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 空宅灯火
金陵城南有座大宅子,白墙黑瓦,朱漆大门,原是城中数一数二的富贵人家王老爷的府邸。三年前王家举家南迁后,这宅子便空了下来。奇怪的是,自打王家搬走,每逢夜幕降临,宅子里竟会亮起灯火,还不时传出人语声、欢笑声,仿佛仍有人居住。
起初邻里以为是王家留了看守的仆人,也没太在意。可时间一长,左邻右舍渐渐觉得不对劲——那灯火通明的景象夜夜如此,却从不见有人白天进出。有胆大的曾扒着门缝往里瞧,说院子里干净得出奇,连片落叶都没有,可大门分明是从外头锁着的。
流言蜚语就这么传开了。有人说这是王家祖宗阴魂不散,守着老宅;有人说宅子里藏了宝贝,引来了山精鬼怪;更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曾在深夜听见里头有唱戏的声音,正是王老爷生前最爱的那出《牡丹亭》。
消息传到官府,知府大人本不信这些怪力乱神,奈何传言愈演愈烈,搅得民心不安,只得派了两个衙役前去查探。
两个衙役在宅子里外转了三圈,门窗完好,锁具无恙。破门而入后,只见庭院整洁,花木修剪得宜,厅堂桌椅一尘不染,书房的笔墨纸砚摆放整齐,卧房的被褥叠得方正,厨房的碗筷光亮如新。可偏偏就是不见半个人影。
衙役回禀后,知府也觉蹊跷,又派了更多人日夜看守,结果依然如此——白天宅子空空如也,一到晚上,灯火自明,人声渐起。隔着院墙,能清晰听见里头似有家宴欢聚,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偶尔还有孩童追逐嬉闹,老人咳嗽踱步,妇人细语闲谈。
知府愁得几天没睡好,师爷赵明远见状,主动请缨要查个水落石出。
这赵师爷四十出头,瘦高个子,平日里话不多,却是个心思缜密的主儿。他不像旁人那般急着下结论,而是先在宅子四周转了转,又找左邻右舍细细聊了聊。
第三天黄昏,赵师爷带着一袋细灰来到宅子门前,沿着门槛和墙根撒了薄薄一层。
“师爷,这是做什么?”随行的衙役不解。
赵师爷笑而不答,只吩咐众人远离宅院,静观其变。
翌日清晨,赵师爷带着衙役们回到宅子门前。但见那层细灰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脚印——有老鼠的小爪印,也有猫的梅花印,纵横交错,好不热闹。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所以。赵师爷却抚掌大笑:“原来如此!是家鼠和野猫在作怪。”
衙役们更糊涂了:“师爷,老鼠和猫怎会点灯说话?”
赵师爷推开宅门,边走边解释:“这宅子里的老鼠,原是王家养熟了的。王家富贵,这些老鼠世代居住在此,吃的是山珍海味,听的是琴棋书画,早已通了人性。王家搬走后,它们舍不得这安乐窝,便学着主人生前的样子过日子。”
他指着庭院里几处不起眼的角落:“你们看,这些鼠洞旁还残留着它们搬运灯烛的痕迹。老鼠聪明,会咬断烛台,推着蜡烛满屋跑。它们体小力弱,推不动大烛,便合力搬运小巧的油灯。油灯里的油,想必是从厨房储油罐中偷来的。”
进入厅堂,赵师爷又指着梁上:“至于说话声,那是猫儿的把戏。王家走后,附近的野猫发现这里无人居住,便从破损的窗格溜进来安家。这些猫儿常年听人说话,虽不解其意,却记住了音调。夜里无聊,便互相应和,模仿人声。猫声经过空屋回响,听起来便似人语了。”
一个年轻衙役忍不住问:“可它们为何要这样做呢?”
