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章 时空异常事件的预警机制
随着守护团队日常任务的有序推进,江浅意识到,要将时空异常的影响降到最低,必须建立一套 “从信号捕捉到快速响应” 的完善预警机制。在一次团队总结会后,她召集核心成员,提出了构建预警机制的核心思路:“预警机制就像时空的‘免疫系统’,要能精准识别异常信号,快速启动应对方案,避免小异常演变成大危机。”
经过一周的研讨与设计,“时空异常事件预警机制” 正式落地,机制涵盖 “信号检测 - 分级预警 - 响应处置 - 复盘优化” 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明确了责任主体与操作流程,确保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首先是 “信号检测” 环节,由科研组的监测设备与数据分析系统共同负责。分布在各时空的监测设备,会实时捕捉时空能量频率、振幅、时空脉冲信号等参数,每 10 秒向数据处理中心传输一次数据。中心的 “异常识别算法” 会将实时数据与各区域的 “能量基线数据库” 进行比对,一旦发现参数超出正常范围,立刻触发初步预警。
“算法会重点关注三类异常信号:一是能量频率骤升或骤降,比如 1938 年战场遗迹的频率突然从 12.1 赫兹升至 15 赫兹以上;二是波动幅度超过 ±0.5 赫兹,且持续时间超过 1 分钟;三是时砂脉冲信号中断或强度异常减弱。” 小林向团队成员演示算法的工作流程,屏幕上,当模拟数据出现频率骤升时,系统立刻弹出 “初步预警” 提示框,同时标注异常监测点的位置与具体参数。
接下来是 “分级预警” 环节,根据异常程度,预警信号分为三级:一级预警(蓝色)对应 “轻微异常”,即能量参数超出基线但未引发明显时空现象,如 1913 年巫葬遗址偶尔出现的 12.3-12.5 赫兹频率波动;二级预警(黄色)对应 “中度异常”,出现轻微时空现象(如短暂幻影、局部温度骤变),能量参数持续偏离基线;三级预警(红色)对应 “重度异常”,出现明显时空异常(如时空裂缝、能量紊乱扩散),需紧急处置。
“每级预警都有明确的触发条件与响应时限。” 江浅展示着《预警分级标准表》,“一级预警触发后,系统会自动通知对应区域的守护者组前往排查,1 小时内反馈结果;二级预警需启动科研组与守护者组的协同应对,30 分钟内抵达现场;三级预警则需全员集结,15 分钟内出发,同时通知各时空的备用团队支援。”
为确保预警信号能快速传递,团队搭建了 “多渠道预警通知系统”—— 数据处理中心触发预警后,会同时通过时空通讯器、紧急联络终端、团队共享平台发送通知,通知内容包含预警级别、异常位置、核心参数与初步应对建议。守护者组的陈曦随身携带的终端,还会发出不同频率的警报声:“蓝色预警是短音‘嘀 - 嘀’,黄色预警是长音‘嘀 —— 嘀 ——’,红色预警则是连续急促的‘嘀嘀嘀’,即使在巡逻时环境嘈杂,也能立刻分辨。”
“响应处置” 环节是预警机制的核心,不同预警级别对应不同的应对方案。一级预警(蓝色)由守护者组主导处置:老林与陈曦抵达异常区域后,会先用青铜符牌与便携探测仪双重确认能量状态,若只是局部地脉能量流动导致的短暂波动,便通过 “简易能量调节仪式”(如摆放小型时砂容器、念诵简短巫祝口诀)稳定能量;若发现异常与人类活动相关(如游客误入监测区),则进行劝导疏散,并在周边设置警示标识。
一次,1913 年的地脉枢纽节点触发一级预警,老林与陈曦赶到现场时,发现是几名好奇的村民在监测点附近挖掘 “古物”,导致地脉能量轻微紊乱。“这里是守护时空的重要区域,不能随意挖掘哦。” 陈曦耐心劝导,老林则在监测点周边摆放了 3 个小型时砂容器,形成简易能量屏障。半小时后,监测数据显示能量恢复正常,两人在巡逻记录表上详细记录处置过程,上传至共享平台。
