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霍去病的战神之路

当时,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将们的部队,在精锐程度上都比不上霍去病所率领的军队。霍去病又多次得到上天的庇佑,深入敌境畅通无阻,匈奴人也因此相互告诫,对他心生畏惧,不敢与他对抗。当霍去病攻克了焉支山和祁连山时,匈奴的孩子们甚至编出了歌谣传唱:

“失去了我们的祁连山,让我们的牲畜无法繁衍!失去了我们的焉支山,让我们的女子失去了美丽的容颜!”

这些歌谣传到了中原地区,使得霍去病的声望更加显赫。汉武帝曾经让霍去病学习孙武、吴起的兵法,但霍去病说:

“作为将领,应该根据时势来制定策略,何必一定要拘泥于古代的兵法呢?”

汉武帝又打算为霍去病建造府邸,霍去病推辞谢绝道:

“匈奴还没有被消灭,我怎么能先考虑建立自己的家庭呢?”

这几句话充分显示出他的忠诚和勇敢,是其他人所没有达到的境界。汉武帝因此更加宠爱他,待遇几乎与另一位大将军卫青相当。霍去病的父亲霍仲孺,以前曾在平阳侯家中担任小吏,因此有机会与卫少儿私通。后来卫少儿改嫁陈掌,霍仲孺也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平阳。霍去病最初并不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直到进入官场后,才逐渐了解到了这段往事。这次北伐归来,途中经过河东,他得知霍仲孺还在世,于是派遣官吏前去迎接,最终使得父子二人得以团聚。霍仲孺已经另外娶了一位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叫霍光。霍仲孺真是有福气,生的儿子都很出类拔萃,这真的很难得!霍光年岁渐长,已经是个聪明有才智的少年了。霍去病把霍光当作亲弟弟一样看待,让他跟随自己出行,同时他还为霍仲孺购买了田地、房产,并雇佣了奴婢来照顾他,让他能够安享晚年。之后,霍去病就告别回家了。霍光跟着哥哥霍去病来到了都城,被安排做了一个郎官。大将军卫青看到自己的外甥霍去病因为立下战功而变得显贵,这与他自己当年的经历非常相似,所以他当然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这样一来,霍家父子以及甥舅之间,总共有五个人被封为了侯爵,他们的权势在朝廷中无人能比,真的是显赫到了极点。

当时,都城里的人们私下里都非常羡慕卫家,他们普遍认为卫家之所以能够显赫尊贵,全靠卫皇后一人的功劳。因此,人们编了一首歌谣传唱:

“生了男孩别得意,生了女孩也别恼,你没看看卫子夫,她可是独霸了天下!”

卫青虽然偶尔也听到这样的歌谣,但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也没有因此责怪任何人。可是,女人要想得宠,全靠姿色,一旦到了中年,容颜衰老,宠爱也会随之减退,这往往是无法避免的。卫皇后为汉武帝生了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后,渐渐地容颜发生了改变,就连她满头的秀发,也已经脱落了大半。汉武帝开始觉得卫皇后已经像个老妇人了,不免对她产生了厌烦之情,于是又宠爱上了另一位王夫人。这位王夫人出身于赵地,姿色和才艺都非常动人。自从她被选入宫中并得到汉武帝的宠爱后,也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刘闳,与卫皇后形成了强劲的对手。卫皇后现在的宠爱已不如从前,卫氏一门的地位也因此岌岌可危。就在这时,有一个冷眼旁观的方士来到大将军卫青面前,给他出了一个计策来决定卫家的安危。卫青听了这个计策后,顿时觉得如梦初醒,立刻按照计策行事。

大将军卫青的名声极为显赫,他的家族中竟然有五位侯爵,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为他感到担忧,并且这个人还突然向他提出了一个策略。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来自齐国的宁乘。那时候,汉武帝正一心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广招方士入宫。宁乘也应召来到了都城,等待皇帝的召见,但遗憾的是,他等了很多天都未能得到召见的机会,以至于他的钱财都花光了,连衣服鞋子都变得破旧不堪。有一天,他在都城门口徘徊时,正好遇到了刚刚从官府退朝准备回家用餐的卫青。宁乘见状,竟大胆地迎上前去,说自己有重要的事情需要求见卫青。卫青一向为人平和谦逊,见状便停下了车,询问宁乘有何要事。宁乘行了礼之后,回答说:

