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带着陈主任来徐家沟

就在这时,门帘猛地一掀,徐婶子一阵风似的闯了进来:“村长!俺家男人会编花鸟虫鱼!”

说着,她从怀里掏出一个用竹篾编成的蚂蚱,活灵活现。

徐爱军的眼睛都亮了:“这手艺,没得说!”

屋子里的气氛愈发火热。直到最后一个人满怀希望地离开,院子里的公鸡已经开始打鸣。

徐支书看着那三张写得密密麻麻的名单,长出了一口气。

他站起身,从旧柜子里面捧出一个油纸包,层层打开,里面是一个纹路繁复、做工精美的竹编食盒。

“这是我爹传下来的手艺。”

他摩挲着光滑的竹面,陷入了回忆:“想当年,镇上的大户人家办喜事,都得上门来求,要不是后来这些年……”

他没有再说下去,只是郑重地将食盒收进一个藤箱里:“明儿让复兴带上这个,咱们村的手艺,一定能叫响!”

天刚破晓,徐支书家的院门口就排起了长龙。

大人们提着各式竹器,孩子们的则高举着竹编的蜻蜓和小鸟。

徐爱军站在墙上教员画像的下方,高声维持着秩序:“一个一个来,按着顺序登记!带了成品的站到前面来!”

初升的太阳将金光洒在人们充满期盼的脸上,也照亮了那些闪着温润光泽的竹器。

与此同时,李复兴正驾着摩托车,在雪后的土路上颠簸着,向街道办的方向驶去。

他的脑海里,是徐家沟那片广袤的竹林,和村民们眼中重新燃起的火焰。

摩托车的轰鸣声,正承载着整个村庄的明天,冲向崭新的一天。

在街道办门口,李复兴跳下车,跺了跺脚上的积雪。

门卫大爷正守着一个铁皮桶烤火。

“大爷,陈主任来了吗?”

李复兴呼出一团白汽,熟络地递上半包大前门。

大爷眼神一振,接过了烟:“刚瞅见她的自行车了。”

李复兴帮他点上火,然后走了进去。

李复兴敲了一下门,推开了陈主任的办公室门,一股混着墨香的暖气扑面而来。

伏案的沙沙声停下,陈主任从报表后抬起头,扶了扶眼镜,看见他便笑着打趣:“这不是我们的李大科长吗?今天什么稀客把你给盼来了?”

“陈姨,您就别拿我开玩笑了。”

李复兴接过她递来的那杯热气腾腾的枸杞水,“这不是年底事儿多么。”

“说吧,什么事能让你亲自跑一趟?”陈主任向后靠进椅背,饶有兴致地看着他。

李复兴没再客套,将那枚徐支书手编的竹书签放在桌上,缓缓道出了徐家沟的故事——那片苍翠的竹海,村民们代代相传的精湛手艺,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贫瘠生活。

陈主任脸上的笑意渐渐收敛,眉头也随之蹙起。

当李复兴提及村里的孩子只能靠野菜窝头果腹时,她脸色一凝,合上报表,不带一丝犹豫地站起身:“别说了,我们现在就去看看。”

李复兴没料到她反应如此大,也只得立刻跟上。

两人跨上李复兴的摩托。引擎发动,车身开始规律地颤动,陈主任双手紧紧扶着后座的架子。

一路上,李复兴刻意放缓了速度。

摩托驶离北平城,寒意愈发刺骨。

“前面翻过山头,再走三里地就是徐家沟了!”

李复兴在风中喊道。

摩托车继续往前开,很快在一处停下。

“您看,就是这些竹子,一年四季都这么绿,开春后长得特别快。”

陈主任踏着积雪走近,青翠的竹竿在白雪的映衬下,透出一股凛然的生命力。

他们再次上路,李复兴从后视镜里瞥见,陈主任正迎着寒风,用几乎冻僵的手在小本子上飞快地写着什么。

一路上,她不时探过头来,向他仔细询问村里的具体情况。

引擎的轰鸣声撕开了徐家沟的沉寂。

村口的徐支书显然已在朔风里等了许久,鼻子冻得通红。

他一见来人,便急切地迎上来,双手在满是尘土的裤腿上用力蹭了蹭:“陈主任!您可来了!这路不好走,辛苦了!”

徐支书推开自家的院门,陈主任的目光立刻被院中琳琅满目的竹器攫住了。

大大小小的竹篮、竹筛,还有精巧的蝈蝈笼,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仿佛一个朴素的展会。

她在一只竹编食盒前蹲下,指尖轻轻滑过盒盖上那对用极细的竹篾巧手织就的并蒂莲,口中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赞叹:“这手艺……”

徐支书在一旁紧张地绞着双手,嘴唇翕动却没说出话。

李复兴向他递了个眼色,两人心照不宣地退到院角。

他们看着陈主任专注地端详一个蛐蛐笼的构造,又拿起一个竹果盘翻看底部的收口和纹样,并用钢笔在笔记本上记录。

一时间,整个院子寂静无声,唯有她的钢笔在纸上迅速划过,发出清脆而有力的沙沙声响。

徐支书的手指在光滑的篾刀鞘上来回抚摸。

李复兴则留意着陈主任,她脸上早先的严肃神情,已经被一种发现宝藏般的神采所取代。

一片雪花飘落,让沉思的陈主任回过神来。

她挺直身体,激动地看向徐支书,声音里透着兴奋:“徐支书,你们的这些手艺,正是我们街道办迫切需要的!”

她手中的钢笔在空中挥舞,像是在勾勒一幅蓝图:“但只做日用品格局太小,必须向工艺品转型。”

她顺手拿起一个编织精巧的蛐蛐笼子,“就说这个,如果能在上面编出寓意吉祥的图案,再刷一层亮光漆,那就是一件合格的出口工艺品了。”

街道办的加工厂接的是外贸订单,对品质的要求近乎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