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太学内,崭新的学堂整齐排列,窗明几净。
藏书阁中,典籍琳琅满目,从经史子集到农工算学,应有尽有。
学子们捧着新印的课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在州郡官学,景象同样热烈。
一个偏远州县来的学子站在学堂前,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这比我们县太爷的府邸还要气派!”
他小心翼翼地踏进学堂,生怕踩脏了光洁的地面。
社学更是遍地开花。
就连最偏远的乡村,也建起了简易学堂。
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成了乡间最动听的乐章。
一个老农站在学堂外,听着孙儿的读书声,抹着眼泪说:
“咱们家祖祖辈辈都是睁眼瞎,没想到到了我孙子这辈,竟能读书识字了!”
朝廷还设立了专门的劝学使,巡回各地督导学政。
这些劝学使不仅考察学堂建设,更会亲自考核学子学业,发现人才。
一个劝学使在偏远山村发现了一个天资聪颖的牧童,当即决定带他到州学深造。
牧童的父亲激动得跪地叩首:“大人恩德,我们全家永世难忘!”
科举制度也进行了革新。
除了传统的进士科,还增设了明法科、明算科、明工科等实用科目。
这让那些擅长实务的学子也看到了出路。
在京城的贡院里,工科的考生正在参加实践考核。
一个年轻匠人熟练地操作着新式织机,引得考官连连点头。
考核结束后,他兴奋地对同伴说:“没想到咱们手艺人也能通过科举做官!”
法科的考场则设在刑部大堂,考生们正在分析案例。
一个出身讼师家庭的学子奋笔疾书,将多年积累的实务经验化作锦绣文章。
算科的考场更是别开生面,考生们运用新式算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一个农家子弟用独创的田亩测量法,精准算出了不规则田地的面积,令考官拍案叫绝。
朝廷还特别重视女子教育。
虽然女子不能参加科举,但各地也设立了女学,让女子也能读书明理。
一个女学堂里,姑娘们正在学习《女诫》和新编的实用技艺。
一个商户之女学完记账法后,高兴地说:“这下能帮爹爹打理生意了!”
为了鼓励学习,朝廷定期举办各类学术竞赛。
在最近的一次算学大赛中,一个寒门学子凭借独创的算法夺得头名,获得了丰厚的奖金和入仕机会。
更令人振奋的是,杨过皇帝时常亲临太学,与学子们研讨学问。
一次,皇帝在太学与学子辩论治国之道,一个年轻学子大胆建言,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破格提拔为翰林院编修。
这个消息传出后,天下学子更是激动不已。
各地学堂的灯火常常彻夜不熄,学子们挑灯夜读,希望能有朝一日为朝廷效力。
就连边疆地区,也感受到了教育的春风。
戍边将士的子弟也能进入军办学堂读书。
一个边关小将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儿今在军学读书,将来必当报效朝廷,光耀门楣!”
在这股读书热潮中,印刷术的改良使得书籍价格大幅下降。
如今,即便是寻常百姓家,也能买得起几本启蒙读物。
书肆里总是人头攒动,各种新印的书籍供不应求。
夜幕降临,但太学内依然灯火通明。
学子们或在藏书阁苦读,或在学堂辩论,或在操场习武。
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每个人的心中都燃烧着报效朝廷的热忱。
明月当空,清辉洒遍神州。
这夜,无数寒窗苦读的学子都在做着同一个梦: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