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砂遗楼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第914章 守护团队的日常任务分配

守护团队考核合格后,江浅在现代实验室的会议室召开首次 “日常任务分配会议”。会议桌中央摆放着各时空的监测点分布图与成员专长清单,江浅逐一查看后,对团队成员说道:“每个人的专长都是守护时空的重要力量,合理分配任务才能让团队效率最大化。接下来,我们按照‘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原则,明确日常职责。”

首先是 “守护者组” 的任务分配,由 1913 年的老林与现代团队中对时空能量敏感的成员陈曦组成。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在时空异常高发区域进行常态化巡逻,凭借对时空能量的敏锐感知,及时发现潜在危机。江浅指着地图上标注的红色区域:“1913 年的巫葬遗址群、1938 年的战场遗迹核心区、现代的时空枢纽节点,这三个区域是异常高发区,你们需要分时段巡逻,每天至少巡逻 2 次,重点关注能量波动异常、地脉异动等情况。”

老林接过巡逻记录表,上面详细标注了各区域的巡逻路线与重点检查项:“我会带着陈曦熟悉各区域的地脉走向,教她通过青铜符牌感知能量变化。比如巫葬遗址的石碑附近,若符牌出现轻微震动,就说明周边能量存在不稳定迹象,需要进一步排查。” 陈曦也补充道:“我会随身携带便携能量探测仪,将仪器数据与老林的符牌感知结合,双重确认能量状态,避免遗漏潜在风险。”

随后是 “学者组” 的任务,由 1913 年的历史学者周明与现代的考古研究员张雅负责。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深挖历史资料,从文献、遗迹记录中寻找可能引发时空异常的线索,为预警与应对提供理论支撑。江浅将整理好的历史文献数据库权限交给他们:“这里包含了从战国时期到现代的巫葬记录、钟楼修缮日志、时空异常事件档案,你们需要重点分析‘历史上时空异常发生前的共性特征’,比如是否存在特定的天象、地脉活动,或是人类活动对时空节点的影响。”

周明翻看着手中的《雾灵镇钟楼史》,眼神专注:“我发现 1872 年钟楼曾出现过一次‘钟声异常’,当时记载‘钟声忽高忽低,持续三日’,随后周边山谷出现时空幻影。这可能是地脉能量紊乱的早期信号,我们需要梳理更多类似案例,建立‘历史异常信号库’。” 张雅则计划对巫葬遗址出土的甲骨文进行解读:“甲骨文中可能记载了古代人对时空能量的认知,若能解读出相关信息,或许能为现代应对策略提供借鉴。”

“科研组” 的任务由赵工程师、孙磊与小林组成,核心职责是维护监测设备与深度分析监测数据。赵工程师负责统筹设备维护:“我们会制定‘设备维护计划表’,每周对各时空的监测设备进行一次远程巡检,每月进行一次现场维护,重点检查传感器灵敏度、数据传输链路、供电系统是否正常。若出现设备故障,孙磊会带着备件通过时空穿梭装置赶赴现场维修,确保设备停机时间不超过 2 小时。”

孙磊展示了随身携带的维修工具箱,里面整齐摆放着各种微型零件与调试工具:“针对 1913 年、1938 年的设备,我还准备了适配当地环境的备件,比如防水性能更强的传感器外壳、适应低压环境的供电模块,避免环境因素导致设备故障。” 小林则负责数据深度分析:“除了日常监控数据,我会运用时空异常预测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挖掘,比如分析 1938 年战场遗迹的能量波动规律,预测可能出现异常的时段,提前发出预警。”

最后是 “战斗组” 的任务分配,由 1938 年的战士赵刚与现代特种部队教官李锐担任,主要负责应对突发危险情况,保障团队成员安全。江浅强调:“战斗组不仅要在时空异常发生时进行现场警戒,防止无关人员误入危险区域,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时空异常衍生风险’,比如异常能量引发的生物变异、或是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时空异常进行破坏活动。”

