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情感考验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龙安心蹲在合作社门口修理那台老式烘干机。昨夜暴雨导致电路短路,机器散发出一股焦糊味。他用苗语低声咒骂着,手指沾满了黑色油渍。
"需要帮忙吗?"
龙安心抬头,看见一双锃亮的皮鞋。县宣传部长杨志国正笑眯眯地看着他,身后站着个穿米色风衣的年轻女子。女子约莫二十七八岁,栗色卷发打理得一丝不苟,手腕上的银镯子却让龙安心一愣——那是简化版的苗族星辰纹。
"介绍一下,这是我女儿杨雅,在省文旅集团工作。"杨志国拍了拍龙安心的肩膀,"听说你们打赢了商标官司,特意来看看。"
杨雅伸出手,指甲修剪得圆润精致:"久仰了,龙老板。你们那个'仰阿莎'维权案例,在我们集团都传开了。"
龙安心在裤子上擦了擦手才握住,触感微凉。他注意到杨雅的目光扫过合作社简陋的招牌,在"凯寨苗族文化合作社"几个字上停留了几秒。
"进去坐吧。"龙安心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
屋内,吴晓梅正在整理新到的丝线。听到动静抬头,看见杨雅风衣下露出一截改良版苗裙——机器刺绣的蝴蝶纹样,针脚整齐得可怕。
"这位是?"杨雅挑眉。
"我们合作社的刺绣总监,吴晓梅。"龙安心介绍道。
杨雅点点头,从包里取出一个精致的礼盒:"听说苗族人喜欢银饰,特意带的。"
吴晓梅接过盒子,里面是一对耳环。她用手指轻轻摩挲,突然顿住——耳坠上的蝴蝶翅膀纹路是反的。在苗族传统中,这是给逝者佩戴的样式。
"怎么?不喜欢?"杨雅问。
吴晓梅合上盒子,嘴角扯出一个微笑:"很漂亮,谢谢。"
龙安心看见她转身时,把盒子塞进了最底层的抽屉。
傍晚,杨志国提议在鼓楼前的火塘边谈事。龙安心抱来干柴,按照苗家规矩将三根主柴摆成三角形——这是敬奉祖先、父亲、母亲的仪式。
"你们这些习俗挺有意思。"杨雅掏出手机拍照,"可以做文旅宣传素材。"
火光照亮她手腕上的银镯,龙安心这才发现上面刻着汉字"福",而非传统的苗族符号。
杨志国清了清嗓子:"小雅这次来,是想帮你们打开高端市场。"他掏出一份企划书,"省文旅集团准备开发非遗旅游线路,你们的产品可以进入全省景区专柜。"
龙安心翻开企划书,彩色效果图上,"仰阿莎"果脯被包装成奢华的礼盒,旁边配文:"神秘苗疆的千年秘方"。
"利润怎么分?"龙安心问。
"你们七,我们三。"杨雅微笑,"但产品要按我们的标准调整。比如这个刺绣,太素了,得加点亮片才吸引游客。"
火塘里爆出一个火星,落在龙安心的手背上。他想起吴晓梅的话:"苗绣不是装饰品,是穿在身上的史诗。"
"我们需要考虑一下。"龙安心说。
杨雅突然凑近:"听说你在找深圳文博会的门路?"她压低声音,"我认识组委会的人。"
夜风吹动火苗,龙安心看见不远处,吴晓梅正蹲在井边洗菜。她今天换上了最旧的那件苗衣,袖口已经磨出了毛边。
第二天清晨,龙安心发现吴晓梅没来合作社。务婆告诉他,天没亮就看见她往老林子里去了。
"带着绣绷和丝线?"龙安心问。
"还有你那本《营造法式》。"务婆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
龙安心沿着小溪往上游找。晨雾中,他看见吴晓梅坐在一块青石上,正对着瀑布绣着什么。走近才发现,她在往一块靛蓝布上绣汉式的榫卯结构图。
"你这是......"
吴晓梅吓了一跳,针尖扎破手指。血珠渗进布料,在榫头位置留下一个暗红的圆点。
"我......"她慌乱地收起绣绷,"就是想试试......"