“这件事情需要秘密交谈,不适合在这里直接说出来。如果您愿意的话,可以邀请我进入您的府邸,让身边的人回避一下,我们再私下里详细讨论。”

于是,卫青邀请宁乘进入自己的府邸,并让身边的人退下,私下里询问他有什么事情要说。宁乘这才开口说道:

“大将军您享受着万户的俸禄,有三个儿子都被封为侯爵,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无人能及了。但是,您也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爬得越高,危险也就越大。大将军您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被宁乘这么一提醒,卫青不禁皱起了眉头,有些担忧地说道:

“我平时也有所顾虑,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给我吗?”

宁乘继续说道:

“大将军您能有今天的尊荣地位,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您的战功,很大程度上是沾了您与皇后娘娘亲戚关系的光。现在皇后娘娘虽然一切安好,但王夫人已经深得皇上的宠爱。王夫人在都城还有一位老母亲,至今还没有得到皇上的封赏。大将军您为何不先赠送千金给王夫人的母亲,以此来预先结下她的欢心呢?多一个内援,就多一份保障,这样您今后才能更加安心啊。”

宁乘的话虽然没有从国家大局的角度来规劝卫青,而是从个人钻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但这确实是方士们特有的见识。卫青听后,满心欢喜地感谢道:

“幸好有您的指点,我一定会按照您的建议去做。”

说完之后,卫青就让宁乘暂时住在自己的府邸里,并且自己拿出五百金,派人送给王夫人的母亲作为礼物。王夫人的母亲收到这份厚重的礼物后,非常高兴,并把这件事告诉了王夫人。王夫人又把这个消息转告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听后也很高兴,但心里却在想,卫青一向为人老实本分,怎么会突然无缘无故地送钱呢?于是,等卫青上朝的时候,汉武帝就向他询问了这件事。卫青回答说:

“是宁乘提醒我,说王夫人的母亲还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可能会有些拮据,所以我就特地送了五百金给她,没有其他的意思。”

汉武帝问道:

“宁乘现在在哪里?”

卫青回答说:

“他此刻正在我的府邸中。”

于是,汉武帝立刻下令召见宁乘,并任命他为东海都尉。宁乘在谢过皇恩之后,便退出了朝堂,佩戴着官印离开了都城。他坐着装饰华丽、由四匹马拉着的马车,带着官府的仪仗,威风凛凛地前往东海赴任去了。仅仅因为向卫青提出了一个建议,就轻松地得到了官职,这实在是太容易了。

突然之间,匈奴的一个属部——浑邪王,派人前来边塞请求投降。大行李息(西汉时负责接待宾客等事务的官员)根据这一情况向汉武帝做了详细的奏报。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有些疑虑,担心浑邪王投降是诈降,有阴谋。因此,他命令霍去病率领军队前去迎接浑邪王,并让他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说起这个浑邪王,他原本是居住在匈奴的西部地区,与休屠王是邻居。自从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将军多次北伐匈奴以来,浑邪王和休屠王总是首当其冲,与汉军交战,但每次都战败。匈奴的伊稚斜单于对他们连年战败非常不满,认为这有损匈奴的国威。于是,伊稚斜单于派遣使者前去征召他们,打算将他们处死。浑邪王最近刚失去了他心爱的儿子,因此感到非常悲伤。(这件事我们在之前的故事中已经提到过。)接着,他又听说单于要因为他们的战败而公开治罪,甚至可能将他们处死,这怎能不让他既忧虑又愤怒呢?于是,他决定联合休屠王一起背叛匈奴,投降汉朝。巧的是,这时汉朝的大行李息正奉汉武帝之命,在黄河边筑城。浑邪王便派人前去向李息请求投降,并请求李息将此事上奏给汉武帝。当霍去病领兵前去迎接浑邪王时,浑邪王又亲自去邀请休屠王一同进入边塞投降汉朝。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休屠王突然反悔了,没有按约定的时间前来。这一下可把浑邪王惹火了,他愤怒地率领军队袭击了休屠王,杀死了他,并吞并了休屠王的部众。同时,浑邪王还将休屠王的妻子儿女全部拘捕起来,带着他们一起迎接汉军的到来。站在黄河两岸遥遥相望时,浑邪王手下的那些副将们看到汉军人数众多,心里都很害怕,于是他们相互约定想要逃跑。但就在这时,霍去病指挥军队渡过了黄河,与浑邪王会面。他经过审查,发现有八千名将士心怀二意,有逃离的倾向,于是下令将这八千人全部处决。剩下的四万余名将士,则全部归霍去病统领。霍去病先派遣浑邪王乘坐驿车前往都城,自己则率领这些投降的将士们向南返回。汉武帝接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命令长安令准备二千辆马车,即刻前往迎接浑邪王一行。长安令接到命令后,连忙开始筹备,但苦恼的是缺乏足够的马匹。没办法,他只好向百姓们租借马匹。然而,百姓们担心县令无法支付租金,或者担心受到牵连,于是纷纷将自家的马匹藏匿起来,不愿意出借。因此,长安令无法凑齐足够的马匹,迎接的准备工作也因此被耽误了一些时间。汉武帝以为长安令是故意拖延时间,不积极准备迎接浑邪王一行,于是下令要将他斩首。这时,右内史汲黯再也忍不住了,他直接进宫面见汉武帝,直言进谏道:

“长安令并没有犯什么罪,如果您非要杀人立威的话,那就杀了我吧!这样,百姓们才肯出借马匹来协助迎接!”

汲黯的性格直率,说话也是快人快语,毫不拐弯抹角。汉武帝听了汲黯的话,用眼睛斜睨着他,沉默了一会儿,没有直接回答。汲黯见状,又继续说道:

“浑邪王背叛了匈奴单于,主动前来投降,我们已经通过各县的驿站将他安全送达都城,这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为什么非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让天下百姓都骚动起来,耗费我们中原的国力,去侍奉这些外来的夷人呢?”

汉武帝听了汲黯的这一番肺腑之言,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收回了之前的命令,赦免了长安令的死罪。

当浑邪王来到都城拜见汉武帝时,他被赐予了漯阴侯的爵位,并享有万户的封地。同时,他的四位副将呼毒尼等人也都被封为列侯。按照汉朝的规定,官员和百姓都不能携带兵器或铁器出关卖给胡人。然而,自从浑邪王和他的部众到达京城后,他们获得了大量的赏赐,这些赏赐加起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钱财。有了这些钱,他们就开始与百姓进行交易。但由于百姓们不懂法律,他们就把铁器卖给了浑邪王等人。结果,这一行为被官府发现,那些卖铁器的百姓被捕入狱,被判死刑,人数竟然多达五百多人。汲黯又一次向汉武帝进言规劝道:

“匈奴断绝了与我们的和亲关系,屡次侵犯我们的边塞,朝廷连续多年派兵出征讨伐,士兵们疲惫不堪,军费开支也是无法计算的天文数字。我个人认为,陛下捕获的匈奴人,大部分应该被罚作奴婢,分赐给将士们作为奖赏;而征战中缴获的财物,也应该广泛地赏赐给士兵和百姓,这样才能稍微弥补天下人的辛劳,消除百姓心中的怨气。现在,浑邪王带着他的部众前来投降,即使我们不能把他们当作俘虏来看待,也无需给予他们如此优厚的待遇吧?现在朝廷竟然倾尽国库来赏赐他们,导致国库空虚,还征发善良的百姓来供养他们,就像对待娇生惯养的子弟一样。那些无知的百姓哪里知道这些背后的复杂情况,他们只以为朝廷如此厚待降兵,就可以随意与他们进行交易。然而,执法官吏却援引边关的律法,给他们判处死罪。这样的做法,对待夷人是否过于仁慈?对待本国百姓是否又过于残酷?重视外来者而轻视本国人,就像是庇护树叶却伤害了树枝一样。我私下里认为,陛下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妥当的!”