赵师爷轻叹一声:“习惯使然罢了。老鼠习惯了富贵日子,猫儿习惯了人间烟火。王家在时,它们各得其所;王家走后,它们便合力维持着旧日幻梦。说到底,不过是舍不得那段安逸时光。”
为验证这说法,赵师爷当夜带人悄悄潜伏在宅子外。三更时分,果见宅内灯火逐一亮起——原是成群结队的老鼠推着小小的油灯,在宅中有序移动,宛如活人掌灯巡夜。同时,猫叫声此起彼伏,抑扬顿挫,确如人语交谈。
谜团既解,赵师爷却未让人驱赶这些生灵,只命人在宅子各处开了些小洞,供它们自由出入。说也奇怪,自那以后,宅子夜里虽仍有灯火,却不再彻夜通明;虽仍有声响,却不再喧闹如市。鼠猫们似乎明白已被人识破,不再刻意模仿,只按本性生活。
日子一久,这“空宅灯火”的奇事渐渐成了金陵城的一段趣谈。而那王宅,在鼠猫的守护下,竟也保持着整洁,仿佛等待着主人的归来。
要说起这王宅里的老鼠和猫,还真有一段渊源。
王家老爷王允之是个心善的主儿,虽家财万贯,却从不苛待下人,连对家里的牲畜也极宽容。王夫人更是信佛之人,常说“众生平等”,从不许人伤害宅中老鼠。
说来也怪,王家宅中的老鼠仿佛通人性,从不乱啃贵重物品,也不偷吃供奉祖先的祭品,专拣厨房的寻常米面下口。王夫人常说这是“有规矩的老鼠”,偶尔还会特意留些剩饭剩菜给它们。
至于猫,王家原本养了三只,都是捕鼠的好手。奇怪的是,这些猫对王家老鼠似乎格外宽容,两相安好,从不为难。老家仆常说,曾亲眼见过王家的猫和老鼠在冬日里同窝取暖,堪称奇观。
王老爷有个小女儿,名唤玉儿,年方七岁,最是喜爱这些小生灵。她给常来的老鼠都起了名字——那只额头有白毛的叫“雪眉”,尾巴短一截的叫“断尾”,最大最肥的那只叫“福满”。老鼠们似乎也认得她,每逢玉儿在院中玩耍,它们便会在不远处探头探脑,从不惊扰。
玉儿还常常抱着自家的老猫“墨宝”,对着老鼠们说话:“墨宝啊墨宝,你可不能欺负雪眉它们,它们也是咱们家的成员呢。”那墨宝通体乌黑,唯有一双碧眼炯炯有神,它温顺地偎在玉儿怀中,眯着眼,仿佛听懂了似的。
如此和睦相处十余年,直到王家决定南迁。
临走前那晚,玉儿抱着墨宝哭了半宿:“爹爹,我们走了,雪眉、断尾、福满它们怎么办?墨宝年纪这么大了,路上颠簸,它也受不住啊。”
王老爷抚着女儿的头,叹气道:“好孩子,墨宝可以带上,可那些老鼠...带不走的。它们世世代代住在这里,自有它们的活法。”
最终,墨宝还是被带上了南下的马车,而宅中的老鼠,则被留在了空宅之中。
王家走后的第一个夜晚,老鼠们从藏身处钻出来,发现大宅空空如也,熟悉的家人气味正一点点消散。雪眉带着众鼠在宅中转了又转,粮仓空空,厨房冷冷,连常喂它们食物的玉儿也不见了踪影。
断尾急躁地咬着一块木头,发出吱吱的哀鸣。福满则蹲坐在王老爷常坐的太师椅下,一动不动。
正当众鼠惶惶不安时,一只黄褐色的野猫从破损的窗格跃入室内——它是附近街巷的流浪猫,早就觊觎这座空宅多时。
雪眉警觉地发出警告声,众鼠立刻四散隐蔽。
然而那野猫并未追捕它们,只是悠闲地在厅堂里踱步,这里闻闻,那里嗅嗅,最后在王夫人常坐的软榻上卧了下来,舒服地打了个哈欠。
接连几日,越来越多的野猫发现了这个好去处,纷纷入住王宅。老鼠们战战兢兢,躲在暗处观察,却发现这些野猫与王家养的猫不同,它们不懂规矩,随处便溺,抓坏家具,把个好端端的宅子弄得一团糟。
雪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这夜,它鼓起勇气,叼着一块珍藏的干酪,小心翼翼地靠近睡在厅堂的大黄猫。
大黄猫早就嗅到鼠味,却懒洋洋地眯着眼,直到雪眉将干酪放在它面前,才微微抬眼。
雪眉人立而起,前爪比划,吱吱叫着,试图与猫沟通。
说来也怪,那大黄猫似乎明白了什么,轻轻“喵”了一声,用爪子将干酪拨到一旁,起身走向书房。雪眉迟疑片刻,跟了上去。
大黄猫跳上书案,用爪子推倒一盏油灯,又对着雪眉叫了几声。
雪眉愣了片刻,恍然大悟——猫是要它们帮忙点亮宅子!
