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于禁叛变

    曹操长子曹昂见父亲身陷险境,急忙率领士兵前来救援。然而,火势已经越来越大,他们难以靠近曹操所在的营帐。曹昂杀入重围,将曹操接走。

    一路上,喊杀声震耳欲聋,追兵如潮水般涌来。曹昂眼见形势危急,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大宛马让给了曹操,然后毅然决然地留下来,独自面对汹涌的追兵。

    那匹大宛马虽然身中三箭,但它依然顽强地驮着曹操,在枪林箭雨中疾驰。它的速度快如闪电,仿佛要将这无尽的追杀甩在身后。然而,终究是伤势过重,大宛马在冲出战场的那一刻,终于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轰然倒地。

    战后,战场上一片狼藉,曹操心情沉重地看着满地的尸体和残肢断臂。他下令让士兵们尽快清点战损,并清扫战场。

    徐晃接到命令后,立刻开始忙碌起来。经过一番仔细的统计,他面色凝重地来到曹操面前,向他报告战损情况。

    “主公,”徐晃的声音充满了悲伤,“令郎曹昂、令侄曹安民,都在这场战斗中不幸战死了。”

    曹操的身体猛地一颤,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徐晃。

    “他们的尸体已经运回营中,”徐晃接着说道,“可是,典韦将军的……”他叹了口气,没有继续说下去。

    曹操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他突然大声吼道:“典韦将军呢?!!!”他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带着一丝绝望和恐惧。

    徐晃缓缓地低下头,他实在无法忍心将典韦那惨不忍睹的状况报告给曹操。

    曹操的脸色阴沉至极,满脸都是沮丧和痛心。他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侄子,还有一员得力大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就在这时,一名小兵突然急匆匆地跑上前,口中高呼:“主公!”

    曹操闻声抬起头,心中不禁一紧,难道又有什么不好的消息?

    小兵喘着粗气,急切地说道:“主公,于禁将军他……”

    曹操心里猛地一沉,难道于禁也遭遇了不测?他连忙追问:“于禁怎样了?”

    小兵定了定神,禀报说:“于禁趁乱叛变,赶杀了夏侯惇将军的青州兵马,已经杀死了很多人。”

    曹操闻言,如遭雷击,他瞪大了眼睛,满脸难以置信:“什么?竟然有这样的事?”

    曹操气得浑身发抖,怒不可遏地吼道:“于禁见我兵败,不仅不来相救,反而趁乱叛变,落井下石,实在可恶!给我整兵,立刻去讨伐他!”

    说罢,曹操迅速披上铠甲,准备亲自率领军队去击杀于禁。

    然而,就在他即将出发之际,又有一名探马快马加鞭地赶到,口中高喊:“报~”

    曹操心中一紧,不知道这又会带来怎样的消息。

    探马翻身下马,跪地禀报:“主公,于禁将军率兵追杀张绣百余里,大获全胜!”

    曹操闻言,顿时愣住了,他心中充满了疑惑。于禁不是叛变了吗?怎么还会去追杀张绣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没过多久,又有一名探子快马加鞭地赶来,向曹操禀报:“主公,我等一直紧紧跟随于禁将军,分路追杀张绣。”

    曹操听闻,心中稍安,追问道:“战况如何?”

    探子答道:“绣军大败,如今已是势穷力孤,难以抵挡我军的攻势。”

    曹操点了点头,继续问道:“那败兵去向何处?”

    探子连忙回答:“那些残兵败将已经投奔刘表去了。”

    又过了一会儿,于禁和夏侯惇两人骑着马匆匆赶到。他们身上沾满了鲜血和污垢,显然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两人见到曹操,立刻下马跪拜,齐声高呼:“主公!”

    曹操看着他们狼狈的样子,心中有些不悦,但还是伸手打断了他们的行礼,沉声道:“于禁,有人告发你滥杀士卒,意图谋反。”

    于禁闻言,如遭雷击,一时之间竟然不知该如何解释。

    还未等他开口,曹操突然自己反应过来,想起了之前青州兵的事情,于是问道:“青州兵谋反,你为何不先禀报于我,而是自行将他们斩杀?”

    于禁这才回过神来,连忙解释道:“贼兵来势汹汹,情况危急,我来不及向主公禀报,只能当机立断,先行斩杀叛兵,以绝后患。”

    一旁的夏侯惇也赶忙帮腔道:“主公,此事绝非于禁将军之过。”

    他接着说道:“是我治军不严,导致青州兵趁乱下乡,劫掠民家,大失民心。于禁将军见此情形,为了维护军纪,故而果断杀之,并一路安抚乡民,以免引起更大的骚乱。”

    曹操昂首挺胸,目光如炬地凝视着于禁,面露不悦之色,沉声道:“于禁,见我到此,竟然不来拜见,这是何意?”

