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黑白学宫?是知其白,守其黑?还是知其黑,守其白?

朱佑樘望着御案上堆积的奏折,苦笑一声:“朕不是没想过商税的问题,只是其中的阻碍,远比想象中更复杂。”

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宫墙外的天际,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

“各种商人获利巨大,朕也是知道的。”

“国师久在方外,或许不知,我大明并非没有商税。”

“朝廷设了三百六十余处税课司、局,专门管理商事征税。”

“开始还好,只是时日一久,各地藩王、权贵借着皇亲国戚的名头,私设税场,截留税款,盘剥商户,早已把税制搅得千疮百孔。”

朱佑樘转过身,目光沉沉:“朕何尝不想整顿?可天下州县,多少官吏出自这些权贵之门?朕若大动干戈,怕是朝堂先乱了。”

太渊知道朱佑樘所担心的事情。

朱佑樘继续说道:“前年东南征税三万两,听起来很多吧,但是那些走私者,靠着海禁之便,每年收入何止亿两!这些银子,本该入国库,却进了那些蠹虫的腰袋。”

“以前是无兵无钱,朕只能维持着朝廷不往坏的方向去走,但是想征的税征不上来,就算能征税,还要考虑到下方官吏是不是会阳奉阴违,哎……”

太渊是真的没想到,朱佑樘位居九五,竟然对民间的事情这么熟悉。

太渊摇了摇头,“于政事方面,贫道的确是不太熟悉。但贫道听过一句话,叫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深以为然。”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朱佑樘若有所思。

之后,朱佑樘召见了林平之,御书房的密谈持续了整整一夜。

没人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只知林平之离宫时,手中多了一道鎏金密旨。

不久后,林平之便从西北军务中脱身,带着三千亲兵南下,奉旨“肃清南方吏治,整顿商税”。

这道旨意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面,瞬间让江南士绅阶层炸开了锅——谁都知道,所谓“整顿”,实则是要动他们的钱袋子。

那些士绅地主豪商自然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但又不敢明目张胆地反抗,便暗中雇佣了大批黑道左道之士,试图袭杀林平之的队伍。

以前的老手段了。

可他们太小看这位新晋先天高手了。

林平之在后天阶段,武道四大练开发磨砺肉身,便可做到“秋风未动蝉先觉”,进阶先天之后,心神更是感知冥冥之中的恶意,所谓心血来潮,寻常偷袭根本近不了他的身。

除非有更高的强者出手,蒙蔽了他的心神感知。

更何况,他麾下的三千军士也不是摆设,皆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百战老兵,个个悍不畏死,更有三百名黑旗卫,作为林平之的私兵,皆是形意十二形练至大成的好手。

寻常江湖人,那是来多少,死多少!

林平之在江湖中本就声望极高,二十年前便有“枪灵”之名,如今覆灭瓦剌,更是成了传奇,江湖人无不敬仰。

说书人口中的他,身高三丈,腰围亦三丈,声若雷霆,一枪可挑千斤闸——这般渲染虽夸张,却让他在民间威望更盛。

那些被雇佣的江湖人,听闻对手是林平之,先怯了三分,交手时更是溃不成军。

有了钱粮,自然可以提升军队的福利和武器。

南方的风波尚未平息,朱佑樘已借着林平之带来的钱粮,开始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

刚开始自然遭到很多守旧派的抵制,但是瓦剌一灭,朱佑樘在朝堂上的威望顿时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直追当年永乐帝。

朱佑樘命林平之彻查全军,剔除老弱残兵,只留下青壮。

然后修习改良后的军中武学,由于大明现在有足够的粮食,也不怕这些大肚汉把朝廷吃空了,但是要严厉禁止喝兵血的那种人。

如果说两三年还是小变化,但是随着武力的增强,朱佑樘他把各种好的点子都贯彻下去后,大明的变化在一点一点的积累着。

无论是藩王宗室的问题,还是士绅一体纳粮等,都在慢慢的解决。

第五年冬,北方天降大雪,牛羊冻死无数。

小王子达延汗率兵南下,朱佑樘大怒,令林平之即刻平乱。

经过五年的发展,军中的青壮几乎有九成都达到了三流武者的层次,至于二流武者就不多了,这需要根骨资质,整个军队里不到一成的人数。

但是基数大,明军有将近八十万人,就算是不到一成,那也有六七万人。

这可是六七万的二流武者,全都是忠于大明朝廷的军士啊!

