妇。关键在于,她出生在皇室,生活奢华,穿着华丽衣服,吃着美味佳肴,看上去还像是三十多岁的人。就连她的性格,也还像中年时那样,不喜欢一个人寂寞地守着空房。巧的是,她得到了一个名叫董偃的年轻人,当时已经十八岁,长得一表人才,风度翩翩,还会很多日常琐事。自从窦太主的丈夫陈午去世后,董偃更是随意进出各个房间,不再需要避嫌。窦太主由对董偃的喜爱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竟然放下了自己的尊贵身份,与他同床共枕。董偃虽然心里有些不太愿意,但因为是窦太主的命令,他不敢怠慢,只好尽力去侍奉,每天努力让她开心。窦太主得到了这个年轻的伴侣,自然是满心欢喜,于是马上为董偃举办了成人礼,并且大摆宴席,场面极其奢华。其实,与其说是成人礼,直接举办婚礼可能还更有名分些。那些喜欢巴结权贵、趋炎附势的官员们,也都纷纷前来祝贺。董偃这个曾经只是卖珍珠的孩子,能够有这样的奇遇,真是他做梦都不敢想的。窦太主担心自己和董偃的关系会遭到众人的非议,于是让董偃多多结交宾客,以此来笼络人心。她告诉董偃,他需要的钱财可以任意取用,但每天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额,即金子要有一百斤,钱币要有一百万,丝绸要有一千匹,超过这个数额才需要由她自己来决定。董偃就好像得到了一个用之不竭的宝库,尽情挥霍,广泛结交朋友。即使是那些有名的公卿大臣,也与他有来往,大家都称呼他为董君。
安陵人袁叔,是袁盎的侄子,与董偃关系友好,无话不谈。有一天,他私下里对董偃说:
“你私下里侍奉窦太主,这是走在危险的道路上,难道你能永远安全地享受这种生活吗?”
袁叔的话让董偃意识到了潜在的危险,他皱着眉头询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袁叔建议道:
“我为你考虑,有一个计策可以实施。顾城庙是汉祖的祠宇,旁边有揪竹籍田,皇上每年都会来这里,但遗憾的是没有地方可以休息。窦太主的長门园离庙很近,如果你能提前告诉窦太主,将这个园子献给皇上,皇上一定会很高兴。而且,如果知道这个主意出自你,皇上自然会记下你的功绩,赦免你的过错,这样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董偃听了袁叔的建议后,非常高兴,并立刻去告诉了窦太主。窦太主也乐意接受这个主意,于是当天就写信给皇帝,表示愿意献出長门园。果然,汉武帝接受了这个礼物,并将長门园改为宫殿。在这个过程中,袁叔巧妙地利用了这个机会,从窦太主那里得到了一百斤金子的赠予。这可以说是计策中还有计策,袁叔通过巧妙的手段获得了利益。
后来,陈皇后被废黜,搬去长门宫居住,她对自己的命运感到忐忑不安,生死未卜。窦太主既是为了自己的亲生女儿考虑,也是为了自己考虑,无奈之下只能低三下四地去求武帝。直到武帝当面安慰了她,她才放下心来回家。之后,袁叔又为董偃出谋划策,私下里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董偃就把这个主意转告给了窦太主,让她假装生病,连续多日不去朝见武帝。武帝又怎么会知道这是真是假呢?武帝亲自去探望窦太主的病情,询问她有什么需要或愿望。窦太主故意装出感慨叹息的样子,一边哭着一边感激地说:
“我承受了陛下您深厚的恩宠,还有先帝留下的恩德,被封为公主,还赏赐了封地,这恩情真是比天高比地厚,我惭愧得不知道怎么报答才好。如果万一我有个什么不测,先去了阴间,那我会留下很多遗憾的!因此,我有个小小的愿望,希望陛下您在处理政务之余,能保养好身体,放松心情,随时来我的山林住所看看,让我有机会捧着酒杯为您祝寿,在您身边侍奉娱乐,这样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武帝回答道:
“太主您别太担心,希望您早日康复,到那时我自然会常来游玩宴饮。不过我的随从人员比较多,可能会让您多破费一些。”
窦太主连忙连声道谢,武帝随后就起身回宫了。过了几天,窦太主就自称病已经好了,进宫去见武帝。武帝却命令身边的人取来千万钱,赏赐给窦太主,并且设宴与她一同饮酒。在宴席上,武帝谈笑风生,但话语中却暗含讽刺,窦太主明白他话里有话,但也没有直接反驳,只是含糊地回应了几句,宴会结束后才回家。又过了几天,武帝真的亲自来到了窦太主的家。窦太主一听说皇帝要来了,赶紧脱下华丽的衣服,换上了粗布衣裳,下身还围着一条遮到膝盖的围裙,看起来就像厨房里的女仆一样。然后她就出门站着等候,等到武帝到了,就弯着腰迎接他进屋,请他上台阶坐下。武帝看到她这副打扮,一下子就看明白了她的用意,于是笑着对窦太主说:
“我想见见这里的主人翁!”