龙安心在她身边坐下,接过绣绷。布面上的榫卯结构虽然有些歪斜,但每个细节都准确得惊人。
"你看得懂《营造法式》?"
吴晓梅低头:"查了字典......"
溪水溅起的水雾打湿了她的睫毛。龙安心突然想起暴雨那夜,她也是这样浑身湿透地站在他门前。
"杨雅的事......"
"她很好啊。"吴晓梅打断他,"能帮到合作社。"
一只翠鸟掠过水面,叼走一片落叶。龙安心从包里掏出个木盒:"给你的。"
盒子里是一个樱桃木绣架,支架上刻着精细的蝴蝶纹。最特别的是,支架角度可以调节——这是他从《营造法式》里学来的技巧。
"这样你绣大件时,不用总找人帮忙绷布了。"
吴晓梅的手指抚过木纹,突然停在某个角落——那里刻着一行小字:"乌云不遮太阳"。这是苗族谚语,也是暴雨夜他背她下山时说过的话。
远处传来杨雅的呼唤声。龙安心起身前,吴晓梅突然抓住他的手腕:"等等。"
她从
怀里掏出一个绣片,上面是改良过的星辰纹——在传统图案中融入了微小的榫卯结构。
"给你......"她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汉苗结合的。
回到合作社,杨雅正指挥工人搬箱子。
"样品到了!"她兴奋地掀开箱盖,里面是批量生产的"苗族风格"银饰。龙安心拿起一个手镯,沉甸甸的——居然是镀银的合金。
"定价588,景区卖1288。"杨雅眨眨眼,"暴利。"
这时,寨子里的老银匠阿公拄着拐杖进来。看见箱子里的东西,他一把抓起一个项圈:"这是哪门子苗银?"
项圈上的"蝴蝶"纹样歪歪扭扭,翅膀上的"星辰"竟有七颗——在苗族文化中,七颗星代表不祥。
"老人家,这是现代审美。"杨雅解释。
阿公气得发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揭开后露出个发黑的银镯:"看看真货!"
镯子上的星辰纹是用古法錾刻的,每颗星星的芒角都精确到十二道——代表一年十二个月。龙安心突然想起务婆唱的古歌:"十二个月亮轮流守护仰阿莎..."
"我们要卖这个?"他指着箱子里的劣质饰品。
杨雅不以为然:"游客分不出真假。"
傍晚,龙安心在鼓楼找到吴晓梅。她正在教孩子们唱古歌,歌词是关于银匠始祖"够雄"的故事。
"够雄用天上的星星打银饰,"她一句句翻译,"所以真银器在月光下会呼吸。"
孩子们散去后,龙安心拿出那个合金手镯:"杨雅说,明天要在合作社门口摆摊卖这个。"
吴晓梅盯着手镯看了很久,突然说:"我去找务婆。"
当晚,务婆召集寨老们在鼓楼议事。杨雅父女也被请来,面对满屋子的苗族人,杨志国明显有些不安。
"按老规矩,"务婆用汉话说,"新来的客人要喝'进门酒'。"
她端出一碗浑浊的酒液。杨雅皱眉:"这是什么?"
"百草酒,"龙安心解释,"用山上的草药泡的。"
杨雅勉强抿了一口,立刻呛得咳嗽。务婆却一饮而尽,然后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正是老银匠白天展示的真银镯。
"姑娘,"务婆把银镯戴在杨雅手上,"知道为什么苗银会发黑吗?"
杨雅摇头。
"因为它记得山里的雾,河里的水。"务婆轻抚镯子,"假的永远学不会。"
杨志国尴尬地咳嗽:"老人家,我们也是好意......"
务婆突然唱起古歌,苍老的声音在鼓楼里回荡。吴晓梅轻声翻译:"歌里说,汉人来了带盐,苗人回赠银饰,两个民族就像..."
