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一举两得

章 樊稠听后,此言在他耳中宛如天方夜谭。

除非调动麾下三万大军全力进攻,否则十日内绝不可能攻下掖城。

“我们若无法攻克,大人岂非正可借机行事?”顾天稍作停顿后再次开口。

此语犹如点睛之笔,令樊稠神情微变。

“若我不允呢?”樊稠思虑再三后问道。

顾天笑着回应:“樊将军定会答应,因您乃明智之士。”

樊稠眯着眼打量顾天许久,忽而哈哈大笑:“好!你的条件,我接受。明日未时前,货物必至泛水关府库,静候佳音。”

“此外,莫耍花样,我事务繁忙,除捷报外,不愿听闻更多你们之事。”

“樊将军尽可安心,只要您履约,我等绝不会烦扰您。”顾天答道。

樊稠站起,指向张绣又指顾天,叮嘱道:“记清今日所言。”

送走樊稠,张绣立刻靠近顾天,疑惑道:“这般轻易便同意了?”

樊稠比预想中爽快许多,此点甚为异常。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顾天忽忆起诗句,颇为贴切。

张绣蹙眉:“何意?”

“所见因视角而异,你我所见非樊稠所见,亦非董卓所见。”顾天释疑。

张绣细思片刻,似懂非懂。

顾天继续道:“在我等眼中,丁和与樊稠欲置你我于死地;在丁和心中,则是借此泄愤;于樊稠而言,却是在惩处之余,还欲解决破甲营空饷隐患。”

“此乃一举两得,想必令尊定不会坐视不理,必会竭力相救。”

“如此一来,樊稠未必不能从中获利,董卓是否另有图谋,逼迫令尊屈服或达成其他目的?”

“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你或许仅为诱饵,他们真正的目标,实为令尊。”

顾天的话如当头棒喝,让张绣恍然大悟,顿时瞪大眼睛盯着他。

他一直专注于自身困境,却从未想到朝堂上的复杂局面。

“世间之事环环相扣,绝非你我所见这般简单。

置身于这天下,谁能不被眼前迷雾遮蔽?又有谁真能摆脱他人操控?”

“想太多无益,身处何地,观何风景。

他人自有考量,我们只需守好自己的职责即可。”

“至少目前来看,我们的价值确实不小。

樊稠既已应允,便不会在此事上生事端。

至于他日如何谋取私利,那不是我们需要担忧的。”

顾天拍了拍张绣的肩说道。

张绣性情爽朗,并未纠结于此,听后展颜一笑,不再多虑。

如今粮草武器皆备,该着手招募士兵了。

两人目光齐齐投向五里庄。

上次离庄时,戏志才曾提及,他们应当组建自己的军队。

这段时间努力卓有成效,虽无法立即凑齐三千精锐,但构建一支基础部队毫无问题。

通粮官老黄是最后一位辞行的人,年事已高,在军营度过大半生涯,终归到了破甲营。

这并非荣耀之事,但他总算混了个七品小官职。

无论是否光宗耀祖,老黄觉得值得。

这些年积蓄了些养老钱,往后生活可稍显宽裕。

至于能否回乡,他心中没底。

在外漂泊多年,回去也恐无人识得,原打算终老于破甲营,可如今营中局势动荡不安。

已然成为是非之地,若年轻二十岁,或许尚可一搏,但如今这把老骨头实在吃不消。

于是,决定离开。

“先生若无去处,不妨去五里庄看看。”顾天送别老黄。

虽仅相识两日,顾天觉老黄为人尚可,心中虽有计划,却不怀恶意。

他识文断字且擅长算数,做私塾先生绰绰有余。

五里庄半大孩子众多,理应建学堂教书明理。

只是老黄若不愿,强求之事顾天绝不会做。

“顾小子,实不相瞒,在你们接管破甲营前,营中尽是些废物,唯有一人例外。”老黄临行前对顾天倾诉心声。

目光移向彭茂,彭茂眉心紧锁,一脸不悦。

“既是祸,亦是福,人生难得几回这样的机遇!”老黄朝彭茂喊道。

“呸!”彭茂啐了一口,“那你还不走?”

老黄笑答:“老了!”

从马鞍上取下水囊抛给彭茂:“这是最后一壶酒,送给你了。

话虽刺耳,但我无儿无女,一直将你视作儿子。”

“滚!”彭茂接住水囊,打开,发现是酒。

“这小子确实不错!”老黄临走仍向顾天举荐。

待顾天回首时,彭茂已转身离去,留给顾天一个冷漠的背影。

顾天笑了笑,不予理会,耗着吧,看看谁先撑不住。

——

前往泛水关的官道上,八百士兵身着统一军服,整齐排列,英武之气迎面而来。

顾天首次见到威名远扬的张济。

五品修为的五色灵运者,与张绣相比,实力逊色不少,在这片天地间称不上杰出,仅属平常。

两鬓微白,全身并无特别之处,就像普通长辈一般。

想到因己连累叔父分心,张绣内心愧疚,不敢直视这位情同父子的叔父。

恰似家中刀子嘴豆腐心的长辈,见顽皮闯祸的子孙一般,张绣虽给张家招致大难,却……

但张济怎能坐视不理,任由张绣独自挣扎?