要知道天子说的话可不是开玩笑的,难道武帝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吗?窦太主听了武帝的话后,脸上不禁泛起了红晕,她走下堂来,跪在地上,自己摘下了头上的簪子和耳环,又脱下鞋子叩头说:
“我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辜负了陛下的恩典,按罪应该被处死。但陛下您宽宏大量,不忍心惩罚我,我在这里给您磕头谢罪了!”
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她这么大岁数了还做出这样的举动。武帝看着她,微笑着说:
“太主您不必这么客气,快把主人翁请出来吧,我有话要和他说。”
于是窦太主站起身来,重新戴上簪子,穿上鞋子,走到东厢房,把董偃带了过来,让他拜见武帝。董偃头上戴着绿色的头巾,手臂上缠着青色的臂套,这都是厨子的装扮。他跟着窦太主走到堂下,吓得浑身发抖,趴在地上不敢起来。窦太主替董偃回答说:
“这是馆陶公主的厨子董偃,他冒着死罪来拜见陛下!”
这真是一个出人意料的自我介绍,竟然称自己为厨子。武帝听了这话,笑着特意站起身来,吩咐赐给董偃衣冠,让他上堂参加宴会。董偃连忙拜谢后站起身来,进去换上了衣冠。窦太主随即吩咐手下人摆设宴席款待武帝,奉上美食,献上酒杯。董偃也出来给武帝敬酒。武帝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并且让身边的人给自己斟酒,回敬主人,还命令董偃和窦太主分别坐在自己两旁一起喝酒。这场景,竟然像是皇帝赐婚,让他们成为夫妇一般。窦太主极尽谄媚之能事,逗得武帝非常开心,宴席一直持续到日落西山才结束。当武帝准备离开时,窦太主又拿出许多金银和各式各样的丝绸,请求武帝赏赐给将军、列侯以及随从官员。武帝满口答应,说好的,随即命令随从的骑兵将这些财物搬走。第二天,武帝就下旨将这些财物分赐给众人。大家得到了这些钱财和丝绸,都深感窦太主的慷慨大方,对她无不心生敬意和感激。窦太主本来就非常贪财,所以平时积攒的财富多得数不清。自从窦太后去世后,遗留下来的私人财产也都归窦太主所有。但这次为了董偃一个人,她却毫不吝惜地花费了大量钱财,赢得了众人的好感。俗话说,钱能通神,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慷慨大方、乐于助人,自然就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和追捧,争相前来结交。更何况董偃现在受到皇帝的宠爱,连天子都称他为“主人翁”,还有谁敢轻视他呢?因此,远近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争相投到董偃的门下。其实,这些做法都是袁叔给董偃出的妙计。总之,不需要再详细叙述了,这些就是事情的大致经过。
窦太主既然已经把自己的私情公开了,于是就明目张胆地带着董偃进宫朝见。武帝也很喜欢董偃的聪明伶俐,允许他自由进出宫廷。从此以后,董偃就经常出入宫禁,有机会接近天子。他常常跟随武帝在北宫游玩,在平乐苑里纵马奔驰,还游览了上林苑中的各种台观名胜。他热衷于养狗骑马、踢球玩乐,因此深得武帝的宠爱。有一次,窦太主又进宫朝拜武帝,武帝特意在宣室设宴,邀请董偃一同饮酒,与窦太主一起享受欢乐的时光。正巧东方朔手持长戟担任侍卫,站在宫殿的一侧。他听到武帝派人去召见董偃,便急忙放下长戟进宫奏报道:
“董偃犯下了三条应该被斩首的罪行,怎么能让他进来呢?”
武帝问是什么原因,东方朔详细地说道:
“董偃作为地位低下的臣子,私自侍奉窦太主,这是第一大罪;他败坏常规,亵渎礼制,敢于违抗国家的制度,这是第二大罪;陛下您正值壮年,正是应该认真研读六经,关心国家大事的时候,而董偃不遵从经典,不劝勉学习,反而用奢华靡丽的生活来迷惑陛下,他是国家的蛀虫,是君主身边的毒瘤,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行了,他死有余辜!陛下您不责罚他的三条罪行,反而还要把他引进宣室,我私下里真的为陛下感到担忧啊!”