"像榫卯。"龙安心突然说。
务婆笑了,从火塘里取出一块烧红的铁片,在银镯上轻轻一烙。奇怪的是,镯子不仅没损坏,反而浮现出隐藏的纹路——那是汉字的"合"与苗族的"蝴蝶"交织的图案。
"这是......"杨雅瞪大眼睛。
"老祖宗留下的。"务婆说,"苗汉本是一家。"
夜深了,杨雅父女告辞。龙安心看见杨雅把那个合金手镯悄悄留在了鼓楼门口。
第二天清晨,龙安心发现合作社门口多了个包裹。拆开一看,是那本《营造法式》,里面夹着张纸条:
"我回省城了。文博会的展位已经安排好,产品不用改。——杨雅"
书页间还夹着个银饰设计图,这次是正宗的星辰纹,旁边用工整的小字标注:"每颗星十二道芒角"。
龙安心拿着书去找吴晓梅,发现她正在试用自己的新绣架。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绣绷上——那是一幅正在成型的图案:汉式建筑与苗家吊脚楼通过精巧的榫卯连接在一起。
"这是......"
"给你的回礼。"吴晓梅低头,耳根微红,"汉苗结合的。"
龙安心看见绣架一角刻着的那行"乌云不遮太阳",不知何时被人用朱砂描红了。而在阳光下,樱桃木的纹理中,那只雕刻的蝴蝶仿佛正在振翅欲飞。
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去,龙安心就听见染坊传来争执声。他循声走去,看见吴晓梅正和一个陌生男子对峙。那人穿着时髦的冲锋衣,脖子上挂着单反相机。
"我说了不能拍!"吴晓梅挡在染缸前,手指紧紧攥着靛蓝色的围裙。
"就拍几张素材。"男子晃了晃工作证,"省电视台的,准备给你们合作社做宣传片。"
龙安心注意到男子脚边的旅行袋里露出几包化学染料。他快步上前:"怎么回事?"
吴晓梅眼圈发红:"他要拍祖传的蓝靛配方。"
男子讪笑着递烟:"误会了。我们台里新栏目《非遗探秘》,想记录下传统工艺..."
"用这个记录?"龙安心踢开旅行袋,里面滚出几个贴着日文标签的试剂瓶。
务婆不知何时出现在染坊门口,手里端着个陈旧的铜盆。盆里的靛蓝泥泛着奇特的紫光。
"后生,"她对电视台的人说,"想学染布
可以,先把这个喝了。"
铜盆里盛着浑浊的蓝水,散发着刺鼻的气味。男子后退两步:"这...这有毒吧?"
"苗家孩子学染布,都要先喝三口靛水。"务婆平静地说,"让颜色长在骨头里,染出的布才正。"
男子仓皇离开后,务婆把铜盆递给吴晓梅:"去把后院的布染了,今天日头好。"
龙安心这才发现,务婆的铜盆底部刻着繁复的纹路——那是记录蓝靛配方的密码,只有用特定角度的阳光照射,纹路才会在液面上形成完整的图案。
午后,合作社突然骚动起来。老织娘阿彩婆婆哭着说她的古法织布机不见了。
"昨晚还在仓房里的!"阿彩比划着,"那可是我陪嫁的物件,用了六十年的老家伙!"
龙安心检查仓房,发现门锁完好,但窗户的插销有被利器划过的痕迹。地上残留着几根化纤线头——合作社用的都是天然丝线。
吴晓梅蹲下身,从墙角捡起半片枯叶。龙安心凑近看,发现叶脉上被人用针扎出细密的小孔。
"是树叶信。"吴晓梅低声说,"隔壁县侗族人的手法。"
务婆闻讯赶来,盯着树叶看了半晌,突然冷笑:"是冲着'回纹锦'来的。"
原来阿彩婆婆掌握着一种濒临失传的"回纹锦"织法,布面上的图案正反完全一致,连皇帝都曾派人来求购。这种技艺只在凯寨传承,且传女不传男。
龙安心正要报警,务婆却拦住他:"按老规矩办。"
当晚,寨老们在鼓楼前摆出"评理席"。侗寨那边也来了人,领头的正是县里新开的民族工艺品厂老板。
务婆取出一根红线,两头各系一片铜钱。她把线横在双方之间:"谁撒谎,钱就响。"
奇怪的是,每当工艺品厂老板说话,铜钱就会无风自动,发出细微的碰撞声。最后他不得不承认,是厂里的侗族工人偷了织布机,想破解回纹锦的织法。
"机器可以还你,"老板对阿彩婆婆说,"但你要把技术..."