    于禁闻言,不慌不忙地抬起头,面不改色地回答道:“贼兵即将杀到,若不提前做好应对之策,又如何能抵御敌军呢?”

    曹操眉头微皱,追问道:“你不来向我解释,难道就不怕我冤枉你吗?”

    于禁一脸严肃地答道:“分辩此事固然重要,但退敌才是当务之急啊!”

    曹操听后,脸色稍有缓和,缓声道:“于禁,你快快起身吧。”

    于禁赶忙跪地,向曹操行跪拜大礼,诚惶诚恐地说道:“主公恕罪!”

    曹操见状,连忙上前将他扶起,宽慰道:“将军在如此繁忙之际,还能整顿军队、加固营垒,不辞辛劳,忍受诽谤,最终反败为胜。”

    曹操稍作停顿,接着感慨道:“即便是古代的名将,恐怕也难以做到如此啊!”

    时光回溯至建安三年,当时袁术在淮南地区称帝,妄图与曹操一争天下。

    曹操得知此消息后,当机立断,亲自率领十七万大军出征,同时还会合了江东孙策、豫州刘备以及徐州吕布三路大军,一同征讨袁术。

    在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艰难处境下,袁术别无他法,只能携带大量珍贵的珠宝,仓皇渡淮南下,以求一线生机。而他则留下李丰等将领率领军队拼死坚守寿春这座重要城池。

    然而,寿春这座城池异常坚固,久攻不下,使得曹操的军队陷入了困境。不仅如此,由于长时间的围城战,曹操军中的粮食供应也开始出现严重短缺,士兵们的军心逐渐动摇,对战争的前景感到担忧和不安。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曹操感到十分无奈。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召见负责管理粮草的官员王垕,希望能从他那里找到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

    王垕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粮官,平日里与曹操并无太多交集。此番突然被主公亲自召唤,心中自然充满了疑惑和不安。他不知道曹操召见自己究竟所为何事,但还是不敢怠慢,赶忙整理好衣冠,匆匆赶往曹操的营帐。

    进入帐中,王垕见到曹操正端坐在案几前,聚精会神地翻阅着一卷竹简。他连忙上前,拱手行礼道:“主公。”

    曹操见状,放下手中的竹简,微笑着对王垕说道:“不必多礼,坐吧。”

    王垕谢过曹操,小心翼翼地在曹操面前坐下。

    曹操稍稍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直视着王垕的眼睛,缓缓问道:“孙策那里借来的四十万斛粮食,如今还剩下多少?”

    王垕不敢有丝毫隐瞒,如实回答道:“回主公,所剩已经不多了。”

    曹操眉头微皱,似乎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他接着说道:“咱们可是有十七万人啊!”言下之意,如此庞大的军队,这点粮食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曹操霍然起身,在营帐内急速地踱着步,他的步伐显得有些焦躁不安。突然,他猛地停下脚步,如鹰隼般的目光阴鸷地射向王垕,仿佛要将他看穿。

    王垕被曹操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得浑身一颤,他慌忙从座位上站起,脸色苍白,额头上冷汗涔涔,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曹操那令人胆寒的目光。

    曹操凝视着王垕,沉默片刻后,终于开口道:“你可暂且用小斛分粮,权且解一时之急。”他的声音冷冰冰的,没有丝毫感情。

    王垕面露难色,迟疑地说道:“可是,兵士们若有怨愤,该如何是好?”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曹操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让人捉摸不透的笑容,他缓缓回到座位上,悠然说道:“我自有办法。”

    王垕见状,也只得乖乖地坐回自己的位置,他低着头,不敢与曹操对视,心中暗自思忖着曹操所谓的“办法”究竟是什么。

    沉默片刻后,王垕还是忍不住开口道:“主公,即便用小斛分粮,也仅够三日之需啊。”

    “三日?”曹操闻言,脸上露出惊诧之色,他显然对这个时间感到意外。

    王垕点点头,一脸无奈地看着曹操。

    曹操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突然指着营帐门外,果断地说道:“就这样吧!”

    王垕心中虽然觉得奇怪,但他深知曹操的脾气,不敢再多问一句,只得唯唯诺诺地应了一声,然后转身离去,老老实实地按照曹操的吩咐去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