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七条国策拟定,新皇年号天德!
三天后。
随着太上皇暂时入驻东宫。
大乾皇帝也从曾经的老皇帝,变成了现在的新皇杨宁。
养心殿内空无一人。
但彼时的养心殿外围,则是正被三十几个木匠、瓦匠、漆匠围了起来。
“新皇都说了,这养心殿不要大修不要大修,你们木匠如此操作,岂不是给我们找麻烦吗?”
“给你们找麻烦怎么了?漆匠,你别以为我们不直到,在咱们这些匠人里面,就属你们漆匠的时薪最高了!”
“别吵了别吵了,抓紧修吧,后天就是新皇的登基大典了,若是明日之前还不能完工的话……咱们都得带着九族去地府打牌了!”
伴着养心殿外的嘈杂之声。
坐在距养心殿只有一墙之隔的南书苑中,批阅奏折的杨宁。
不禁紧蹙了眉头,眼神中满是烦躁:“真是麻烦!”
杨宁大手一挥,当即合上了奏折。
“真不知道父皇这几十年是怎么过来的!
这些人连屁大点小事都上报,岂不是占用公共资源么!”
坐在杨宁身旁的杜润见状,只是平和一笑:“陛下,做皇帝最要紧的是什么,您知道吗?”
“聪明?勇敢?”杨宁没什么心情,随口乱说了两个词。
“是忍耐。”杜润长舒一口气,合上了手中折扇:“想要做好一个皇帝,最重要的,就是忍耐。”
“忍耐忍耐。”杨宁明显有几分急躁道:“朕要忍耐那些工匠的胡乱提议,还要忍耐这百官的七八奏折,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
朕若是只知道忍耐,岂不是像牛马一样了。”
说罢,杨宁快步走到窗前。
一脸不悦的朝着窗外看去。
“陛下乃是真龙天子。”杜润摆了摆手,同时起身,缓步走到了杨宁身旁:“只不过,真龙天子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忍耐。
这天下的百姓敬重您,这天下的官员畏惧您,他们与您交流,自然不能像老臣这样,也不能像南风、渭祖、石恒将军那般。
老臣等是陛下您的心腹,可在外人眼中,陛下您就是一只掌管天下生杀大权的真龙啊!”
听闻此言。
杨宁剑眉微展,神色渐缓:“朕倒是想少了,不过……杜大人你看看那封奏折,你就全明白了。”
杜润闻言,走过去拿起奏折。
打开一看,奏折里面尽是一堆溜须拍马的话。
唯一一句有用的话,就是最后一句:“大乾新皇圣躬安?”
而在这句话旁边,尚且还有杨宁用朱笔披红的字迹。
“朕躬安,你能不能不写这些东西了?”
“陛下。”可见此,杜润只是放下奏折,一脸淡然道:“这江西太守用词虽说是有几分浮夸的意思,但……这奏折所写的结构确实是相当规范的。
倒是您的回应……大乾律例规定,圣旨是不可用白话回复的。”
“你再看看下面的五张折子。”
杨宁闻言,猛地转头,一脸无奈的说道。
“下面的五张折子。”
杜润嘴里嘟囔着,拾起被放在了桌案上的五张奏折看了起来。
可随着一张张奏折在杜润眼前掠过。
杜润脸上的平静,也逐渐被一股肉眼可见的无奈之色取代了。
“看明白了吗杜大人?”
杨宁深吸一口气,幸灾乐祸道:“这厮三天发了五张奏折,所报之事与江西民生、军事、经济毫无关系,全都是这种溜须拍马的浮躁之词。
关键是……这江西太守所写的这五张奏折中,竟然连一个重复的辞藻都没有,能有如此水准,朕看他不去翰林院是可惜了!”
此话一出。
杜润也放下了这五张奏折。
“江西一代多出诗人,想必这位江西太守,也是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真传。”
杜润言语中明显有几分讥讽之意道:“老臣以为,应当让这位江西太守停职三月,让他赴京前往翰林院进修三个月,陛下以为如何?”
