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世家谋划(上)
天子刘宏心里很清楚,这场战争他无法拒绝,所以只能尽力去筹备。
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如果这次战争再次失败,那么大汉恐怕就真的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今的刘宏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他的政令一旦出了洛阳,就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毫无作用。
他所能做的,仅仅是通过朝堂上的各方势力相互制衡,从中达成自已的一些目的。
但这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对于整个国家的困境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
为了这场至关重要的大战,河北地区毅然决然地派出了大量军队,而中原则倾尽全力提供充足的粮食支持。
与此同时,关东地区的众多士族也紧密团结在一起,下定决心要将李渊这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彻底铲除。
自从袁绍在上一年出使并州之后,他将并州的所有动态都毫无保留地在洛阳一一揭露。
而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消息传播的速度简直超乎想象。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那些原本对李渊还缺乏清晰认识的世家豪强们,此刻终于彻底看清了李渊的真实面目。
李渊在并州所推行的一系列举措,无疑都是在公然挑战天下世家豪强的权威和利益。
这已经不再仅仅是李渊与大汉之间的权力争斗,而是他与这天下最大的群体——世家豪强之间的直接对抗。
如果不能在李渊完全站稳脚跟之前将其解决掉,那么未来这大汉天下究竟由谁来掌控呢?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原地区通过河流源源不断地将粮食运往枣阳,然后再通过陆路将这些粮食转运至弘农郡,以确保前线军队的粮草供应。
与各方严峻形势不同。
在华阴县的董卓,这几个月来的心情却是格外舒畅。
自从朝廷决定要在河东对李渊动兵以来,他这里就像被眷顾了一般。
不再担任对凉州叛军作战的任务。
而是接了个美差。
坐镇在华阴县看守军粮。
朝廷源源不断地先后运送来了不下三十万石的粮食,接着又增派了三四万的兵马。
虽然这些粮食和兵马名义上并不归董卓所有,但他毕竟是朝廷正式任命的破虏将军。
在皇甫嵩不在的情况下,按照官职来说,董卓就是军中的最高长官。
而且,董卓如今还攀附上了袁家这棵大树,这使得他能够在暗中悄悄积攒起相当可观的力量。
不仅如此,他还时不时地拉拢那些北军的将校。
以董卓如今的地位,自然不是那些普通校尉所能比拟的。
在这段时间里,他频繁地与各军联络,每次都带上从朝廷那里得来的美酒佳肴。
通过这种方式,董卓与这些北军将校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逐渐打成一片。
这些来自洛阳的军队,对于董卓这位出身凉州的豪杰,也逐渐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好感。
董卓豪爽大气,又懂得拉拢人心,很容易让人对他产生亲近之感。
就这样,这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枭雄,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显露出自已的锋芒。
恐怕就连李渊也未曾料到,尽管这段历史因为他的乱入而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董卓的发展。
相反,董卓在利用朝廷对付李渊的过程中,不断地壮大自已的势力,甚至比历史上的他还要强大。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一天天消逝,肴函古道上的车马源源不断,一眼望不到头。
黄河两岸,大军调动的身影随处可见,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一触即发。
然而,洛阳朝廷内部对于何时开战的问题,依旧争论不休。
就在这时,太尉丁建带来了一份来自凉州的八百里火急军情:“陛下,凉州传来紧急消息,凉州遭遇大旱,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凉州刺史耿鄙惨遭杀害,傅燮也在乱军之中惨死,十万凉州军已经兵临陈仓!”
丁建的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大臣们议论纷纷。
“皇甫嵩不是已经杀退了凉州叛军吗?这凉州叛军怎么又回来了?”
一名不明情况的大臣惊愕地喊道。
“凉州大旱,百姓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只能杀回来,劫掠关中以求生存啊!”
另一名大臣面色忧虑地说道。
“多事之秋啊!大汉这些年到底是怎么了?”
一位老臣叹息着摇头。
朝堂上的气氛异常凝重,众人都意识到这场战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可惜傅燮竟然如此惨死在乱军之中!”
朝堂之上,一位大臣哀叹道。
“是啊,耿鄙实在是太贪鄙了,他到了凉州,不仅没有安抚当地的百姓,反而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简直是罪大恶极!”
另一位大臣愤愤不平地说道。
有的大臣对傅燮的死表示同情和怜悯,而有的则对耿鄙的行为深恶痛绝。
其实,关于凉州的消息,这些大臣中有些消息灵通的,早在三天前就已经得知了。
凉州遭遇了严重的旱灾,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纷纷走上了从贼之路。
傅燮为了阻止百姓们从贼,毅然决然地站在了道路中间,想要拦住他们。
然而,愤怒的凉州百姓可不会管傅燮,直接将他杀害。
傅燮的死来得太过突然,就连凉州叛军的将领们都始料未及。
毕竟,傅燮可是凉州本土的名士,他的名望相当高,比阎忠还要高。
要知道,他可是凉州为数不多能够在朝堂上立足的大臣,深受凉州豪强和世家的敬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却在一瞬间死于乱军之手,让人猝不及防。
如今的凉州就如同一个火药桶一般,稍有一点火星,就会引发爆炸。
至于耿鄙的死,其实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耿鄙本是关东之人,他来到凉州后,大力提拔那些跟随他的官吏,这一举动早就引起了凉州豪强们的不满和反感。
这些凉州豪强们对耿鄙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怒,他们觉得耿鄙这样做完全是在打压本地势力,损害他们的利益。