所以说,朝廷的力量一旦解放,并得到正确的方向指引,简直不可思议。

至少,现在的武举,不但兵部重视,武勋、皇帝都很关注,而且参赛要求一年年递增。

不仅参加弟子身家要清白,本身没有德行上的问题,武功得达到一流,还得精通兵法和各种新式武器。

大明的武器装备其实很是先进,军士除了配有长柄的大刀、长枪、腰刀、盾牌等,还大量使用火器。

火器有三眼铳、迅雷铳、鸟枪、五雷神机、一窝蜂、古式后堂榴弹炮、将军炮、水雷、震天雷等等。

林平之这次不仅是带领着麾下的军队,还有部分武林人士以及护龙山庄的密探们,结果不出所料。

哪怕鞑靼人自小在马背上长大,个个善于骑射。

但和明军对比,个人武力没有优势,武器装备又差着好几代,败亡已成定局。

要不是因为大雪封山,行军不便,这一战,鞑靼也得步了瓦剌的后尘。

只是,林平之见天气实在是过于恶劣,白茫茫一片。

等他们打退了鞑靼,想要进军其腹地,但视野外三丈,入目的全是白色,其余什么都看不清,就算是习武之人,也抵御不了长时间的这种严寒。

无奈,林平之只能下令班师。

经此一战,【武学院】的存在终于得到了各方的重视。

特别是太渊为了加深他们的印象,在林平之班师回朝之时,于众目睽睽之下,虚空漫步三百丈,翩翩若仙人临世。

这是他首次在文武百官面前“人前显圣”。

有儒生惊叹,“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一干人等顿时大为神往、震惊,也就是班师回朝的今天,聚集了三教九流数万人,太渊的这一惊世之举,叫众人知道,原来武术道功修行,竟然至此!

“这不是……那位太渊道长嘛?这二十多年过去,面容竟然还宛若少年郎?!”

有京城的老人以前见过太渊,还认得昔日替人问诊的道长,主要当时太渊的“只看不治”的招牌比较另类,令人记忆深刻。

太渊神龙一现,却勾起了所有人心里的向往。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街坊邻舍、贩夫走卒、游侠富商……都知道了修炼武功,可以成仙。

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外景大宗师,驾驭天地气场,内外共鸣,但他们亲眼见到了太渊凭虚御风,踏空而行。

在他们看来,这就已经是神仙了。

人心滚滚如潮,民意不可违。

于是,没过多久,武学院和太学院合二为一,大明最高学府【黑白学宫】问世。

这自然是朱佑樘挂名,太渊负责日常主持。

东方白望着那块门匾,薄唇轻启:“黑白学宫?是知其白,守其黑?还是知其黑,守其白?”

太渊道:“守黑守白,皆是动静相宜,阴阳互根,本是一体两面,何必设个框架定死呢?”

阳光洒在“黑白学宫”四个大字上,折射出明暗交错的光影,一如这正在悄然变革的天下。

…………

朝野上下曾揣测,太渊执掌【黑白学宫】后,定会如昔日金门羽客般,打压文臣、抬高武者,甚至独尊道门,贬抑佛门。

可这位国师的所作所为,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太渊并未一味拔高武人地位,反而立下铁规:凡入【黑白学宫】者,必先熟读经史子集,不求融会贯通能成一家之言,却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化底蕴。