“知朕者,杜大人也。”
杨宁闻言,眼神中明显生出了几分满意之色道:“三月未免太久了,就让他赴京在翰林院中进修一月便是了。
毕竟,今年之年初国策初定不久,朕记得,光是和江西有关的国策,便有整整三条。
这三条国策,可是让接下来的大乾王朝正常运转所必须的三条国策。
故而……朕以为,仅给这江西太守一些差不多的威慑便足够了。”
“陛下英明,那老臣这就去操办,”
说着,杜润双手一拱,眼神中明显生出了几分得意之色。
话音刚落。
徐渭祖便悄然出现在了南书苑前,他双手一拱,眼神中满是敬重之色的冲着杨宁说道:“陛下,西域和西南的十万残兵,已经朝着西域和西南开拔了。
石恒将军还派出了三千轻骑,在这十万大军之前打头阵。
想必最多七日,这西域和西南十万残兵,便会给燕王发来相关的奏报了。”
说着,杨宁深吸一口气,冲着站在门口的徐渭祖摆了摆手道:“进来说。”
旋即,徐渭祖便听从杨宁所说的话。
踱步走进了南书苑。
“陛下,这是石恒将军统计出来的所需要经过的驿站点,所有的驿站都是正儿八经的官驿。”
徐渭祖说着,将手中的奏报递了上去:“其中的银两所需,以及相关的路上损耗,都已经明明白白的标在此处了。”
说着,杨海宁淡然一笑。
旋即想都没想,便直接指了指放在桌案之上的玉玺。
“你自己拿去盖印吧。”
“微臣领命。”
徐渭祖双手一拱,眼神中明显生出了几分满意之色。
紧接着,徐渭祖便将那传国玉玺拿起,朝着那张奏报上结结实实的盖上了一个印章。
而与此同时。
杨宁则是深吸一口气,眼神中明显生出了几分询问之色道:“就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朕让你去做的事儿,你操办的如何了,过程当中可否遇到了什么问题?”
此话一出,徐渭祖先是将手中刚刚盖好了大印的圣旨给收入了怀中。
紧接着,徐渭祖便双手一拱,眼神中极为坚毅的说道:“就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微臣已经将东北方面的一些重要官员逐步往京城调动了。
大抵一月之内,东北燕王府之中的三分之一的重臣,都能入京为官。
只不过……现在京城之中的缺确实是少得可怜,所以,能来京城做官的这三分之一的东北官员,都要至少降一级,甚至是两级,方才能过来。”
“这倒是无所谓。”杨宁闻言,只是一脸淡然的摆了摆手道:“这三分之一的重臣之中,几乎全都是东北本地的官员,作为本土官员,此生有机会能够入京为官,那已经算是三生有幸了。
对他们来说,无论是降一级还是降两级,都是可以接受的。
最关键的是,就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现在大乾朝堂之中,仍旧是有几分暗流涌动的意思。
朕必须一口气,将整个大乾朝堂直接完成整顿,如若不然,日后朕无论想要干什么事儿,怕是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妨碍朕。”
“陛下所言极是。”徐渭祖闻言,双手一共,眼神中明显生出了几分肉眼可见的坚毅之色:“既然如此,微臣就按照现在所制定的,去通告东北百官了?”
“去吧。”杨宁大手一挥,眼神中不禁生出了几分肉眼可见的释然之色。
而话音刚落,石恒将军便也双手一拱,突然出现在了南书苑门口。
“陛下,末将心中不服!”
尚且不等杨宁转头注意到这石恒将军。
石恒将军便单膝跪地,眼神一紧,冲着杨宁双手拱起,扬声一喝。
而见此一幕。
徐渭祖则是怀揣着才刚拿走的那份奏报,直接拜别离开了。
杨宁见状,则是摆了摆手,冲着跪在南书苑之外的石恒将军说道:“进来说。”
“是!”
石恒将军眼神中明显有几分不愿,但一听到杨宁说这话。
石恒将军心中纵然有无数的不愿,但石恒将军还是猛地起身,按照杨宁所说的意思,踱步来到了南书苑内。
而这。
也是石恒将军之所以能够成为杨宁左膀右臂的原因之一了。
石恒将军是当真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虎劲儿。
但距离真正的一品武将,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
但为何,东北如此之多的武将、战将,京城禁卫军之中如此之多的能人。
杨宁不去选,杨宁不去用。
反而是将这个最开始得到的先锋将军,一直用到了现在呢?
原因无他。
只因为石恒将军身上尚且还有一个更让杨宁感到珍惜的品质、
那就是——忠诚!
石恒将军对待杨宁个人的忠诚,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甚至是已经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
关键是,石恒将军是只对杨宁一个人忠诚。
石恒将军对待杨宁的态度,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又来闹什么,不是都给了你每年能去前线两个月的优待了吗?”