汉武帝听了汲黯的话后,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没有立即回应。等汲黯离开后,汉武帝对身边的侍从说道:

“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汲黯的进言了,今天他又来发表这些在我看来有些离谱的看法。”

虽然汉武帝口头上这么说,但他还是颁布了一道诏书,对那五百名因不知情而违法的百姓减轻了处罚,从轻发落。从这件事来看,汲黯确实是一位心怀仁慈的人。

之后,汉朝把那些投降的匈奴人遣散开来,让他们分别居住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这五个郡里,这些地方就被称作“五属国”。同时,汉朝还把浑邪王原来的领地重新规划,设立了武威和酒泉两个新郡。从此以后,从金城到河西地区,一路穿过南山,直到盐泽,都已经看不到匈奴人的影子了。这样一来,陇西、北地、上郡这些地方的边患就减轻了很多,所以驻守在这些地方的士兵数量也减少了一半,这样做也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霍去病再次因为立下战功而受到封赏,他的食邑增加了一千七百户。不过,休屠王的太子日磾的命运却有所不同。他被浑邪王抓获后送给了汉军,成为了官府的奴隶。当时日磾只有十四岁,被安排到黄门那里负责养马,他工作得非常勤奋。后来有一天,汉武帝在宫中举行宴会,并顺便检查马匹,恰好日磾牵着马经过宫殿的台阶下。汉武帝瞧见了这个小伙子,发现他相貌堂堂,是个美少年,于是就把他叫到面前,询问他的名字。日磾详细地向汉武帝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他的回答非常符合汉武帝的心意。于是,汉武帝命令他先去沐浴更衣,然后特别赐给他一套全新的衣冠,并任命他为马监,负责管理宫中的马匹。不久之后,日磾又被提拔为侍中,这是皇帝身边的亲近侍臣。同时,汉武帝还赐给他金姓,这是因为之前霍去病北征时,曾经缴获了休屠王用来祭天的金人(这件事在前面的故事中已经提到过),所以汉武帝决定用“金”作为日磾的姓氏。关于日磾后来的事迹,会在后面的故事中继续讲述。日磾作为汉朝的功臣,他的故事被特别记录下来,以彰显他的重要地位。

西北地区归顺汉朝后,由于那里的土地适合放牧,边境的长官们开始陆续将内地的贫困百姓迁移到那里,让他们进行耕种和放牧。不仅如此,各地的罪犯也常常被流放到那里,充当苦力。在这个时期,有个来自河南新野的人叫暴利长,他因为犯罪被充军到边疆,被罚到渥洼水边屯田劳作。在那里,他曾经看到一群野马在河边饮水,其中有一匹马特别雄壮威猛。暴利长很想捕捉这匹马,但每次刚靠近岸边,那匹马就飞快地逃跑了,他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于是,暴利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做了一个和自己身材差不多的泥人,把它安置在河边,并把套马的笼头和绳索放在泥人的手里,让泥人好像正在拿着它们一样。然后,他走到一个偏僻的地方,靠着树远远地观察。一开始,当那群野马来到河边时,它们看到泥人,有些犹豫,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但因为泥人一直没有任何动作,它们最终还是放心地走到原来的地方饮水,然后慢慢地离开了。暴利长知道野马已经对他的泥人产生了习惯,不再有戒心。因此,他把泥人在河边放了几天,让野马彻底习惯了泥人的存在,可以自由自在地来河边饮水。然后,他把泥人搬走,自己装扮成泥人的模样,手里拿着套马的笼头和绳索,一动不动地站在河边。那群野马毕竟只是野兽,哪里能察觉到暴利长的计谋呢?暴利长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但他的眼睛却紧紧盯着那匹出色的马。等那匹马低头饮水之际,他迅速冲上前去,先用绊马索绊住了马的脚,紧接着用笼头套住了马头。无论那匹马如何挣扎、跳跃,暴利长都牢牢地抓住不放。其他的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四散奔逃,只有这匹出色的马被羁绊住,无法逃脱。最终,暴利长成功地给这匹马套上了缰绳和嚼子,将它牵了回来。这种小聪明,虽然简单,但确实很实用。暴利长对这匹马进行了精心的调养,马儿变得越来越肥壮。他对此喜出望外,于是又心生一计,想要用这匹马去骗取地方官的赏识。他谎称这匹马是从水中自然出现的,自己特意捕捉来献给朝廷。地方官当面查看了这匹马,果然发现它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与普通的马匹大不相同。于是,地方官按照暴利长的说法,写奏章上报给了朝廷。当时,汉武帝正忙着调兵遣将、筹集粮饷,准备对付匈奴,根本没有时间关注这种献马的小事。他只是淡淡地批了一句,准许将马送到京城。在这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来编写这个故事,所以只好先讲述汉武帝调兵遣将、筹集粮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