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民间志一分零二秒

第85章 琵琶泣血

宣和三年的秋雨,比往年来得更黏腻些。汴京城外十里的杏花村,泥路被泡得软烂,踩上去能陷到脚踝,混着败叶的腥气往人骨头缝里钻。李三郎蹲在自家破院的门槛上,烟杆儿里的碎烟早燃尽了,还在有一下没一下地嘬着,目光黏在巷口那棵歪脖子柳树上——三天了,阿蛮去城里送琵琶,再没回来。

院角那架旧琵琶还立在墙根,是阿蛮娘留下的物件。桐木琴身被岁月磨得发亮,弦轴处刻着极小的“晚晴”二字,那是阿蛮娘的名字。阿蛮打小跟着娘学琵琶,七岁就能弹《十面埋伏》,手指纤细,按弦时指尖泛着淡粉,拨弦的力道却稳得不像个孩子。去年娘走了,阿蛮就靠着给城里的富户弹琵琶换些米粮,日子虽清苦,倒也能过。

“三郎,别等了。”隔壁的王婆挎着菜篮子经过,叹了口气,“城里这几日不太平,听说蔡太师府里在寻乐伎,挨家挨户查呢,阿蛮那手艺……”

李三郎猛地站起身,烟杆“当啷”掉在泥里。他比阿蛮大五岁,打小就护着这个瘦巴巴的小丫头。阿蛮娘走前攥着他的手,说“阿蛮就托付给你了”,这话像块烙铁,烫在他心上。他抄起墙角的柴刀,往城里的方向踉跄着跑,泥点溅了满裤腿,嘴里反复念叨:“阿蛮不能有事,不能有事……”

汴京城门处果然守着兵丁,腰刀挎在腰间,眼神像鹰隼似的扫过每个进出的人。李三郎混在挑着菜担的农户里,低着头往里挤,肩膀被兵丁推了一把,差点摔在地上。“瞎跑什么!”兵丁呵斥道,“太师府采买乐伎,有会弹琵琶的,都得去府衙登记!”

李三郎心里一沉,攥紧了藏在袖管里的柴刀。他沿着朱雀大街往前走,路边的店铺大多关着门,只有几家卖吃食的小摊还在营业,摊主也都缩着脖子,不敢多说话。街角围着一群人,低声议论着什么,他挤过去,听见有人说:“昨儿个城西张家的姑娘,琵琶弹得好,被太师府的人强行拉走了,她娘哭得晕了过去……”

“不止呢,”另一个人接话,“听说太师要给皇上献乐,挑了好些姑娘,要是不合心意,怕是……”后面的话没说出口,但那语气里的恐惧,李三郎听得真切。他漫无目的地走着,心里像被猫抓似的,阿蛮的笑脸在眼前晃来晃去,那双弹琵琶的手,那么巧,那么软,要是落在那些人手里……他不敢想下去。

天黑透了,街面上的灯笼亮了起来,昏黄的光映着青石板路,透着一股子冷清。李三郎饿了一天,肚子咕咕叫,他摸了摸怀里,只有几个铜板,是阿蛮临走前塞给他的,说让他买些吃的。他走到一家包子铺前,刚要开口,就听见铺子里有人说:“听说太师府今晚要试琵琶,就在府里的玉音阁,去了不少姑娘呢。”

李三郎的心猛地一跳,转身就往太师府的方向跑。太师府在城东,占地极广,朱红的大门紧闭着,门口守着十几个兵丁,手里拿着火把,照得周围亮如白昼。他绕到府后的墙角,墙很高,上面插着碎玻璃。他四处看了看,发现墙角有棵老槐树,枝桠伸到了墙里。他咬了咬牙,抱住树干往上爬,树皮蹭得手心生疼,爬到墙头时,衣服被玻璃划开了一道口子,血渗了出来。

墙里面是个大花园,假山流水,亭台楼阁,跟杏花村的破院比,简直是两个世界。玉音阁就在花园的中央,灯火通明,隐约有琵琶声传出来,断断续续的,带着几分怯意。李三郎趴在墙头上,眼睛盯着玉音阁的门口,心提到了嗓子眼。

过了一会儿,一个丫鬟模样的人走了出来,对着守在门口的管家说了句什么,管家皱了皱眉,挥了挥手。很快,两个兵丁架着一个姑娘走了出来,那姑娘头发散乱,脸上还有泪痕,怀里紧紧抱着一架琵琶,正是阿蛮!