从那天起,王宅的鼠猫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同盟。老鼠们负责清理宅院、搬运食物、点亮灯火;猫们则负责驱赶外来野物、模仿人声制造热闹假象。它们各尽所能,竟将这空宅维持得如同主人在时一般。
雪眉聪明,它记得王家人的生活规律——黄昏点灯,入夜用膳,亥时熄大部分灯,只留走廊几盏小灯照明。它带领鼠群,依样画葫芦,推着小小的油灯在宅中行走。
大黄猫则领着猫群,模仿它记忆中的人声。它曾在王家窗外偷听多年,记住了不少词句音调,虽不解其意,却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其它猫儿也跟着学,渐渐地,猫叫声此起彼伏,竟真如人语交谈。
夜深时,老鼠们会聚集在玉儿曾经的卧房外,听猫儿模仿玉儿银铃般的笑声;老一点的鼠则爱待在王老爷的书房附近,听猫模仿老爷低沉的咳嗽和踱步声。
这一切,不过是这些小生灵对旧日时光的眷恋与模仿。
赵师爷识破空宅之谜后,并未为难这些鼠猫,反而吩咐人定期在宅外放置食物。他说:“万物有灵,它们念旧主、守空宅,也是一片赤诚,何必驱逐。”
消息传开,金陵城的百姓都觉得稀奇,常有好事者远远观望,却无人敢打扰。渐渐地,这成了当地一景,甚至有人专程前来,只为听听那空宅中的“人语”。
一年后的某个冬夜,大雪纷飞,一辆马车停在王宅门前。车上下来一位白发老者和一个十来岁的少女——正是王老爷和玉儿。王家在南边生意不顺,加之思念故土,便回来看看。
父女二人站在宅门前,惊讶地发现宅内竟有灯火闪烁,还隐约传来谈笑声。
玉儿害怕地拉住父亲的衣袖:“爹,宅子里有人?”
王老爷眉头紧锁,正要上前叩门,却见一只额头有白毛的老鼠从门缝钻出,对着他们吱吱叫个不停。
玉儿睁大眼睛:“雪眉?是雪眉!”
更令人惊讶的是,一只大黄猫随后从墙头跃下,亲昵地蹭着玉儿的腿,发出熟悉的“喵呜”声。
王老爷推开宅门,只见宅内整洁如初,灯火通明,一群老鼠推着小油灯正在廊下行走,见人进来也不惊慌,反而整齐地排成一列。梁上蹲着数只猫儿,好奇地打量着不速之客。
眼前景象让王家父女目瞪口呆。
玉儿蹲下身,轻轻抚摸着雪眉的背:“是你们...是你们在守着我们的家吗?”
雪眉吱吱回应,转身带着众鼠让开一条路。王老爷缓缓走入厅堂,抚摸着熟悉的桌椅,眼中含泪:“难为它们了,难为它们了...”
当夜,王家父女决定留下来。他们打开行李,重新在这座老宅安家。
有趣的是,鼠猫们并未离开,反而更加自在地在宅中生活。老鼠们不再需要掌灯,猫儿也不再需要学人说话,但它们依然与王家人和睦共处。
玉儿常常一边喂猫,一边对墨宝的后代们说:“你们啊,要和大黄、雪眉它们好好相处,咱们都是一家人。”
而那只大黄猫,自从王家人回来后,竟真如通人性般,时常蹲在王老爷脚边,听他读书写字,偶尔“喵”一声,仿佛在应和。
空宅灯火的故事就这么传开了,连知府大人都啧啧称奇。赵师爷因这事更得敬重,他却只是笑笑:“万物有灵,人以为自己是主宰,殊不知一草一木、一猫一鼠,皆有它们的悲欢离合。”
此后每年腊月,王家都会在宅外设食台,款待无家可归的野猫野鼠。这习俗一代代传下去,成了金陵城独有的风景。
而那撒灰识踪的赵师爷,晚年致仕后,竟着了一本《物性奇谭》,专门记载这些通灵动物的故事。开篇第一章,便是这“空宅灯火,鼠猫同盟”的奇事。
书成之日,赵师爷在序言中写道:“人常以为自己是万物之灵,殊不知猫鼠之辈,亦有情义。王家鼠猫,念旧主,守空宅,虽为异类,其情可悯,其志可嘉。今录其事,非为猎奇,唯愿世人知:天地间,有情众生,皆值得尊重与善待。”
这本奇书后来流传甚广,连远在京城的皇亲贵胄都争相阅读。而“空宅灯火”的故事,也就此成为一桩千古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