武帝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回答说:
“这次就暂且这样吧,以后他会改正的。”
东方朔神色严肃地说:
“不行不行!宣室是先帝的正殿,不是品德端正的人是不能被引入的。自古以来,篡权叛逆的大祸,往往都是由淫乱引发的。比如竖刁因为淫乱,导致齐国大乱;庆父不死,鲁国的灾难就无法平息。陛下如果不加以预防,祸根就会从此埋下!”
武帝听了这话,也感到有些后怕,当即点头称赞东方朔说得对,然后把宴会移到了北宫,命令董偃从东司马门进入宴会,并且把东司马门改名为东交门。但改名为“交”,反而更加增添了这件丑闻的意味。武帝天生聪明,一经他人提醒,就明白了董偃并非善类。于是,他赏赐给东方朔三十斤黄金,并且从此不再宠爱董偃。后来,窦太主年龄过了六十岁,头发渐渐变白,牙齿也开始稀疏,不再适合浓妆艳抹。而董偃正值壮年,怎么可能还愿意陪伴这位老妇人,不再去外面寻欢作乐呢?窦太主因此怨恨董偃薄情,多次责备他。武帝便趁机治董偃的罪,下令将他赐死。董偃去世时年仅三十岁。窦太主在董偃死后又活了三五年,最终因病去世。出人意料的是,武帝竟然下令将二人合葬在霸陵旁边。霸陵就是文帝的陵墓,前文已经提及。
被废掉的皇后陈氏,心里还没完全放弃希望。她暗自琢磨,自己的老母亲都做了那么坏的事,却还能通过巧妙安排避免受到惩罚,如果自己也能找到人来帮忙调解,或许就能让武帝回心转意,这也说不定呢。她还记得,以前在中宫的时候,曾经听到武帝称赞过司马相如的才华。于是,她不惜花费重金,求得司马相如的一篇赋。然后,她让宫人们每天都诵读这篇赋,希望能被武帝听到,从而触动他回忆起过去的情感。可没想到,这件事情和陈皇后的母亲那时的情况不一样。陈皇后的母亲做那些事时,没有遇到什么阻碍。但陈皇后自己在宫里却有一个强大的对手卫子夫,她怎么可能会让武帝再重新接纳被废的皇后呢?所以,尽管“长门赋”写得非常出色,却也无法挽回汉武帝的心意。不过还好,陈皇后的日常饮食和用品,还是有专门的官员按时供给,她这一辈子在物质生活上并没有受什么委屈。等到窦太主去世后,陈皇后更加悲痛忧郁,不久之后也就因为生病去世了。这个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
让我们暂时放下陈皇后被废和巫蛊案的事情,来讲讲另外一方面。其实,陈皇后所涉及的巫蛊案,原本不会牵连到太多人。但是,因为侍御史张汤参与了案件的审理,他主张采取严厉的手段,所以通过精心构陷和罗织罪名,最终使得三百多人受到牵连。张汤是杜陵人,从小聪明伶俐,性格非常刚强。他的父亲曾担任过长安丞,有一次因为有事外出,就嘱咐张汤看好家。但那时的张汤还喜欢玩耍,所以难免有些疏忽。等到父亲回来后,发现厨房里存放的肉都被老鼠吃光了,他非常生气,就打了张汤几下。张汤因为被老鼠连累而挨了打,心里非常不服气。于是,他决定找到那只老鼠并好好教训它一顿。他熏了老鼠洞,果然有一只老鼠跳了出来,张汤迅速用铁网罩住了它,成功地将它捕获。在老鼠洞里,他还发现了一些剩下的肉,于是把这些肉也取了出来。接着,他开玩笑地写了一篇审判老鼠的文书,用那些肉作为证据,判处老鼠死刑,并且在院子里将它处以磔刑(古代的一种酷刑,分裂肢体)。张汤的父亲看到他写的审判老鼠的文书,用词严谨,逻辑清晰,竟然和老练的狱吏写的差不多,感到非常惊讶。于是,他立刻让张汤学习法律,抄写案卷。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张汤逐渐成长为一个精通法律的人。后来,他成为了中尉宁成的下属。宁成是个有名的严酷官吏,张汤也不免受到影响,渐渐形成了严厉且凶猛的性格。当他进入朝廷担任侍御史,参与审理巫蛊一案时,他全然不顾他人的性命,只是一味地编造罪名,导致许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然而,汉武帝却误以为他是审理案件的能手,于是将他升任为大中大夫。与此同时,还有个中大夫赵禹,也是个崇尚苛刻的人,他与张汤关系很好。