杨宁说着,一屁股坐在了木椅上,眼神中更是明显生出了几分肉眼可见的不耐烦。
而彼时石恒闻言,则是一脸不愿的开口说道:“殿下……啊不,陛下,你给末将的优待实在是太少了,末将就只是想要去东北镇守,就只是想要将东北的那些山匪恶霸全都消灭。
凭什么那林阮可以在东北如此自在,可是末将就只能窝在京城……
明明末将要比林阮更为能打啊!”
说着。
石恒将军的眼神中明显生出了几分肉眼可见的幽怨之色。
而彼时的杨宁听罢,则是倒吸一口凉气,沉声开口回应道:“石恒将军,朕都和你说了,你与林阮将军的能力强弱问题,并不是你们二人谁能够留在东北,谁能够留在京城的最终评判标准。
让你来京城任职,而让林阮将军在东北任职,这乃是整个大乾朝堂共同做出来的决定。
就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让你在京城之中任职,也是朕看来最好的情况!”
“可是……究竟为何!”
石恒将军闻言,眼神中明显生出了几分肉眼可见的错愕之色。
“末将不服,末将就是不服,要不陛下让那林阮来京城,末将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儿和他打一场,谁赢了谁就回东北如何?”
“石恒!”杨宁闻言,只是沉声一喝,眼神中明显生出了几分坚毅之色道:“朕给你的这职位,乃是为了让你保卫京城、保卫皇宫。
此等重任可是完全不逊色于林阮将军驻守东北的!
你可知,朕拒绝启用原本的京官,并将你拉入京城武将行列,废了多少功夫!
你若是一心想要回到东北,朕也不是不准允,关键是……
至少你也要等在这京城之中站住脚,方才能离开!
朕已经将一副臂膀留在了东北,你总不能让朕再将另一副臂膀也拆了扔到东北去吧!”
说着。
杨宁的眼神中明显生出了几分愤愤之色。
只不过,这所谓的愤愤之色,也只是杨宁故意装出来的。
若是连这点演绎的能力都没有的话,他这新皇又如何将这些虎将震慑住呢?
“这……”
石恒将军只是为人直率了一些,但是人不不坏,人更不傻。
在这种情况之下。
石恒将军也是自然而然的就听出了杨宁的画外音。
说白了。
杨宁现在刚刚在京城继承大统。
这一切来的实在是太快了。
无论是东北燕王府的这些众臣,还是京城朝堂之中的这些大臣。
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一众几乎忙疯了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之中。
比这些官员更为紧张和不安的。
其实就是被迷迷糊糊推上了九五至尊之位的新皇杨宁。
“末将明白了。”
石恒将军闻言,也不再闹了,眼神中的幽怨之色,更是随之消失了。
紧接着,才刚离开片刻的杜润又重新走了进来。
他看着杨宁,又看了看石恒将军,心中几乎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猜测。
而彼时的石恒将军见杜润大人来到了屋内,他便也不再纠结,而是冲着杜润先拱了拱手:“杜大人。”
“那……陛下,我就先走了。”
石恒缓缓站起身,眼神中明显生出了几分肉眼可见的释然之色。
而彼时的杜润见状,也是和石恒将军相视一笑。
旋即,杜润便主动朝着杨宁的方向奔袭了过去。
“陛下,所有的情况都已经敲定了,不过按照大乾皇帝继承的规矩来看,陛下您还是应该在登基的时候,选出七道全新的政策来。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七道全新的政策,便是身为新皇的您的三把火了。
此话一出。
杨宁深吸一口气,眼神中明显生出了几道得意之色。
这个所谓的情况,杨宁先前就曾了解过。
所以,为了能让大乾王朝的情况走上正轨。
为了能让他这个两世为人的大乾新皇的知识完完本本的运用出来。
他特地从自己心中选出了七条最有用,也是最稳健的政策选择了出来。
最终,这七条政策,便会成为执行等级要比所谓的那个年初国策还要高上一个档次的存在。
至于这七条新皇政策,其优先等级为什么能够高于所谓的年初国策。
这完全是出于物以稀为贵的。
毕竟。
年初国策每一年年初都可以由大乾皇帝进行裁定。
但是新皇国策,这东西可是只有大乾皇帝在刚刚上任的时候,才有资格拿到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自然是要将所谓的新皇政策列在第一位的执行之中。
“杜大人,这是朕这几日研究出来的七条政策,你看看,这七条政策如何?”