"拿去吧。"阿彩突然说。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她掏出一卷发黄的布条:"秘诀都在这儿。"
老板喜出望外,展开布条却傻了眼——上面密密麻麻全是苗语古歌,根本看不懂。
"这就是回纹锦的密码。"阿彩婆婆咧嘴笑了,露出仅剩的三颗牙齿,"能唱明白歌,就能织明白布。"
杨雅临走前夜,寨子里突然传来芦笙声。龙安心循声走去,看见晒谷场上燃起篝火,姑娘们穿着盛装围成一圈。
"这是?"杨雅好奇地问。
"讨花带。"吴晓梅不知何时出现在他们身后,"姑娘要是看上哪个后生,就抛花带给他。"
杨雅跃跃欲试:"我能参加吗?"
吴晓梅没回答,只是取下自己的绣花腰带递给杨雅:"用这个吧。"
龙安心注意到,那是吴晓梅最珍视的一条腰带,上面绣着完整的《蝴蝶妈妈》故事。
对歌开始了。杨雅学着姑娘们的样子,把花带抛向心仪的对象。可每当花带快要落到龙安心面前,总会被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吹偏。
最后轮到吴晓梅。她没有抛花带,而是唱起了一首古老的苗歌。歌声清亮,在月色中回荡:
"乌云不遮太阳的暖,
汉家的墨斗量不出苗山的弯。
你若真心要问路,
先把鞋底的泥留在门外......"
龙安心听懂了。这是《问路歌》,苗族姑娘考验心上人用的。他正要回应,杨雅却突然用汉语接唱: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
老歌谣唱不出新花样。
若要问我真心话,
投资建厂最实在......"
场上一片寂静。务婆从人群中走出,手里端着碗米酒。
"姑娘,"她用汉语说,"苗家的歌,要用苗家的心来对。"
杨雅尴尬地接过酒碗,却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时吴晓梅接过碗,一饮而尽后突然用流利的汉语唱道:
"新酒也要旧坛装,
老树新花一样香。
你若真心来相助,
何必非要当新娘......"
篝火噼啪作响,龙安心看见杨雅的眼圈红了。她默默把那条绣花腰带还给了吴晓梅。
次日清晨,龙安心帮杨雅父女搬行李上车。杨志国拍拍他的肩膀:"小伙子,想开点。小雅在省城给你留了个位置......"
"爸!"杨雅打断他,递给龙安心一个文件袋,"文博会的资料,都安排好了。"
龙安心打开文件袋,里面除了参展资料,还有一张手绘的设计图——将苗族古歌元素与现代包装结合的方案,既保留了文化内核,又符合市场需求。
"谢谢。"龙安心真诚地说,"关于合作的事......"
"我改主意了。"杨雅笑了笑,"你们应该走高端定制路线,而不是批量生产。"她指了指文件袋,"里面有我联系的几个国际买家,他们欣赏真正的传统工
艺。"
车子启动时,杨雅突然摇下车窗:"对了,告诉吴晓梅,她的《问路歌》......我记下了。"
龙安心回到合作社,看见吴晓梅正在试用新绣架。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她正在绣的图案上——那是改良后的星辰纹,在传统十二道芒角外,又加了一圈细小的汉字:"和而不同"。
"杨雅走了?"吴晓梅头也不抬地问。
"嗯。"龙安心在她身边坐下,"她让我告诉你,记住了你的歌。"
吴晓梅的针尖顿了一下。她放下绣绷,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这个...给她寄去吧。"
布包里是一对银耳环,蝴蝶翅膀的纹路完全对称——这是给生者佩戴的样式。龙安心注意到,耳坠背面刻着微小的汉字"杨"和苗文"雅"的组合符号。
"你什么时候......"
"昨晚。"吴晓梅轻声说,"银匠阿公教的。"
窗外,晨雾渐渐散去。合作社门口的老桃树上,几只山雀正在啄食新开的花蕊。龙安心突然发现,最粗的那根树枝上,不知何时被人系了条褪色的红布带——那是苗族人祝福远行者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