“阿蛮!”李三郎差点喊出声,赶紧捂住嘴。他看见阿蛮挣扎着,嘴里喊着“放开我,我要回家”,却被兵丁死死架着,往旁边的偏院拖。李三郎顺着墙头滑下去,落在草丛里,顾不上疼,猫着腰跟了过去。

偏院里堆着不少杂物,角落里关着十几个姑娘,都抱着琵琶,低声啜泣着。阿蛮被推了进去,她踉跄了一下,扶住了身边的柱子,抬起头,眼里满是绝望。李三郎躲在杂物堆后面,看着她,心里像被刀割似的。他想冲出去,可看着门口的兵丁,又只能硬生生忍住——他一个人,根本打不过他们。

夜深了,偏院里的哭声渐渐小了,姑娘们都累得睡着了。李三郎悄悄挪到门口,从怀里掏出白天买的包子,扔了进去。阿蛮被惊醒了,看见地上的包子,又抬头看见了杂物堆后面的李三郎,眼睛一下子亮了,刚要说话,被李三郎用手势制止了。

“我明天再来,”李三郎压低声音说,“你别怕,我一定救你出去。”

阿蛮点了点头,眼泪掉了下来,她捡起包子,分给身边的姑娘们,自己只留了一个,小口小口地吃着,眼神却一直望着李三郎藏身的方向。

李三郎回到杏花村时,天已经快亮了。他一夜没合眼,坐在院门口,琢磨着怎么救阿蛮。王婆端着一碗热粥过来,看见他满身的泥和血,吓了一跳:“三郎,你这是咋了?找到阿蛮了?”

李三郎把事情说了一遍,王婆叹了口气:“蔡太师权倾朝野,咱们这些老百姓,哪斗得过他啊。”

“不行,我一定要救阿蛮出来。”李三郎攥紧了拳头,“我听说太师府后天要给皇上献乐,到时候府里肯定乱,说不定能找到机会。”

接下来的两天,李三郎每天都去太师府附近转悠,摸清了守卫换班的时间,还找到了一个通往后院的狗洞。他把家里仅有的几两银子都拿了出来,买了些迷药和绳索,藏在怀里。

献乐那天,太师府张灯结彩,宾客盈门,门口的守卫比平时多了不少,但后院的守卫反而少了些。李三郎趁着换班的空隙,钻进了狗洞,一路摸到了偏院。偏院里静悄悄的,姑娘们都被带去玉音阁了,只有一个老嬷嬷守在门口。

李三郎绕到老嬷嬷身后,用迷药捂住了她的嘴,老嬷嬷哼了一声,就晕了过去。他打开门,冲了进去,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他心里一慌,赶紧往玉音阁跑,远远就听见玉音阁里传来悠扬的琵琶声,比平时听到的任何一次都要动听,却又带着一股说不出的悲凉。

他趴在玉音阁的窗户上往里看,只见阿蛮坐在堂中央,抱着琵琶,低着头,手指在弦上飞快地拨动着。蔡太师坐在主位上,眯着眼睛听着,旁边还坐着几个官员,都一脸陶醉。皇上并没有来,看来只是太师自己组织的宴饮。

琵琶声突然变了,从悠扬变得急促,像是千军万马在奔腾,又像是孤雁在悲鸣。阿蛮的手指越拨越快,指甲缝里渗出了血,滴在琴弦上,顺着琴身往下流,染红了刻着“晚晴”二字的弦轴。

蔡太师皱了皱眉:“这曲子怎么回事?换个喜庆的!”

阿蛮没有停,反而弹得更用力了,琴声里满是愤怒和绝望。旁边的官员脸色变了:“太师,这姑娘怕是心怀不满,冲撞了您!”

蔡太师拍了拍桌子,怒喝道:“拿下!”

兵丁冲了上去,阿蛮猛地站起来,抱着琵琶往柱子上撞去,“哐当”一声,琵琶碎成了几块,琴弦断了,弹飞出去,划伤了一个兵丁的脸。阿蛮倒在地上,嘴角流着血,看着门口的方向,像是在寻找什么。

李三郎再也忍不住了,推开门冲了进去,抱住阿蛮:“阿蛮,我来了!”

阿蛮看见他,笑了笑,虚弱地说:“三郎,娘的琵琶……碎了……”

“没事,我再给你做一个,咱们回家。”李三郎抱着阿蛮,就要往外跑,却被兵丁围住了。

蔡太师冷笑一声:“敢在太师府闹事,活腻歪了!把他们都拖下去,杖毙!”

兵丁们冲上来,举着棍子往他们身上打。李三郎把阿蛮护在身下,棍子落在他背上、肩上,疼得他龇牙咧嘴,却死死抱着阿蛮不放。阿蛮趴在他怀里,哭着说:“三郎,对不起,连累你了……”

“别说傻话,”李三郎咳出一口血,“我说过,要护着你……”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马蹄声,有人喊:“皇上驾到!”