张汤对待赵禹就像对待兄长一样,两人互相尊重推崇。因此,汉武帝命令他们两人共同修订法律和条例,还特别创立了一种叫做“见知故纵法”的法律,用来严格约束和管制官员。如果官吏看到有人犯法却不举报,那么他们将与犯人一同受到惩罚,这就是“见知法”。而对于审理案件的官员来说,宁可错误地判定有罪(即“失入”),也不能放过真正的罪犯(即“失出”),因为放过罪犯被视为故意纵容,应当受到惩处,这就是“故纵法”。自从这两种法律开始实施后,诉讼案件变得繁多且严苛,道路上到处都是穿着红褐色囚衣的犯人。张汤则巧妙地迎合了汉武帝的喜好,因为汉武帝热爱文学,张汤就引用古代典籍中的义理,将其融入审判的言辞中。此外,他还建议让博士弟子分别研究《尚书》和《春秋》。
要说《春秋》学问方面,董仲舒可是个大家。汉武帝即位后,一眼就相中了他,提拔他做了江都相,这事儿咱们前面说过。江都王刘非原本是个骄横跋扈、不守法纪的主儿,多亏了董仲舒在一旁规劝引导,他才得以安安稳稳地度过了一辈子。可谁承想,董仲舒有功没得到奖赏,反倒受了罚,因为别的案子牵连,被降为了中大夫。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不太会巴结上司。到了建元六年,辽东的高庙和长陵的高园殿两处都起了大火,董仲舒就根据《春秋》的经典理论,进行了一番推理和解释。董仲舒刚写完草稿,恰好这时辩士主父偃来访,看到这份稿子后,竟然瞅准机会偷偷拿走,并在背后悄悄上奏给了汉武帝。汉武帝看到后,召集儒生们来讨论,其中吕步舒是董仲舒的弟子,但他并不知道这稿子是他老师写的,于是批评这份稿子十分愚蠢。这时主父偃才说出这是董仲舒写的,并且弹劾他言辞中多有讥讽之意。因此,董仲舒被捕入狱,差点被判死刑。主父偃如此阴险狡诈,怎么可能会有好下场呢?幸好汉武帝还看重董仲舒的才华,特别下诏赦免了他的罪行,董仲舒这才得以保住性命。但是,他中大夫的职位,却从此被剥夺了。
之前,菑川人公孙弘和董仲舒一同被朝廷征召,并被选为博士。后来,公孙弘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向汉武帝汇报情况,但汇报的内容并不符合汉武帝的心意,公孙弘无奈之下只好以生病为由请假回家。到了元光五年,朝廷再次征召贤良文学之士,菑川国又推举了公孙弘。这时,公孙弘已年近八十,虽然精神还不错,但体力已经大不如前。加上之前出使匈奴的挫折,他本不想再进京。但无奈的是,菑川国的百姓们都鼓励他,于是公孙弘只好背着被褥上路,再次前往长安,到太常府中参加对策考试。太常官先是对所有对策进行了甲乙等级的评定,他觉得公孙弘的言辞有些过于迂腐,于是将他排在了较后的名次,但还是把他的原卷呈交给了汉武帝。然而,汉武帝却对公孙弘的对策特别欣赏,将他提升为第一名,并立即召见他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公孙弘事先已经对可能的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他的回答非常符合汉武帝的心意。因此,汉武帝再次任命他为博士,并让他在金马门待命。与此同时,齐人辕固也被选中参加这次选拔,当时他已经九十多岁高龄,相貌看起来比公孙弘还要古朴。公孙弘心中有些嫉妒,便斜着眼睛看辕固。辕固本来就和公孙弘认识,于是开口告诫他说:
“公孙先生啊,你一定要致力于正统的学问,发表正直的言论,不要因为迎合世俗而歪曲学问!”
公孙弘假装没听见辕固的话,转过头就离开了。辕固因为年纪大了还不改自己的行事作风,之前已经被窦太后所不容(这事儿咱们前面说过)。这次,他又被公孙弘等人排挤,最终还是得回老家去。只有公孙弘,他再次回到都城后,改变了策略,开始迎合他人,极尽谄媚之能事,以求得与人融洽相处。他首先做的是逢迎皇上,其次就是结交权贵。他看到张汤正受到汉武帝的宠信,就多次去拜访他,和他套近乎。另外,因为主爵都尉汲黯受到汉武帝的敬重,他也特意去与汲黯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