赵刚拿出制定好的 “应急响应预案”:“我们划分了三级应急状态,一级对应轻微异常,只需在现场设置警戒带;二级对应中度异常,需携带非致命武器进行警戒;三级对应重度异常,需启用防护装备与战术武器,确保团队安全与现场控制。” 李锐补充道:“我们还会每天进行 1 小时的战术训练,保持战斗状态,同时每月与其他组进行一次协同演练,确保在突发情况时能快速配合。”

任务分配明确后,各小组立刻投入工作。次日清晨,老林与陈曦便前往 1913 年的巫葬遗址开始首次巡逻。老林手持青铜符牌,沿着遗址边缘缓慢行走,符牌表面的纹路偶尔闪过微弱的光芒。“这里的能量很稳定,符牌没有异常震动。” 老林对陈曦说,陈曦则查看便携探测仪,屏幕显示能量频率 12.1 赫兹,波动幅度 ±0.1 赫兹,符合正常范围。当走到遗址深处的一处石碑旁时,符牌突然轻微震动了一下,陈曦的探测仪也显示频率升至 12.3 赫兹。“这里存在轻微能量波动,需要标记下来,后续重点关注。” 老林立刻在巡逻记录表上标注位置与异常情况,并拍照上传至团队共享平台。

与此同时,学者组的周明与张雅在实验室的文献室里忙碌着。周明从《雾灵镇地方志》中发现一段记载:“清光绪二十年,镇西山谷忽现‘鬼影’,村民皆以为不祥,后巫祝设坛祭祀三日,‘鬼影’乃散。” 张雅立刻调取该时段的地脉能量模拟数据,发现当时山谷的地脉能量出现过一次短暂的紊乱。“这与我们之前发现的‘钟声异常’案例有相似之处,都是先出现异常现象,后通过祭祀恢复稳定。” 两人将这一发现整理成报告,上传至共享平台,为科研组的数据分析提供了历史依据。

科研组的赵工程师正在通过远程系统巡检 1938 年的监测设备,屏幕上显示各设备的运行参数均正常。突然,战场遗迹监测点的信号出现短暂中断,赵工程师立刻联系孙磊:“可能是电磁干扰导致信号中断,你去现场检查一下。” 孙磊携带维修工具箱,通过时空穿梭装置抵达 1938 年的战场遗迹,发现监测设备的电磁屏蔽网被风吹破了一个小口,导致干扰信号进入。他迅速更换屏蔽网,重新校准设备,信号很快恢复正常。小林则在分析前一天的监测数据时,发现 1913 年铜棺阵监测点的能量波动周期比往常延长了 0.3 秒,她立刻运用算法进行预测,判断未来一周内该区域出现异常的概率较低,但仍需加强监测频率,随后将分析结果通知守护者组。

战斗组的赵刚与李锐则在模拟训练区进行战术训练。他们模拟 “时空裂缝突发,有不明人员试图靠近” 的场景,赵刚负责正面警戒,李锐则从侧面迂回,两人配合默契,快速控制住 “不明人员”。训练结束后,李锐说:“下次可以加入‘能量紊乱导致能见度降低’的条件,提升训练难度,更贴近真实情况。” 赵刚点头同意,两人随即调整训练方案。

傍晚时分,江浅组织各小组召开每日总结会。各小组汇报当日工作进展,分享发现的问题与经验。“今天守护者组发现巫葬遗址的轻微能量波动,学者组补充了历史案例,科研组修复了设备故障,战斗组完成了战术训练,大家的工作都很到位。” 江浅总结道,“未来,我们要继续保持这种高效的协作模式,让每一项任务都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对时空的全方位守护。”

随着每日任务的有序推进,守护团队逐渐形成了 “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 总结经验” 的工作闭环。各小组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将守护时空的责任融入到每一项日常任务中。江浅知道,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工作,构筑起了守护时空稳定的坚实防线,为各时空的安宁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