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辉煌

凡是家里有未出嫁闺女的,且目光比较长远的,都盯上了如郭海这样未娶妻的陈家村临时工人。

而他们之所以如此积极的原因,倒也不是因为郭海这些人临时工人的身份,而是陈家村正式工人的身份。

随着从陈家村来到庸凉县的商队越来越多,陈家村的名声早就在庸凉县内家喻户晓了,除了少数如郭海这样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之外,庸凉县几乎人人都知道陈家村到底是多么美好的地方,也清楚陈家村的正式工人待遇有多么的优厚。

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愿意将自家闺女嫁给这些临时工人,因为他们都在赌,赌郭海这些临时工人,可以转正成为陈家村的正式工人。

只要成了陈家村的正式工人,那不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至少他们嫁给这些工人的女儿可以过上好日子,说不定还能反哺一下自家。

这便是郭海这些单身汉如此抢手的根本原因,上门的媒人之多,甚至让他们一度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不过他们心中也清楚,他们之所以能如此抢手,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属于陈家村的临时工人,所以他们并没有自满,反而干活愈发尽力起来,争取好好表现,转正成为陈家村的正式工人。

…………

…………

就这样,陈家村通往庸凉县的官道如火如荼的建设着,大量的庸凉县、太平县百姓因这条官道的修建而受益。

而时间,也就在官道的修建这种不经意的流逝走了。

转眼间,时间便来到了十二月底,整个陈家村都弥漫着一股喜悦的氛围,无论是陈家村的村民,还是工人,又或者是村内的商人,脸上都能看得见笑容。

而他们面带笑容的原因也很简单,他们都去过陈家村的农田,看到过田里那金黄色的麦浪!

感受过饥饿的他们骨子里是害怕饥饿的,所以当看到陈家村麦子即将丰收的时候,每个人的内心都十分的喜悦。

因为麦子丰收,便意味着陈家村拥有了更多的粮食,意味着他们不会在饿肚子,也意味着陈家村的发展将会变得更好,他们都能因此而受益。

匆匆赶到陈家村的杨峥看着人们脸上那发自内心的笑容,仿佛都受到了感染,一路奔波而来的疲惫似乎都消散了许多。

“郑郡守。”

杨峥转头看向随同而来的郑青,笑着问道:“你说这陈家村的麦子,有没有陈先生所说的那般高产?”

“应是有的。”

郑青想了想回答道,冰小麦不仅在陈家村种植,太苍郡内同样大范围的种植了冰小麦,而郑青是亲眼看过太苍郡内各处农田里冰小麦的长势的。

即便是在寒冬季节里,冰小麦仍然能够茁壮生长,结的麦穗也十分的饱满,郑青估计,亩产即便没有陈稻虽说的一千斤,应该也有八百斤以上。

“那就好!”

杨峥笑容满面道:“陈先生真是神农在世啊!如此神种,定可活人无数!九州亿万百姓,都会因此粮种而受益!”

闻言,身边随行的郑青、徐智文、李青云等人皆是点头表示认同。

从古至今,饥饿都是九州大地上百姓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有限的土地、低产的庄稼根本无法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

因此,每当一个王朝达到盛世之后,国力便会很快的衰弱下去,因为盛世意味着人口大量增加,而耕地却还是那么多,有限的土地,自然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口。

再加上地主豪强的兼并,导致绝大多数百姓无地可种,于是……战争便顺理成章的爆发了。

当百姓们没有活路的时候,他们自然会造反,而当造反的人越来越多之后,改朝换代便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

而每次改朝换代所爆发的战争,都会让人口大幅减少,让九州多出大量的无主之地,因此当新的王朝建立时,土地矛盾往往是最小的时候,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再度增长,土地矛盾再次爆发,最终再次走向王朝末年,战乱爆发,新的王朝建立,如此循环!

这是郑青这些熟读史书的读书人从史书中得出的结论,可得出结论,并不意味着他们有解决的办法。

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土地矛盾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可如今,他们在陈家村这里看到了解决之策,土地有限的问题的确无解,可他们完全可以通过提高粮食的产量来解决土地矛盾问题!

以往一亩良田只能产出300斤不到的粮食,而陈家村种植的冰小麦,却可以产出一千斤以上,超过以前亩产的三倍!

而且三倍的产量还不是陈家村的极限,陈稻手上还有着更高产的粮种。

只要陈家村能够源源不断的拿出高产粮种,那么土地矛盾将不再是问题,新的王朝,也不会再像曾经的王朝一般陷入到土地矛盾的死循环之中,而是会不断的发展下去,创造一个比史书上的盛世更加辉煌的盛世!

“走吧!咱们先找个地方住下,明日再去见陈小友!”

来到陈家村的杨峥并没有急着去见陈稻,而是打算先找个地方住下,等明天陈家村收割麦子的时候再相见。

前往陈村酒楼吃过饭后,一行人直接在陈村酒楼住下,等待着明天的到来。

…………

…………

日升月落,新的一天到来。

当太阳升起之时,整个陈家村好似活过来了一般,村民、工人们纷纷从床榻上醒来,吃过早餐后冒着寒风走出家门,去到各自的岗位上忙碌。

而与此同时,负责照料庄稼的农夫农妇、陈稻以及陈家村的一众管事、杨峥一行人以及李明远、李桥等人则是朝着陈家村农田的方向汇聚而去。

“李相?”

在路上碰到李明远和李桥二人的杨峥激动的打了声招呼。

郑青、徐智文、李青云等人也是纷纷向李明远行礼,郑青是李明远的弟子,而徐智文和李青云这些县令,则是曾经因李明远的政策而受益的寒门读书人,自然对李明远十分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