蔡太师愣了一下,赶紧带着官员们出去接驾。宋徽宗穿着龙袍,走了进来,看见地上的血迹和碎琵琶,皱了皱眉:“怎么回事?”

李三郎抱着阿蛮,挣扎着站起来,大声说:“皇上,蔡太师强抢民女,逼迫乐伎,民女不从,便要将我们杖毙!”

蔡太师赶紧跪下:“皇上,臣冤枉!这小子造谣惑众,臣只是在挑选乐伎,给皇上献乐啊!”

宋徽宗看向阿蛮,见她虽然虚弱,却眼神倔强,又看了看地上的碎琵琶,上面还沾着血迹,心里已有了数。他最近正因为蔡京专权而不满,正好借这个机会敲打敲打他。“蔡京,”宋徽宗沉声道,“民间女子,不愿入宫,何必强求?放他们走吧。”

蔡太师不敢违抗,只好点头:“臣遵旨。”

李三郎抱着阿蛮,慢慢走出太师府。外面的阳光很刺眼,阿蛮靠在他怀里,气息微弱:“三郎,我好像……看不见了……”

李三郎心里一紧,赶紧摸了摸她的眼睛,全是血——刚才撞柱子的时候,她的眼睛被碎片划伤了。“阿蛮,别怕,咱们找大夫,一定能治好的。”

他们找了城里最好的大夫,可大夫看完摇摇头:“伤得太重,怕是治不好了。”

李三郎带着阿蛮回到了杏花村,把她安置在自己的床上。阿蛮看不见了,每天就坐在窗边,手指摸着空气,像是在弹琵琶。李三郎每天给她梳头、喂饭,还给她讲外面的事,讲春天的杏花,夏天的蝉鸣,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

有一天,阿蛮突然说:“三郎,我想弹琵琶。”

李三郎心里一酸,找了块桐木,想给她做一把琵琶。他从来没做过,手笨得很,好几次被工具划伤,可他还是坚持着。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做好了一把简陋的琵琶,虽然不如阿蛮娘留下的那把精致,却也能弹出声音。

他把琵琶递给阿蛮,阿蛮的手指摸了摸琴身,又摸了摸琴弦,笑了:“真好。”

她抱着琵琶,坐在窗边,弹了起来。琴声很轻,很柔,带着淡淡的忧伤,却又透着一丝希望。李三郎坐在她身边,听着琴声,眼泪掉了下来。

从那以后,每天都能听见杏花村传来琵琶声,时而悲伤,时而温柔。村民们都说,那琴声里有阿蛮的心事,有她对光明的渴望,有她对三郎的依赖。

宣和七年,金兵南下,汴京城破,宋徽宗、宋钦宗被掳走,史称“靖康之耻”。杏花村也没能幸免,金兵烧杀抢掠,村里一片狼藉。李三郎带着阿蛮躲在山洞里,才逃过一劫。

山洞里很黑,阿蛮抱着琵琶,弹着曲子,给大家鼓劲。有一天,金兵找到了山洞,冲了进来。李三郎拿起柴刀,跟金兵搏斗,却寡不敌众,被砍倒在地。

阿蛮听见打斗声,又听见李三郎的闷哼声,急得喊:“三郎!三郎!”

一个金兵走过来,一把抢过她的琵琶,摔在地上,骂道:“瞎婆子,还弹什么弹!”

琵琶碎了,琴弦断了,就像阿蛮娘留下的那把一样。阿蛮扑过去,抱住李三郎,哭着说:“三郎,你别死,你别死……”

李三郎躺在她怀里,气息越来越弱,他摸了摸她的脸,说:“阿蛮,我……我护不住你了……”

阿蛮抱着他,哭得撕心裂肺,她伸出手,摸索着地上的琵琶碎片,手指被划破了,鲜血滴在碎片上,也滴在李三郎的脸上。她拿起一块碎片,放在嘴边,轻轻吻了一下,然后猛地刺向自己的喉咙。

鲜血喷了出来,溅在琵琶碎片上,也溅在李三郎的脸上。阿蛮倒在李三郎身边,眼睛睁着,像是在看着什么,嘴角却带着一丝微笑。

后来,村民们把李三郎和阿蛮埋在了那棵歪脖子柳树下。春天的时候,柳树发芽,杏花盛开,有人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能听见柳树下传来琵琶声,琴声悲切,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未完的故事。那琴声里,有阿蛮的爱,有李三郎的守护,有那个年代老百姓的苦难与不屈,就像一滴血,滴在历史的长河里,再也抹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