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李家村村民拿盆领钱
李二婶也从花生堆里抬起头,拿起一副“岁岁平安”,掂量着说自家男人手巧,过两天就送个新编的草筐过来,又把一篮子给奶奶补身体的鸡蛋塞下,急匆匆地回了家。
那个半大孩子抢到了“五谷丰登”,往老爷子手里塞了一捧瓜子,像模像样地鞠了个躬,撒腿就跑,跑远了还回头嚷嚷自己那副最好看,引得院里一片哄笑。
直到最后一笔落下,李老爷子的手腕猛地一沉,狼毫笔的笔杆“嗒”地一声磕在了砚台边上。
他长长吐出一口浊气,整个人都陷进了炕头的被褥里,显得疲惫不堪。
他抬起胳膊揉着发酸的肩膀,冬日暖阳穿过窗棂,照在他那青筋虬结的手背上。
李复兴端来一杯温水,瞅着爷爷那只微微发颤的手,满是心疼:“爷爷,您瞧您累成这样,明年咱们不写了,让他们去镇上买印好的吧。”
足足三十多副对联,他实在不忍心看爷爷再这么劳累。
李老爷子却摆了摆手,声音里透着一股执拗:“我这身子骨自己有数。这机器印出来的字,没有念想。只有带着墨香味的对联,才叫过年,才叫团圆。”
“就听他嘴硬吧。”奶奶拿着热毛巾走过来,给老爷子敷在脸上,“刚才那手抖得,笔都快拿不稳了。”
她递给李复兴一个眼色,让他别再犟了。
李老爷子嘴上还嘟囔着“那叫运笔的劲儿”,眼神却已经飘向了灶房,问:“锅里烤的红薯,该熟了吧?”
李复兴没再吭声,只是默默地收拾起桌上的文房四宝,仔细地清洗着砚台和毛笔。
老爷子望着那支跟了他三十多年的狼毫笔,絮叨着这是他年轻时一位老先生送的,用着最趁手。
奶奶则把剩下的红纸和笔墨收进柜子,盘算着今天收的这些花生、馓子,足够一家人吃到元宵节了。
过了一会儿,老爷子撑着炕沿慢慢站起来,李复兴下意识地伸手去扶,却感觉爷爷的胳膊比上次他回家时又细了一圈。
老爷子不着痕迹地推开他的手,自己摸索着拿起拐杖,一步步朝院里走去,步子虽慢,却很稳当。
夕阳的余晖给整个院子镀上了一层暖色。
李复兴爬上梯子去收晾衣绳,奶奶在一旁收夹子,老爷子则拄着拐杖,把乡亲们送来的东西一一归置好。
晚风中,夹杂着远处人家贴对联时的欢声笑语和院子里尚未散尽的墨香。
都收拾妥当后,李复兴也累得在院里的石凳上坐下。
奶奶忽然想起什么,问他:“昨天你摸黑回来的,倒忘了问,给小倩家的年礼送去了吗?”
她心里惦记着这事,毕竟孙子明年就二十了,是该上心了。
李复兴老实地点点头:“送去了,不光送了,还另外添了……”
听完他报出的礼品名目,老爷子和奶奶相视一笑,悬着的心这才彻底放了下来。
从李复兴和周家那里领了春联,村委会院门外已是人声鼎沸。
村民们攥着尚有墨香的红对联,在寒风里直跺脚,女人们的竹篮里装着给老爷子的谢礼,一边踮脚朝院里瞅。
村西头的徐婆子凑到李二婶耳边嘀咕:“他婶子,这钱能一分不少地给咱不?”
李二婶朝院里扬了扬下巴:“看你说的,老支书办事啥时候出过岔子?去年那六十二块,一文没差。”
“我今儿特地把家里最大的那个搪瓷盆都带来了,就等着用它装钱呢。”
话音刚落,村委会的木门吱呀一声开了,老支书抱着个铁皮匣子走了出来。
人群像潮水一样往前涌,手里的红纸被挤得哗哗作响。
“哎,慢点挤!”
张木匠一个趔趄,死死护住怀里刚从复兴家求来的对联,“我这把老骨头可不禁撞!”
“谁不想早点把钱拿到手?能不急吗!”
后头的年轻人一边嚷着一边使劲往前凑。
场面顿时乱作一团,地上踩化的雪泥溅脏了不少人的对联。
“乱什么!”
老支书一声暴喝,把铁皮匣子往门框上重重一磕。
“都给我站好了!一家派个代表排队,少你们一个子儿我给补上!”
他眼神凌厉地扫过众人,大家立刻不敢再动。
最前头的人停下了脚。
李大图识趣地退了两步:“支书说得对,排队领得才快。”
李二婶也拉住自家男人的棉袄袖子:“排队吧,老支书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
“早领晚领都是一百三十块,为这事把新对联挤坏了划不来。”
张木匠也宝贝似的抱着对联往后挪:“急个啥,钱还能长腿跑了不成。这对联还等着回去贴堂屋呢。”
不一会儿,一条歪七扭八的队伍就排了起来,红彤彤的对联拿在手里,远远看去,像一条蜿蜒的红龙。
老支书刚一转身,排在队尾的李大伦就想往前钻,一下子撞掉了张奶奶手里的对联。
“你这后生干啥呢?”
张奶奶心疼地弯腰捡起对联,用手拍打着上面的雪泥,“年纪轻轻的,咋净不学好?我刚从复兴爷爷那求来的对联,全让你给弄脏了!”
“李大伦!”
老支书的声音像鞭子一样抽了过来,“你那脚再敢往前挪半步,今年的钱就别想要了!”
李大伦吓得一哆嗦,立马缩了回去,羞愧地低着头,连掉在地上的另一半对联都忘了捡。
这一百多块可是全家一整年的指望,他哪还敢乱动。
人群里有人偷笑,被老支书一个眼风扫过去,立刻噤了声:“都给我老实点!谁再敢乱插队,不光扣钱,明年的分红也给他减半!”
这话一出,队伍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站得笔直,小心翼翼地护着手里的对联。
看到队伍终于安稳下来,老支书才打开铁皮匣子,里面是一捆捆用红绳扎好的崭新钞票,每捆不多不少,正好一百三十块。
……
直到天色完全暗下来,最后一个村民才领完钱,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亮起了温暖的灯光。
领到钱的村民们揣着沉甸甸的钱袋,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他爹,你说这钱够不够给儿子说个媳妇?”
李二婶跟丈夫小声盘算着。
一旁的张木匠也乐呵呵地接话:“我准备给我家老婆子扯块新布,做身红棉袄,让她也时髦一回!”
大家心里都热乎乎的,恨不得立刻飞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