二级预警(黄色)启动 “守护者组 + 科研组” 协同处置:守护者组先抵达现场进行初步控制,设置警戒带禁止无关人员靠近;科研组则通过远程数据分析,制定具体的能量调节方案,必要时孙磊会携带石砂能量增幅装置赶赴现场,增强调节效果。1938 年的战场遗迹曾触发一次黄色预警,监测显示能量频率持续 12 分钟维持在 14.8 赫兹,且出现 “地面轻微震动” 的现象。赵刚与李锐(战斗组协助警戒)先在现场设置警戒带,老林通过符牌感知到是一处深埋的炮弹残骸引发地脉能量紊乱;孙磊随后赶到,用增幅装置将时砂能量提升至 10 单位,定向作用于残骸周边,15 分钟后能量频率回落至 12.3 赫兹,震动现象消失。
三级预警(红色)则启动 “全员集结 + 跨时空支援” 模式:所有团队成员通过时空穿梭装置赶赴异常区域,战斗组负责现场警戒与安全保障,防止异常能量扩散或无关人员闯入;科研组快速搭建临时监测站,实时分析能量变化,调整应对方案;守护者组与学者组则结合时代应用与历史经验,制定 “综合能量修复方案”。
最严峻的一次红色预警,发生在现代的时空枢纽节点 —— 监测显示能量频率在 5 分钟内从 12.2 赫兹飙升至 18.3 赫兹,地面出现直径 1 米的 “时空涟漪”,随时可能发展为时空裂缝。江浅第一时间通知全员集结,李锐与赵刚带着战术装备,在枢纽节点周边 50 米范围内设置警戒圈,禁止任何车辆、行人靠近;赵工程师与孙磊搭建临时监测站,发现异常是由于枢纽节点的 “时空能量转换器” 故障导致能量泄漏;老林与周明则提出用 “时砂 + 青铜棺阵能量联动” 的方案 —— 将大量时砂注入转换器,同时通过远程控制激活 1913 炼铜棺阵的能量,形成跨时空能量平衡。
经过 20 分钟的紧急处置,能量转换器故障修复,时空涟漪逐渐消失,监测数据恢复正常。“这次红色预警的处置,完美体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江浅在事后复盘时说,“每个小组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又能根据现场情况灵活配合,这才是预警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关键。”
为持续优化预警机制,团队还建立了 “复盘优化” 环节:每次预警处置结束后,江浅会组织全员召开复盘会议,分析预警信号捕捉是否及时、响应是否迅速、处置方案是否有效,总结经验教训并更新《预警应对手册》。比如一次黄色预警中,因孙磊携带的增幅装置备件不足,导致处置时间延长了 10 分钟,复盘后团队决定在各时空的备用站点都储备一套完整的增幅装置备件,同时优化备件清单,确保应对不同场景时物资充足。
随着预警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实践检验,其有效性逐渐凸显 —— 运行一个月内,共触发一级预警 12 次、二级预警 3 次、红色预警 1 次,所有异常均在萌芽阶段得到处置,未造成时空稳定风险或人员伤亡。江浅站在数据处理中心的主控屏幕前,看着屏幕上 “近 30 天时空异常处置成功率 100%” 的统计数据,心中充满了欣慰:“这套预警机制,就像为时空装上了‘安全阀’,让我们能更从容地守护每一个时空的安宁。”
守护团队的成员们也对机制充满信心。老林摩挲着手中的青铜符牌,笑着说:“有了这套机制,我们不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预防’,就像提前知道哪里会下雨,早早备好雨伞一样。” 陈曦则补充道:“每次接到预警,虽然紧张,但因为有明确的应对方案,心里很踏实,知道只要按步骤来,就能解决问题。”
夜幕下,数据处理中心的服务器依旧在平稳运行,预警系统的指示灯以规律的节奏闪烁,默默守护着跨时空的稳定。江浅知道,时空异常的风险始终存在,但只要这套预警机制持续有效运行,只要守护团队始终保持警惕与协作,就能为各时空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 “预警防线”,让时空的流动永远平稳、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