这八百亲兵并未登记在朝廷的军籍中,而是他亲自从雍州招募的私兵,也是张家的重要根基。

弓马技艺娴熟,人人皆为精锐中的精锐,培养这样一支军队殊为不易,但张济依然将其交付给了张绣。

张绣心中满是愧疚,实在无颜面对叔父。

最终,顾天拱手致谢,说道:"张老将军尽可安心,绝不会让您亏本经营。"

"张家的基业只会愈发稳固,无论如何,张兄绝非败家之辈。"

张济的目光始终若有若无地落在顾天身上。

目送叔父与顾天策马登坡,远处,张绣不知两人即将谈论何事。

目光掠过叔父带来的八百亲兵,许多面孔对他而言并不陌生。

所有人训练有素,整齐列队,唯有队尾一人刻意避开张绣的视线。

缩着头躲在他人身后,这反引起了张绣的注意,他驱马靠近。

眼看即将暴露,那人突然跳出队列,纵身一跃,试图将张绣拉下马。

结果自然失败,反而被张绣制住双臂,押至面前。

“哎哟,好痛!”一声女子的娇呼传来。

张绣分神之际,被那女子挣脱,甚至如愿以偿地被拽下马背,纤手掩住他的口鼻。

女子转过身来,容貌虽不及绝色佳人,却自带英气。

“嘘!”她示意张绣噤声。

张绣短暂怔愣后推开女子,问道:“张薇,你为何在此?”

这女子正是张济的嫡女张薇,张绣的堂妹。

因父母早逝,张绣由张济抚养长大,二人情同亲姐弟。

“小点声,小点声!”张薇又要捂住张绣的嘴。

张绣闪开了,皱眉问:“又是偷偷跑出来的?”

张薇嘻嘻笑着撒娇:“二哥,我想你了嘛!”

张绣哪会不知道她的伎俩,根本不买账:“别装了,等会儿跟我回府,听见没!”

“哟,给脸不要是吧?这次闯了这么大的祸,按家规,打你都不算重。

乖乖听话,回头我去爹那儿替你求情,说不定还能免你一次责罚,不然……”

张薇瞬间收起笑脸,换上强硬的态度,一般人早就被她唬住了。

可从小到大,张绣见过太多这样的戏码,根本不受影响。

“该哭鼻子了吧?没用的,这事没得商量。

你知道我要去做什么吗?很危险的,你一个姑娘家。”

话未说完,张薇直接打断:“别找借口了,不想带我出去就直说,啰嗦这么多干嘛?我可怜的大哥被囚在武威郡,不然能不来吗?”

说着,泪水顺着脸颊流下。

张绣虽早有准备,却仍觉得头疼,最怕女人哭,想不理,但张薇哭得更凶,身体也跟着颤抖。

嘴里嘟囔着大哥的事,张绣知道,自己上面确实有个亲大哥,年纪比他还大,不爱军务,只爱读书,如今留在武威郡。

张薇提起大哥施压,张绣嘴上拒绝,最终还是妥协。

“好好好,我认输,带你去,但到了泛水关,你得听规矩,不能胡来。”

“嘻嘻,还是二哥最好,知道你会心疼我的。”

张薇立刻止住眼泪,笑容再现,完全不理会张绣的叮嘱。

张绣按住额头,忽觉后悔涌上心头。

此刻,八百壮丁现身官道,领头者正是手持双戟的典韦。

这些人来自五里庄,是典韦最初挑出的精锐,曾多次抵御流寇,守护家园,称得上身经百战的老兵。

单论个人实力,虽不及张济带来的八百人,但也是训练有素的劲旅,丝毫不逊于樊稠麾下的士卒。

若五里庄再加八百人,也不是难事,只是后续参战者皆为未经磨炼的新兵,实战经验匮乏。

顾天深知“兵在精而不在多”的道理,因此这八百人已足够。

八百加八百,加上张济所带的兵力,顾天部下瞬间扩充至一千六百人,这股力量不容小觑,超出了他的预期。

张济与顾天调转马头,张薇见状迅速隐入队列,不敢面对张绣的目光。

她虽敢对张绣耍赖,却不敢在父亲面前胡闹。

“叔父!”张绣上前欲语还休。

张薇混在人群中,焦虑地注视着张绣,若他告密,未来一月,她都不会理会这个二哥。

“让她待在家里也不安宁,整日吵得我心烦,她走了倒让我清净几天。”张济直言不讳。

此话令张绣震惊,随即恍然大悟,刚想开口,却被张济制止:“行了,不用送了,不成事便带薇儿回去,无需顾虑。”

回家?回哪里?

张绣听明白,是返回武威郡,那里才是他们的归宿,而非洛阳。

心中震动,他凝视叔父离去的身影,双手紧攥马鞍。

叔父允许妹妹随行,说明什么?说明他认为洛阳不再安全,是因为董卓吗?

典韦不仅为顾天带来了八百兵马,还捎来了五里庄的消息。

“戏老二统计后发现,如今五里庄的人口已超过一万,刨去工匠、老人、妇孺,即使不算新招募的这八百人,重新组建一支队伍也不是难事。”典韦眉开眼笑地说道。

顾天找来的这对铁戟称手无比,比起五里庄那些铁匠打造的刀枪棍棒,强了不知多少倍。

即便过了数日,典韦依旧兴致高昂。

典韦口中的戏老二,正是戏志才。

那时,两人曾在柳镇共事。

典韦自恃武力过人,尽管年纪比戏志才小不少,却执意要当大哥。

戏志才读书人出身,既斗不过典韦,也不想多费力气,最终典韦成了老大,戏志才做了老二,落得个戏老二的绰号。

大致询问了五里庄近况,得知柴浦到访后并未立即离开,仍逗留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