杨宁一边说着,便随之从怀中掏出了一张先前就写好了的小纸条。
紧接着,杨宁更是直接将那个所谓的小纸条,大手一挥,当即就塞入了杜润的手中。
杜润见状,先是双手拱起,恭恭敬敬的从杨宁的手中接过了那张小纸条。
旋即,杜润便大手一挥,直接将手中的小纸条给展开了来。
其上的七条政策。
刚一映入眼帘,便让杜润眉眼一紧。
只因,这七条政策,有一条算一条。
全都是足以堪称百年难遇的国策啊!
别的不说。
仅仅是这一条所谓的摊丁入亩。
便足以让整个大乾王朝生出肉眼可见的改变了。
甚至这可能会让整个大乾王朝的赋税体系都发生一个天翻地覆的改变。
况且……
这所谓的摊丁入亩完全不是出于官员士大夫的自身利益而考虑的。
这摊丁入亩一旦能够正常实施下去的话。
士大夫官员的利益,以及那些所谓的世家大族之间的利益。
自然是一定会要受损的。
反而。
能够得到利益的回馈的。
确是整个大乾王朝的百姓,以及大乾国库本身。
不顾,就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这七条新皇政策,几乎每一条政策全都这个摊丁入亩这个级别的分量。
“陛下,您是想要让大乾天下的所有女子,都能上私塾?”
杜润指着这个小纸条上所写的内容。
眼神中明显生出了几分肉眼可见的错愕赵四儿。
要知道。
大乾皇朝对待女子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几乎是抵触的情况。
即便是皇室之中的女子,也是要在十六七岁的年纪就早早嫁人。
可对于一般的大乾百姓家里面来说。
这十六七岁成婚,其实就已经算是相当之晚的了。
这种情况,要么是家里面的女子长得不好看,要么是家中实在是贫穷的要命。
在这大乾王朝之中,人们甚至会觉得,女子出嫁晚是一种累赘,是一种拿不出手的丢人事儿。
可现在……
这位大乾新皇竟然在登基之后,想要放宽对女子度私塾的家境要求,以及年龄要求。
甚至……
这位大乾新皇还鼓励新学学堂招募民间的女祭酒。
虽说如此操作,可以让大乾新皇得到天下女子的认可。
但如此一来,岂不是就坏了大乾王朝几百年传下来的伦理纲常了吗?
关键是。
现在的大乾王朝,整体的百姓素质尚未不够。
每十个百姓之中,就有至少九个是没有上过私塾。
更不知道什么是所谓的四书五经,更不知道什么是所谓的仁义礼智信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大乾女子在他们眼中,就只能够作为一个所谓的贤良淑德的形象存在。
要是突然发出如此一道国策,勒令大乾王朝的百姓即刻发生改变的话。
那整个大乾怕是都会乱成一锅粥啊!
杜润想着,本是想要开口直接将这条政策去除。
但杜润还是忍住了,而后又将剩下的几条新皇政策一口气全都看完了。
“精妙绝伦,实在是精妙绝伦啊。”
杜润拍了拍手,眼神中明显生出了几分肉眼可见的错愕之色。
才刚想要将这条所谓的女子读私塾、女子当祭酒政策划去的心情也都在一瞬间就荡然无存了。
在杜润看来,这七条新皇政策当中虽然有些一看上去就是很难执行的。
但归根结底,这七条新皇政策,若是真的能够正常执行下去。
其所能够给大乾王朝带来的改变,那可是现象级别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与其将这七条新皇政策给一棒打死。
倒不如真的按照新皇杨宁的意思,将这七条政策循序渐进的推行下去。
虽说这七条新皇国策当中,是各说各话,但却有一种微妙的乱中有序。
杜润也正是发现了这一点。
他深吸一口气,将这写满了七条新皇国策的小纸条装进了衣袖之中:“陛下,这七条新皇国策,可以作为纲常来讲。
只不过,其推行速度以及推行手段,还需要进一步细分,陛下以为如何?”
“杜大人放心,朕本就是想要将这七条作为纲常的。”
杨宁点了点头,眼神中明显生出了一抹笑意:“想要将这七条国策彻底落实下去,怕是还需要百八十年呢。
朕以为,此七条国策,当作为大乾王朝践行下去的根基之策,以朕的身体尚且还可以顶上几十年,剩下的……便要交给儿孙了!”
“陛下深谋远虑,老臣佩服。”杜润说着,双手微微拱起,眼神一紧道:“不过陛下,三日之前,老臣便让陛下选的年号,陛下可曾选出?”
杨宁闻言,缓步走向南书苑的门前,光芒从他的周身掠过,宛若仙人降世:“朕选好了,朕能入此间,乃是上天之恩德。
故而,朕将年号定为——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