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东掠战略(下)
左路军此次出征意义重大,其兵力部署至关重要。
按照计划,左路军必须派遣不少于五万的兵力,其中三万府兵和两万屯营士兵将成为主力。
这五万大军将肩负起重要使命,不仅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还要确保后勤供应的顺畅。
为了保障军队的粮草物资,左路军还需要裹挟大量的河北百姓一同前行。
这些百姓将负责运输钱粮到并州,以满足军队的需求。
这一举措虽然看似有些无奈,但却是保障军队生存和作战能力的关键。
毕竟,此次东出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只有确保后勤无忧,左路军才能在战场上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左路军的首要任务是拿下常山郡,这是冀州的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一旦成功攻占常山郡,左路军就能够掌握主动权,将战场向东延伸,进而劫掠中山郡和河间郡。
这样一来,左路军就可以在中山郡和河间郡与幽州的汉军展开激烈交锋,将战火尽可能地推到自已的势力范围之外,减轻自身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李渊对于常山郡有着特殊的规划。
他希望将常山郡打造成自已的本土,进行长期发展。
因此,左路军在攻占常山郡后,不能遭受到太大的破坏,使其成为左路军的坚实后盾。
同时,拿下常山郡还有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可以对太行山的黑山军形成半包围之势。
毕竟,张燕的大本营黑山就位于常山郡内,一旦左路军控制了常山郡,就能够对黑山军形成一定的威慑,限制其活动范围。
总的来说,左路军的作战策略是以防守为主,劫掠为辅。
虽然常山郡、中山郡和河间郡的粮食资源相对有限,但左路军仍需尽力争取,为中路军和右路军创造更好的条件。
毕竟,真正能够抢到大量粮食的,还要依靠中路军和右路军的努力。
中路军出兵八万,其中四万是府兵,另外四万则是屯营。
这支强大的军队作为此次东征的主力,直捣赵国、巨鹿郡、安平国和渤海郡。
他们的目标明确,就是要一路打到渤海郡,掠夺一切人口与钱粮。
特别是赵国和渤海郡,这两个郡国在整个冀州的富裕程度堪称前三,财富堆积如山,令人垂涎欲滴。
中路军将负责这些财富运回并州。
由于要将劫掠所得运回并州,运输线的安全变得至关重要。
为了防止冀州世家部曲的反扑,中路军必须派遣重兵镇守各地,确保运输线的畅通无阻。
所以中路军的兵力是三路大军最多的。
其次就是右路军。
右路军出兵六万,其中四万是府兵,两万是屯营。
这支军队选择了一条独特的路线——白径,穿越山脉,进入魏郡。
然后,他们一路向东,猛攻魏郡、清河郡,必要时伺机攻入青州的平原郡。
右路军的任务不仅仅是攻城掠地,更重要的是给中原地区造成巨大的压力。
做出一副越过黄河之势,威压兖州。
同时也为可能爆发的黄巾军起义提供了接应。
三路大军,总计十九万兵马,如同一股狂风暴雨,席卷了整个冀州。
李渊下定决心,要将河北的财富和资源彻底掏空,以此来支撑他夺取河套平原和关中平原的计划。
李渊的手指在地图上来回比划,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这就是占据并州的好处,李渊心中暗自感叹。
占据并州,俯瞰着河北中原。
李渊深切地感受到自已所占据的先天优势。
李渊的目光缓缓上移,最终停留在了北方的代郡。
幽州代郡,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燕山山脉的脚下。
李渊心中暗忖:“若能占据燕山,将其与太行山连成一片,那么幽州的门户便会大开,孤就能掌握这个战略要地的主动权。”
想到这里,李渊的心情愈发激荡。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已的军队如潮水般涌向幽州,轻而易举地攻破这座坚城。
而一旦燕山和太行山都落入他的手中,大河之北的广袤土地便尽在他的掌控之中。
李渊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还需要时间和耐心。
他必须培养出足够多的优秀官吏,以治理这片新征服的土地。
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将河北纳入自已的版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渊目前所处的境况,确实与后世那个前期盘踞在东北地区的满清有着相似之处。
他们都依赖于苦寒之地,通过向外掠夺来拓展自已的生存空间。
然而,李渊所占据的并州,尽管在这个时期远不如后世的山西那般繁荣昌盛,但相较于后世的辽东地区,还是要好上许多的。
毕竟,并州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基础,只要能够得到妥善的开发,它依然会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然而,任何地区的先期开发都绝非易事,其中必然伴随着诸多的艰难困苦。
李渊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只能依靠从外界掠夺钱粮来维持当下的开发进程。
对于这种情况,李渊其实早已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毕竟,他手中掌握着几十万雄师,又有山河之险作为屏障,进可攻,退可守,可谓是占据了相当有利的战略位置。
不过,李渊心里也很清楚,目前他唯一欠缺的便是底蕴了。
而积累底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李渊耐心地去等待。
好在李渊尚且年轻,即便是过了这个年,他也不过才十九岁而已。
想到这里,李渊紧紧地握起拳头,他的面容也在瞬间变得肃穆而坚毅起来。
实现这个战略构图,只要他坚定信念,稳步前行,终有一天,这片天下都将成为他的囊中之物。
在完成了今年的战略规划之后,李渊立刻召集武英殿中所有当值的将领们,共同商讨河北战事以及河东战事的相关事宜。
这些事情并非李渊一个人能够轻易决定的,而是需要武英殿的众多将领们集思广益、共同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