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十万倍

第226章十万倍

时间悄然流逝着。

在李青松全力以赴的建设之下,在整个工业体系全力以赴的生产之下,上百万座氘氘聚变电站迅猛出现在一颗颗星球之上,代替原有的氘氚聚变电站,开始向整个工业与科研体系供应电力。

一座氘氘聚变电站每天仅能生产几百kg氦3而已,看似微不足道,但没有关系,它们的数量足够多!

在飞马座v432星系之中,质量最小的那颗气态巨行星里,由数百万架木星飞机组成的庞大飞行编队终日在恶劣的环境之中飞行,将巨量的氘气从气态行星大气层之中分离出来,然后汇聚到玄鸟平台之上;

穿梭飞船往返于玄鸟平台和能源集散中心,通过一道中转,便将巨量的氘气转移到了重型运输飞船里;

这整个过程,由数百万名克隆体与蓝图工程师远程操纵,具体的一线任务则由人形通用机器人代劳,彻底解除了生命体受到气态巨行星过高重力影响的隐患;

重型运输船则将数以十万吨计的氘气运送到了每一颗建造有核聚变电站的星球,将这些氘气如同灌溉良田的水源一般灌注进去;

氘气开始在反应炉之中聚变,生产出巨量能源,供应整个工业与科研体系运转的同时,大量的聚变副产物,氦3,源源不断的生成,暂时存储在每一座氘氘聚变电站俱都具备的临时储藏罐里;

飞驰在星球地表的列车或者火车往返于每一座氘氘聚变电站,将每一座核聚变电站生产出来的氦3收集起来,最终汇总到每一颗星球俱都建有的氦3集散中心里,又经由太空电梯、重型运输船等,向李青松划定的,磁单极子探测器建设区域前进。

上百万座氘氘聚变电厂全部投入运行的第一天,李青松便生产出了足足40万吨氦3!

第九天的时候,氦3储量便达到了360万吨,已经完全足以支撑一座高性能磁单极子探测器的建设!

于是,在工业体系生产出的众多高精度零配件,以及众多参与规划、设计的克隆体与蓝图工程师的指挥之下,通用机器人与智能机械在太空之中开始了繁忙的建设。

在第一台磁单极子探测器之外,此刻,李青松终于拥有了第二台。

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巨量的氦3和巨量的零部件仍旧源源不断的向太空汇聚。

在距离飞马座v432恒星数十亿公里的深空,在庞大岩质行星们的拉格朗日点,在气态巨行星与大卫星的拉格朗日点,在距离恒星数千亿公里的更为深空的地方,在远离黄道面的星系角落……

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之下,众多磁单极子探测器纷纷建成。

它们像是一张张蜘蛛网一般,在这浩瀚幽深的星空之中悄然张开,等待着不知道何时会出现,会以什么角度撞击而来的“小飞虫”的出现。

李青松不知道自己的磁单极子探测器什么时候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信号,又或者自己的理论框架根本就是错的,宇宙之中根本不存在磁单极子这种东西——这也是有可能的。

李青松只知道,自己张开的“蜘蛛网”的数量越多,捕捉到磁单极子的概率就越高。

既然如此,那就造下去,一直造下去,纵然是比质子衰变探测器更难建造,成本更高的磁单极子探测器,也造它个一千台出来!

众多核聚变电站在这一刻,既是能源供应者,同时也是物资生产者,源源不断的提供巨量的氦3,有力的支撑起了李青松那庞大到蓝图人们根本无法想象的建设。

这一刻,李青松也再度真切的感受到为什么涉及到基础物理理论大规模突破必须要在星系内部进行,而无法在星际航行之中进行。单单就以氦3的生产为例,如此众多的氦3,需要多少氘气需要多少核聚变电站需要多么庞大的工业实力,多么庞大的物资供应量

唯有在物资充沛,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星系之中,如此巨量的物资供应才能得到满足。

时间便在李青松接连不停的建设之中悄然流逝着,除了维持正常生产、科研之外,李青松以平均每9天一台的速度,疯狂提升着磁单极子探测器的数量。

这种建设速度是任何一个文明都难以想象的。

真当如此大规模、如此高端先进的探测器是玩具车,想造就能造一大堆出来

哪一台大科学装置不是严谨凝重到了极点,一次又一次的论证,一次又一次的设计与迭代优化,耗费几十年时间,倾尽文明之力才能完成的

但在李青松这里,磁单极子探测器却是上百个工地同时开工,只待生产出足够的氦3,灌注进去,立刻便是一台探测器竣工。

如此,十余年时间悄然流逝。

5000余天的光阴流逝,让李青松拥有了超过500台磁单极子探测器,同时,之前李青松耗费众多时间建造出来的一千台质子衰变探测器也运行了整整5000余天的时间。

在这些时间里,平均单台探测器都探测到了数十万次的切伦科夫辐射事件,总计一千台探测器,探测到的事件总数超过一亿次。

上亿名克隆体,以及专门研究的科研ai全力以赴的研究着这些事件,但最终的结果却让李青松失望了。

这一亿余次辐射事件,全部都是中微子撞击事件或者干扰,没有一次是质子衰变!

这让李青松心中开始沉重起来。

“如果质子的寿命为1036年,那么,我的这些探测器在约14年的时间里,探测到的质子衰变事件应该在五十多万次了……

但,为什么一次也没有”

这便几乎只有一种可能性了。

自己之前大大低估了质子的寿命。

它的寿命下限,不是1036年,而至少是1042年,两者之间差了十万倍。

唯有如此,自己在14年时间里,没有探测到一次质子衰变的事情才能得到解释。

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办

继续增加质子衰变探测器的数量,以谋求更高的探测概率

但,这样做似乎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