而且除了基本的武学典籍和各家经典外,太渊还请朱佑樘下旨,邀请诸子百家皆可派人来【黑白学宫】任教。

当然,需要经过测试。

特别的“医家”、“墨家”和“农家”。

【农家】的人才,可以研究如何使各种粮食产量更高,或是培育蕴含更多营养的食物。

【墨家】的机关术虽难与火器时代抗衡,但是他们的钻研精神可以让他们去深究那些被传统文人看不上的技术,这些技术在后世称之为理工科。

至于【医家】的人才,太渊是最看重的。

所谓医武不分家、道医不分家,无论怎么说,【医家】的人专门研究人体,肯定能得到很多的人体奥秘。

就算是太渊自己,测量开辟诸多穴窍,也不敢说自己对人体是完全了解。

再不济,【医家】的人也可以研究出各种医术药方,攻克各种疑难杂症等等,让大明百姓更加健康,从而才能有良好的修行体魄。

便是佛门,太渊也未曾排斥。

他亲邀佛门八宗的大德高僧入驻学宫,与道家高人、儒家宿儒共同任职任教。

如此兼容并蓄之态,让【黑白学宫】俨然成了后世“中科院”的雏形,只是多了武功道功这般超凡存在。

学制五年,由于学习的东西太多,太渊自然是搞了类似分院的制度。

至于学成的人,大都是加入了大明帝国这座大船,毕竟朱佑樘每年都会来露一次面,他们也勉强算是天子门生了。

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在这个时代,自然是大都数人选择了一报皇恩。

当然,也有被学院导师看上,留下助教的,也有选择做个游侠,不过,这种游侠是已经在朝廷挂了名的,不想以往那般,朝廷和江湖完全的分离。

有的既不想成为游侠,又不想进入军中,就会选择干“捕快”一职。

原本的捕快在大明属于贱业,并严格规定他们的后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免有辱斯文。

即便他们脱离捕快行业,其子孙也必须在三代以后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但是朱佑樘既然改革了军户制度,再顺便改革一下奴隶贱籍制度也不是多大问题;也不是没有人反对,但是朱佑樘来一句“朕闻大同社会,人人如龙”什么的,既让那些腐儒闭上了嘴。

如今,朱佑樘的的皇权已经逼近永乐帝,足以一言九鼎。

又过了七个月,朱佑樘命林平之在此点兵,趁着鞑靼还在舔舐伤口,一举攻入草原内部,覆灭有生兵力。

但是朱佑樘终究不是太祖皇帝,做不了灭族之事。

最后,和瓦剌人一样,贬为大明的奴籍,并宣告只有表现良好、真心融入大明的,才可以让他们的后代脱离奴籍。

这也算是给他们一个希望。

自从把草原也纳入大明版图后,天下间对朱佑樘的称贺声就一直不断,什么圣君圣天子等等,而大明也得到了一大片牧场。

接下来的往北方移民问题,太渊就没再关注了,朝廷的那些股肱之臣完全有能力做好这些事情。

如果说之前的五年还在打基础,那些第二个五年,整个大明就像是乘上了飞快的马车,几乎是一天一个变化。

老百姓是亲身经历者,一年年的变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们都看在眼里。

最直观的衣食住行,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及人身的安全方面。

他们不用担心突然会有邪道贼人,做那杀人放火、坚淫掳掠之事,因为会有神捕司的人专门在各个县城镇守。

而【黑白学宫】的下属学院,也在朝廷的支持下逐渐在各个府城开设。

这个时代,大多数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十分强烈。

一看读书人在这个年月的地位多高,便能明白。

更不用说【黑白学宫】的教导的东西包罗万象,使得那些人沉迷不已。

这远远不是后世那个浮躁的时代,认为知识廉价,不如趁早养家赚钱的思想可比。

如果说第一个五年,最大的成果就是太渊让整个天下的人意识到“强身”的重要性,这是以鞑靼的覆灭展示出来的。

那么第二个五年,就是武术道功真正如飞般发展的时候。

以武修身,以文养心。

渐渐地,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变得朝阳蓬勃,富有生机。

当然,这也带了一些其他影响。

比如武林中的一些小门小派,在这种滚滚潮流之下,没有跟上发展,最后泯然于众人。

又比如丐帮的人数在这几年急速锐减,但是却没有人认为丐帮是没落了,因为当今帮主苏均正好在【黑白学宫】任职任教。

受过他指导的学子不知凡几。

第十二年,朱佑樘退位了,传位于朱厚照,自己潜心跟着太渊修道。

如今,太渊已经六十二岁了,可依旧少年模样。

所有认识太渊的人,皆惊叹于修为。

而朱佑樘论年纪比太渊还要小四五岁,就算是有御医日常调理,可两人从外貌上看,宛若隔代人。

至于朱厚照,少年时还有些叛逆,但现在已经三十出头的他,早就协助朱佑樘处理国事多年,已经养成一副沉稳性子。

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朱厚照在朱佑樘死后表现的是十分的叛逆。

据太渊推测,朱佑樘在这一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众所周知,一个人无论身份高贵低贱,幼年时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是塑造一个人健全三观的时期。

而朱佑樘出身比较苦,吃百家饭长大,所以估计从小他就将自己的期望全部都压在了朱厚照的身上,从来没有想过朱厚照对于这些东西能不能承受的住。

而且朱佑樘英年早逝,留下朱厚照十几岁就登上了皇位,导致无人约束教导。

而现在的朱厚照自小被朱佑樘严格要求,时常耳提面命,行事也就没那么荒唐了。

而江湖上亦是精彩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